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阴山山脉(上)

子虚

<p class="ql-block"> 简 叙</p><p class="ql-block"> 阴山山脉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由大青山(狭义的阴山)、乌拉山和狼山组成,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宽50—100千米。主峰和最高峰为西端狼山的呼和巴什格,海拔为2364米。</p><p class="ql-block"> 阴山山脉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主要由块状的中低山,山间盆地和丘陵组成。大青山以西海拔为2000米向东递减为1400—1600米。阴山山脉为内蒙古气候南北差异的重要分界线,导致山脉南北两侧的景观和农业生产差异显著,山南为农业区,山北为牧业区。阴山山脉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稀土资源,不仅储量巨大,而且矿石品位很高。</p><p class="ql-block"> 阴山山脉地区先后有荤粥、土方、鬼方、林胡、娄烦、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党项、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游猎驻牧。阴山岩画是阴山先民创造的杰出代表,其创作年代上限不晚于新石器时代早期,下限至近代,并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阴山山脉·诞生演化</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亿万年前,阴山曾是海拔不过数百米的平原丘陵地带。直至6500万年前,地球内部的地幔活动越来越剧烈,印度板块正在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靠近亚欧板块。</p><p class="ql-block"> 6000多万年前,地幔柱的不断上升,引起地壳抬升,促使内蒙古北部地区形成高原,而在南部,沿鄂尔多斯台坳周缘发生强烈水平挤压,陆地像拱起的毯子,地势越来越高,南北逐渐形成了巨大的地形、地势以及气候、植被的差异,阴山山脉这条横卧的巨龙,隐隐出现在内蒙古中部。</p><p class="ql-block"> 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猛烈相撞,引发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诞生了地球上最高、最厚、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同时,大碰撞的洪荒之力开始向外围传导,已经有了一定海拔高度的阴山山脉受到挤压进一步抬升,包括内蒙古高原。</p><p class="ql-block"> 此后察右后旗的察哈尔火山群爆发,30多座巨大的火山如同串珠一般沿地球断裂带分布在4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火山喷发的大量熔岩流沿裂隙带喷溢,填充低洼地带,覆盖周边丘陵。数百米的熔岩流覆盖在阴山上,再一次抬升了阴山的高度。</p><p class="ql-block"> 以上三种力量共同发力促成阴山的诞生。因为阴山和鄂尔多斯高原的一再升高,两处高地的挤压使中间的地层发生断裂,造成阴山南北不对称——北坡和缓倾向蒙古高原,而南坡以1000多米的落差直降到河套平原,断裂层出露,山石嶙峋。</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阴山山脉自古生代以来经历多次地壳变动,在第三纪喜马拉雅运动与以后的新构造运动过程中,原有的断裂又重新活动,山地南麓翘起断裂上升,块断作用显著,古夷平面在山顶保存完好,沿东西向断裂与华夏向断裂交汇地带有玄武岩断续喷溢,构成熔岩台地。山地的下伏基岩主要是太古代的结晶岩与变质岩系以及早古生代的厚层石英砂岩和石灰岩等,其上部覆有以陆相为主的晚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沙砾岩及煤层,古、中生代的花岗岩侵入体也有广泛出露。阴山山脉丘陵中的串珠状盆地从构造性质和成因上可分为构造凹陷盆地和断陷盆地两种类型。</p><p class="ql-block"> 山间断陷类型包括岱海盆地和黄旗海—兴和盆地。这些盆地内主要岩层为下白垩系和较厚的第三系、第四系冲积湖积的砂和砂砾石层,在盆地周围为山前冲洪积扇群。岱海盆地坐落在北东向断裂带上,是一个长方形的陷落盆地,四周群山环绕,基底主要为太古界花岗岩、片麻岩类,第四纪湖相沉积分布广泛,厚度可达240米左右。岱海南岸由玄武岩构成的断层崖极为显著,可以明显地看出岱海盆地是由第三纪晚期到第四纪初期由构造陷落形成的地堑式内陆湖盆。黄旗海—兴和盆地东、南、西3面由太古界片麻岩与花岗岩隆起的低山丘陵环绕,这个盆地是在白垩纪时形成的凹陷盆地,在第三纪末期盆地南北两侧发生断裂,经中新世玄武岩喷发才分隔成西部的黄旗海盆地和东部的兴和盆地。实质上兴和盆地是黄旗海盆地东延的边坡部分。</p><p class="ql-block"> 阴山山间凹陷盆地有海流图盆地、西河盆地、乌克乌洞盆地,固阳—百灵淖盆地,武川—乌兰花盆地、供济堂盆地、黄羊城盆地、陶林盆地、商都盆地、大六号盆地和化德盆地等。它们的海拔为1300—1600米,盆地边缘没有明显的断裂,构造作用微弱,新生代以来边缘挠曲或中部凹陷,凹陷深度不一,其中主要沉积了第四纪冲积洪积砂砾石层以及第三系和下白垩统砾岩、沙砾岩。这类盆地以武川—乌兰花山间凹陷盆地最为典型。它从侏罗纪开始凹陷,至白垩纪时大幅度下沉,接受较厚的湖相沉积,又经白垩纪末晚期燕山运动,盆地缓缓回升,并受花岗岩隆起的影响,分隔成乌兰花和武川两个盆地,直至上新世早期的构造运动,这两个盆地复又沉降,而后逐渐演变成今日的盆地现状。</p> <p class="ql-block">附注:部分图片拍摄游历当下及积年积攒,部分图文来自网络综合,添页观世察史究性,纯粹学习交流,虔诚开心度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