记忆中的妈妈

明华山居客

<p class="ql-block">  前 言</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的生活中,妈妈占据着重要比重,因为她是靠近你最近的一个人,她的行为塑造了无数个不同类型的人,并影响着人的一生……</p> 妈妈给了我的爱 <p class="ql-block">  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妈妈永远年轻、康顺,会陪伴我们一直走下去,不想妈妈还是以她近90岁的高龄,安祥、平静地离开了我们,去了她愿去的永恒福地,走完了她艰辛、简朴、付出也充满欣慰的一生,但这仍然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悲痛和深刻不适应性,因为我们再也见不到她的音容笑貌,再也听不到她的教诲和深情呼唤我们名字的声音了,我们对她深切地怀念。</p> <p class="ql-block">  在我们心目中,母亲慈祥的面孔和善良的心胸,是照亮我们走好人生每一步的路标,是她60多年的陪伴呵护,使她每个孩子都走上生话的正轨,成为这社会有用之人,成为这个家庭争气之人。陈家的兴旺是与她老人家辛勤操劳分不开的。</p> <p class="ql-block">  妈妈周品秀是上世纪55年还不足20岁来到洪山参加邮电部门工作的,担任电信话务员。当时正是新中国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妈妈成了新建成的邮电部门的第一代话务员。那时邮电部门分邮政和电信,而电信又分外线线务和总机话务两种岗位,当时总机话务工作是电信部门最重要的岗位,它担负着这一区域通讯联络接线转换工作,全国任何公私电話、电报都得通过总机话务员之音、之手,来传递政府部门指令,公安部门的侦讯,亲人间通讯,而政府和公安的特殊牌号有来电显示,在时间上要优先安排传送,保证其快速,有着极强的保密性和责任感,因而必须是政治上的可靠,责任感极强的人才能担任。当时话务员是两班倒,一上班就是一天一夜,一年四季无年无节,每次电话、电报的转换,都是话务员精心劳作,得用记录单记下单位名称,通话时间等繁琐的手工操作,不得出错,以便结帐收费。由于当时电话只有单位有,私人电话只有到邮电局来打,收费由邮政营业员根据电话单结算,可见业务量多大。而公家的电话费则是利用休班上门上缴,这项工作实际上是很辛苦的,而我们的妈妈在这里一干就是几十年,直到退休,没出现任何差错,充分显示她的敬业精神。</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提到,当时话务工作虽无节假,但有事还是可以请假的,而接替代班的则是邮局局长,当时的领导人都不是只看不做事的人,这位年已40的比妈妈还大10几岁的、叫杜厚朝的局长实际上是所有工种的替班人。记得有次为投递员替班,他用自行车托着沉重的报刊杂志,包裹信件,走村串户,因当时山区公路是用沙子铺成,他不小心骑自行翻下山沟,弄得满身是血,但他仍然坚持完成任务,充分彰显了当时人的时代氛围和吃苦精神,也造就了妈妈那个时代妇女的性格特质,我则在这种环境里耳闻目染,而获最初人生启蒙认知。</p> <p class="ql-block">第一张全家福,上面有我奶奶、爸妈、妹妹,还有叔叔婶婶(左),左下角为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爸爸与妈妈的相识、相知到相爱,正是在这个社会时代和共同价值观的线条使他们联系起来并组合成了家庭。</p><p class="ql-block"> 这个过程,还要追溯到上个世纪4、50年代,据史载,洪山是上世纪47年解放的,是以成立新的地方政府为标准。按地域划分,当时洪山被设定为县。为建立新生的红色政权,被中央派下来的南下干部到了这里,组织农村土改,并在这一过程中物色人才,作为筹备组建基层政府机构的干部储备,我们高大帅气的爸爸被南下干部的负责人选中,自此走上工作岗位。</p><p class="ql-block"> 据他讲,先是给领导当通讯员,后在成立了双河区政府时成为领导,当时他才20岁。到了上世纪55年,洪山县撤并归随县管辖,爸爸成了洪山区第一任首席行政“官”,而党委书记则是仍由留下来的南下干部担任,这位书记姓高,后调往云南,这在随州地方志有清楚记载,这是我在龙婷婷爷爷藏书中看到的。</p><p class="ql-block"> 虽然爸爸当时已成这里“官”,但并没给家庭带来福音,反而危机起伏,爸爸与我生母矛盾加深。当时我很小,并不太懂事,但也能感知到我的生母并不喜欢这样的家,看到他们总在吵架,我经常看到爸爸单位同事来劝解。据奶奶说,说他们八字不合,自生下我后,关系就开始紧张,从我和大妹出生间隔4年的时间,就可以看出他们确实不合谐。究其原因,用现在的说法,生母在这个家庭并没感到幸福。