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记录了历史,历史也记住了他。——记梧桐人家长者郑重先生

王旭东PPT美篇版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摄影、制作:王旭东</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音乐:在此刻</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部分图文源于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23年12月18日</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郑重先生肖像</p> <p class="ql-block">我们“梧桐人家”住着这样一个不显山露水的老人(照片中左3)。他随性低调,勤于挥毫泼墨,极少出头露面,家中访客却络绎不绝。</p><p class="ql-block">梧桐人家的两位大管家赵伟杰(右1)、王夙艺(左1)以及入住长者江明院士(左2)与郑老合影。</p> <p class="ql-block">今天下午本人有幸在杨浦文化艺术中心参加了他的 “百里溪畔沐秋荫——郑重捐赠文献展”开幕式,才知道他是《文汇报》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著作等身,国内新闻界颇有名望的郑重先生。</p> <p class="ql-block">郑重先生200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报告文学集《飞向太空》、《时代风云录》、《寻找人类失落的文明》,学术著作《寻找中国金字塔》、《美术欣赏》、《紫砂壶鉴赏》,画家传记系列《谢稚柳传》、《唐云传》、《林风眠传》、《丁绍光生活与艺术》,听大师谈艺系列《壮暮堂谢稚柳》、《大石斋唐云》、《三釜书屋程十发》、《高花阁陈佩秋》,收藏家传记系列《海上收藏世家》、《张伯驹:中国文人的楷模》、《张元济:从新旧文化夹缝中走来》、《朱家溍:肩负着文物传承的使命》,另有中国书画鉴赏文章百篇。</p> <p class="ql-block">2023年12月18日,“百里溪畔沐秋荫——郑重捐赠文献展”开幕式上,著名报人郑重将自己当记者以来的笔记本、2000多封读者来信和退休后在上海博物馆十年留下的记录捐赠给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捐赠开幕式上郑先生曾经的同事、领导、学生及亲朋好友济济一堂,气氛十分热烈。</p> <p class="ql-block">捐赠开幕式由上海韬奋纪念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副馆长张霞主持。</p> <p class="ql-block">上海韬奋纪念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副馆长王晨,向《文汇报》高级记者郑重先生颁发捐赠证书。</p> <p class="ql-block">《文汇报》高级记者郑重先生致辞</p> <p class="ql-block">郑重先生在致辞中满怀深情地说:“我想到一句话,一位收藏家的话:把自己的藏品捐赠给博物馆,就像女儿出嫁,给她找到了一个好的婆家。今天我也是怀着这种心情。我是普通的记者,没有特别贵重的东西。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就是新闻记者的家,我很放心交给新闻出版博物馆,就等于放在自己家里。”</p> <p class="ql-block">郑重做了三十多年记者,写了六百余篇新闻通讯,涉及卫生、教育、科学、考古等众多领域。谈到怎么做记者,郑重说:“我害怕开会,也不喜欢写会议新闻,记者招待会也极少参加,宴会基本不参加。我觉得那不是出新闻的地方,我经常会匹马单枪,在社会基层里转,我觉得做记者要少做锦上添花的事,多做雪中送炭的事。”</p> <p class="ql-block">文汇新闻班班长冯学锋致辞</p> <p class="ql-block">《文汇报》原副总编辑茅廉涛致辞</p> <p class="ql-block">《新民晚报》原副总编辑、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朱大建致辞</p> <p class="ql-block">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贾树枚致辞</p> <p class="ql-block">领导嘉宾合影</p> <p class="ql-block">捐赠仪式结束后,来宾们一起参观了“百里溪畔沐秋荫——郑重捐赠文献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前言</span></p><p class="ql-block">在当代中国,如果评选一份最有中国文化特色、最受知识分子欢理、在教科文卫領域影响最大的报纸,我觉得非《文汇报》莫属。在“文汇报》,如果评选一位最能代表《文汇报》特色和水平的人物,我觉得非郑重莫属。