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语—《我的青春我的梦》征文集读后感

一叶飘萍

<p class="ql-block">《我的青春 我的梦》从序开始,然后是76篇散文、纪实、小说到后记,每天一篇一共用了78天的时间在文学社网站和文社公众号连载。《青春里的故事-一听芝麻椒盐》作者,耄耋老人刘俊奇先生认真仔细地阅读了每一篇文章,并写下读后感。</p><p class="ql-block">他说,“文集的“散文• 纪实”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心血的结晶,没有客话和套话,全是肺腑之言,虽然各人的经历出身有别,但努力学习,刻苦奋斗,自律自强以及道德品质修养却是共性的,我很感谢群中各位朋友折射出的某种精神,是此群中宝贵的财富。</p><p class="ql-block">只是因为这个群的朋友,文化层次较高,经历阅历丰富,文笔普通流畅,是我诸多群中最好的一群,一些文章对我感触特深刻,若不写一点心得体会,既对不起作者,也对不起为此书做出贡献的编者和工作人员。</p><p class="ql-block">只因认识太浅,未能表达出我的感激心情。”</p><p class="ql-block">刘俊奇老师认真坚持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不能辜负了刘老师所做的这一切,我特意把刘老师的所有点评汇集到一切,以便大家阅读。</p><p class="ql-block">他在全部文章连载完后又表达了他的感激之情。他说,“我虽有在国外定居的同学或亲友,但仅限于一对一的直聊,这样大面积的和国内外朋友聊天和学习,这是第一次。</p><p class="ql-block">承蒙杨海军朋友抬举,此次有幸将我的文章在首届加拿大“高校杯”文学作品征集中选中,才得以和这么多的朋友通过作品进行交流,我只浏览了“文集”中的部分佳作,但却收获多多,感恩感谢不止。</p><p class="ql-block">诸位朋友从文中展现出的文字水平和道德品位,却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财富和分享的喜悦。</p><p class="ql-block">我是一位科技工作者,一生中几乎与“文人”无缘,忙忙碌碌干着自己手头上的生产和科研任务,既无突出的业绩,又无骄人的贡献,碌碌无为即将到终。所以看到文中朋友们个个出类拔萃,既惭愧又高兴。</p><p class="ql-block">我非常感谢加拿大文学社给我创造的这个机会,结交这么多高素质的文友。</p><p class="ql-block">致以敬礼,谢谢曾诚。”(2024.01.09.)</p><p class="ql-block">老天给了我友缘和机会,使我结识了一群高品位的朋友。</p><p class="ql-block">《我的青春 我的梦》征文集,完全是一位天外来客,文集中众多群友的才华,情操和博爱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激励着我,原想收到文集后浏览一下就罢手,谁知这么精彩的华章成为爱不释手的枕边书,我敬佩书中各位作者的才能,也非常感谢曾诚会长,原野社长及加拿大文学社诸朋友不辞辛苦将文集编辑、策划,印刷等做的这么尽善尽美,呈现在读者面前。非常感谢周建成博士慷慨解囊,将此次征文完成的这么出色。</p><p class="ql-block">向你们及编辑人员和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我为本征文集所做的留言,是对你们及广大作者的致谢和汇报。(2024.01.19.)</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dwIpafgBgyA-gm6f6GpiRQ"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18px;">《我的青春我的梦》电子版链接</a></p> <p class="ql-block">衷心感谢加中经贸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我的青春我的梦》文学征文赞助商周建成博士,周博士身体力行不但为此征文提供经费支持,还亲自为征文集写“序”,实在值得敬佩和大赞。</p><p class="ql-block">加拿大高校文学社的工作人员,八年多来在远离中华大地的异国他乡,弘扬了中华文化,活跃了在北美各地较高层次华人的交流活动,通过文字媒体达到思想碰撞,心灵沟通,以文会友,以诗为酒,无论编者和作者,其人性的真善美得到了升华,精神财富日益充实,并展望憧憬着未来的美好时光……</p><p class="ql-block">我的文章有幸在该文学社第一次全球征文活动中被选中,做为一个在自然科学岗位上工作一生的老科技工作者,做梦都没有想到。我只觉得人生太短,一晃眼已过八十,那些在我读书和工作时代,培养过帮助过我的老先生,老前辈们的品德,学问,工作态度等等永远也学不完,可惜自己已迈入耄耋之年,留下无穷的遗憾。</p><p class="ql-block">我祝福该征文活动的园满成功,更欣喜地看到中华民族有这么多优秀的儿女遍布全球,并活跃在各个行业,各个层次,为全人类做出杰出贡献。(2023.10.22.于西安)</p><p class="ql-block">谢谢杨海軍同学邀请我加入该群。</p><p class="ql-block">本人简介如下——</p><p class="ql-block">刘俊奇,陕西省西安市人,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退休职工,研究员。</p><p class="ql-block">1966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光学测量仪器专业(现武汉大学信息学部),2003年退休,一直从事科研生产工作直至退休,退休后先后在本所和西安交大“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返聘到2017年。</p><p class="ql-block">其中:1966~1967年留校参加文化大革命;</p><p class="ql-block">1996~1998年在曼谷泰国皇家蒙昆理工大学做访问学者。</p><p class="ql-block">谢谢杨海军同学的精心筹备和策划,謝谢周建成博士TQC建筑的鼎力支持!祝愿多伦多新闻发布会园满成功!(2023.10.13.)</p><p class="ql-block">海军同学,你真有本事,不愧是名校培养的毕业生,读书时一定是学生领袖或者班级干部,从这次征文活动中充分证明了你不凡的组织能力和运作方式的纯熟,对于这种全球性的文化活动操作的又这么自如,使我刮目相看,心悦诚服,佩服不至,真是后生可畏。</p><p class="ql-block">我无法亲临加拿大多伦多新闻发布会现场,但我向你和组织者团队致以深深的鞠躬和感谢,向本书作者们表示热烈的祝贺。我也不会玩远程微信支付,盼望能收到一本这样的赠书就相当心满意足了!</p><p class="ql-block">再次向您和您的团队致以衷心的感谢!</p><p class="ql-block">向周建成博士致以崇高的敬意!</p><p class="ql-block">向本书中的作者致以祝福!</p><p class="ql-block">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刘俊奇致谢(2023.10.14.)</p><p class="ql-block">加拿大高校文学社真是个藏龙卧虎之地,集中了那么多有才华的文学爱好者,又有一帮热心公益,热爱文学,精诚团结,吃苦耐劳的“㹘子牛”的編者和作者,所以无论干什么事都很出色认真,是一批起点高,修养高,风格高,文采高的队伍!大大的赞👍!(2023.10.20.)</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收到文集有感而发</b></p><p class="ql-block">《我的青春 我的梦》征文集,涵盖了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不同时段,不同专业的大学毕业生的人生经历,一册在手可窥视一斑,我因年龄关系看电子书甚感眼疲劳,昨天收到卫萍朋友寄来的纸质本,真是送来了及时雨,雨中伞,我要认真拜读每篇作者用心用血写成的文字,书中作者大都属于社会的精英阶层,其经历,阅历,文字,知识都有不同的闪光和特色,无论散文或小說,作者传抪的信息和社会担当,家庭担当都显示出某种极高的责任心,这是编者和加拿大高校文学社的可贵贡献。</p><p class="ql-block">一个人一生就那么短短几十年的黄金段,能在这宝贵的时间里为社会,为人类做出一点点芝麻小的好事留存下来,那才可以说:我们没有白来人世,没有白做人而“苟且地活着”。</p><p class="ql-block">我向为此书做出贡献的编辑,策划,印刷,发行等工作人员深深的鞠躬感谢,向各位作者致敬!(2023.11.08.)</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我的青春被数学撞了一个腰》读后感(原文p.8~p.11)</b></p><p class="ql-block">收到卫萍朋友远从加拿大帶回国的《文集》,并及时用快递寄给我,我不知如何感谢这位办事认真的文友,今看作者的美文又增添了一份对卫萍的敬佩。</p><p class="ql-block">卫萍是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读书无用论”在高考中遇到了滑铁卢,先行在金融系统就了业;到了八十年代,因工作的需求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卫萍进入郑州大学学习,遇到了丁老师那么好的数学老师,传授了知识和学习方法,卫萍如同猛虎添翼,在工作中取得非凡的成绩,并结交了同行精英。</p><p class="ql-block">人生中每一步都在奋斗中前行,卫萍转了一个弯,先实践后上大学,因此所学课程得心应手,成绩非凡。</p><p class="ql-block">我非常感谢卫萍,她是一个值得信赖,工作踏实,做事认真的好人。(2023.11.11.)</p><p class="ql-block"><b>《年少的梦》读后感(原作p.54~p.57)</b></p><p class="ql-block">刘俊民先生写了疫情期间回国探亲时看到国内快递业的发展,回顾自己的中小学时代(大约在文革中及至七十年代末)曾经的梦想现在突然实现了,似乎觉得无法适应。</p><p class="ql-block">对于生活在国内的百姓,对于这种因(互联网+)带来的老百姓生活方式的变化,造成实体店经济的萎缩或其它副作用,如假冒伪劣商品走进百姓家庭,不知道加拿大怎么处理在快速迅速发展时,又要保证商品的质量和商家的信誉度?</p><p class="ql-block">刘老师的文章写的很实在,又是自己的亲身经历,特别像《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的小说影晌了一代人,至于因文革造成的“焚书”,但其内含却扎根在读者心中。</p><p class="ql-block">写自己写真实,不吹嘘,不夸耀,我喜欢看这样的好文章,謝谢刘俊民老师。</p><p class="ql-block">衷心感谢征文编委会择选了刘俊民老师的美文。(2023.10.27.)</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小说《初恋往事》读后感(原作p.399~p.405)</b></p><p class="ql-block">我仔细浏览了作者原野的小说《初恋往事》,文笔流畅语言精炼,故事动情。</p><p class="ql-block">初恋在人生中是最难忘怀的,不管你人世中遇到多少绝代佳人,初恋都是第一佳人。“我”在一次演唱会后与Coco一见钟情,荷尔蒙爆发的能量迅速升华并确定恋爱关系,因回国探亲延误了爱情的发展,再见时美女她已脚踩另船,又因一句“美丽豆”被语言冲动的“我”,失手打了恋人的耳光惹上官司,后来“我”因学业飞赴温哥华,毕业以后在职场奔波小有成就。</p><p class="ql-block">在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重返金士顿时来到初恋地,触景生情,心里又激起当时恋爱时的浪花,眼前是姑娘美丽的靓影。我后悔一记耳光打走了靓女,C姑娘也后悔一句报警惹上官司,使心上的美男离开,C姑娘因恋人飞去患上了阴郁症,不得不中断学业回到国内。真可谓“一时酿成千古恨”,也许这就是“人生”。</p><p class="ql-block">谓曰:凡事都要头脑冷静,万勿冲动,后悔药吃不得呀!(2023.11.08.)</p> <p class="ql-block"><b>《我的祖国 我的青春》读后感(原文p.126~p.138)</b></p><p class="ql-block">致杨元光老师—</p><p class="ql-block">杨老师1962年由华东师大毕业,1953年由新加坡回国,分别在哈尔滨和上海完成了学业,当时新中国刚建立不久,百废待兴,国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为归来侨生免费提供生活资助,配置了当地最优秀的教师资源,杨老师又是个全能性的优秀学生,不负众望,又听老师和老爸的话,刻苦学习,顺利考人华东师大,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无论在国内何地读书,一心想着的都是到艰苦的地方去,做个“螺丝钉”,后来杨老师分配在上海某中学教“地理”,他又勤奋教学出类拔萃,荣获上海市优秀教师和模范侨民等多种称号,杨老师的文章写出了六十年代初期学生和老师的真实思想动态,这样优秀的侨生我读大学时也遇到过,他们大都来自东南亚诸国的华侨家庭,有着深深的乡愁情愫和报国情怀,且当时国内的教育质量普遍高于东南亚诸国,父辈的热血在他们身上流淌。一位1962年的大学毕业生,如今早已进入耄耋之年,思维这么敏捷,感情这么真挚!</p><p class="ql-block">向敬爱的杨老师致敬学习,并祝他老人家健康长寿!(2023.11.04.)