首先在当时农村妇女的生活理念,家应有个丈夫作顶梁柱,如果没有一个男人作依靠和帮衬,高强度的农耕生话会是巨大的压力,因为当时农村还是单干。而当干部的父亲也没有多少钱拿回来贴补的,建国初期想带着孩子跟着丈夫去享福是根本不可能的,家中还有公婆也放不下。而父亲吃的是公家饭,他认为他的最大责任是辖区的老百姓生计,根本顾不上自已小家,连我都感到他非常陌生,直到10多岁还惧怕他。这就好理解了,这是生母不想要的生活方式,因而离开这个家也许是她最好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对于生母的离去,其实我并没有什么感觉,好像是别人家的事。这实际上并不奇怪,跟谁恋谁,是大多数感知生物的共同特征。听奶奶讲,当时生母还不到20岁,怕她照顾不好孩子,所以我一生下来就被奶奶抱回了她的房间,和爷爷奶奶一起睡,其间只有喂奶才和生母在一起,在我印象中从来没跟生母睡过一晚,而和奶奶一睡就是10多年,因而我小时候同我孙女一样,是一刻也离不开奶奶的,就是现在我睡觉做梦梦到家人的最高频率是奶奶。</p> <p class="ql-block">  第二张早期全家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而对于母爱,是通过新妈妈才得到的。当我第一次见到她时,就被她慈善的面容所吸引,感到她是最能亲近的人。</p><p class="ql-block"> 妈妈见到我时,感觉她也特别喜欢我,先是摸我的头,然后牵着我的手与刚刚投奔来的奶奶进了她的宿舍。</p><p class="ql-block"> 我和奶奶是1957年初到这里的。由于生母带着1岁多的妹妹离去,爷爷不久也去世了,家里只剩下我和奶奶,爸爸就把我和奶奶接到洪山镇生活。我清楚记得,当时只收拾了极其简单的必备行李,由大姑妈儿子鲁光星老表挑着箩筐将我们送到镇上,自此我就离了祖屋。</p><p class="ql-block">当时爸爸和妈妈结婚后,双方各有单位的单身房。我们来后先是住进了妈妈单身宿舍,加了一张床,供我和奶奶就寝及妈妈班后临时休息,这就是我们当时的新家。</p><p class="ql-block">虽说房子很窄,但生话起居并不受影响,由于妈妈照料,显得也很温馨。不久,我就由妈妈送我上学了。</p><p class="ql-block">没有上过幼儿园的小孩上学未免有点陌生,但不久适应了。在妈妈的关照和督促下,学习还算进步,我第一学期还评上三好学生,由学校派学生代表打锣敲鼓送到家,当时妈妈可高兴啦,把我的奖状挂在房子的显眼位置。到了下学期我也学会认识了几个字,妈妈就给我订了《少年报》(周报)及《小朋友》画刊(月刊),成了当时为数不多的、少儿有个人报刊的小读者,这对扩大少儿视野、开发少儿智力起到关键作用,特别是57年苏联发射的人造卫星在少年报和画报上发布的内容我特别感兴趣,至今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 第三张早期全家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搬到这儿后,爸爸并不天天来,只是偶尔晚上来看看就走了,也从没看到他在这儿和我们吃过一顿饭,因为当时这里房窄,没法单独开火,只能吃单位食堂,如果爸爸在这里吃饭,别人是收钱还是不收?当时他可是一方领导。因而他在这儿吃饭是不合适的,在这儿照顾家也是不可能的,这与我在乡下没有区别。因而我和奶奶的三病两灾还得靠妈妈。记得我来不久身上出了水痘,病情较重,是妈妈背我去医院,并精心照顾,给我擦身打扇,减轻我的病痛。</p><p class="ql-block">1958年年初,我又有了妹妹陈平,而爸爸却要到省党校学习,一去就是一年。学习结束后被分配到厉山区工作,上级为照顾我们,把妈妈也调去了,1959年我们又举家迁徙到了厉山。而到了60年又因原来的搭挡高书记要他回来,我们在厉山只待了一年又返回洪山,算是定居下来。</p><p class="ql-block">1960年正是我国3年自然灾害最严重时期,为了抗灾爸爸长期工作在农村第一线,根本落不了家,在这艰苦条件下,还是妈妈承担了家庭全部责任。然而屋漏偏遇连夜雨,正在这时,我们的二姑妈大指头上长了个毒疮,长期不见好转,直到化浓溃烂,露出了指骨,这是我亲眼看的,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而姑父早已过世,她一家三口陷入了窘境。面对这样情况,是妈妈把她们接回我们的家,以渡难关,一住就是3年。当时我又添了个妹妹陈宏,家里一下子增添了9口人,经常不着家爸爸的担子就自然由妈妈来承担了。这么一大家子,吃饭都是问题,更何况是粮食严重紧缺时期,我和表姐还要上学,这是多么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然而妈妈积极想办法,通过各种渠道买来了南瓜、红薯、萝卜以渡饥荒。