</p><p class="ql-block">郑重出身于安徽宿县农家,196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1962年入职《文汇报》,当了三十多年记者,是我的老学长。如果在上海评选最佳记者,不论百优、十佳、五强、三杰,我觉得都少不了郑重。</p><p class="ql-block">郑重写了六百多篇新闻通讯,出版了三十余种著作,包括新闻通讯、报告文学、艺术鉴赏、考古收藏、画家科学家传记,覆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诸多领域。《文汇报》给郑重提供了一个舞台,让他走南闯北,展翅高飞,上天入地,挥洒汗水,展示才华,舞文弄墨,出神入化。郑重不负使命,埋头苦干,不求闻达,兢兢业业,用自己的作品为《文汇报》增光添彩,让《文汇报》这块金字招牌在中国新闻界的星空更加璀璨夺目。</p><p class="ql-block">人们常说上海滩是藏龙卧虎之地,郑重就是上海新闻界的枭龙和猛虎。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新闻人,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励志,郑重是一个忠实的践行者。年轻的朋友或许会问:郑重的成功有什么秘诀?</p><p class="ql-block">如今,郑重把他三十多年记者生涯的手稿、书信、藏书、采访笔记等,全部捐献给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公开了他成功的秘密。这是一座富矿,值得深入开掘、认真研究、学习传承。</p><p class="ql-block">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p><p class="ql-block">贾树枚</p><p class="ql-block">2023年9月27日</p> <p class="ql-block">郑重,曾用名郑明昭,字若清,号大泽乡人,斋名“百里溪”。</p><p class="ql-block">1935年,他出生于安徽宿县一个农民世家,祖上没人念过书,从小学、中学一直读完大学的,在郑氏家族他是第一人。</p><p class="ql-block">1956年毕业于宿城一中,同年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1961年毕同年被分配到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任编剧,1962年进入文汇报社,成为一线记者,笔涉卫生、科学、教育、考古、艺术等领域。</p> <p class="ql-block">记者工作之外,郑重在书画、考古等领域积累丰厚,著有谢稚柳、唐云、林风眠、应野平、程十发、丁绍光等画家传记,以及张伯驹、张珩、谢稚柳、徐森玉、叶恭绰等收藏家传记。集记者、学人、书家于一身的郑重成为“记者还应该另有专业”的代表人物。</p> <p class="ql-block">记者生涯</p><p class="ql-block">“记者要少做锦上添花的事,多做雪中送炭的事”。</p><p class="ql-block">几十年来,像演员把舞台当作生命一样,他痴情地迷恋着采访第一线,以心灵拥抱作品的主人公,写出了一大批有风格、有风骨的佳作力作,结交了许许多多各界好友。</p> <p class="ql-block">笔绘杏林春深</p><p class="ql-block">卫生界是郑重刚入新闻行业接触的条线,他跑医院,采访外科手术,写下三大医学创举。</p><p class="ql-block">没有想到的是,他写下的三篇报道,竟然有两篇和同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工作的家父有关。</p> <p class="ql-block">《接手记》,第一例断手再植(陈中伟)。</p> <p class="ql-block">《敢于攀登险峰的人们》,第一例肝脏外科手术(吴孟超)。</p> <p class="ql-block">《人造心脏瓣膜是怎样诞生的》,第一例人工心脏瓣膜手术(蔡用之)。</p> <p class="ql-block">我的父亲王景阳,当年与蔡用之和吴孟超同为长海医院的主治医生。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和肝脏手术,家父作为麻醉科主任医生全程参与,保证了手术的顺利成功。他们的子女也是我们部队大院从小在一起的长大的,太熟悉了!</p><p class="ql-block">家父作为梧桐人家最年长的老人(102岁)也曾在梧桐人家住了一年,现在回到家乡浙江丽水颐养天年。听说郑重的故事后,想不到这世界还真小。</p> <p class="ql-block">我父亲和吴孟超在延安地区解放军医疗队</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外科医生合影,蔡用之(二排右2),吴孟超(前排右1),王景阳(后二排右5)。</p> <p class="ql-block">传奇医者钱绍昌</p><p class="ql-block">钱绍昌是郑重的老朋友,1964年1月,郑重撰写风格与荣誉--访广慈医院灼伤病房》,报道了钱绍昌所在的构伤病房。