</p><p class="ql-block"><b>杨老师回复西安光机所热心的刘俊奇同胞的来信</b></p><p class="ql-block">敬爱的刘俊奇同胞:我怀着激动和感恩的心拜读您满腔热情的来信!感谢您再次把我带回令人怀念的年代!回想新中国刚刚成立就向我们这群海外孤儿伸出温暖的手,新中国呼唤流浪在他乡海外孤儿们“回家”!我们义无反顾的投身新中国!在新中国获得照顾获得读书学习本领的机会,1962年杨老师有幸成为人民教师可以报效祖国啦!我有机会和全国人民一样把青春无私的奉献给可爱的新中国啦!我庆幸可以为新中国培养有用之才!</p><p class="ql-block">我宽慰我在鲐背之年依然还能够有幸分享到桃李满天下的福气!分享到宽容谦卑和谐的尊严!</p><p class="ql-block">再次感谢刘同胞关爱鼓励啊!感恩啦!&nbsp;</p><p class="ql-block">杨元光于多伦多2023年11月4日下午</p><p class="ql-block"><b>《“文学双灯”照我前行》读后感(原文p.209~p.204.)</b></p><p class="ql-block">作家岩波(李重远)的文章叙述了作者与天津作家蒋子龙和文学评论家夏康达的交往。</p><p class="ql-block">在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文学艺术作品方兴未艾,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其中天津作家蒋子龙,冯骥才,航鹰等的中短篇小说特别受读者喜爱,不少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广为传播。作家岩波从小就有文学细胞,青少年时代就斩露头角,作品在较影响的报刊上发表或登台亮相,在结识了蒋子龙、夏康达两位名家之后,两位高人对他的指导和帮助使作者的写作才能如鱼得水,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作者亲身体会到两位先生不但文学知识丰富,而且人品高尚,特别是评论家夏先生在评价作者的作品时站的更高其哲学思维更显深邃。</p><p class="ql-block">做为天津作协主席的蒋先生非常器重和爱护作者,给他提了许多忠恳的建议,指出“你应该拿出警世意义的作品!”这是对作者过往作品的肯定,也是对他未来作品的希望。夏先生建议作者“不要为市场性所左右”!</p><p class="ql-block">作家岩波在他的文学生涯中,认真听取读者建议和“明灯”照耀,既吸取文学大家的精神,又提高自己的文字水平,因而作品辉𤾗,赞誉连连。</p><p class="ql-block">祝福作家岩波先生!(2024.01.11.)</p><p class="ql-block"><b>《绿叶对根的怀念》读后感(原文p.145~p.147.)</b></p><p class="ql-block">一篇怀念上海市杨浦中学名师的佳作。</p><p class="ql-block">作者余建华朋友饱含激情和感恩的心态,回顾了1979~1981年他在杨浦中学度过的那些弥足珍贵的岁月,虽然只有两年,但因临近毕业和高考,学校配备了师资雄厚的名师任课,作者所在的文科班各位老师敬业爱生,废寝忘食,全身心投入,无时无刻地忙于督学授课,对学生严格要求的精神给作者留下深刻地印象;皇天不负苦心人,辛勤耕耘出成果,在当年(1981年)的高考中,文科班40多位考生全部考入心仪的高校,多年后重回母校聚会时,同学们深深感谢艺精业勤的老师们的培养。</p><p class="ql-block">作者当年以历史专业第一名的成绩入华东师大,在美丽的校园和丽娃河畔十年苦读,完成了本硕博的学业,优质的学校培育了优秀的学生,作者秉承杨高和华师大的优良传统,在工作以后全心投入教育事业中,培养的学生不少成为治学创业的青年才俊,有的成为国家学科建设和智库服务的人才。</p><p class="ql-block">余建华老师的桃李满天下。(2024.01.11.)</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梦想,人生的目标和动力》读后感(原文P268~P272)</b></p><p class="ql-block">我和黄彭年老师几乎有相同的人生经历,我也是四岁时母亲去世,1953年在农村读完了初小阶段,以后进城,在西安城内读书到高中毕业,和黄老师一样是个啃书本的“书呆子”,所有文化课的成绩都在班上名列前茅。黄老师可能有个好出身,没有受太大的影响,顺利升入大学,而我升入大学时正值庐山会议之后,正是某斗争的疯狂期。父亲因在西安医学院(现西安交大)工作,非常重视孩子们的读书,班主任老师是个女老师,知道我的学业成绩,但又怕政审过不了关,反复告诉我:“娃呀,有个学上就行,不要攀高攀难。”是班主任老师帮我填的升学志愿,我的梦想只是有一个吃饭的“碗”。</p><p class="ql-block">大学毕业分配时,又恰逢武汉事件后,我又在老“保”行列,个别同学迟迟不予分配,又想到这个饭碗应在哪儿拿?</p><p class="ql-block">好在分配到徐州光学仪器厂后因表现突出,被评为市级学毛选标兵,又因专业对口和时代需要,当时正值江青同志抓国家彩电工程,调入西安光机所,良好的科研氛围和温馨的同事情谊,为我鼓起前进的动力,先后担任多项重要任务的项目负责人和主要设计者,也得到了相应的荣誉,我手中的碗也算抓住了,这大概就是我的青春“梦”。(2023.11.19.)</p><p class="ql-block"><b>《迟暮才圆青春梦》读后感(原文p.76~p.81)</b></p><p class="ql-block">孙白梅大姐可能是上海外院的65届毕业生,也是文革前入学的学生,此校位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物所南邻,我因工作关系和技物所有过合作,有幸去过上海外院,深深地被该校的优良学风所感染。</p><p class="ql-block">孙大姐当过俄语课代表,我也当过。文中可以看出,孙大姐是一个非常勤奋好学的人,先后转学泰米尔语,英语,借调外交部门,办培训班,参加高考英语命题,在图书馆翻译资料等都做的很出色;移居加拿大后仍“带着脚链跳舞”,双语译作不断,并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好评。</p><p class="ql-block">我看了微信中的“头像”,可能是大姐和老伴的近影,老人家还那么富态和可欣,真是托了老天的福,好人一生平安!(2023.11.12.)</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两条标语 激励一生》读后感 (原文p.27~p.29.)</b></p><p class="ql-block">王今中老师,1963年由北航毕业,毫无疑问是我的学长了。老人家毕业的学校和专业定位,无疑属于国防口,按照国家布署,其所属企业和研究单位在文革前布局在城市周边,在中苏关系紧张时,国家又在西南西北等大山沟里新建或搬迁了许多国防性质的三线工厂或研究单位,这些单位集中了全国众多名校的优秀学子和产业工人,单位以代号或阿拉伯数字命名,其职工是优中择优,其出身红中择红,如果能到这样的单位去工作,无论自己无论亲友,真如登上了南天门,喜气洋洋。</p><p class="ql-block">优秀基因的人才和良好的素质教育,所在单位大都是国家的保密单位,从事的工作又大都含有不同的密级,职工工作责任感强,有满腔的热情和拼博精神,做出了许多有前瞻性,创造性和填补国家空白性的产品,质量绝对优而优,王老师肯定经历过这样难忘的青春。</p><p class="ql-block">退休以后的王老师又发光发热,在民企中工作十多年,培养了一批新人。</p><p class="ql-block">王老师一生无愧于这个时代,是我们众多大学生,特别是工科类大学生的楷模?</p><p class="ql-block">祝愿王老师晚年健康平安!(2023.11.14.)</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为梦前行》读后感 (原文p.173~p.181.)</b></p><p class="ql-block">张洪涛老师以83岁的高龄,用真挚的感情写下他从1960以来从事农村中学教育以来的经历,张老在关中东府渭南,临潼任教的数十年中,亲眼目睹了农村孩子求学的艰难和学校设施的简易和落后,张老和学生及其他老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困难,以身作则,为当地为国家培养了一代代的优秀人才。文中作者还写到了特殊年代里的数次政治运动对学校和教师,特别是对本人的影响。</p><p class="ql-block">从张老的文章中可以看出,陕西农村孩子要一步步登上高层次的学历台阶,比起城市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所受的磨难要大得多。</p><p class="ql-block">张老为我们绘制了一幅中国农村中等教育的成长历程,冷静地告诉我们,我们在农村教育上还要走很艰辛的道路。</p><p class="ql-block">我和张老的年龄相近,有在农村上学的经历,也有在工作后因某种原因看到农村孩子的艰难上学之路,八十年代末,我去绵阳九院出差,在位于安县的九院某所中,亲眼目睹了隔着一条小溪的农村学校里,在大雪纷飞的季节穿着单裤,没有袜子穿的孩子,手里拎着燃有包谷芯冒着黑烟小火炉,沿着山谷小路奔跑的上学路,那一幕刻在我们同去的同事中,永远无法抹去。</p><p class="ql-block">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无数像张老这样的教育工作者长年𡘊斗在中国广大农村。我们不要忘怀他们,并且适当提高他们的待遇。</p><p class="ql-block">祝福张老晚年健康快乐!(2023.11.17.)</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我的青春我的梦在微山湖畔》读后感(原文p.257~p.264)</b></p><p class="ql-block">凌鼎年朋友的文章《我的青春我的梦在微山湖畔》也引起了我的一段青春回忆,我于1966年大学毕业,1967年分配到徐州光学仪器厂当工人,当时徐光厂厂区在离微山湖近旁的贾汪矿区,主要产品是面向煤矿的矿山经纬仪,因此有机会到徐州市周边的煤矿去测试,大屯煤矿也在之列。</p><p class="ql-block">大屯煤矿是上海市的飞地,六十年代末期为解决知识青年下乡问题,上海市在外省区有若干处飞地,仅江苏省就有南京的梅山铁矿,盐城的大丰农场,徐州的大屯煤矿等,这些飞地安排了数万名的欲下乡的知青,又有上海市区的户口和其它待遇,当时还是挺另人羡慕的。在当年在当地,比起江苏省来,在这里工作的人比别人高出一等,一切日常生活用品供应都是上海标准。</p><p class="ql-block">小凌文中所敍述的被人寃枉,劳动竞赛等等,这些都是那个年代里常有的事,只是他比别人认识高出一筹,正确对待,心态坦然,所以总是出类拔萃。庆幸的是,小凌没有远赴黑龙江,云南等边远地区插队,而是在大屯煤矿当了一位未下井的工人,矿工会又有像毛国梁师傅这样惜才的伯乐和小凌自己个人的努力,在大屯煤矿发挥了自己的文学才华,逐渐走进文学圣地,并且在大屯找到了真爱。</p><p class="ql-block">不一样的知青路……(2023.11.09.)</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五个高中生》读后感(原文p.72~p.75.)</b></p><p class="ql-block">一位年过八旬的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优秀班主任伍展宏老先生,与五位即将毕业的加拿大高中生的师生情缘和对话,彰显了这使老人对青年人的关心和他们的健康成长,观景台上的小聚,外国学生也非常关注他们的中国同龄人,好心询问,任老对中国教育有切肤的感受,说给他们听:“他们的处境没有你们好,高三对他们像地狱,从早五点到晩上十二点都在复习,他们像千軍万马过独木桥,考进高校,身价高一等,如若落榜,低人三分,所以中国高考制度正逐步改革……”任老的多伦多—上海往返,亲身经历和体验了两国高中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虽未传授知识和技能,也未给他们做人生哲理的指点,但做为一个老教育工作者,他爱这些学生,不分国籍和肤色,他把自己溶化在学生中,感到无比幸福。</p><p class="ql-block">一个长者的“爱的奉献”。(2023.12.19.)</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深陷泥潭》读后感(原文p.43~p.46.)</b></p><p class="ql-block">冯克勤老师是陷入泥潭吗?世界上的事,只要你付出,老天总会让你有收获。象狄更斯这样伟大的作家都这样重视速记,况且冯老师也从速记中得到了快乐和成果,当选为速记全国专业委员会委员,创办了速记学校,而且为“老三篇”和“基辛格访华速记录”等历史资料存世,做出了实际贡献。</p><p class="ql-block">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机器代替了手写,语言转换文字不费吹灰之力,手工速记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历史是不会倒退的,我们不能拿今天去比昨天,没有昨天怎么会有今天呢!</p><p class="ql-block">冯老师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努力了,有作为了,没有白白的来到这个世界,有着自己丰满的人生,就是了不起的人。</p><p class="ql-block">致敬冯克勤老师。(2023.12.07.)</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凤凰花开》读后感(原文p.102~p.109.)</b></p><p class="ql-block">一朝厦大生,永远厦大人。</p><p class="ql-block">李莉朋友的佳作《凤凰花开》文字那么优美,语言那么流畅,感情那么细腻,故事那么动人,像一位天外飘来的仙女,把愛洒在人间。