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许村 典藏国保文物16处

人在旅途 55583832

<div>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多的村庄许村,历史上出了25名进士,民国时有一门五博士,解放后有一族四院士。大学士许国、宋代翰林许承尧为许村后裔。许氏后裔在宗谱的《序言》中很自豪地写道:”徽属六邑,而称富庶,歙为最。歙之名乡虑数十,昉溪为最“。<br></div>许村地处古代安庆府和徽州府的交通驿道上,为古时连接两府的官道,南宋随官道而迅速在经济上崛起,至明清时达到顶峰,成为徽州最大的盐商。许村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距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县城21公里,源于东汉,古名富资里。现保存较为完好的元明清古建筑有100余处。 <div>南朝梁时,新安太守任昉看中当地风水,辞官归隐于此,村名遂更为"昉溪"。钓台是村中昉溪边的巨石,相传任公曾在此垂钓,乐而忘返。“许村十二景”即由任公命名,许村古名亦为任公村。</div><div>许村村是许村镇政府所在地,2008年由东升、金村、环泉、沙塍、前溪、高阳六个村合并而成,是全镇最大的一个村。全村有27个村民小组,共3000多人。</div><div><br></div> 太平天国时许村被毁大半。<br>太平军翻过箬岭关,前去进攻徽州府,村民害怕军队进村骚扰,由族长带领着到村口迎接,并犒劳每个军士草鞋一双,肉粽两只。但这支队伍却对眼前富庶的小镇非常反感,加上后来久攻徽州府不下,便迁怒于许村人,说他们勾结清军,以发放草鞋、粽子的名义清点了太平军的兵力及人数并向清军告了密。于是在撤退时放火焚村,将大半个许村变成了一片瓦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又拆除了一些古建筑,从村中所剩的明清遗留看,不论是当年建筑所耗费的财力,还是建筑档次之高,文化底蕴之厚重,在徽州大地,在全国都绝无仅有。 许村共有国保单位共有16处:2006年高阳桥等15处古建筑单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保”单位;2019年许氏宗祠<font color="#ed2308">惇睦堂</font>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国保”单位。<div>其中牌坊有薇省坊、三朝典翰坊、大郡伯第坊、双节孝坊、双寿承恩坊、五马坊6处;祠堂有大宅祠、观察第、邦宪第、大邦伯、<font color="#ed2308">惇睦堂</font>5处;民宅有许有章宅、许声远宅、许社林宅3处;桥梁高阳桥1处;亭阁大观亭1处。</div> 许氏门派分十八支祠堂,敦睦堂在许村镇许村村金村自然村内,徽州的许多许姓名流都是敦睦堂后人。<br>敦睦堂是许村目前所存在的最早的一个祠堂,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36年)。这个祠堂出了许国,全国唯一的一个八脚牌坊的主人。唐模许承蕘也是从敦睦堂出去的,当年敦睦堂建成后,许国带着他的二儿子就来省亲,当地人就请他写了一块匾,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被破坏了,一个村民把这块匾收到家里来了,敦睦堂在2012年修好了以后,他把这块匾捐献出来了。这个匾是祠堂里的镇堂之宝。<br>许国的次子许立功省亲所写的匾名——“惇睦堂”就成了这座祠堂的堂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许社林宅。许村现可确定的唯一一座明代民居许社林宅。<div>南唐末年,户部尚书许儒为避战乱,携父自雍州(今陕西)避居歙之黄墩,为寻子孙万世之基,得术士之言,四个儿子分居杨(婺源杨村)、洛(饶州乐平洛口)、昉(歙州昉溪)、董(休宁董源)等四个富贵之基。其中二子知稠,迁到了昉溪,后因许氏繁盛而更名为“许村”。<br></div> <div>许村仪耘学校,建于1927年。许家泽创办,占地三亩,免费教育,是当时著名的私立学校。校训为“学做好人”,培养了许多科学家和知名人士。<br></div>许家泽曾任两淮盐运使,重视下一代教育,他的六个儿子中有五个是留洋博士。