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神秘感的灵隐寺

红太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去灵隐寺,在大门口对面有个照壁,照壁上有“咫尺西天”四字。西天是指天竺国,即现在的印度。西天也是佛教用语,指西方极乐世界,进入极乐世界是佛教徒的梦想。灵隐寺的“咫尺西天”照壁是独有的,在其它寺院是见不到的。进入灵隐寺只是上西天的一小步,与西天很近也很远。可以理解为远就是近,近就是远。只要心中有佛,与人为善,就是美好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灵隐寺妙在一个“隐”字。一般寺院,前面往往比较开阔,而灵隐寺则在群峰环抱的山谷中,背靠雄伟的北高峰,面朝秀美的飞来峰,寺前一泓清泉流贯而过,使人仿佛进入仙灵所隐地。公元326年,从印度来了一位慧理和尚。见这里山清水秀,白云缥缈,怪石林立,非常像印度的灵鹫山,他惊叹道: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下的小峰,怎么会飞到此地来的呢?佛祖在世时,灵鹫山多为仙灵所隐之地,看来这地方也将成为佛国佳境了。于是,他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灵隐寺建于东晋咸和初年,距今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比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洛阳白马寺晚了200多年,比少林寺早了170多年,是杭州最大的佛教寺院,也是全国十大名刹之一。灵隐寺主要以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法堂、华严殿为中轴线,两边附以五百罗汉堂、济公殿、华严阁、大悲楼、方丈楼等建筑构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理公塔是杭州仅存的明代佛塔,在龙泓洞口理公岩下,是为纪念开山祖师慧理所建。相传慧理圆寂后,寺僧将他埋在龙泓洞前,并砌筑此舍利塔。此塔是一座石结构的楼阁式塔,高8米余,六面七层,由塔基、塔身、塔顶和塔刹组成,是一座石构的楼阁式塔。全塔由下至上逐级收分,结构朴实无华,别具一格。第一层中空,六面皆辟拱门;第二层的正南面镌有“理公之塔”碑记一方,东南面镌有明万历十六年(1588)春“慧理大师塔铭”一方,西南面镌有“卢字大明神咒”碑记一方;第三层的每面刻有《金刚经》及“光明净域”、“南无宝藏胜佛”等字,第四至第七层的每面,或刻坐佛,或作门窗式样,形象生动,刻工精湛,塔顶装有葫芦形塔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飞来峰是禅宗五山之首,飞来峰石刻造像是中国南方石窟艺术的重要作品,这些雕琢于石灰岩上的佛像时代跨度从五代十国至明,在470多尊造像中,保存完整和比较完整的有335尊,妙相庄严,弥足珍贵。其中年代最早的是青林洞入口靠右的岩石上的弥陀、观音、大势至等三尊佛像,为951年(北汉乾祐四年)所造。据前人记载,飞来峰过去72洞,但因年代久远,多数已湮没。仅存几个洞,大都集中在飞来峰东南一侧。最南端一个叫青林洞,洞内有石床、手掌印,传说石床为“济公床”,后掌印为 “济公手掌印”。此外, 还有玉乳洞、龙弘洞、 射旭洞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皇帝南巡时,赐名灵隐寺“云林禅寺”。灵隐寺怎么变成了“云林禅寺”呢?传说康熙六下江南,四到灵隐。一次在寺院住持陪同下,登上了寺院后的北高峰,只见寺院笼罩在晨雾之中,眼前飞来峰云林漠漠,格外幽静。康熙回来后心情非常激动,住持请他题一块匾额。康熙乘着酒兴,铺开纸张大笔一挥,谁知这一笔,把繁体字灵隐的“霊”雨字头写的过大,下面的三个“口”和一个“巫”字则没有地方写了。但是皇帝是天子,下笔就是圣旨。正在尴尬时,身旁一位大学士灵机一动,想起了杜甫“江汉终吾老,云林得尔曹”的诗句,就在手心上写下了“云林”两字,康熙见状赶忙在雨字头下面弯了两下,写下了“云林禅寺”,就这样灵隐寺就成了“云林寺”。虽然这四个字在天王殿上已挂了300多年了,但是杭州人至今也还是习惯称为“灵隐寺”而非“云林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天王殿长约24米,宽约15米,正中面朝山门的佛龛供奉弥勒佛像,袒胸露腹,趺坐蒲团,笑容可掬。天王殿因奉四大天王而得名,也是寺院中唯一不以所奉主尊而命名的殿。因为四大天王和弥勒菩萨、韦驮菩萨同供在一个殿上,故天王殿也叫弥勒殿,又叫韦驮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天王殿正面供奉的本尊为弥勒佛坐像。弥勒是梵语,此云慈氏,是姓;弥勒菩萨名阿逸多,此云无能胜。因此,弥勒叫慈氏菩萨,又叫阿逸多菩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弥勒佛后壁佛龛里站着手斜横执金刚杵的韦陀菩萨,造型端庄,由整块香樟木精雕而成,是南宋遗物,已有700多年历史,很具观赏价值,现为镇寺之宝。是四大天王所有三十二将中的为首天将,由于夙世以童真身,修梵行业,亲受佛嘱发宏誓愿,护法安僧,连天王也须起立向他致敬。韦驮手中的武器叫做降魔宝杵,是镇压邪魔恶鬼、拥护佛法道场的武器。