文中作者饱含深情地回忆在校和返校时同学们几次联谊活动,写的活泼又动情,特别看到“文子”同学因阑尾炎早逝,不由得泪花直流。文中作者写到几位难以忘怀的老师,那位外教英健老师为她写厚厚的推荐信,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她的逝世又使作者感到无比的难过和遗憾。</p><p class="ql-block">如果我没有记错,作者李莉女士是1987年考入厦门大学的,优美的学习环境和勤奋努力的厦大学生,敬业垂范的厦大老师,成就和传承了厦大的优良传统,造福了千万的厦大人。</p><p class="ql-block">我有幸三次去过该校,八十年代初期,我因某项軍工任务到厦门某军军部做测试,为处理测试数据请该校某教授帮助,热情的厦大老教授的工作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来去匆匆未仔细浏览校园。以后校友聚会和旅游,再次登临这美丽的校园,并瞻仰陈嘉庚先生的塑像,敬仰这样一位爱国华侨,创办了厦门大学和集美大学,才使如此多的华夏儿女从中受益。</p><p class="ql-block">感谢李莉朋友为读者奉献这样脍炙人口的华章。(2023.11.15.)</p><p class="ql-block"><b>《梦里西安》读后感(原文p.169~p.172)</b></p><p class="ql-block">《梦里西安》是张清同学在西安交大读书时入魔哲学,苦读经典,又深陷迷茫的一段回忆,一个不在江湖的人,却在江湖上留下痕迹,可见张同学当时还在学校小有名气。</p><p class="ql-block">名校交大百年来是精英聚集的首选地之一,其学生都是文理兼备的优秀学子,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起,我和西安交大机械系一直有工作上的合作,一些老师和学生直到现在仍然与我穷聊不断,他们普遍有渊博的知识,深遂的思考,特别在自然科学的领域内智高一筹,是我不可缺少的知识输送地。</p><p class="ql-block">我的家族中多数成员都和交大沾着边,吃着交大饭喝着交大水上着交大学住着交大房,他们和张同学一样,都与交大有难以割断的情缘。</p><p class="ql-block">上帝啊,那个交大机械系焊接专业毕业的哲学家张某某,你现在在哪里呢?(2023.12.02.)</p><p class="ql-block"><b>《青春的印记》(原文p.280~p.281.)</b></p><p class="ql-block">曼都拉朋友可能是文集中众多朋友中唯一出国前在国内从事“天花板式”的工作,在中央某机关从业多年,参与两会服务,认识和交往的朋友不是精英,就是人杰。回忆过往,翻阅旧照,作者潸然泪下,别人很惋惜为什么他舍得辞职?但正如作者所述,“人生旅途中有些选择与缘份是很无奈的,有些错过的机会和錯误的决定是永远无法挽回的。”</p><p class="ql-block">岁月淹没了来时的路,生命却还要继续。过往的浪花只是历史,新的浪花还在前进的征途上。</p><p class="ql-block">人生走过的路都是你的经历,看过的书和做过的事都是你的学历和阅历。</p><p class="ql-block">“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p><p class="ql-block">谢谢曼都拉,祝您好运,祝您平安。(2023.12.01.)</p><p class="ql-block"><b>《激情燃烧的青春年华》读后感(原文p.319~p.322)</b></p><p class="ql-block">浏览颜如玉女士的文章,仿佛我又回到了武汉,回到武汉大学的武测校园。</p><p class="ql-block">我于1961~1967年在武测度过了大学时光,每年春节刚过完,在武大武测的丘陵小坡上,油菜花儿开蚕豆花儿香,珞珈山被迷人的樱花所吸引,一到秋天,围绕珞珈山是大片大片的桂花树海,香气扑鼻渗人心肺,典雅的武大建筑灰墙兰瓦点缀其间,多么迷人又陶醉,真是人间仙境。我庆幸新武大与水院武测湖医四校联合后,因地理位置相邻,校园面积扩大了,专业设置多元了,我也被冠名为“武大的学生”。</p><p class="ql-block">颜女士1980年考入武大哲学系,该系是武大的名系,前任校长李达老先生是哲学界的泰斗,是中共建党的元老之一,我见过这位老人一面,可惜是在文革中的批斗会上,不久就去世了,那一刻是如此的清晰而痛苦。作者文中写到同班同学的九仙女,个个是那么的迷人和身手不凡,真是人间的天使和佳人,想来这些美妙绝伦的才女姑娘,毕业以后都有极好的归宿。文中还写到他们校外的沙龙活动,又是那么精彩!我莫羡慕他们遇上了一段好时代。</p><p class="ql-block">我进入武测时正值自然灾害时期,食堂吃的名曰“三合饭”的杂粮大米,饭后连拉屎都拉不出来,又遇上中苏九评论战,农村社教四清以及文革前期的风浪,大串连,武汉七.二〇事件,武斗升级等等,现在想起来真如一场恶梦,因为我是66届,总算基本上书念完了,但毕业设计还没有做完,“大革命”就来了,一个没有做毕业设计的大学生,真是留下无比的遗憾。</p><p class="ql-block">毕业以后数次去武汉,我都要回母校看看,我在校园中那些先贤们塑像前瞻仰和献花,在武大图书馆和珞珈山周边漫步,闻着东湖水飘来的鱼腥味,都是那么的香甜………</p><p class="ql-block">感谢颜如玉女士带我又回到武汉,回到我梦中的武大校园……(2023.11.21.)</p><p class="ql-block"><b>《一抹中的青春梦》读后感(原文p.151~p.155)</b></p><p class="ql-block">宋竞明朋友写了一个武汉华工附中“三剑客”朱袁宋的故事,三位中学时代的挚友分别梦想成为小提琴大师、中国象棋大师和专攻癌症的内科大夫,又同在中学时代迷恋上无线电技术做出有趣的事,成了小小的“科研迷”。</p><p class="ql-block">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附中从六十年代起一直是武汉市的重点中学,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校风培育了难以计数的优秀学生,并升入本校及其它名校,朱袁宋就在其列,文中三人大学时均进入国内985前十位,可见其中学时代的文化基础知识多么坚实,本科毕业以后三人又分别赴美、德、英留学从事高技术的研发,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放飞了各自的梦想。</p><p class="ql-block">可谓:万里天涯无尽头,指点江山我风流。</p><p class="ql-block">梦想、追求、踏实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放飞梦想的基础……(2023.12.06.)</p><p class="ql-block"><b>《为之坚持的青春梦想》读后感(原文p.4~p.7)</b></p><p class="ql-block">看了黄虹(一见彩虹)女士的文章,庆幸她抓住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大好机遇,庆幸她有个眼界开阔的家族群,庆幸她有个勤劳肯干的好丈夫和好小姑,庆幸她本人工作努力,文凭升级,更重要的是本人有一种凡事坚持,皆有出路的坚韧不拔的精神,黄女士做到了,见效了。</p><p class="ql-block">社会是个多元的,文化也是缤纷的,但普世价值观却是大家公认的,黄虹用她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许多应认真思考的问题!</p><p class="ql-block">谢谢黄虹女士。(2023.11.24.)</p> <p class="ql-block"><b>《从偶然到热爱的运动之路》读后感(原文 p.273~p.275.)</b></p><p class="ql-block">晓梅的童年时代在一个偏僻的农村度过,农村学校农忙和秋收都要放短期的几天假,孩子们帮家人干农活,凡在农村生活过的孩子都知道。农村小学的校外活动单调,扔扔篮球和排球基本上是唯一的体育活动。</p><p class="ql-block">但老天给了晓梅爱“球”的基因,忌讳的“球”音和女孩的羞涩屏弊了晓梅的心境。跟随父母返城后,随着眼界的开阔和学校体育运动的活跃,晓梅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入选学校篮球队并在业余体校受到较系统的训练,她从中得到欢乐,如痴如醉,沉迷上瘾,升入大学后又入选学校篮球,排球校队,因体育特长毕业后留校得福,又在改革开放后走出国门。</p><p class="ql-block">假如没有改革开放,晓梅走不出那个听“球”胆怯的偏远农村,那就是另一个版本的“晓梅人生”……</p><p class="ql-block">谢谢晓梅。(2023.12.03.)</p><p class="ql-block"><b>《我的军旅之梦》读后感(原文p.282~p.283.)</b></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黄金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国内众多家庭通过不同的渠道送子女到欧美国家求学,就业或移民,维佳朋友搭上了顺风车。</p><p class="ql-block">作者1979年进入厦门大学俄语专业学习,凡是分配到部队的学生,都会感到无比的光荣和幸福。作者把这样的机会让给了上下铺四年的同学,助人为乐的心灵美在关键时候得到升华。</p><p class="ql-block">2020年,作者的女儿入伍加拿大海军准尉,当了“大兵”,替作者园了军旅梦。</p><p class="ql-block">世上的事就是这么奇怪,妙!(2023.11.30.)</p><p class="ql-block"><b>《叛逆》读后感(原文p.221~p.226.)</b></p><p class="ql-block">《叛逆》一文,写出了作者和父亲两代人不同时期的叛逆,作者的叛逆引起引起了父亲暗中的忏悔,父亲的叛逆却引起了一段革命故事:</p><p class="ql-block">1922年出生的父亲,在他18岁时因逃婚出走,其时代背景正处于抗战的艰苦年代,新旧思想的碰撞正处于白刃期,父亲进入了新学堂接受新教育,思想受到启蒙,青春梦想扬帆,成了党的地下工作者,后投笔从戌,经历革命风雨,入疆戍边,创造辉煌。</p><p class="ql-block">“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是好汉。”人生中有许多关键的节点,都需要认真地把握好,别人的路不可复制,但可以做借鉴,父亲走过的人生路,是否可作为一点启迪呢?</p><p class="ql-block">谢谢周全朋友奉献的美文供鉴赏。(2023.11.29.)</p><p class="ql-block"><b>《青涩岁月》读后感(原文p.110~p.114.)</b></p><p class="ql-block">苏畅同学能在大连度过自己的青春时代,可能是这辈子最幸运的人了!</p><p class="ql-block">我曾两次去过大连,那个大连火车站,叮当叮当的有轨电车,繁华的街道名叫烂泥诖,老虎滩海岸,星海公园,旅顺军港,大连化学物理所及大连工学院等等,在我的脑海中印象如此深刻而久远。苏同学在这样的海滨城市度过大学时光,校园生活又是那么的丰富多彩:海滨浴场游泳,市内商场购物,唱歌跳舞弹吉他,同舎姐妹谈小说……,这一切的青春岁月,华样年华,只有在大学时代能够享受到。过了这个村就再设有这个店了,数不清的回忆文章都对学生时代是那样的眷恋和思念。</p><p class="ql-block">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绝佳的人文环境,为苏同学注入活力,但作者没有被当时社会各种思潮及投入商海所左右,她有自己既定的目标和扎实的心理和教育专业的知识技能,没有陷入迷茫的怪圈,而是格外的用功,最后完成研究生考试,成为一位心理学博士。</p><p class="ql-block">苏同学的文章只写了她在大学期间的青涩岁月,但文中展现的浪漫情调和同学情谊,预示着她的人生绝对精彩。(2023.12.04.)</p><p class="ql-block"><b>《绿皮火车》读后感(原文p.186~p.190.)</b></p><p class="ql-block">乘着绿皮火车上大学,陈刚同学的文字写的那么淳朴实在,那么有趣感人,文中还有一段陈同学的艳遇,更显文章的活泼和魅力。</p><p class="ql-block">从文字推计,作者约在1989年前后由西安交大毕业,当时国内铁路运输非常紧张,特别是春节前后和暑期,学生流民工流迭加,黄牛泛滥,乘客怨声载道,作者文中写的乘车经历我几乎都经历过。文革中的大串连在车厢里演绎的故事数也数不清。</p><p class="ql-block">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铁路发展迅速,特别是高铁的发展速度惊人,它分流了许多急于办事或公务人员,但高铁活动范围小,时间运行短,乘客不易交流。近两年,绿皮火车经过整合,既便民价位低,时间较长,乘客易互动,火车人挤人的现象再也没有了。像陈同学那样的艳遇难碰到了。</p><p class="ql-block">这里,我发一段第一次乘绿皮火车上大学时报到的经历(见照片于后),是不是和陈同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呢!(2023.11.26.)</p><p class="ql-block"><b>《丽娃河畔的思念》(原文 p.310~p.315.)</b></p><p class="ql-block">华东师范大学丽娃河畔的回忆,是晴天女士人生中难忘的一幕,尽管只有四年光景,却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拐点,随着朋友圏半径的增大,其能力,认识和朋友成平方或立方的比例而上升,文中那么多精彩的回忆镜头,讲座,诗社,宿舍飘来的歌声,舞会,去浴室排队洗澡和学校周围吊人胃口的小吃摊点,都是那么的温馨和回味……。四年对于人生太难忘了。