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3年的冬天,走出腾冲那漫天飞舞的银杏叶,我又饶有兴致地漫步于被《中国国家地理》和《时尚旅游》杂志联合推荐为“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之一的西南边陲古镇和顺。</p> <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位于腾冲市区西南4公里处,是南方丝绸古道上的商贸名镇、文化名镇和旅游名镇。</p> <p class="ql-block">和顺古名"阳温墩",由于小河绕村而过,故改名"河顺",后取 "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今名。</p> <p class="ql-block">“和顺顺和”牌坊是和顺标志性建筑。因为国人皆喜和、顺两字,这里用回文的修辞手法将和顺两字构成“和顺顺和”的组合,寄托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p> <p class="ql-block">首先,我步入了成立于1928年的和顺图书馆。它是本乡旅缅华侨为振兴家乡文化教育而捐资创办的乡村图书馆,被誉为中国乡村最大的图书馆,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门楣上的牌匾为胡适先生题写,上面蓝底白字的“文化之津”匾额为国民党元老、曾任故宫博物院的第一任主任的李煜瀛先生的墨宝,石墙围拦上“民智泉源”则是我国著名数学家、曾任云南大学的熊庆来先生所提。</p> <p class="ql-block">1944年夏天,收复腾冲县城的战斗打响,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将司令部设在和顺图书馆,霍揆章总司令在这充满书香气息的地方运筹帷幄,指挥了攻克县城制高点来凤山等艰苦卓绝的战斗。和顺图书馆也见证了那段远征军不可磨灭、浴血奋战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和顺是一代哲人艾思奇的故里,其故居位于和顺乡水碓村,建于民国8 年,为中西合璧的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艾思奇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一生写出了许多哲学著作,尤其是《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两本书,曾引导无数青年走上革命道路。</p> <p class="ql-block">来到腾冲,必须去瞻仰滇缅抗战博物馆。它是时值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并在当年远征军二十集团军收复腾冲指挥部的旧址上建成的。馆内以大量的史料和文物,还原了当年十万远征军可歌可泣的浴血历史。</p> <p class="ql-block">如今,在紧邻滇缅抗战博物馆的国殇墓园里,长眠着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的三千多名将士,后人必须铭记这段悲壮卫国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走进建于清代道光年间的文昌宫,所供奉的文昌帝君是道教中掌管文运和功名的神。在左右楼阁下镶嵌有《和顺两朝科甲题名碑》,记录了明、清两朝荣获过功名的和顺人共计809人,其中举人8位、秀才600余位,在朝廷任过官职180多位。</p> <p class="ql-block">总兵府,原系清朝一品大员振威将军腾越总兵张松林老宅,建于光绪末年,亦具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人们常说,和顺镇是大马帮驮来的翡翠之乡,因其自古有马帮的传统,所以古镇建有一个大马帮博物馆。马帮的头儿叫“马锅头”,馆内复原了马锅头的一些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梦魂五夜萦乡绪,风雨一亭动杵声。”“走夷方”的和顺男人总有许多割舍不下的牵挂,为了让家中的女人在洗衣时不至于风吹日晒,故在河岸铺石修亭为留守在家的女人们遮风挡雨,故名“洗衣亭”。</p> <p class="ql-block">双虹桥始建于明代嘉靖初年,相传为桥头老爷寸玉率众建修,清光绪十年重修;新桥建于1921年,两桥形如双虹卧波,故名。</p> <p class="ql-block">刘氏宗祠建于清代咸丰五年,至今已150年,宗祠正前方是半月形荷塘,塘上筑双孔石桥通达月台,月台上建精美的牌楼式大门。</p> <p class="ql-block">元龙阁建于明代,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道观。阁前为碧波荡漾、水质澄澈的龙潭,背后是名木古树参天的黑龙山。</p> <p class="ql-block">雨洲亭是纪念云南著名的教育家、益群中学首任校长、曾任云南大学副校长的寸树声先生而建。雨洲亭荷池边的道路,称秋农路,以益群中学第二任校长李祖华(字秋农)命名,表现了和顺人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p> <p class="ql-block">弯楼子因楼房沿巷道的曲线修砌,它不仅是一座民居,也是著名商号永茂和的李氏家族代称。</p> <p class="ql-block">在古镇,树龄于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有近百棵,其中以位于和顺张家坡的千手观音古树群颇具特色,它们由七棵拔地参天的百年古樟组成,远望似千支手臂向四周伸展,神似千手观音。</p> <p class="ql-block">毋庸置疑,和顺古镇是汉文化与南亚文化和西方文化交融的窗口,并与四合五天井、三房一照壁的云南民居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诸如大月台、总大门等古建筑独具特色,八大宗祠保存完好,佛、道、儒共生并存。这里展现的是令人向往的田园牧歌生活,成为人们探寻中华传统文化的“诗和远方”。</p> <p class="ql-block">和顺素有“华侨之乡”、“书香名里”的美誉。在外华侨有3万多人,主要分布在缅甸、泰国、美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古镇现有归侨侨眷侨属近千户人家。</p> <p class="ql-block">亦侨亦商亦儒是和顺侨文化的显著特点,“男儿走四方,找钱建家乡”是和顺侨文化的典型之举。</p> <p class="ql-block">和顺,一个朴素而又传奇的文化古镇,这里保留了最鲜活的生活气息。岁岁年年,多少行人在光阴里行经和顺小镇,将疲惫和欢愉、梦想和灵魂安放在了这里。</p> <p class="ql-block">我想,淡、真,是和顺给人的总体印象,这似乎是它历尽岁月风华后落成的一种境界。</p> <p class="ql-block">小巷里,寻常的故事很多,每一个故事在光阴里平凡且朴素地流淌,不华丽、不高调,它嵌在农家百姓们的生活里,在自然万物的春华秋实夏长冬藏之中。</p> <p class="ql-block">它的美远不止于中国魅力名镇之美誉,而在于传承自然天成的山水田园景致,漫长岁月的人文积淀,农家人的勤勉躬耕,珍藏了很多鲜活的人生和合之美!</p> <p class="ql-block">和顺这个城乡二元世界的“桃花源”,似乎有着一种让人沉静下来的魅力,让你去慢慢领悟内心。</p> <p class="ql-block">于是,我们总想带着一种诚挚之心,缓缓靠近,慢慢感悟和顺绵延的历史、和谐的村庄、灵性的山水、质朴的百姓,并与“茶马古道”、“丝绸之路”之间,构建起我们灵魂上的某种平衡……</p> <p class="ql-block">作者: 万贻平,江西南昌人。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卫生摄影协会会员、中国数码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江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国际摄影家联盟GPU会员,《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新时代摄影》杂志优秀摄影师,《人民摄影报》特约摄影师。从事业余摄影7年多来,致力于人文与风光摄影原创,截止目前,有300余幅摄影作品在国内外发表、入展、获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