分列天王殿左右的是四大天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天王殿内供奉的四大天王像高8米与弥勒菩萨同时重塑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四大天王像分列两侧,站在菩萨两旁,四大天王分别为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这是东方持国天王,能护持国土,领乾闼婆(帝释天的主乐神)及毗舍(颠狂鬼),所以天王手中持琵琶以作标帜,护东方弗提婆洲人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南方增长天王,能令他人善根增长,领鸠茶(雍形鬼)及薜荔神(饿鬼),手中持剑,护南阎浮提洲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西方广目天王,能以净眼观察护持人民,领滔龙及富单那(臭饿鬼),所以手缠一龙,护西瞿耶尼州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北方多闻天王,有大福德,能护持人民财富,领夜叉(捷疾鬼)及罗刹(恶鬼),右手持伞表福德,左手持银鼠表财宝,护北郁单越州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雄宝殿就是正殿,也被称为大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震慑群魔的意思。因为释迦牟尼佛具有无上的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教弟子尊称他为大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雄宝殿,原称觉皇殿,单层三叠重檐,长约24米,重檐高33.6米,为第二重大殿。大殿正中是一座高24.8米的释迦牟尼莲花坐像,造像“妙相庄严”、“气韵生动”,颔首俯视,令人景仰,这是中国最高大的香樟木坐式佛像之一,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宗教艺术精品。正殿两边是二十诸天立像,殿后两边为十二圆觉坐像。大殿后壁有“慈航普渡”、“五十三参”海岛立体群塑,共有佛像150尊,正中为鳌鱼观音立像,手执净水瓶,普渡众生,下塑善财童子及其参拜观音故事,善财童子参拜名师53位,第27参拜观音得道成佛。观音两侧为弟子善财与龙女,上有地藏菩萨,再上面是释迦牟尼雪山修道的场景:白猿献果、麋鹿献乳,整座佛山造型生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灵隐寺内原释迦牟尼佛像于1949年大雄宝殿正梁因白蚁蛀空倒塌时被毁,现在这座佛像是1953年重修寺宇时由中国浙江美术学院的雕塑家和民间艺人们采用唐代禅宗佛像为蓝本共同精心设计的。佛像高19.6米,比原先的释迦造像高一倍多,用近百块香樟木雕成。佛像造型端庄凝重,气宇轩昂,慈眉善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殿后壁有“慈航普渡”,“五十三参”海岛立体群塑,共有佛像150尊,正中为鳌鱼观音立像,手执净水瓶,普渡众生,下塑善财童子及其参拜观音故事,善财童子参拜名师53位,第27参拜观音得道成佛。观音两侧为弟子善财与龙女,上有地藏菩萨,再上面是释迦牟尼雪山修道的场景:白猿献果、麋鹿献乳,整座佛山造型生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药师殿是灵隐寺的第三重大殿,从下仰望上面的平台,药师殿的外观庄严宏伟,上来朝拜的善男信女很多,大多都是为家人父母子女和自己求菩萨保佑身体健康,消灾去病,延年益寿,平平安安,幸福美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药师殿屋檐下有多个匾额,最上面是“诸佛护临”,灵隐寺方丈光泉法师书。“药师殿”三字匾额为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内柱楹联是:“消灾延寿,满愿随心,药师如来施慧德;利乐有情,庄严刹土,琉璃世界放光明。”外柱楹联:“灵隐腾辉,西湖环秀,暮鼓晨钟护古寺;飞峰拥翠,冷泉奔流,慈云法雨济群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殿上端坐在莲花台上的就是药师佛,只见他面相慈善,仪态庄严,蓝色肉髻,双耳垂肩,身穿佛衣,胸口有个明显的“卍”字,右手持药丸,左手脐前捧佛钵,双足跏趺于莲花宝座中央。左边站立日光菩萨,手托太阳,象征着光明;右边站立月光菩萨,手托月亮,象征着清凉。佛台旁的抱柱楹联:“五蕴皆空,一尘不染,虽非类横侵,终与感化而归正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有情通则,更期精进共证菩提。”是时年九十五岁的著名书法美术大师谭建丞所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药师殿是灵隐寺的第三重大殿,长约20米,宽约12米,供奉的是“东方三圣”:药师佛及日光天子、月光天子。殿中莲台座上结跏趺坐的是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称“大医王佛”,他能使众生离苦得乐,解除病痛和灾害,又称“消灾延寿药师佛”。