</p><p class="ql-block">华师大地处上海市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中国经济中心,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环境,为石擎(晴天)女士增添了腾飞的翅膀,加上自身刻苦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p><p class="ql-block">西安光机所近年来有数位华师大毕业生进入,他们大都安排在所内的支撑系统或管理部门,优秀的的人品和卓越的才能深得全所职工的敬重。</p><p class="ql-block">纯真的岁月,沧桑的磨砺,都成了泛黄的回忆,丽娃河是我们永远的怀念。</p><p class="ql-block">致敬晴天女士。(2023.11.25.)</p><p class="ql-block"><b>《联谊宿舍》读后感(原文p.35~p.36.)</b></p><p class="ql-block">王挺同学组识的这个《宿舍联谊》会,真有意思,它是一个人青春时代甜蜜的“梦”。为梦想经历过奋斗过,本身就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财富。</p><p class="ql-block">从《文集》中众多回忆青春时代大学生的生活文章看出,为什么能够此时代引起人们的怀念呢?这不由得引起我的一点深刻地思考: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文化程度相同,年龄和经历相近,稍有差别的是来自不同的的家庭,这时恰遇改革开放的黄金时期,这个些处于青春萌动的高发时段的同学,没有见过或经过诸多的政治运动思想状态被撕裂的风险,处在极度宽松的社会大环境下,因而思想活跃,交往广泛,彼此之间无疥蒂,才能爆发出如此这般的活力。</p><p class="ql-block">一篇活泼有趣的小文,引发的一段深度的思考。</p><p class="ql-block">谢谢王挺同学。(2023.12.05.)</p> <p class="ql-block"><b>《逐梦人生:45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读后感(原文p.251~p.253)</b></p><p class="ql-block">贾正杰博士可能是文革后的第一批高考的大学生,当时大学录取率还很低,学生年龄也参差不齐,贾博士无疑是当时很优秀的中学生,考入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从文中可以推断出,贾博士在京待了十三年,肯定是学业优秀、工作出色,聪明绝顶,有机会开始了人生第二次大迁徙,到俄亥俄大学二次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后又迁徒到加拿大多伦多,在这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无论专业著作和产品研发,工程技术应用都取得了杰出成就,正如作者所述:人生的五大梦想“博士学位、移民身份、事业发展、买房买车、家庭子女”都一一实现了,但作者感叹,怎么镜子中的“我”不像我了!</p><p class="ql-block">贾博士的心情,像我二弟的一样,二弟在西安交大动力系取得博士学位后,又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在GE供职直至退休,在和我聊天中,总觉得人生咋啥都没有做就到终点了!</p><p class="ql-block">贾博士是一个非常进取心的人,还有下一个梦想,比我们弟兄强百倍,我们可不知道下一个梦想该干啥?</p><p class="ql-block">谢谢贾博士!(2023.11.24.)</p><p class="ql-block"><b>《梦想不息 青春永随》读后感(原文p.303~p.309.)</b></p><p class="ql-block">在这本《文集》的策划和征文运作过程中,加中经贸文化交流协会执行会长曾诚先生立下了汗马功劳,浏览曾会长的佳作后,更加佩服得五体投地,一个从闽西北农村走出的农家子弟,一位茹苦含辛的农家妇女带出的孩子,走进城市,走入大学,走出国门,无论任大学教师和领导,也无论在企业公司搞科研和生产,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可能跟雪片一样扑天盖地而来,文中作者摘要写出了一二(因职业关系,我对这些有切肤的感受和心痛!)</p><p class="ql-block">近四、五年来因疫情及其它原因带来的中加外交活动的变化,无疑又为老曾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这些,老曾不是小曾,已经发挥了披荆斩刺的闽江精神,游刃有余了…</p><p class="ql-block">现在老曾担任着多项社会工作的领导职务,为中加经济文化交流奔走在全球各个角落,他已经不是闽西北大山里的孩子,而是一位中国的驻外特使了……(2023.12.15.)</p><p class="ql-block"><b>《梦想引领人生》读后感(原文p.115~p.119.)</b></p><p class="ql-block">李海青律师的砺志经历使人感动,从天涯海角之省的海南五指山林区茶场一步步走出多么艰辛,边远山区无论生活和教育环境与内地大城市相比都较落后,小时候他的梦想是考取大学,离开茶场,开辟城市生活。</p><p class="ql-block">1981年,他高考失利,后进入北京财贸学院学习,在校期间及工作以后,李律师钻研法律知识从不停步,先后在广州,上海,北京,深圳众多律师事务所就业,处理许多涉外法律业务。举家迁入加拿大以后,又在高龄时取得安大略省律师资格,开始了人生第二春。</p><p class="ql-block">作者感慨“我的每次重大考验都经历过失败,再努力才获得成功。我脚踏实地,勤奋又执着,从不气馁。……对未来人生满怀信心和期待。”</p><p class="ql-block">人生没有平坦的路,只有在崎岖道路上不断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p><p class="ql-block">李律师为我们提供了人生奋斗不息、前进不止的范本。</p><p class="ql-block">致敬李海青律师。(2023.12.11.)</p><p class="ql-block"><b>《青春足迹 梦想家园》读后感(原文p.37~p.39.)</b></p><p class="ql-block">叶军朋友,一个好人,一个新时代的“雷锋”,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敍述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老师,亲友,社区以及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地朋友对他的影响,作者看周围的人,始终以“善心”对待,从不计较回报,文中父母和叔伯为宅基地争执的小故事,就是最好的证明。</p><p class="ql-block">作者出生在江苏一个小村落,父母的言传身教给了他终身的影响,以后又遇到钱老师,黄老师这样敬业厚德的恩师对他的影响,培育了作者有强烈的社会担当,给予作者努力奋起的勇气和力量,顺利进入重点中学和重点大学。</p><p class="ql-block">爱心永存,善意常在。作者移居加拿大以后,曾随美国医护队到柬埔寨做义诊,在社区医院做义工,把自己的奉献和关爱投入社会。还积极参与并创建多个华人社团,利用自己的影响帮助更多的青少年,滋养我们的后辈,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p><p class="ql-block">一个值得信赖和崇敬的人,一个值得学习的人。</p><p class="ql-block">祝福叶军朋友。(2024.01.03.)</p><p class="ql-block"><b>《梦之初》读后感(原文p.30~p.34.)</b></p><p class="ql-block">王体同学是1978年考入上海交大的,这是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入校的大学生,因“家庭成分”,估计文革中推荐上大学也没有他的份,只能望校兴叹!</p><p class="ql-block">文中写到作者从一个县城考进交大,而且长期受到“出身”包袱的羁绊,这是七十年代以前学生普遍精神压力。</p><p class="ql-block">恢复高考是王同学人生中重要的拐点,当时高校还未扩招,能升入大学者也只是凤毛麟角之人,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在中学时代的学业成绩就是相当出类拔萃,喜欢读书,各科成绩优异,当录取通知书收到那一刻,众亲友和老师的喜悦和夸奖那都是顺理成章的事,也是众友中一件天大的喜事。</p><p class="ql-block">文中作者写到上海交大的自然环境和他的美好的憧憬和远大报负,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时代的期望。</p><p class="ql-block">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都是同根同源的重点大学,两校均排在“长春籐”大学和“C9联盟”之列中,国内外都有着较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她培养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各行业各领域的领军人物,相信王体同学也是这样。(2024.01.04.)</p><p class="ql-block"><b>《我的移民梦》读后感(原文p.248~p.250.)</b></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中国大地兴起了一股移民高潮,加拿大是大陆移民的首选地之一,想一想,移民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即使是技术移民,也要面对许多现实问题和困难,加国毕竟是异国他乡,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族群,不同的语言和风俗以及所从事工作的适应期等等。</p><p class="ql-block">文中柳元宗朋友都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提高语言,结交朋友,参加社区活动,苦读专业书籍,很快只用了五、六个月时间就适应了环境。</p><p class="ql-block">二十年的加拿大生活,锻炼和成就了作者:</p><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国度,也是一个自由公平的国廀,只要有梦想并努力追求,就一定能夠实现目标。作者的路走对了,这里给了作者新的起点和午台,让他尽显才华和潜力。</p><p class="ql-block">祝福柳元宗朋友。(2023.12.10.)</p><p class="ql-block"><b>《懵懂的青春—拟一封写给父母的信》读后感(原文p.254~p.256.)</b></p><p class="ql-block">一封1978年11月拟写给父母的信,真情朴实,催人泪下,该信的时代背景告诉我们,当时粮票尚未退出历史午台,副食供应奇缺,入校新生年龄差距较大,文化课基础不一,“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是七十年代中期流行的口号,但同学们普遍认识明确,珍惜在校时光,因为基础不一,所以特别用功,尤其那些几代人都没有见过或没有进过大学门的工农子女或者偏远地区的孩子,比别人数倍的用功,西安光机所在这个时段里就接收过不少这样的学生,后来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学习再学习,同样取得了卓越的成就。</p><p class="ql-block">我在一本回忆文章《西安光机所我的老师们》就写到这样的学生。一些读者看到本书后,认为看问题一定要实事求是,切忌一刀切(参见本书30~33节)。</p><p class="ql-block">任务时代,任何地方,都有我们的榜样,它不论年龄,资历和出身。</p><p class="ql-block">谢谢铁木尔朋友。(2023.12.07.)</p> <p class="ql-block"><b>《青春飞扬,跌碎一地阳光》读后感(原文p.12~p.17)</b></p><p class="ql-block">一位从小就喜欢学习的女孩子董秀玲(一米阳光),只因家住东北某地的两县交界处,在中考时由于学区限制被取消入学资格,精神受到极大打击;但秀玲一贯的优秀学习成绩,无疑走到哪都有人喜欢,学校老师和同学也愿意帮忙,成了新高中那个“理科生中中文学得最好的,文科生中理科学得最好的”,可见秀玲当时在学校中绝对是相当出类拔萃的好学生,后来秀玲回乡,在家乡当了一名中学教师。秀玲将课堂做为学习生活的主阵地,又当老师,又当学生,无愧无悔的努力和付出,青春时光没有白流。</p><p class="ql-block">后来由于性别的歧视和校长的劝说,她违心地学了文科,不幸在高考中落榜,又因为父亲去世,家境变化,她不想拖累家人选择重读。</p><p class="ql-block">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生,秀玲的精神可贵处在于,尽管一路兜兜转转,她在回眸中不断地总结拨正自己的道路轨迹,始终保持一颗炙热的心态,让生命定格在如花岁月,所以秀玲从未沉沦,从未放弃梦想,无论生理年龄怎么变化,始终保持年轻的心态,留住青春,永不散场。</p><p class="ql-block">秀玲永远走在学习的路上,青春的路上和不断进步的路上。</p><p class="ql-block">祝福秀玲。(2023.12.19.)</p><p class="ql-block"><b>《愿把青春献光华》读后感(原文p.237~p.239.)</b></p><p class="ql-block">一个十八岁的女孩子,离家千里到水电学院就读,而且其专业是发电机组的控制,毕业以后的赵燕平就职于电力系统,其工作环境和工作烈度对于女性职工来说,无疑存在许多难以预料到的困难。