1981年,钱绍昌来信谈个人遭遇,并邀请郑重来家小叙。1986年11月,<span style="font-size: 18px;">郑重先生得知此事后,将钱绍昌跌宕起伏的人生,写了一篇特稿《从医学专家到外语教授一记上海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钱绍昌》在文汇报上进行了发表,</span>讲述他的传奇经历。一个刑满释放人员成为了教授,这又成了一大新闻。</p> <p class="ql-block">文章一发表,当日上海各报亭《文汇报》脱销。文章发表的当天,钱绍昌教授跟往日一样,一大早就搭乘校车去学校上课了,外面发生了什么他根本不知道。</p><p class="ql-block">当他走进教室时,研究生班全体研究生,每人手拿一份报纸,列队鼓掌欢迎钱绍昌教授。 </p><p class="ql-block">班长将一份《文汇报》,毕恭毕敬地递到了钱教授手中。钱教授一看报纸,什么都明白了!</p> <p class="ql-block">1988年,上海甲肝大流行,郑重和同事一起采写了报告文学《黄色龙卷风——上海甲肝大流行采访纪实》,记录时疫。</p><p class="ql-block">1989年,有感于医德医风的下滑,郑重写了《呼唤生命的名医们》,让傅培彬、黄铭新等老一辈医生的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在新时代中重现辉光,激励青年医生。</p> <p class="ql-block">代言知识分子</p><p class="ql-block">《原子核在“内耗”》是一篇写于1979年的关于知识分子处境的新闻调查。郑重从与老科学家张家骅的偶然交谈中,敏锐发现了知识分子的困境,一方面热情满腔,一方面研究所内部矛盾重重,科研人员束手束脚、心有余悸。记者深入调查,成文后,在报社总编马达、副总编陆灏的鼎力支持下,使这颗“原子核”在头版头条面世,引起全社会强烈共鸣。</p> <p class="ql-block">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发表讲话:“'四人帮'肆意摧残科学事业,迫害知识分子的那种情景,一去不复返了。”知识分子迎来了“科学的春天”。</p><p class="ql-block">1978年8月,郑重赴庐山参加中国物理学年会,采访了周培源、钱三强、彭桓武、王淦昌、杨振宁等物理学家,为80年代初的航天科学采访埋下伏笔。</p><p class="ql-block">1980年1月,郑重赴广州参加基本粒子讨论会,采访了二十多位海外华人科学家,包括杨振宁、陈匡武、黄克孙、华家照、吴大峻等。写下名篇《紫荆树下访友人》,指出教育界、科技界的问题,传递海外科学家的心声。这在外事采访“禁忌”尚多的年代,也是开创之举。</p> <p class="ql-block">1987年1月13日郑重发表了“两弹元勋”——邓稼先事迹的专稿,《他拥抱地球,也拥抱原子弹》。这也是为迎接改革开放,科学之春的到来,炸响的第一声“春雷”!</p> <p class="ql-block">撰写邓稼先时的手稿</p> <p class="ql-block">见证航天科学</p><p class="ql-block">郑重是最早进入国防科学领域采访的新闻记者之一,1980年到1984年,他走进散布于全国的国防科研基地,采访了二百余位国防科研工作者,既有邓稼先、王淦昌、任新民、陈能宽、于敏、彭桓武、黄纬禄、屠守锷等“两弹一星”元勋,也有普通中青年科研工作者,为中国的航天事业留下宝贵记录。</p> <p class="ql-block">揭开神秘面纱——第一篇航天通讯《在卫星起飞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曾经发表的很有社会影响力的新闻作品</p> <p class="ql-block">郑重当年的采访器材</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手稿</p> <p class="ql-block">探索中华文明</p><p class="ql-block">关注文化,是《文汇报》的一个特色。郑重,又是一位富有文化视角,且与学者文人接触较多的记者。他笔下的文化老人专访,常常是无心插柳柳成荫,道出受访者和读者的心声;他对中国古文明的浓厚兴趣和不断探索,不仅缀篇成书,也为他后来从事的文博研究打下基础。</p> <p class="ql-block">郑重在《文汇报》工作期间荣获的各种证书。</p><p class="ql-block">文汇情怀</p><p class="ql-block">“我到报社之后,领导给我一个比较大的空间:不强制我写新闻,用散文笔法写通讯。开始,我写的通讯总是被部主任全一毛、陶颖昌涂得像个大花脸一样,对我觉得得意之处,来个删、删、删,但我要顽强的自我表现,坚持自己的写法,不到一年,两位部主任及夜班编辑对我写的新闻通讯就接受认可了。二十多年后,全一毛才告诉我当年为什么会放我一马,没有强制我就驯,因为总编辑陈虞孙曾说过:“郑重的通讯写得有人情味,读起来很舒服!”</p><p class="ql-block">——郑重</p> <p class="ql-block">传承文汇薪火</p><p class="ql-block">1938年1月25日,《文汇报》于上海创办,经历了1939年、1947年、1956年三次停刊。