至后小弟明忠小妹陈英相继出生,家里人口更多了,姑妈手指渐好就回农村了。</p> <p class="ql-block"> 第四张早期全家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妹明秀被生母带走后,只到能走懂事才回陈家住几天。记得1964年冬季回来一回,大妹已有10岁了,而这个仅10岁的孩子,脸上皴得发红,手背全是血口子,手掌有厚厚的老茧,摸起来十分粗糙。当时我们围在火盆边烤火,她说要和我比手抓碳,说完真的拿起了红红的火碳,我当时很是吃惊,这是经过多少劳作磨练才出这样的奇迹。木碳我可不敢用手挨。妈妈看到这样的情形。知道大妹在乡里遭受了多大的罪,顿起怜心,心里十分过不得,便跟她说,“你在乡下过成这样,能否回去给你妈商量下回陈家,”这话大妹听进心了,由于太小,想得十分简单,以为不经生母同意,只要拿自己的衣服就可回陈家,于是回去后的第二天她就收拾了几件衣服跑回陈家。这可急坏了生母,以为是爸爸主意,便托人说只要他给她10多年的抚养费才放人,那时我们哪有那么多的钱,再说这还牵涉到法律问题,这事只得作罢,后来生母1971年去逝后,妈妈就又把她接回陈家,置办了各类生活用品,还给找个缝纫社的工作。虽然这缝纫社后来改制破产,但正是有这个工作经历,使她现在还能有近2000元退休金的稳定生活来源,这对乡下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p> <p class="ql-block">  1965年,全国开展了农村四清运动,我们家也由此起了微妙变化。</p><p class="ql-block"> 这次四清运动是在“社教”的基础上开展起来,说是重点整顿农村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而我们爸就是当权派。</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里是省四清重点,湖北省长张体学亲自带队,并由省军分区司令员孔庆德带了部分解放军配合,分赴名个村队,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访贫问苦,調查摸底,收集情况、找准斗争目标。更为壮观的是,省城的各大剧团也齐集于此、配合宣传,这恐怕是洪山这个小山区历史上最为风光最为热闹的高光时刻。特别值得提的是,曾经风靡一时电影《洪湖赤卫队》的剧组湖北歌舞团也在其中,并驻在洪山中学,隔三岔五地演出,我们还和剧组混熟了,常常围着主演王玉珍身边转,就好象现在的追星族,玩得可开心啦,根本没对四清事情上心。</p><p class="ql-block"> 随着运动深入,区政府所有领导班子员全部靠边了,由工作队成员填补。不久,接替高书记的现任党委书记周德升成为第一个批斗对象。他被大会小会批斗,我们中学学生还组织参加,一向趾高气昂的周书记被弄得灰头土脸,这下我才感到问题严重性,就不免担心起爸爸来,不久爸爸配备的象征权力的手枪也上交了,接下来会是什么?我一下子从兴奋沸点进入冰点。</p><p class="ql-block"> 然而也在这时,妈妈为守护这个家,不断安慰我们,要我们不要担心,爸爸不会出事的,这源于她对家的坚守、执念和处于她对爸爸了解和信任。</p><p class="ql-block"> 果然经过一系例的调查审核,几乎把他查了个遍,结果比雪都白,比冰还清,批斗的事没发生在他身上,但运动还没结束,他并不能恢复职务,就被安排到已规划的琵琶嘴水库上当指挥长,一干就是几年。</p><p class="ql-block"> 四清运动还没结束,又赶上了文革,四清时建立的政府领导班子又被打乱,爸爸也就永远失去了恢复原来职务机会。但爸爸并无怨言,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执行责任担当。后来又安排他修洪保公路,一干又是几年,在这几年里也是妈妈的守护 ,使我们安然度 过了几年不平凡的岁月。 </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生话印象中,似乎没感到爸爸为我做过什么,起居上学他没管过,后来也没给我们留下一分钱的财产,成就了他一生的清廉,如果要我写爸爸事是写不出多少字的,但爸爸绝对是我崇拜、敬佩的人,爸爸为国家做事,不为私利,永远值得称道。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都会为社会做过许多事,但能留在世上的东西并不多,能看得到摸得着引以为傲的东西更为少见,但爸爸做到了。