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谥号为什么多用“孝”字

周琦

<p class="ql-block">皇帝的谥号为什么多用“孝”字</p><p class="ql-block">谥号制度起源于周朝,其作用是盖棺定论,在一个人去世后,后人用几个字来评价他的一生,这几个字就是谥号,帝王可用谥号,诸侯大臣也可以用。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废除了谥号制度,汉朝重新启用,此后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汉唐宋辽元明清几朝,皇帝的谥号里多有一个“孝”字。这是为什么呢?</p><p class="ql-block">“孝”,按《逸周书·谥法解》记载:五宗安之曰孝。五世之宗。慈惠爱亲曰孝。周爱族亲。秉德不回曰孝。顺于德而不违。协时肇享曰孝。协合肇始。</p><p class="ql-block">从这些释义来看,“孝”是个美谥,所有释义都是褒义,先秦时期那些以“孝”为谥号的人物,如周孝王、秦孝公、赵孝成王等,多是有为之君。以上四条释义,前两条重在侍奉亲老祖先,跟我们现在理解的“孝”意思相同。燕孝王这类碌碌无为的君主,取的就是此义;后两条则把“孝”当作一个广博的德行,表示能够以德行和谐四方,不仅孝顺亲祖,还能以大德治国,并取得国富民强的功业,秦孝公等有为之君,便是此义。</p> <p class="ql-block">汉唐宋辽元明清几朝,皇帝的谥号中有“孝”字,几乎是程序化标配。</p><p class="ql-block">西汉建立,统治者为了方便统治,提倡以忠孝立国,宣传以“孝”治天下,目的是靠伦理道德来巩固统治,认为在家里子女无条件地“孝”于父母,走入社会后自然无条件地“孝忠”于朝廷,汉朝没有科举制度,考察人才选拔官员也主要考察孝行,所以推荐人才做官叫“举孝廉”。</p><p class="ql-block">西汉初期,孝惠帝、孝文帝既自身践履孝道大义,又推广至治国方略,开创了汉代“以孝治天下”的教化模式。其中,尤其以孝文帝为最著,无论是从《大学》的修齐治平,还是从《孝经》的天子之孝来讲,文帝都完美的体现出传统孝道的精神所在。</p> <p class="ql-block">从汉惠帝开始,为显示孝惠皇帝孝顺父母、仁治天下,皇帝谥号里第一次出现“孝”字,此后一直到汉献帝,除那些被废或不被承认的皇帝以外(只有汉光武帝因再造汉朝的功业,没有加孝,以示他的天下不是继承来的),剩下的汉朝皇帝,谥号全都有个“孝”字。</p><p class="ql-block">因为汉朝以“孝”治天下,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开创了一个强盛且相对稳定长久的时代,所以后来的历朝历代,都拼了命地以“孝”治天下,于是有了唐宋辽元明清多个朝代在皇帝的谥号里面,也要加一个“孝”字表示仁孝。</p><p class="ql-block">汉朝灭亡后,这个传统就断了,后来到了唐朝,又在帝王谥号里面增加了“孝”字,甚至于在后面的少数民族统治的辽元清几朝,仿照汉制,在皇帝谥号里面也加了“孝”字。孝顺亲祖,仁治天下,这足以显示中华民族对仁孝文化的尊崇与重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