1956年10月,《文汇报》复刊,风雨兼程, 迄今已有85年。</p><p class="ql-block">文汇报社是一个有传统的报社,它培养了许多个性殊异的名记者,如浦熙修、杨重野、唐海、谢蔚明、梅朵、姚芳藻、黄裳等。</p><p class="ql-block">当然,《文汇报》能有所成就,更离不开徐铸成、陈虞孙、马达、陆灏等报社领导的慧眼和才思。</p> <p class="ql-block">郑重说,《文汇报》的领导善于给记者提供广阔的舞台,只要你想跳舞,就可以尽情地跳、放开地舞。郑重对《文汇报》饱含深情,他说,要干只干《文汇报》。他为《文汇报》写史,如专著《风雨文汇1938-1947》,又如长文《马达印象》。</p> <p class="ql-block">学者生涯</p><p class="ql-block">写情万里 精思一隅</p><p class="ql-block">退休之后,郑重进入文博研究领域,他发挥记者专长,走访了许多文博专家、收藏家、古董商人;凭借上海博物馆得天独厚的条件, 饱览古今书画,记录收藏盛事。</p><p class="ql-block">郑重是利用上海博物馆馆藏为收藏家写传记的第一人。他首次提出“藏二代”的概念。</p> <p class="ql-block">郑重与画家的交往由来已久,为谢稚柳、唐云、应野平、林风眠、陈佩秋、程十发等画家写过传记,陈佩秋说:“老郑对海上书画界的了解,特别是对壮暮翁生平资料的收集研究,在这两方面,可以说是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文博专著</p><p class="ql-block">继画家之后,郑重把目光聚焦于收藏家。短短几年,《博物馆与收藏家》《海上收藏世家》《收藏大家》《收藏十三家》次第出版。作者以百万字记录了庞莱臣、昊湖帆、张伯驹、王己千等七十余位收藏家,意在为藏家写史,梳理藏品流传之绪,记录收藏盛事;同时,也提高了个人的眼力见识,反哺中国当代书画艺术。</p> <p class="ql-block">友朋信札</p><p class="ql-block">郑重有许多朋友,商人政要、画家名伶、学人编新闻同行、藏家后裔,及至最广大的读者朋友。</p><p class="ql-block">他说,我欢喜这些朋友,常常想念这些朋友。</p> <p class="ql-block">书画精见</p><p class="ql-block">长期游弋于古今书画,受到前辈们的熏陶,郑重对书画的见识和理解不断跃升。他将这些思考见解发表于报端,并遴选佳篇,集成《百里溪札丛》。</p><p class="ql-block">他自己的书法作品也逐渐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水平,有很深的造诣。</p> <p class="ql-block">郑老书斋名“百里溪”,斗室虽小,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前来拜访的大都是文坛书画名流,或饱学之士。时论及前辈艺坛大家轶闻逸事,常有不同学术意见的交流,亦不乏多才多艺的书画和文学作者及爱好者,一起探讨。</p><p class="ql-block">这是郑重先生书房的复原样房。</p> <p class="ql-block">“我的书房叫百里溪——来自家乡的一条小河,家乡人叫它小黄河。”郑重先生的这个堂号,他在“文革”中的患难之交、画家谢稚柳题写过,现在家里挂的这幅则是他的好友、画家刘旦宅题写的。</p> <p class="ql-block">“读书,那是很陶醉的!”、“好读书,不求甚解”都是郑先生谈读书时令人印象深刻的话。1935年,他出生于安徽宿县一个农民世家,祖上没人念过书,从小学、中学一直读完大学的,在郑氏家族他是第一人。他十多岁得到的第一本书是《白香词谱》,还有一本表哥送他的线装书《史记》,这两本书让他如获至宝,反复读,并保存到今天。这也让他爱上古诗词,爱上“太史公曰”。</p> <p class="ql-block">郑重和江明院士,两人目前同为梧桐人家住户,在展会上合影。两人都是梧桐人家德高望重的长者。</p> <p class="ql-block">郑重题上联:梧桐人家家家仙人居</p> <p class="ql-block">郑重题下联:桃园深处处处高士宅</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郑重先生捐赠的文献资料是一座富矿,值得深入开掘、细细品味。限于篇幅,还有许多内容无法呈现,仅约略展示这位前辈的精彩人生。</p><p class="ql-block">郑重集记者、书家、学者于一身,可谓“一专多能”。每当他进入一个新的领域,都能开疆拓土,走出自己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郑重说:“随着年龄的变化,人也在变,我始终没有定型,也不想当什么家。”时至今日,他仍然乐哉悠哉地观察着、感受着、写作着......为他的人生小目标而乐此不疲。希望他的人生经历,能令观者有所启示、有所发现、有所收获。</p> <p class="ql-block">梧桐人家养老社区参观展会全体人员与郑重先生合影留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