他领导指挥修建的琵琶嘴水库,对于蓄水灌溉,发电养鱼改变着家乡面貌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成为当今本地热门观光旅游、水上娱乐的风景地,至今对当地经济发挥着巨大作用,这是他工作的最大业绩,是他一生中最宏伟丰碑,而他主持修建的洪保公路路段,更为他人生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又有多少人能有这样的爸爸?而这一切又是妈妈支持、付出的成果。爸爸常年工作在外,她不仅撑起了这个家,还为这群孩子操碎了心。</p> <p class="ql-block">  1966年文革开始,由于爸爸在水库工地上,这是当时重要水利工程,无人敢去触碰,因而文革对爸爸来说是安全的,但从根本上来讲,任何问题也找不到他头上,我很自信。文革初正赶上学生大串联,学生可以免费乘车或徒步到全国各地红色根据地去参观并接受红色教育。但对我们中学生来说更多的是想出去看看,见见世面,这机会我当然不会错过,妈妈也不会阻拦,因为学校学生都出去了。妈妈为我出行准备了行李,还为我准备30元生话费,这当时是她一个月工资。到随州后,她又请学校老师帮忙带来了30元,生怕我不够用,在外受苦。我和我的同学一行8人到了北京,赶上了接受毛主席检阅的日子。我们在北京吃饭免费,于是就待了一个礼拜,把北京跑了个遍。回程中,我和同学走散了,我一个人初生牛犊不怕虎到处跑。那时说起来到处混乱,其是当时治安环境出奇的好,学雷锋做好事无处不在,这也是中央基于当时民风现状而敢于放行的原因。每到一个地方都有当地接待人员安排食宿,只收少量饭钱,在外总共没花了10元,一个多月我才回家,并把剩下的钱还给了妈妈。然而在外期间可把妈妈急坏了,她看到其他同学都陆续回来了,却不见我的踪影,她更是着急万分,逢熟人就问,听奶奶讲她一到休班就到汽车站盼望。而我只顾好玩不早点归家,忽视这会给妈妈带来困扰,全然不懂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古训,这可能是我对她最愧疚的事。</p> <p class="ql-block">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已到了服兵役的年纪。1968年冬征兵开始,妈妈鼓励我报了名。体检时妈妈陪我到了体检站。兵役体检站因要验血,受检人员早上不得进食,妈妈为我准备了验血后的早餐,然后全程陪同直到检查完毕。后来身体合格被通知应征入伍,虽然所有穿戴由部队配给,但妈妈还是为我准备了费用以解急需。四年的服役,我们母子是家庭里唯一的通讯桥梁。退伍回家,是妈妈一个人在车站接的我。我的工作虽由主管部门安排,但作为家里,妈妈是唯一插得上手的人。而工作后,妈妈除了鼓励我的工作,还对我的婚姻特别关心,经常托人物色。而1975年,当我自已找到女朋友后,她特别开心,要求我把女朋友照片寄回去,拿到照片又立即给病中的奶奶看,以共享喜悦。后来妈妈告诉我,奶奶拿着照片看了又看,舍不得放下,开心极了,是妈妈让奶奶的夙愿得以实现,在最后的日子见上了孙媳妇样子。</p><p class="ql-block">自我和奶奶与妈妈共同生活后,妈妈对奶奶敬爱有加,相处得十分融洽,成为奶奶夸媳妇夸得最多的一个。因为她给予了奶奶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在奶奶最后日子,实在是忙不过来,就请了二姑妈帮忙,是她们俩给奶奶以最后安慰,让她安心地走进天国。</p> <p class="ql-block">  我工作后,妈妈有6次到我这里来玩,其中4次在云梦,有2次爸妈同来,而2次来武汉,因爸爸于1995年过世只有她一个人来了。</p><p class="ql-block"> 记得她第1次来云梦是77年,是我婚后她作为家长来看望我的新家,爸爸当时未退休而没来,只住了短短几天。第2次是87和爸爸一起来的,也是来看望久病不起、瘫卧在床的亲家的。她一进门就问候半昏迷状态的亲家,并将50元钱放在亲家已失知觉的手里。第二天亲家归去,我们的爸妈送了她最后一程。第三次是陪同二姑妈来的,她觉得二姑妈一輩子没去过远门,决定利用看儿子机会带上她看看外面的世界。听说二姑妈可高兴了,这是她第一次离开随州,第一次坐上火车,回去时她的侄媳妇给了100元钱感激不尽,逢人就夸。第4次到云梦是88年,是同爸爸一起来的,准备来住一段时间。那会儿正赶上儿媳新华到上海出差,我则在随州上班,爸妈则就在家看房子。不想她俩一次出去买菜,我家门被人撬了,偷走了2件首饰。我赶回后见她连连自责,说亲家在这那么长都没事,怎么我们一来就出事。非常担心媳妇回来会怪罪,要给钱赔偿。我安慰她说你媳妇绝对不会怪罪你,又经厂里同事开导安慰,才使她慢慢平静下来。而她在武汉玩第1次在是2001年10月,玩了差不多两个月,第2次是陈鹏结婚,他提前来住了半个月。第一次来先是准备过年后回去,后陈宏年终武汉出差被接回去了。然而走时她拿出600元钱,硬说是给孙子的,其实我心里明白,她是认为在儿子家住了这么长时间一定有亏空,一定得填补,这实际上也成了她的习惯。