</p><p class="ql-block">作者在文中写到在电力生产一线,投身科研,基建,调试,生产中努力拚博,勤学苦练,成为项目负责人的过程。特别在怀孕期为考取热工仪表证书,在人流密集的火车上,一手拿着食物啃,一手拿着书本看,辗转多个城市的感人画面。作者文中写到一个爬72米高蹬梯的细节,令我汗颜,那是七十年代中期,西安光机所应渭河发电厂之邀,对该厂的测温进行改造,我和某同事绕着电厂外围的旋梯而上,几乎是头昏眼花,手脚发软,后怕极了……想一想,这却是小赵及其同事的日常工作,不觉心里万分敬佩。文中写道带孩子加班,作业现场恶劣,眼泡红肿等等,几乎是常态。如果你看过许多电力系统职工的野外高空高风险的工作环境,对小赵的工作可能略知三分。</p><p class="ql-block">光阴荏苒,时光流逝,几十年间心情坦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和付出,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和圆满的人生。</p><p class="ql-block">正是:伟大产生于平凡的工作中。(2023.12.23.)</p><p class="ql-block"><b>《忆青春》读后感(原文p.191~p.194.)</b></p><p class="ql-block">陈公璞(含羞草)朋友的文章彷佛在写一场“梦”,没有悲伤和忧愁,一生总是十八岁,上学也罢,工作也罢,都是五湖四海、热闹非凡,看电影,吃小吃,赏樱花,漫大道,谈朋友,还有那桥东男生用望远镜荒谬的窥视,活灵活现,真像一群无忧无虑的黄毛丫头的青春时光。</p><p class="ql-block">时光流逝三十年过去了,在异国某地偶遇青春时代的闺蜜,一句“你的名字是什么?”又是那么的不胜感慨。</p><p class="ql-block">青春是诗,是歌,是梦,青春是心中乱撞的小鹿,青春是散文和心中的美好,青春是舞动的生命。</p><p class="ql-block">愿这无怨无悔的青春伴着小陈的一生。(2023.12.15.)</p><p class="ql-block"><b>《缪斯萦绕 回眸傲娇》读后感(原文p.234~p.236.)</b></p><p class="ql-block">黄明侠,一个十八岁以前还在皖北小县城长大的“瓜瓜女”,如何蜕变成一只金凤凰呢?作者在文章中给出读者完美的诠释:</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高中老师惜才珍金,劝说作者父母让孩子复读后考取师范学院,进入高等学校以后,小黄有机会读了很多书,而且开始做起了“作家梦”,其中青春萌动时的“两地书”,又给常写日记的小黄佳作浇上了春雨,文笔越来越优秀,在她当语文教师期间,复制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培养的学生语文成绩特别优秀,气质文雅。</p><p class="ql-block">成为金凤凰后的“瓜女子”,移民加拿大以后,因为有了精神上的追求和梦想,尽管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大的累,但其经历却丰富了生活,女儿又为她争了气。</p><p class="ql-block">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和自己的努力。小黄还在继续编织着文学梦。</p><p class="ql-block">祝福黄明侠女士。(2023.12.22.)</p><p class="ql-block"><b>《青春的梦,遥远的城》读后感(原文p.148~p.150.)</b></p><p class="ql-block">追星是青年男女的正常心态,像汪嘉伟那样又帅,球又打的好的男子,当年不知是多少女孩的梦中情人?</p><p class="ql-block">高中时,体院的排球实习生L君和她成了朋友,他们彼此心照不宣,却互相思念,心心相印。在她22岁那年时,他和一个香港女子结了婚后到挪威定居,那么遥远不可及的挪威,成了她的虚幻。后来她也漂泊在异国他乡,但哪个挪威的木屋,森林却有着她的灵魂伴侣,有着永世一直陪伴着她的那个他。</p><p class="ql-block">年青人的追星梦及青年男女时代的青春萌动情结是无法抹去的一道彩虹。</p><p class="ql-block">谢谢黎明,谢谢谷中的百合花,他中的她。(2023.12.09.)</p><p class="ql-block"><b>《逐梦之路》读后感(原文p.288~p.292.)</b></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中期的于海燕(博灵)尚处于浑浑噩噩,无所事事之中,后来无意之中通过收听广播爱上了英语学习,又在进入初中后被英语老师的英文书写所感染,通过英语和其它课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信息的扩大,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到了大学,环境的变化和父亲的鼓励,开始做起出国梦。</p><p class="ql-block">大学毕业以后回到北京,眼界进一步拓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单位同事的鼓励,拣起了因结婚生子躭误的时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没有白费,时来运转,老天有眼,1996年,因工作需要,海燕被派到美国培训,利用难得的机会从东到西,脚踏实地了解美国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回国后,海燕夫妇经过在美的某先生协助,作出了移民加拿大的决心!</p><p class="ql-block">“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世上任何事情都是人办的,一件事情要想办成,既要有目标,就要为此目标进行各种各样的准备,武装自己,抓住一切机遇和挑战,向前推进。小燕做到了。</p><p class="ql-block">祝福于小燕朋友,更好的明天等着您!(2023.12.27.)</p><p class="ql-block"><b>《我的青春我做主》读后感(原文p.156~p.158.)</b></p><p class="ql-block">张小燕同学的文章是一篇难得的哲学著作,从她的文章中大致可以猜出,小张出身在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具有极其广泛的文理知识,有多才多艺的的本事,有非凡的组织和领导才能。我的二弟1975年前后曾在交大化工系任教,后赴美国攻博,也可能与小张共过事。</p><p class="ql-block">小张的青春时代充满活力,有目标有方向,不畏困难,勇往直前,对于女性知识分子特别难得,无论她在任系主任的岗位上,也无论她在科研岗位上,以及在教学岗位上,都是敬业勤奋,将品德和学识相结合,其成绩裴然。</p><p class="ql-block">2004年小燕移民加拿大以后,担任大型企业高管和大学博导,业余时间唱的歌跳舞,精神生活丰富,还策划大型文艺演出。这样杰出的人才,没有高雅的气质的家庭教育,没有优质的高等学校的教育是培养不出来的。</p><p class="ql-block">祝福张小燕同学,估计小燕也近六十岁了,年龄不饶人,在保持不断前进的道路上,注意身体健康!(2023.12.14.)</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我从十七岁到三十四岁的青春梦》读后感(原文p.293~p.300.)</b></p><p class="ql-block">何进(野草)朋友的的砺志文章太感动人了,是一种信仰,一种目标,一种精神支撑着他坚韧不拔的前行。髙考三次落榜的打击,跌倒了,又爬起,多么不容易呀!看到此处,我为作者难过,当看到以后作者评为优秀英语教师以及在广州外院拿下专科毕业证书,又为作者高兴,“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小何身上得到充分体现。&nbsp;</p><p class="ql-block">1988年,是小何人生最重要的拐点,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黄金期,恰逢小何处于中国的前沿城市广州以及28岁的金色年华,小何遇上了好时光,赴美勤工俭学,园了青春梦“洋下放”,一边打工一边学习,最终拿到了毕业证书,绿卡并在美就业。一路的艰辛,一路的坎坷和曲折,人生的苦辣酸甜尝尽,最终在56岁时拿到道学硕士学位。</p><p class="ql-block">人生是不断追求不断进取的过程,痛并快乐着,了不起的何进朋友啊!(2023.12.17.)</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自信生长的岁月》读后感(原文p.215~p.220.)</b></p><p class="ql-block">罗谨平朋友的自信生长,不是一帆风顺的,幼小的自卑到青春的自信成熟,成为师生,邻里和家人中的优秀一员,是本人努力学习发现自己,扬长避短,理性对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断调整自己的人生轨道的过程,很值得推崇和研究,其中作者的大姐和大哥在关键时刻建议,而作者又能虚心接受并预以实施,又是多么的难得。</p><p class="ql-block">幼童时代的自卑往往是受到某种挫折而引发,如因家庭成分看到的无穷斗争,父母早逝看到的生离死别以及一些突发事件对心灵的打击,往往影响一个人的终生,而小罗的自卑只是幼小的贪玩,学习成绩下降,所以他的心态调整的很快,各科成绩直线上升,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和学校的奖励,人生道路迈上了快车道,节节胜利,自信满满。</p><p class="ql-block">小罗升入西南交通大学,该校的前身是唐山铁道学院,是一座有百年历史的名校,一般来说,这类学校都是文理医兼有的综合大学,在本校转专业比较容易,何必退学后再上一次考㘯呢?我对1984年国家高考政策不知道,因为我已毕业近60年了,是否现在这样退学后再高考允许呢?</p><p class="ql-block">小罗是文理兼优的好学生,足迹遍及中外,而且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p><p class="ql-block">谢谢罗谨平朋友。(2023.12.12.)</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我的高考我的梦》读后感(原文p.49~P.53.)</b></p><p class="ql-block">“怎么我上个大学这么难呀?”看到朱洪幸朋友的文章,我心里不觉发出这样的呐喊。从1977年到1980年,小朱参加了四次高考,伤痕累累冲出一个个狼窝虎穴,其中有社会对“白卷先生”的褒扬,有生产大队干部的阻挠,有女朋友的离开,有家人的暗箭,还有周围四面八方的冷嘲热讽……,一切都如沟沟坎坎,把小朱困在其中。</p><p class="ql-block">老天有眼,苦心恒心总有得回报,1978年,小朱被聘为民办教师,自己的梦想和早起晚睡,头悬梁锥刺股的苦学精神没有白费,当第四次参加高考时,遇到了恩人黄文斌校长,他破例地允许小朱进城全职复习,终于在1980年以高出山大十多分的成绩被山西师范大学录取。</p><p class="ql-block">小朱的高考之梦,仿佛使我看到从一个草窝,围满着荆棘和枣刺,满身血淋淋,衣服褴褛的𡘊斗者走过的崎岖之路。(2023.12.20.)</p><p class="ql-block"><b>《青春之梦》读后感</b><b style="font-size: 18px;">(原文P.276~p.279.)</b></p><p class="ql-block">龚如仲朋友可谓做“梦”高手,全部都是“黄梁美梦”:带头大哥梦,英雄梦,上山修炼梦,为在女孩子面前耍酷,将水蛇缠在腰间的“英雄美人梦”,长大进入高中后,在同学张树林的裹挟下,做起了为实现大同世界的革命者的“理想梦”,并以马克思、恩格斯为自己的人生偶像……,到了大学时代幡然醒悟,青年时代的狂妄梦是脱离实际的,无法实现的,我应该好好做的是一个人的“诚挚梦”:</p><p class="ql-block">好好读书,学会做人,全面发展,能分配到一个体面的单位供职,月月有钱,好好报答把我养大的父母双亲。</p><p class="ql-block">如仲朋友做梦的过程展示了一个人从小到大,成长的正常道路,小时候头昏昏,不切实际的“傻孩子”做哪些不着边际的“傻瓜梦”,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阅厉和经历的提高,眼界的开阔和勤奋努力,人的认识会从感性思维进入理性思维,不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而是经过头脑分析综合,自然会产生一种正确的结论。(2023.12.25.)</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青春河里的两条“鱼”》读后感(原文p.198~p.208.)</b></p><p class="ql-block">一个优秀的工农兵学员(大学生),一个时代的幸运者季育成,作者的履历表明,小季曾在黒龙江某农场下乡当农工,后在北京理工大学读书,毕业以后进入太行山区的三线工厂,小季的人生道路正是特殊年代里的某位幸运者的缩影。</p><p class="ql-block">作者文中写了两段小故事。</p><p class="ql-block">故事(一)写了作者在三线工厂工作期间,被一位16岁的小姑娘何晴迷惑的神魂颠倒,辗转失眠,后来冒眛与小何相约,而受到小何婉拒后,全身如冷水泼下的心境。当作者从北理工毕业回厂后,小何已名花有主,丈夫对她家暴成瘾,在一次事故中,小何夫妇亡于非命,引起作者无比的伤痛和惋惜。</p><p class="ql-block">故事(二)写了作者被推荐上大学前摸底考试的过程,此时作者已是一位三线工厂有着四年工龄,年龄21岁的高龄学徒工,文化基础才是个尙未毕业的初中学生,况且作者本人还远在厂区的山东潍坊培训,政治面貌“白丁”一顶,哪能和大学有缘?