1991年孙辈家属将此住宅捐赠给学校。 许家泽故居建于1905年,位于一处巷道的拐角。住宅入口内凹,麻石拱券门。<div>许家泽投巨资创办现代小学,福泽子孙。</div> 长子许本震,获德国耶纳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7年任台湾省政府教育厅厅长;次子许本纯,获美国伊利诺斯州大学博士学位,解放后任中央燃料工业部司长,后任中国矿业学院教授;四子许本学,获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博士学位;五子许本谦,获德国汉堡大学博士学位,1956年起任南京医学院副院长。<br>一门四博士成为村中骄傲。也有五博士的说法,是说第六个儿子也非常有成就(相当于博士):<br>六子许本怡(1909-1983),字哲士,美国伊利诺伊州西北大学商学学士学位。回国后在南京金陵大学担任教授和经济系主任。抗战胜利后在南京中央大学、上海复旦大学等校任教。 一村四院士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美谈。<div>他们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根俊,从事生物化学科研,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胰岛素功臣院士许根俊小学就读于许村的仪耘学校,高中毕业于休宁中学。<br><div>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国志,美国堪萨斯大学博士,1955年与夫人蒋丽金冲破美国政府阻挠,9月与钱学森一家同船航行十五天回到中国,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div><div>中国科学院院士蒋丽金,许村媳妇,1951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并任化学部常委。蒋丽金本是北京人,嫁给许村人就可以计算为许村的院士!</div><div>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许靖华,1986年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定居瑞士的许靖华多次回许村探亲,捐款修建了许村历史博物馆。</div></div>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邦伯祠。大邦伯坊以粗犷豪放、气势宏伟著称。<div>大邦伯祠是村中极重要的古建,也是目前村子尚存最大的祠堂。这里曾是许氏家族祭祀祖先、婚丧寿喜的地方。它经历风风雨雨,依然承载着这个家族的故事,承载着村人对家的依恋与寄托。<br></div> 大郡伯第为福建汀州府知府许伯昇而建,后为长子都福之支祠。三进五开间,总进深约60米,开间18米。砖砌门楼,四柱五檐,有檐下斗拱,丁字拱内藏花,瓜柱下置莲花斗。<br><div>后面介绍有“五马坊”也是为福建汀州府知府许伯昇而建。<br></div> 大邦伯又称长寿堂,是皖南革命圣地,方志敏红十军团的军部旧址。 <div>许村由10个自然村组成,村村相连,绵延十里,民风淳朴。<br></div> 楹联“多索一分一厘是祸国殃民,少造一冤一枉乃为官正道”此是青天知府许伯升的人生感言。<div>1998年中央电视台开拍太平天国时,摄制组选定大邦伯第为太平天国的天王府。<br></div> 许村民间文化底蕴丰富,特色民俗活动有舞狮、舞龙(板凳龙、草龙)、舞大刀、嬉花灯、斗鸡舞。 双节孝坊位于许村镇许村村,二柱单间一楼冲天柱式,高4.7米,宽2.9米。2006年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传说,当年许俊(倓)业早年即出外经商,但一直境况潦倒。许俊业死后,家境更加不堪,妻、妾二人均未生养靠着纳鞋底、打草鞋、刺绣为生,悲苦凄清,均双双守节而终。族人在清理她们的遗物时,在隐秘处发现了她们积攒下来的一些纹银,这是她们毕生的积蓄。深深感动了众人,于是上报朝廷立坊。这些银子并不很多,建成的这座牌坊便成了徽州最小的牌坊。<br>为继妻和小妾同立一个牌坊,这在徽州乃至中国,都绝无仅有。</div> 宋代初年出了个许元,中了进士,官至天章待制,修了族谱,请当朝宰相王安石作序。 <div>许村何氏支祠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br></div>提起许村,很多人是不知道的。<div>本来许村和宏村,西递一起申遗的,由于主管的副县长在申遗的过程中调离了,非常可惜。从皖南古村的历史的渊源来看,许村是爷爷,唐模(现属徽州区)是儿子,皖南许姓的根在许村。由于地处偏僻,资金的原因,所以发展较慢,相信以后经济上去了,许村的前景还是光明的,一定能扬名于天下。</div> 村里现存古建筑100多处,多数未能维护装潢。 此井建于明代,原属观察第主人许天相宅私井。后该第主人过世后,府第后代因周围老乡吃水难问题,决定拆去围墙,让井于民,此善举世代流传,于清康熙年间进行过一次修理。此井水质甘甜,冬暖夏凉,水位久干不涸。 <p class="ql-block">关于“五马坊”这个名称的来历,一种说法是许伯升曾任福建汀州知府五品正堂。许伯升兄弟五人皆于明有功,遂称五马;二是“五马”为古时对五品知府的尊称,故名。</p><p class="ql-block">应该是二者皆有之吧。明代后期和清代中期,许村高阳桥上下两地修建的许伯升祠二座(大邦伯、大郡伯)。</p><p class="ql-block">据说许伯升的"五马坊"、"墓遭坊"、"百葵坊"、"百鸰坊"(徽州)、木廊坊(福建汀州)和徽州墓道共五十七座,均刻有"大明福建汀州知府许伯升"字样。</p> <div>高阳桥,因桥上建廊,人们又称它为高阳廊桥。建于元代,由当时的处士许友山所建。 <br></div> 高阳廊桥,父老妻女在此送亲人走出远门,薄酒一杯,依依惜别,苦涩离愁,酒入潺潺的溪水之中。桥上设置的观音菩萨,则是供远行和送客人在拜跪,共祝佛家保佑,平安幸福。离人如成了巨贾显贵,衣锦还乡,游子久别后重回故里,亲友则也在此拱手相迎。<div>高阳廊桥也是离合桥,有离的悲凉,更有会的欢喜,高阳廊桥,成了许村的代名词。</div> 神龛上有"安镇长流"匾额一块,二边楹额为"南海岸来一瓶甘露,高阳桥渡千载行人。" 双寿承恩坊,全国唯一一座夫妻百岁老人寿坊(明代)。<div>明隆庆年间建。四柱三间五楼,宽7.9米,高9.5米。徽商许世积乐善好施,享年101岁,夫人103岁,朝廷因之旌表,赐建“双寿承恩坊”。<br></div> 图中从左至右是大观亭、双寿承恩坊、高阳廊桥,都是许家一族的,即与许村许氏其中的一支密切相关,简单说就是,这家爷爷的爷爷建的高阳桥,爷爷建的大观亭,双寿承恩坊的坊主则是爷爷的孙子、孙媳的。 五马坊向北的街巷里有家照像馆,背景灯光出片很古典。<div>许村的传统非遗项目大刀灯、板凳龙、斗鸡斗牛等特色民俗是摄影爱好者的最爱,引得频频按下快门。新增的手工墙绘、“老照相馆”等,加入了互动元素,吸引游客打卡体验。<br></div> 观察第于明洪武年间始建。清代重建,建筑面积274平方米,原为时任观察使许天相之府第。后改为许氏支祠,天相为遗腹子,其母笃志守节,不曾跨家门一步,茹苦含辛,抚育天相。1997年,其裔孙许靖华院士(现定居瑞士)捐资1万美金,由县政府修缮并辟为“许村历史博物馆”。 大观亭,明代砖木结构,八角形楼阁式建筑,经典建筑教材范例(明代)。目睹着许村发生的一切,无言地向世人诉说许村过往的荣耀和风光。<br>大观亭又称“八角亭”,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至今已400余年,许村因有士大夫文化的底蕴,又拥有外出经商得来的财富,因此许村文风很盛。八角亭的二楼便是当年文人墨客吟诗作画之所。 <div>歙县徒步好去处。</div>历史上,这里是徽州府的北向门户。许村镇尚存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古道,始建于隋,后经历代修缮, 至明代中期已为通衢。这是当地人北上经商、考举的必经之路,沿途每隔二里半设有凉亭,供行人车马歇脚。沿着古道蜿蜒上山,两侧竹海成荫,山涧淙淙,云雾缭绕,千百年来军民官商、轿马车驼的影像仿佛重现眼前。 <div>图片右下角:千年古镇 十里许村。</div><div>这里距许村村委会有十里多路,巨大的宣传牌建在这么远的地方,种植菊花是村民的主要经营项目。这一片有几百亩菊花,也是一个摄影点。</div>2020年由《中国摄影》杂志社主办,许村成为继宁国西村后安徽第二个“中国摄影艺术乡村”。用镜头捕捉许村古建筑之美,品味灵秀隽永的徽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