她总是为了后人,处处想着后人,这就是我们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一大家人来汉参观武汉长江大桥</p> <p class="ql-block">与老大一家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好人必有好报,善心必有后福,妈妈以近90岁的高龄赢得了人生巅峰,她看到了儿女们成长,又把他们送进了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结婚生子,使陈家由小变大,成了庞大的家庭,进而又使她的后孙们出现了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并分散在各地。她看到了孙子、孙女、外孙子、外孙女,更使她欣慰的是,他还看到重孙,重外孙,四世同堂,幸福圆满,其乐融融。</p> <p class="ql-block">与孙子、孙女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与从广州归来的大孙媳妇和武汉孙女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兄弟俩阖家团圆</p> <p class="ql-block">老二家与爸妈</p> <p class="ql-block">和小儿媳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与从广州归来的大孙子大重孙女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与从北京归来的外孙女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与在武汉工作的孙女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与从印尼归来大外孙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与来自成都的外孙媳妇及外重孙女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与重孙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与外重孙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在小儿子一家,与孙女和大外孙一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与所有姑娘合影</p> <p class="ql-block">与亲家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三妹陪同散步</p> <p class="ql-block">娱乐生话</p> <p class="ql-block">小区散步</p> <p class="ql-block">  每当过年过节,都有来自国内外后孙们簇拥在她身边,使她享受着天伦之乐,每年生日,都有她儿女后孙们为她祝福,使她有了个幸福晚年。</p><p class="ql-block"> 妈妈的一生,是最感召人的一生,她以温馨爱心,善待家里每一个成员,使之成为最完美、最和睦的家庭,贤妻良母从她的那儿得到最精辟诠释。</p><p class="ql-block"> 她和父亲相亲相爱,相濡以沐,终生未生过一次气,没红过一次脸,对家务事勇于承担,为子女作出了刻骨铭心的榜样;她与祖母关系融洽,以母女相待,以严格的传统家风和与生俱来的良好性情,在父亲常年因工不在家的情况下,尽一切可能让她晚年幸福,使她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时光,成为婆媳关系最精采的典范;她以慈母的心温暖了所有子女并孕育了每个孩子温顺孝心、善良待人的特性,成为与人为和,与人为善的家风传承。</p><p class="ql-block"> 结 束 语</p><p class="ql-block"> 敬爱的妈妈已离了我们,然而她无数往事我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她是天下最全心、最称职的妈妈,天下所有妈妈的的闪光点都可以从她身上找到,我们要永远缅怀她的恩情,继承她的遗志,并成为我们家永远的精神力量,让她的美德得以延续、发扬、光大,妈妈,您安息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3年12月20日于武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