左边站立日光菩萨,手托太阳,象征着光明;右边站立月光菩萨,手托月亮,象征着清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药师佛以治病救人为功用,最为贴近世俗需求。据说信奉药师如来能够医治百病,解除各种顽疾苦痛,消灾延寿。因此,我国历史上社会各阶层对药师如来的信仰很盛。称药师三尊为“东方三圣”,相对于西方三圣而言,就是东方净土琉璃世界的三位佛菩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按《药师经》说:此佛誓愿不可思议,如果有人身患重病,死衰相现,家人于此人临命终时,昼夜尽心供养礼拜药师佛,读诵《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四十九遍,燃四十九灯,造四十九天之五色彩幡,其人得以苏生续命。药师殿里前来举香顶礼膜拜的人也不少,拜一拜,为家人解除顽疾苦痛,精神上有寄托,心灵上有安慰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传说在电光如来时代,一位居士与他的两个儿子,共同立志,拯救世间一切病苦众生,电光如来命这位居士改名为“医王”,这位“医王”后来经过长时间的苦修之后得道成佛,就是药师佛。他的两个儿子,也就是日光菩萨、月光菩萨。东方净琉璃光世界的众多菩萨由日光菩萨、月光菩萨领导。他们两位将于药师佛涅盘后,依次递补佛的位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药师佛大殿两边还有十二尊塑像是药师佛的十二位弟子,号称"药童",又称"药叉神将",顶盔贯甲,神态威武,手下各有七千神兵供调遣,他们按十二个时辰排序。在各地护祐受持药师佛名号之众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灵隐寺内古树参天,有几十上百年的银杏树,长势兴旺,高大茂盛,与寺庙的建筑物十分搭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直指堂也被称为法堂,是灵隐寺的重要建筑之一。它的名字来源于“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佛教教义,意味着通过引导人们直接深入内心的思考和理解,以实现解脱和成佛。在灵隐寺中,直指堂主要用于高僧大德之人讲经说法,是寺院中重要的修行和教学场所。许多大型的讲经法会和其他宗教活动都会在这里举行。因此,直指堂主要是用于弘扬佛法和开展宗教活动,而不是专门用于求某样东西或达成某种愿望的。大堂正中间讲台狮子座为东阳木雕,异常精美,狮子座也就是高僧大德之人讲经说法的法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直指堂是灵隐寺第四重大殿堂,极富传奇色彩。据说隆庆三年,灵隐全寺均毁于雷火,仅剩直指堂安然无恙。崇祯十三年,灵隐全寺又失慎于火,仅主大殿、直指堂幸免于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每进殿堂都建有宽敞平台,美化古刹环境。先后建成了大型《心经》壁、百狮群雕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楼为“藏经楼”,传说中的扫地僧经常出没在这里,饱读经书名典,修的一身绝世武功,扫地僧文武双全,德才兼备,佛法造诣精深,是一个深藏不露的高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堂内高悬十几块牌匾,富丽堂皇,狮子吼、名山得主、万古传灯等,每一块牌匾都有一个精彩的典故,每一块牌匾都一个大神惊世骇俗,每一块牌匾都是一副传世墨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灵隐寺是中国佛教古寺,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占地面积约87000平方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灵隐寺环境优美,该寺依山而建,绿树环绕,风景如画,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空海大师,谥号弘法大师,日本佛教僧侣,日本佛教真言宗创始人。于公元804年到中国长安学习密教。806年回国,创立佛教真言宗。著有《文镜秘府论》、《篆隶万象名义》等书,保存了不少中国文学和语言学资料。由他编纂的《篆隶万像名义》,则是日本第一部汉文辞典,对唐朝文化在日本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另一部重要著作《文镜秘府论》,不仅促进了日本对唐朝文化的理解和吸收,而且是了解汉唐中国文学史的重要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华严殿是灵隐寺的最后一重殿,里面供奉着普贤菩萨、毗卢遮那佛、还有文殊菩萨。