但老天知道他的中学成绩和一贯表现,幸运的橄榄枝摇上他。</p><p class="ql-block">北京理工大学是“国防七子”之一,其学生大部就业于国防科工系统,在“深挖洞,广积粮”时代遇到无法言说的多种困难,小季都过来了。</p><p class="ql-block">这是作者的独白,也是那个时代一代或几代人的青春故事。(2024.01.07.)</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行摄梦想,聆听人生岁月的回声》读后感(原文p.166~p.168.)</b></p><p class="ql-block">一个摄影爱好者成为摄影专家和艺术家,张海齐先生为读者奉献上摄影包含的哲学思维:摄影是记录和记忆,它是过往时光的证明;摄影是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深度;摄影所到之处,无论鬧市和乡间,是对生活的凝视和感悟;摄影是对五彩斑斓大自然的独白……,摄影,特别是行摄,它是生活中的艺术,艺术中的生活。</p><p class="ql-block">张海齐朋友从1975年触摸相机开始,在这五十年的生活中,通过“行摄”获得了快乐和知识,成为了解时代,认识世界,改变自己的重要方式。</p><p class="ql-block">近年来,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功能的完善,行摄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和百姓的基本文化娱乐生活中,但很少有人把“行摄”做进一步的深度思维,海齐朋友从“行摄”中获得的灵感,经过升华和创新,成为名副其实的艺术家了。(2023.12.21.)</p><p class="ql-block"><b>《追梦少年》读后感</b><b style="font-size: 18px;">(原文p.142~p.144.)</b></p><p class="ql-block">杨鸿朋友是个奇才怪才,其人生道路有点像著名画家黄永玉,一个活到百岁的老男孩。小杨从小喜欢画画,骨子里有美术基因和细胞,又有老父的的亲自指导,无疑美术基础起跑线就高出一筹,高考时因色盲未能进入美院学习,而进入华东师大经济系,高中时小扬就有某种异样的性格和天赋,某次作文另辟新径,自命写作,竞得高分。</p><p class="ql-block">(这里可以看出上海市教育工作者与外地的不同,有极其敏锐的慧眼识珠功能)</p><p class="ql-block">大学期间老师的“歪才可用”和学生会的工作,又实际锻练了他的“拳脚”,因为太痴迷美工和绘画,结果吉他,提琴被“荒废”。从大四开始,小杨多次介入上海市的义工服务,获得了表现机会,又有伯乐老父做推荐,毕业以后顺利进入中旅集团,以后的辉煌一发不可收拾,自己的美术才能得到尽情发挥,如鱼得水,最后以“技术移民”走进加拿大。</p><p class="ql-block">小杨的人生历程展示了“艺不压身”努力进取,关键之处又有伯乐相助。而且庆幸的是小杨处在八十年代的黄金期,又在中国经济文化繁荣的上海市,渉外活动频繁,上海市优质的中等和高等教育资源,加上本人不懈的努力,如同猛虎添翼,较内地学生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p><p class="ql-block">如今已进入花甲之年的杨鸿朋友,仍然勤奋地工作着。他在这本《文集》中担任主编和策划就是最好的证明。(2023.12.25.)</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抓住青春的尾巴,把她娶回家》读后感(原文p82~p84)</b></p><p class="ql-block">致孙博——</p><p class="ql-block">红灯为媒真有趣。</p><p class="ql-block">天下之大,什么事都会发生。</p><p class="ql-block">老天有眼,事在人为,因有缘份终成眷属……(2023.10.24.)</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朝朝暮暮》读后感(原文p.62~p.71.)</b></p><p class="ql-block">刘荒田朋友的佳作写法微妙,是文学作品中少有的“蒙太奇”,看作者的文章切换,像一部影视作品。</p><p class="ql-block">“天下文章一大套,就看你套的妙不妙?”作者是玩套的高手:文中将一个妙龄少女朝朝和作者在碾米场,在打柴地,在歌舞队的相知相遇,秋波暗暗写的惟妙惟肖,在朝朝祖母离世后三人相聚,作者获得不少名著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朝朝和阿具后来成了夫妻,吵吵闹闹像一对活宝,移居美国后,朝朝给孙女当保姆,俨然成了名符其实的中国大妈。</p><p class="ql-block">四十年前的妖媚和今日的皱纹容颜,一辈子的吵闹和琐碎家务消耗掉了人生,却成就了一双儿女。</p><p class="ql-block">对于别人,作者感言:“想拥有评判他人的能力,须先进入她的人生,探索她的灵魂。”是这样吗?</p><p class="ql-block">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不同的人生,别人的人生不可复制,自己感觉到合适美好就是最大的幸福……</p><p class="ql-block">刘荒田朋友讲了一个有趣的哲理故事。谢谢刘老。(2023.12.16.)</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强悍的青春,饱满的绽放》读后感(原文p.316~p.318.)</b></p><p class="ql-block">常寿德朋友是幸运的,也是极其辛苦的,幸运的是他乘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第一波出国浪潮的首班车。1978年来到加拿大,迎面扑来的巨大变化,物质差异,冲击他几乎休克,但是凭着坚强的意志和刻苦精神,没有丢失自尊和自信,不卑不亢,攻克难关,学有所成。文中写道他们在渥太华地区拉瓦尔大学勤奋努力搞科研的情景以及如何得到教师对中国学生的喜爱,扩大了学校直接到中国招收研究生。这批学生毕业以后活跃在多个领域,缩短了中国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有些学生出色的业务水平和多才多艺,又在社会各领域发光发热。</p><p class="ql-block">这一批出国的留学生,是一批来自大陆的开拓者,他们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世界,他们不是百年前的“三刀”华人,而是新生代的“三高”华人,刷新了主流社会对中国的认识。</p><p class="ql-block">如今将近四十年过去了,很多人到了退休年龄,但他们没有忘掉中华文化的传承,用各种方式对子女进行中文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的道德教育。</p><p class="ql-block">強悍的青春,饱满地绽放。这一批新华侨用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谱写着新的移民历史。</p><p class="ql-block">常老用他的实践和经历,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也印证了改革开放,溶入世界给国家和个人带来确确实实的收获。(2023.12.26.)</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少年负壮气 奋烈自有时》(原文P.85~p.91.)</b></p><p class="ql-block">孙瑞祥朋友文中写到的那些少儿时期,文革时期以及唐山地震时经历过的事,我几乎都经历过。作者良好的家庭教育,多才多艺的技能和积极参与的社会活动,锻炼了孙老也成就孙老,依文中所逑,孙老绝对是当“官”的料,早应该迈进行政管理大门或宣传教育管理机构的大门。</p><p class="ql-block">文中作者写了困难时期兄弟们分炸糕的趣事,参加宣传队的演出,打棒球拉二胡受到别人的羡慕,跟着父亲学装收音机和出诊,当了“红代会”代表时受到伙伴的“挖苦”,为躲避唐山地震腿上留下的伤疤……,一件件小事,既是时代背景的回放,又是作者思想和行为的展示。</p><p class="ql-block">作者生活在塘沽区,虽远离市区,但这里百年来一直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对外连系的窗口,教育资源相对丰富,作者从小显示的出众才华又受到父亲的指导,无论读书生活都在“直辖市”中盘旋,成为“老孙家第一个上大学的人”。他以赤子之心感谢学校,感谢老师,感谢父母,感谢哥哥和姐姐。(2024.01.05.)</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祥龙飞梦几十春》读后感(原文p.227-~p.233.)</b></p><p class="ql-block">明年是“龙”年,本群中择选了著名的龙文化研究专家,西安日报高级编辑庞进先生的文章,可謂适逢其时。</p><p class="ql-block">庞先生是当代的叶公,但是他没有被巨龙所吓昏吓懵,而是将“龙”做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做了系统的研究,庞先生也数次做过叶公“梦”,乘龙遨游,上天入地,与龙共舞,但现实中,先生脚踏实地将龙文化融化在自己的研究项目中,他为榆林市黑龙潭景区进行文化主题策划,在全国政协会上提出有关龙的提案,并且在研究中创立了“龙道信仰”学说,严然庞先生站的更高更伟大,他已经在研究中进入走火入魔的境地,似乎被“龙”俘虏了。</p><p class="ql-block">读者从《文集》里,可以嗅出,庞先生的长期在媒体中供职,活跃在官方的社交群中,舞文弄墨,博览群书,中外经历,阅历丰富,但小庞先生又是一个非常热心公益,忠诚事业的平易近人的新闻工作者,看看《文集》题名中他潇洒的挥毫就知道了,况且小庞先生还不时的在群中展示自己的其他作品或者今日头条。</p><p class="ql-block">西安晚报(日報)是我非常敬仰的地方报纸,我的前辈中多人曾是共和国成立前后的西安办报人,他们的人生沉浮我了如指掌,晚报曾培养我的某个亲属或同学成为作家或画家,还有同学一直在晚报供职。晚报摄影记者杨廷良,1953年为拍摄钟楼夜景从脚手架下摔下又爬上那一刻,我记了七十年。</p><p class="ql-block">看到小庞先生的笔墨,仿佛又看到西安晚报在全球的影响,也看到了晚报的新闻工作者那孜孜不倦地努力。(2023.12.23.)</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那条越洋的榆林毛毯》读后感(原文p.159~p.165.)</b></p><p class="ql-block">1982年,张西望先生在陕西省委机关刊物《支部生活》工作期间,因刊发美国朋友海伦·斯诺的文章《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刘志丹》一文所付稿酬时发生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埃德加·斯诺和海伦·斯诺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夫妇二人曾于1937年5月~9月访问了延安,採访了毛主席及其他革命前辈,写下《西行漫记》等鸿篇巨作,是世界研究中国现代革命史的经典读物。海伦·斯诺的文章在刊发后,为支付作者稿酬,经张西望先生提议,因刊物稿费较低,不便表达编辑和读者心愿,最后商定以“榆林毛毯”作礼品相送,文中写了选择礼品的经过和海伦长长的回信,回信中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热爱和对中国社会现状和经济改革的关心……</p><p class="ql-block">海伦与埃德加分居以后,生活凄楚,无儿无女,身患疾病,依靠社会救助金度日,却不接受馈赠和施舎,他婉拒了中国对她的资助,却自筹资金,两次访华。</p><p class="ql-block">张西望先生担任着多个中美两国有关部门研究斯诺国际学术界的社会工作,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张先生的文章告诉我们:在大千世界,缤纷社会中一件物品,一则事件,往往是特定历史最真实的写照,她们凝聚着人们深刻的记忆,闪现着独有的光彩!</p><p class="ql-block">谢谢张西望先生奉献的佳作!(2024.01.12.)</p><p class="ql-block"><b>《我的江南梦》读后感</b><b style="font-size: 18px;">(原文p.21~p.26.)</b></p><p class="ql-block">一个老陕,做了一生的“江南梦”,最后还会苍老在异乡的落基山下,永远在梦里!</p><p class="ql-block">作者理解的江南,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江南,是农耕社会的江南,是影视作品中的江南,是长三角地区的江南,以后进入大学和研究生,虽辗转多地,但却都徘徊在水泥森林的城市或者人工雕琢过的景区,又和作者江南梦有一定的差距。</p><p class="ql-block">老天给了我好运,在那个畸形的年代里,我因大串连或工作走进长三角附近的县域的水乡之中,在“九九艳阳天”的季节里,到过涟水县的柳堡,在蚕豆花香的春天,乘过苏杭运河间的小火轮,与“蚕花姑娘一起摘桑叶,观苏绣,和老农一起车水和插秧,蚂蝗在小腿上叮着不放,体会到的是江1南水乡风情里是乡民无穷尽的辛苦,他们将农田像绣花一样的耕作,常年赤脚肩挑背驮,无论在江湖沟汊,也无论在山间丘陵,看到的是男男女女辛勤耕耘,虽然江南开发较黄河流域较晚,但江南,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却成为中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和活跃的区域,成为世界触目的中心。