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P271-275

璞玉谦华

<p class="ql-block"><b>利他 :</b>有意让他人获益的行动或行为。</p><p class="ql-block"><b>利己</b> 通过有目的的行为来让自己获利或获益的动机。</p><p class="ql-block"><b>同理心</b>对他人的困境产生的情绪反应。同理心包括体验与他人类似的情绪的能力,或对他人的怜悯心。</p><p class="ql-block"><b>同理心一利他假说</b>由巴特森(1991)的研究结果证明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对他人的同理心会导致帮助他人的可能性增大。</p><p class="ql-block"><b>宽恕(托普森和同事们的定义)受</b>害者从对侵犯源的负性情感联结中解脱出来。宽恕的这种定义认为宽恕的对象可能是自己,也可能是他人或一个情境。</p><p class="ql-block"><b>宽恕(麦卡洛和同事们的定义)</b>是指对侵犯者的亲社会动机的增高,例如降低回避侵犯者或寻求报复侵犯者的愿望,提高以积极的方式对待侵犯者的意愿。宽恕的这个理论只适用于当宽恕的对象是人时。</p><p class="ql-block"><b>宽恕(恩赖特和同事们的定义)</b>受害者愿意放弃对侵犯者的仇恨、负面的判断和冷漠,并给子他本不该得到的同情、慷慨和善行。恩赖特和同事们也把宽恕的对象限制为人而不包括情境。</p><p class="ql-block"><b>宽恕</b>这个过程包含:(1)侵犯后的认知情感的转变;(2)受害者对其所受的伤害做了客观的评定,并确认侵犯者的责任;但是(3)慷慨地选择“—笔勾销”,放弃要报复或对侵犯者实施其应得的惩罚和任何赔偿要求。这种“—笔勾销”也涉及(4)“消除消极情绪”,这种消极情绪是与侵犯直接有关的消极情绪。特别是,在宽恕中,受害者克服了他或她对侵犯者行为的怨恨和愤怒感受。简而言之,通过宽恕,受到伤害的个体(5)在本质上从受害者这个角色中解脱了出来 。</p><p class="ql-block"><b>感恩</b> 对他人行为的感谢和对他人行为的感激。感恩出现在个体意识到他人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积极结果时,他人的行为损害了其自身、有益于接受者且是有意提供的。</p><p class="ql-block">依恋、爱和丰盛的关系婴儿同照料者之间的依恋形成了未来关系的基础;成人依恋的安全性它与健康关系的发展密切相关;爱常常被认为是关系质量的标志之一;目的性积极关系行为维系下人际关系的持久性,并有助于丰盛的关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