毗卢遮那佛就是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则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文殊菩萨智慧、辩才第一,为众菩萨之首,是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被称为“大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又作遍吉菩萨,也是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他辅助释迦牟尼弘扬佛道,不但能广赞诸佛的无尽功德,且能修无上供养,能作广大佛事。在《华严经》中,文殊菩萨以智慧辅佐释迦牟尼,普贤菩萨则以动辅佐释迦牟尼,被合称为“华严三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华严殿中主供华严三圣,分别为:中间毗卢遮那佛,右肋侍为普贤菩萨,左肋侍为文殊菩萨。在华严经中,文殊菩萨以智、普贤菩萨以行辅佐释迦牟尼佛的法身毗卢遮那佛,所以也称“华严三圣”代表着“以智导行,以行证智,解行并进,知行合一”。在佛经中“一灯能破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灯灯相续,灯灯长明,供佛灯,增福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罗汉堂。罗汉堂内供奉的五百尊青铜罗汉,他们是佛陀身边五百位常随。形象各异,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中央是一座佛教四大名山铜殿,分别供奉五台山文殊菩萨、峨眉山普贤菩萨、普陀山观音菩萨和九华山地藏菩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自明代就有,后废。清初重建罗汉堂,影响甚大,名播海内外。其平面呈“卍”字形,“卍”字为佛祖的三十二相之一,以示万法唯心、万德圆融、万缘俱息之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五百罗汉堂,陈列平均身高1.7米的五百青铜罗汉,堂中央另建12.6米高的四大名山铜殿(已列为吉尼斯纪录),占地面积约87000平方米。灵隐寺内的五百罗汉堂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罗汉堂,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堂内供奉着500尊青铜罗汉像,每尊佛像重达一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罗汉堂的四大菩萨分别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台山与文殊菩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峨眉山与普贤菩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普陀山与观音菩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九华山与地藏菩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四位菩萨代表了佛教中的智慧、行愿、大悲和大愿。他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的佛教理念和修为境界,为世人提供了不同的精神指引和祝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济公殿里,供奉有一尊右手拿破扇、左手持念珠、右脚搁在酒缸上的济公像。其实,“活佛济公”不只是个传说,在历史上是确有其人的,他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即公元1148年,于嘉定二年,也就是公元1209年逝世。他原名李心远,浙江台州人,是当时天台临海都尉李文和的远房孙,在灵隐寺剃度出家。相传,济公是一位性格率真而颇有逸才的名僧,是著名的瞎堂慧远禅师的徒弟。他佛学造诣颇高,但一生行径与一般出家惜人也确有不尽相同的地方。据记载,济公性格狂放不羁,饮酒食肉,行若疯狂,与一般寺僧格格不入,以致到了监寺不能相容的地步,有人把济公的这种怪诞行为上呈予当时的住持瞎堂慧远禅师,慧远禅师不但不开除他,反而批复道:“法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耶”!在瞎堂慧远样师圆寂后不久,济公就离开灵隐寺而到了净慈寺,在那里度过了余生,一直到端坐而逝。济公一生怡然飘逸,喜好云游,出行四方,足迹遍及浙、皖、蜀等地。他常衣衫不整,寝食无定,为人采办药石,治病行医,解忧排难,常常灵验,广济民间疾苦。因此,其德行为人们所传诵。</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去灵隐禅寺烧香拜佛,一般都会去灵隐寺素面馆,即十方苑,去品尝久负盛名的斋面。主要有罗汉面、吉祥三丝面、雪菜素几面、时蔬素腩面等。十方苑就在进入灵隐寺院的右手边第一栋房子。</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天王殿旁边的门口,参观完灵隐寺院后经此出口。灵隐寺香火旺盛,建筑宏伟,游览内容十分丰富,参观后可以学到很多知识。据说来此求愿很灵验,因此每天来礼佛祈福的香客络绎不绝。</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