</p><p class="ql-block">走进江南,了解江南,学习江南,全国处处是江南。(2024.01.0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走过青春的朦胧》读后感(原文p.92~p.101.)</b></p><p class="ql-block">行路人李雪梅文中写了五个小故事:</p><p class="ql-block">青春时期的“梦”是不受人欺负,所以拼命练功习武,健体强身,欲求改变命运,必先励志和利器,在八十年代山区小城长大的她,依靠follow we广抪电视完成了高中英语自学;</p><p class="ql-block">进入大学后,仰慕不已的孙院长,给了她视觉的冲击,父亲的话“越是有学问的人越平易近人”又给她心灵的啟示。在这里,她遇到了好朋友“菲菲”,由于家庭背景的不同,菲菲显得孤独,不懂世事的艰辛,但心底善良单纯,后来通过考托福进入纽约大学,生活在作者梦中的世界,她是作者的好朋友;</p><p class="ql-block">大三时作者谈的男朋友后来成了她的爱人,日子虽然清苦但心里甜甜的蜜,为给作者买一条心仪的项链攒钱数月,令作者感动。后来因婚姻出现裂痕使作者心灰意冷,决定辞职成了自由人,打定主意出国;</p><p class="ql-block">第一次离开孩子和家人走出国门,咀嚼着苦涩,但责任心和自尊心,还有待养育的孩子,给了作者振作起来的勇气,她遇到了好的教授和同学,让作者明白,“我们的世界从此不再以政治、地理上划分界线,而是只讲道理,不分人种国籍。”作者付出了超常的勤奋和专注,一路求索走来,知道了满足感绝非受人所赐;</p><p class="ql-block">在作者四十岁左右时,遇到了可欣的某男士,后来互吐心知,成为同事,两人在大西洋边的一个小岛安了家。</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行路人的故事,故事中醖藏着个人不屈的𡘊博精神,也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两面,好在作者很快从羁绊中走出,带着宝贝心肝孩子,获得了真爱。</p><p class="ql-block">然而作者掛念的闺蜜菲菲却没有任何消息,而九十高龄的老院长仍在给学生上课,其风范却使学生受益终生……(2024.01.09.)</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历尽艰辛 终圆自费留学梦》读后感(原文p.240~p.247.)</b></p><p class="ql-block">郝伟同学写出了一个中国自费留学英国学生所走过的艰辛道路,其遇到的困难重重,但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信仰支撑着他,在英国完成MBA的考试,取得学位,感到前所未有的自豪和成就感。</p><p class="ql-block">小郝出国时间是1990年,当时的国内情况众人皆知,小郝铁了心,放弃记者岗位,申请英国语言学校,决定走出国门看看。由做旁听生开始,一边打工挣学费,一边听课,可喜的是小郝绝对是一个勤奋努力,嘴巴甜甜,待人接物有礼貌的好乖娃,所以无论他走到哪,都会有当地居民和华人华侨的鼎力帮助,文中写道的小兰姐和马来西亚大婶,大陆赴英国的公派学生以及英国老师都乐意帮助他,从作者简历来看,小郝只用了三年左右的时间就以自费的方式取得学位,获得成功,背后的付出正如作者所言:“没有哭过长夜的人,是不足语人生的。”</p><p class="ql-block">人生的路有千万条,每一条都有不同的风景,小郝在人生道路上不负年华,走出属于自己的路。</p><p class="ql-block">老天总会将甘霖洒向那些积极向上,努力向前不断𡘊进的人。</p><p class="ql-block">祝福郝伟同学!(2023.12.29.)</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青春有泪,不值一提》读后感(原文p.264~p.267.)</b></p><p class="ql-block">一个出生在河北农村的姑娘李晓霞(晓霞),少儿时代跟隨父亲漂泊,居无定所,不管到哪里,都是外来妹,融入不了当地人的生活,但是父母给了她无穷的爱,专门辟出房间供她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担任小学教师期间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并且获得了某位男士的喜爱,后因当时城乡居民户口管理的差异,爱情从身边溜走(晓霞现已退休,推算大约出生在五六十年代),感情地打击,使她迷茫,无所适从。</p><p class="ql-block">但晓霞遇上了好父母,为了女儿奔波,伸出援手,设法让女儿进入省城媒体单位,通过努力和进修,获得本科文凭。此后,晓霞将过去想写的文字拣了起来,把过去的遗憾在作品中弥补:“与男主角的高调恋爱,与喜欢主角的愤世嫉俗,与性格相近主角的天马行空……,我都付诸文字,畅所欲言。我发现,我已羽翼丰满,不再被人左右,虽是走过半生,归来仍是初心。”</p><p class="ql-block">祝福晓霞朋友,青春永驻,永葆辉𤾗。(2023.12.29.)</p><p class="ql-block">&nbsp;<b>《青春时的心跳》</b><b style="font-size: 18px;">原文p.120~p.122.)</b></p><p class="ql-block">一个车工男师傅爱上了比他小一岁的女徒弟,这样的事司空见惯,太平常了,我曾为这样的“好事”充当过“红娘”,婚后夫妻生活美满。</p><p class="ql-block">&nbsp;李彬彬同学的文章写了自己上大学前,在父母所在的学校校办工厂当工人,她的车工师傅思想进步,技术精湛,是厂里的技术骨干和团支部书记,对作者的帮助很耐心,有时还和她一同加夜班,见到她心灵手巧配钥匙成功,又遇到她做做另件加工中的三角计算,师傅既感慨又佩服,心里有一种默默地爱。因此,在作者入大学以后,才会收到那似“情书”一样信,内心的情感被滋润,吓得心脏在信笺上狂跳,彬姑娘青春萌动了。</p><p class="ql-block">&nbsp;大学毕业以后,师傅又精心为彬姑娘亲手制的小腰刀,包含着师傅对她无法言喻的情感。一个有人爱的姑娘是幸福的,也是人生旅途中的催化剂和滑润剂。(2024.01.07.)</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那一抹红》读后感(原文p.195~p.197.)</b></p><p class="ql-block">作者青池(王亚红)将追梦过程比喻为“生孩子那一抹红。”</p><p class="ql-block">一个中国西北某村庄的女子,在她20岁左右时走进城市,面对生活压力,孩子的成长,她百折不挠,无论吃穿住都是最低标准,她把自己比做“雕刻刀”,一定要雕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绝不恢心绝不放弃,在家中写写画画,把梦想关在房间里。</p><p class="ql-block">阅读如泉水浇灌,坚持如阳光照耀,成长是一辈子的事,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热情永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把自己的诗文整理发表并获奖!</p><p class="ql-block">做为女性,生活道路和家庭重担无疑比男性困难得多,作者的恒心和意志以及由此焕发出的毅力,却是值得呕歌的。她在生活的缝隙中种植梦想,逃离视频沉醉中带来的愉悦,努力做好自己,成为自己。</p><p class="ql-block">一位多么自律自强令人尊敬的女性。(2024.01.08.)</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桔枫随笔:鹿过人间》读后感(原文p.301~p.302.)</b></p><p class="ql-block">这篇文章真有趣,有看头。《鹿过人间》=路过人间,在加拿大多伦多Allan Gardens公园,著名摄影师张祖平先生看到形似伴侣的两只鹿徘徊在密雾的林间,没有人类和外界干扰,悠闲自得的心情,张先生按下相机快门,摄下这《鹿过人间》的画面。</p><p class="ql-block">做为个体的小我呢?路过人间,意义又如何呢?</p><p class="ql-block">首先路过人间是父母,他们给了我生命,给了我温饱的童年和读书的佳境;</p><p class="ql-block">后来,我又遇到了一个外人,组建了家庭,过着柴米油盐的曰子,彼此之间宽容和磨合;</p><p class="ql-block">再后,我又遇到两个小朋友,视他们如命,呵护彼此;</p><p class="ql-block">路过人间,我看到了世界的山高水长,看到了人世的成长,遇上了东西南北的人和好友,我和他们相识相知,心念相同。</p><p class="ql-block">路过人间,知道了酸甜苦辣,世道艰难。</p><p class="ql-block">我知道,尽管我终究要去天堂,但我还对人间流连忘返,恋恋不舍。</p><p class="ql-block">真是一篇有哲理性的佳品。谢谢傅桔Judy Fu。(2024.01.0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青春如花花似梦》读后感(原文p.18~p.20.)</b></p><p class="ql-block">一个诗人,一位才女,用诗歌唱响着青春的旋律。</p><p class="ql-block">青春梦里找不到指路的灯光,</p><p class="ql-block">青春梦里是无处总现的支票,</p><p class="ql-block">青春梦中充满迷雾和光茫。</p><p class="ql-block">青春时期的靓女岳红,同所有童年时代的伙伴一样,也是一个浪漫,贪玩的,喜欢热闹的姑娘,生活顺其自然,走哪算哪,青春迷茫又彷徨。</p><p class="ql-block">然而,现实不可逃避,人生的价值往往来源于时间的沉淀,时间如同一把雕刻刀,将你的挫折坎坷,辛勤努力都刻在你的履历中,尽管园中的花摇曳芬芬,美不胜收,但总会凋零,岳红有着自己心中的花园,却芬芳馥郁。</p><p class="ql-block">世界真奇妙,社会上总会有一辈子乐呵呵,无忧无虑乐观一世的人,岳红朋友,有您吗?(2023.12.24.)</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紫罗兰—我的旗袍梦》读后感(原文p.182~p.185.)</b></p><p class="ql-block">一件紫罗兰旗袍,述说着中国妇女三代人所度过的青葱岁月,外婆穿着旗袍,在家中接待来访客友,将时尚浪漫与书香之家的智慧和知性完美融合;母亲没有穿旗袍的命,单调的兰、灰、黑占据着服装界的主导地位,她把外婆遗留下来,幸免遭窃的紫罗兰旗袍压在箱底;作者大学毕业以后继续到加拿大深造,母亲将外婆的遗物传给她,看着母亲的泪花和未穿旗袍的遗憾,作者内心深深被触动。当作者和她的朋友安德烈娅在翻阅相册看到安女外婆送的旗袍,不由得心中泛起思亲的波澜,两人不约而同的找到相同的根。</p><p class="ql-block">以后作者步入社会主流职㘯,入职全球财富500強髙级职位,建立了个人品牌,并积极投入华人社区公益活动,以后又结识台湾旗袍设计师,穿着三代人都喜爱的中国旗袍,出入多种不同场合的社交活动。当母亲也移民来到加拿大时,看到外婆那件紫罗兰旗袍时,湿润的眼光里明白了旗袍的意义,它是一种传承,一种期待,一种中华文化的符号。</p><p class="ql-block">作者陈女士还会把旗袍和它的故事传下去,并告诉她的女儿,让它为追求美的中国女性打上深深的印记。(2023.12.30.)</p><p class="ql-block"><b>《医学梦》读后感(原文p.284~p.287.)</b></p><p class="ql-block">雪犁女士可能与医学有缘份,上中学时每天经过中山医院门口(这所医院是全国有名的医院),某次骑自行车时的事故,将她送到医院急诊室,看着邻床的病人在家属的哭声中离去,其情景令作者终身难忘,立志要当医生,救治更多的病人……</p><p class="ql-block">高考时因故未能进入医学院,而走进财经专业,移民加拿大以后,尽管此专业找工作容易,但作者仍未忘记做个医生。以后因与父母临终告别 ,再到上海中山医院,拉着弥留之际父母的手,相信这一切都不是真的。</p><p class="ql-block">儿子考大学时选择了医学,学业优秀,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后来进入哈佛,在儿子的毕业典礼上,作者见到了儿子的导师并交谈甚欢。退休以后的作者重回学校,梦园自己的医学梦。</p><p class="ql-block">作者感言,生命就是一场梦,医院是生命的起点和终点,不管你是否意识到,医学总存在在那里。</p><p class="ql-block">雪犁完成了她的梦。祝福雪犁。(2023.12.31)</p><p class="ql-block"><b>《十九岁的青春》读后感(原文p.40~p.42.)</b></p><p class="ql-block">一位成都女士尔雅,写了她难以忘怀的十九岁。那一年,她做了许多梦:学业的,事业的,前途的,爱情的……但仍处于迷徨之中。从小身世飘零,为了求学,寄住在外祖父母家,两位老人常为作者受许多闲气,使作者产生逃离家乡,不愿再回的念头。</p><p class="ql-block">以后作者来到旧金山,每每看到邻舍烟𠧧飘过的白烟,温暖和温馨却使得作者感伤,她多么想一家人围桌而坐那恬净而喜气洋洋的氛围。</p><p class="ql-block">做为一个女性,十九岁正是风华正茂豆寇年华的黄金时代,华容月貌及体态优美,伴随着荷尔蒙分泌的旺盛,无论自我欣赏还是吸引异性都会高频率的萌发,正如作者所言是“逼人的好看和留恋”。但是,任何一个人不会停留在一个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眼界的开阔,生活及周围环境的浸润,人生就像一瓶老酒,越发醇熟和芬芳。</p><p class="ql-block">十九岁,只是人生彩排中一段精美的华章。