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我眼中的宝钗

陌上花开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红楼梦》是我极力推荐作为2023年读书会的共读书目,因为要主持一场线上分享会,我逐字逐句看了一遍原著,之后又看了周汝昌老先生的《红楼十二层》和《俞平伯讲红楼梦》,尽管读书的态度很认真,苦于底子太薄,转眼就要到了分享会的时间节点,我仍然一团雾水,不知所云。丢开文本,我还能记得什么?“大旨谈情”、“脂粉英雄”、“异样女子”、“小才微善”,这些个词印象深刻。我可否试着去解读一下作者心中的某个女子,可这是一部众多红学专家反复研究的文学巨著,我凭什么?凭通读了一遍?凭无知无畏?但作者自云:“满纸荒唐言”,我且斗胆妄言我眼中的宝钗。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宝玉”两字首字“宝”分别给了“宝钗”和次字“玉”给了“黛玉”,《红楼梦》又题曰《金陵十二钗》,这正册十二钗,副册十二钗,只有宝钗占了一个“钗”字。判词中“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宝钗又排在了黛玉的前面。红楼梦曲中首曲是《终身误》,次曲是《枉凝眉》。无疑,曹公妥妥的把女主一号给了宝玉心中非女主一号——宝钗,其中又有什么深意呢?我不知道,或许安排她出现就是为了反衬。已然是知天命的年龄了,才读《红楼梦》,对于世事与人情,我却远远不及及笄之年的宝钗,在汗颜的同时,对宝钗的沉稳老练唏嘘不已。或许是因为自己缺少这方面的天资,所以就对宝钗就多看了几眼,下面就宝钗的几句诗为提纲,粗浅的聊聊我看到的前五十回的宝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淡极始知花更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乳名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当日有他父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这是第四回,宝钗首次出场,曹公给到的评语,寥寥数语,就勾画了宝钗知书达礼的人生底色。“不想如今来了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悒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知。”这是第五回,宝钗与黛玉第一次见面,宝钗在浑然不知中完胜。第八回,宝玉去探望生病的宝钗,进门就看见她坐在炕上作针线,穿着半新不旧,“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第四十回,贾母第一次进蘅芜院,只觉异香扑鼻,“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账幔,衾褥也十分朴素。”宝钗为何呈现出来的是这般寡淡?这是她往后余生的伏笔?可她的蘅芜院却是奇香无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跳脱秋生腕底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十七回,宝钗捕蝶时,偷听了红玉和坠儿聊“手帕事件”,待将发现之时,假装到此处来是追颦儿,红玉信以为真。宝钗自认为是为了不生事才想了这个“金蝉脱壳”的法子,有人认为这是“嫁祸黛玉”,坐实了“心机女”的名号。第二十八回,“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儿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就越发没意思起来。幸亏宝玉被一个林黛玉缠绵住了,心心念念只记挂着林黛玉,并不理论这事。”宝玉要瞧宝钗的红麝串子,宝钗“少不得褪了下来,宝钗生的肌肤丰泽,容易褪不下来。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有人说这是宝钗在色诱宝玉,可明明是宝钗不待见宝玉,难道是装着不待见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慰语重阳会有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三十二回,王夫人的丫鬟金钏投井,宝钗宽解王夫人,“姨娘是慈善人……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或是在井跟前憨玩,失了脚掉下去的……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当王夫人提出要拿两套新衣服给金钏妆裹,宝钗就去取自己的新衣送过来。宝钗的此番表现到底是有情还是无情?对王夫人肯定很受用,主子是心安了。对金钏呢?谁会为她的死买单?只能是她自己了。宝钗听到金钏的死讯,第一反映是向王夫人处道安慰,不像袭人想到素日同气之情流下眼泪来,或许是因为她与金钏平日里没有交情。第四十五回,黛玉生病,宝钗来看他,黛玉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竞是我错了,实在误到今日……”宝钗说:“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是同病相怜……”当晚,宝钗又遣婆子给黛玉送燕窝。这是名副其实的“金兰契互剖金兰语”吗?我选择相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朝著名的红学评论家洪秋蕃,著有《红楼梦抉隐》。书中评价薛宝钗是:心如蛇蝎,形同鬼蜮,其奸坏阴险无以复加。我真不敢苟同。与黛玉的单纯率性而言,宝钗性格确实复杂的多,她俩一个是天上人,一个是社会人,一个是理想,一个是现实,一个是自由之精神,一个是世俗之物质。绛珠草还完眼泪就可以回天庭,没落的商贾之女子还要讨生活。宝钗是以“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的形象登场亮相的,事实上她没有完全做到“罕言寡语”“ 安分随时”。在宝玉笑她是杨妃的时候,她“借扇机带双敲”宝玉毫不留情面,也在很多场合上献言献策,她讨好贾母和王夫人,或许就是为了上位“二奶奶”。婆婆选媳妇,是选黛玉还是先宝钗,不言而喻。但所有这些并没有违背天良,也是人之常情。我想曹公对待宝钗的态度,可能跟宝玉一样,灵魂排斥,肉身向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五回,秦氏引宝玉前往上房内间休息,看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幅对联时, “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忙说:‘快出去!快出去!’”不通世故的宝玉与深谙世故的宝钗,“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从这个角度来看,金玉良缘是虚幻的,宝钗是悲剧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或真,有或无,对与错,是与非……当局者迷,旁观者亦不清。读宝钗,我更愿意看到她的善良和担当,读《红楼梦》,亦是反观自己的人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