</p><p class="ql-block">谢谢尔雅(张晓敏)献上的美文。(2024.01.03.)</p><p class="ql-block"><b>《我的青春“文学梦”》读后感(</b><b style="font-size: 18px;">原文p.139~p.141.)</b></p><p class="ql-block">杨柳朋友的文章写出作者随着年岁增长,阅历丰富,重返文学的圆梦之路。</p><p class="ql-block">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作者和许多文青一样做着文学梦,结果入大学时却进入复旦哲学系,班主任庄老师那句话“复旦大门走对了,小门也沒有走错,热爱文学还要哲学思想做后盾”,这是庄老先生发自肺腑的箴言和对学生的真爱,小杨听了庄先生的话,除专业课以外还旁听中文和外语系课程。大学毕业以后进入某大学任教,又参加多种文学沙龙活动,特别在京区“北漂”时结识了众多的文学前辈和大家以及同龄的年轻人,得益匪浅,收获多多。以后又在上海文学艺术院任编辑,虽后来移民加拿大为生计中断一程,但基本上都在文化艺术界转圈圈,况且作者对文学还有根深蒂固的爱好。</p><p class="ql-block">作者真诚的告诉读者,有梦固然重要,但是人生最精彩的片段是为实现梦想的过程,正如:好的风景在路上。(<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24.01.08.)</span></p><p class="ql-block"><b>《青春是一期延长的截稿》读后感</b><b style="font-size: 18px;">(原文p.123~p.125.)</b></p><p class="ql-block">杨于军朋友的文章有一种异样的风格,它是抽象的,朦胧的,跳跃式的,如同雾里看花,既有作者海阔天空的想象,又需读者上天入地的猜想。作者写到上大学既不选择岀生地北京,又不选择姥姥家天津,而从哈尔滨直奔西安而来,就是为了释放自己不羁的想象。作者似乎是一个另类的人,他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人格,富有创意和创新,无论是西藏,南海边的小镇,挪威的森林,三毛到过的撒哈拉和西班牙,澳洲的亚拉腊……奇思妙想,千奇百怪。</p><p class="ql-block">作者的情感也随着他的想象此起彼伏,感叹青春如同一㘯薄雪,未经细看就化了,而融雪可能帶来忽暖忽寒,泥泞迷惘。</p><p class="ql-block">然而,逝去的青春一定留下它的回响,吻过的土地却还在原地等待。</p><p class="ql-block">青春啊,她只是一段人生路途上的截稿。(2024.01.07.)</p><p class="ql-block"><b>《正青春》读后感(</b><b style="font-size: 18px;">原文p.47~p.48.)</b></p><p class="ql-block">作者张丹对青春的描述,犹如一篇优美的散文诗稿,青春对于自然界象征草木生发阳光明媚,而对于人生却象征从幼嫩走向成熟。此时正是一个人从心理生理上呈现出极其旺盛的精力,有激情有想象,朝气蓬勃风华正茂,但也是人生中的徘徊期,有人抓住了机遇不虚度光阴,有人仓促而过挥霍了时间,“青春是本太仓促的书”。</p><p class="ql-block">作者回顾了自己这些年走过的道路,走过不同的国家见过形形色色的人,经历了许许多多,林林总总,看到了人们在社会舞台上的各种表演,悟性大发,进入“圣界”:</p><p class="ql-block">于人,仁同一视,善而待之;于事,平心气定,淡而处之;</p><p class="ql-block">于情,随遇而安,顺缘聚散;于物,不计得失,超然之外。</p><p class="ql-block">张丹朋友,一个时代的“圣人”也。(2024.01.0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草棚》读后感(原文p324~p345)</b></p><p class="ql-block">像《草棚》这样写建设三线国防工厂的文章,经历和或者亲临见过的朋友,不宜看,更不宜去想去回忆。这样的文章越看越难受,与这些建设者相比,我们真正的生活在天堂里。</p><p class="ql-block">作者江野文中所写的工厂化名野山机械厂,代号6802厂,位于云南省大理市西边滇缅公路附近,当年的马帮路上,几乎在边境线上,云贵高原复杂的地质结构和喀斯特地貌使建设者们面对的恶劣自然环境,建设者多是青春娃娃和少数带队的复转军人和内地包建厂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又无大型施工设备,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文中提到用汽油桶下山运水,林中野狼的出没,女学工的失踪,古道上的烈士陵园,用手动葫芦吊装设备时出现的事故,水库游泳时朽木戳穿身体等等,每一幕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都是“人与自然”博斗的大无畏精神。</p><p class="ql-block">此前,无数文章都写过下乡插队或去农场的青春故事,写建设三线工厂的文章少见。我因工作关系曾到过三线不少科研院所及工厂,但都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了,这篇文章写了三线工厂初建的过程,步歩艰难,使读者如此的动容和激励。</p><p class="ql-block">我非常感谢江野老师,让读者看到三线工厂的另一面,也向当年(文中为1970年)为建设三线工厂付出艰辛劳动的建设者鞠躬致敬!(2024.01.15.)</p><p class="ql-block"><b>《归去来兮》读后感(原文p346~p347)</b></p><p class="ql-block">《我的青春 我的梦》刊发了刘伟朋友的文章《归去来兮》。</p><p class="ql-block">文章讲述了28岁的晨顺孤身一人来到多伦多,没有方向和归属,如同漂浮的小岛,在多次投递简历和面试以后,在IBM就职,遇上了小梅,相处几年以后走进婚姻殿堂,家庭的温馨和生活的稳定为晨顺提供了回国创业的劲头,一家大小回到杭州创办“晨光公司”,在“晨光”有了知名度后,晨顺将公司转给别人经营,他又再次踏上多伦多的土地。</p><p class="ql-block">晨顺轮回式的不厌其烦的二次创业,表明中加两国创业环境的不同,也是晨顺在人生道路上克服重重困难,永不放弃,坚持自信的表现,当然还有夫人小梅与他常相守永支持这个后台台柱。(2024.01.14.)</p><p class="ql-block"><b>《老宅子》读后感(原文p348~p372)</b></p><p class="ql-block">陕北黄土高原出身的安向东,世代居住在土窑洞,到了爷爷这一辈,因盖房时土匪闹事被逼上梁山,投奔共产党,解放后回到老家,当了干部,但一直惦念着翻修老宅的事,后来全家进了省城,父亲当了建设局局长,但老宅翻修的事一直被搁置。</p><p class="ql-block">安向东从小有绘画天赋,父亲通过关系安排他进建筑学院学习,第一次离开父母在知识的海洋中游泳,又独立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有了自己的追求和兴趣。毕业工作以后不到一年,突然辞职北上京区,进入清华建筑专业学习,期间结识了女朋友任静,好男人通过一个好女人可以走向世界,任静为他设计了一条未来的路,婚后从北京开始新的起点,二人分别在大型设计院所和外资企业中奔波,为了事业更好的发展和儿女的前途,二人先后来到加拿大多伦多,在接触该市的标志性建筑后,安向东萌发异想,他要为自己故乡黄土高原的永安村设计一座博物馆,但安向东临终也没有完成。</p><p class="ql-block">三年以后,由安向东的儿子安凯文设计的“黄土民俗馆”在永安村建成。</p><p class="ql-block">一家四代人由翻修“老宅子”引发的思想观念的变化,走出窑洞,走到省城,京区到世界各地的见识变化,从小我到大我的的道德行为的变化,这是《老宅子》的启示。(2024.01.17.)</p><p class="ql-block"><b>《我杀猪》读后感(原文p373~p378)</b></p><p class="ql-block">《我的青春 我的梦》刊发了李立新朋友的文章《我杀猪》。</p><p class="ql-block">第一遍看的时候觉得讲了一个一家三代杀猪屠夫的故事,当你再深入地细看和细思,李先生讲了一个极其深刻的主题,文中敍述者王大爷的爷爷杀猪路上被土匪误杀丧命,父亲杀猪被公社干部诬告遭枪毙,到了王大爷这一辈传统的杀猪工艺逐渐消失,他笑着说:“这是最后一次,收刀了,老了。”谁知偏偏遇到公安严打,夜路遇上劫道的,被王大爷因自卫杀死三人,恰巧又是当年杀父干部的孙子,这老天的因果报应真灵呀!</p><p class="ql-block">王大爷杀猪故事,告诉我们“刀一出手,可就要见生死的。”但人却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杀的,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上一个低调有实力的国防大学,就会明白,舰船火炮该杀谁?(2024.01.14.)</p><p class="ql-block"><b>《重逢》读后感(原文p379-p387)</b></p><p class="ql-block">《我的青春 我的梦》刊发了段莉洁的小说《重逢》,我不知道文章写的真事还是杜撰虚构,但的确打动人心。文中主人公医生文丽与患者秀儿因家境不同,走过了不同的的青春道路,深切地告诉读者贫寒和疾病催毁了多少少女的青春,使多少家庭破碎撕裂;文丽和秀儿一对少女时代的好友,在诊治秀儿病况时尽心尽力,秀儿的病况和日记给她洗了脑。秀儿和文丽的互勉互励及以后的生活,又使读者高兴。(2024.01.13.)</p><p class="ql-block"><b>《逐梦时刻》读后感(原文p388~p398)</b></p><p class="ql-block">宏伟移民加拿大后,多次找工作从成功—失败—再成功的经历,告诉读者:</p><p class="ql-block">“一个人必须有失败的的经历才能成熟起来,仅有成功而无失败的经历是不完整的,因为你就不知道如何应对失败,如何在最困难的时候走出低谷,当一个人处于至暗时候,也许不是坏事,也许正是上天给了你新的规划,进入新的转折和人生……”</p><p class="ql-block">宏伟初到多伦多后找工作顺利,当了俄罗斯移民大卫的得力助手,但是该公司内部政治斗争激烈,公司CEO佳菲特来自美国哈佛,二人的不和使宏伟受到连累,被迫辞职。</p><p class="ql-block">辞职以后的宏伟顿时生活处于非常窘迫的状态,妻子小琴在家庭困难时拿出出国前父亲给的钱以备不时之需,夫妇二人同舟共济,共商解困之法。宏伟此时找到另一合作过的公司文森特及他帮助过的国內移民老王,均碰了钉子,老王的冷淡使他伤了心,使他明白“平常浓浓的同乡情在关键时刻一点儿都靠不住。”小琴是个聪明贤惠的女性,在他一筹莫展时给他打气“上帝关上一扇门,必给他打开一扇窗。”一语惊醒梦中人。</p><p class="ql-block">此刻,宏伟将简历和求职信电邮位于纽约曼哈顿自己所熟知的跨国公司总部道格拉斯,很快接到道氏的回音并面试,不久就上了岗,工资比原工资多一倍。四个多月的奔波和求职,宏伟走出低谷,进入下一个辉煌期。</p><p class="ql-block">宏伟小琴一家开始了一段激情澎拜的新生活。(2024.01.19.)</p><p class="ql-block"><b>《戚琦的梦想》读后感(原文P406~P409)</b></p><p class="ql-block">戚琦的梦想历程是一个60后中国青年的成长历程,它折射出半个世纪中国的发展历史,他的梦想带着时代化的烙印,跟他的成长环境、知识,阅历,见识息息相关,但他的梦想不是空想,他把梦想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奋斗目标,为此不懈努力,得以实现。</p><p class="ql-block">少年时代的戚琦在农村长大,视域范围小,知识也处于启蒙期,梦想多是自己亲临所见的感性认识,想当拖拉机手、卡车司机,飞行员……,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读了《野火春风斗古城》《林海雪原》等,戚琦为阅读奠定了基础,知道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英雄人物和漂亮的姑娘,更使戚琦情窦初开,充满遐想。</p><p class="ql-block">十岁左右的戚琦,父亲带他第一次来到大都市西安,他踏进西安交大美丽的的校园和附近的兴庆公园,开阔了戚琦的眼界,下定决心好好读书。所幸努力总有回报,他考进心仪的大学,接触了更高层次更高素质的人群,眼界豁然开朗,努力进取,不断提升自己,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梦想……(2024.01.15.)</p><p class="ql-block"><b>《连衣裙的青春》读后感(原文p410~p413)</b></p><p class="ql-block">一件连衣裙留住了小雪的青春,文中主人公小雪的童年时代因受运动员出身妈妈的影响,一直未穿过裙子,到了大学,又因活在虚拟的爱情里怕露出带伤疤的胳膊,市面上又无带长袖的连衣裙,她接受了这种遗憾。</p><p class="ql-block">毕业以后的小雪由于受闺蜜单晴的影响和从事公检法的职业习惯,加上无长袖衬衫的衣服入眼,小雪对穿连衣裙松懈了,后来找了丈夫季原却是个“乡巴佬”,第一次到婆家的情况,又使小雪舍不得穿连衣裙。</p><p class="ql-block">出国以后,因为孩子的拖累和忙于赚钱养家,小雪将连衣裙忘在脑后。时光催人老,一晃眼几年过去了,当再次回国见到闺蜜单晴时想起那件斜襟带花连衣裙,返回美国后她将那件连衣裙穿上身,左看右看,丈夫季原破天荒评价,这是她的敦煌,这是她年轻的梦,裙裙飘飘,微风荡漾,她一刻,她走进了二八年华,她的青春还在,日子会越来越好。</p><p class="ql-block">一辈子无言穿上的裙子,一辈子丈夫未欣尝过的身材,今天穿上它,方觉青春还在,它没有走远。(2024.01.1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