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文化圈中“家”“人”多(杂文)</span></p><p class="ql-block"> 邓磊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位中文教师不经意间参加某文化圈的一个饭局时发现:在座者在相互介绍或递交的名片中,不是作家、散文家、书法家、画家,就是诗人。可是,一听或一见其名姓,这位也常看小说、诗歌的中文教师又实在不晓得这些“家”“人”的作品是什么?不由得感叹:真不知时下的文化圈中,还有这么多的“家”“人”。 </p><p class="ql-block"> 对时下文化圈中多“家”“人”的现象,有人吐槽,也有人认可。 </p><p class="ql-block"> 吐槽者认为:大凡能够称“家”道“人”者,其作品在社会上应有较高的知名度,并且能够进入新华书店销售的。有人只是自费出了一两本用于赠送亲朋好友的书,并不能被新华书店售卖,就自命为作家;还有人也只是在报刊上发过几首“太阳出来绯红,晒得石头梆硬”之类的诗,就自号为诗人。这就有点像老鼠爬秤钩——自称!这样的文化人,只应该称为作者,不能就轻率地称为作家、诗人。这就好比是当教师的,若非“桃李满天下”,不能轻易自诩为教育家;有了一两项专利的发明人,也不可妄称是科学家。 </p><p class="ql-block"> 认可者觉得:确实在文学创作上有一定成就的人称作家,擅长诗歌创作并有较高造诣者称诗人,也未尝不可以,只要不自诩是著名作家或者大诗人就行。如果苛求称“家”道“人”者必须要有曹雪芹、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那样大的创作成就、名声和影响,那么,曹、罗、施、吴、李、杜、白之后,恐怕就很难再出几个“家”“人”了。时逢文化盛世,能出现这么多的“家”“人”,也是正常现象,颇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味道,未尝不是好事。再说,某些刚入道的“家”“人”,虽说眼下没啥名气,但假以时日,说不定就会一鸣惊人。</p><p class="ql-block"> 时下,一些地方的社团组织,所取的名字就为某某作家学会;某些微信群,其群名就是某某区(县)诗人群。其入会、入群者,不论其创作成就的大小,作品水平的高低,自然而然就被视为作家、诗人了,由此,文化圏内称“家”道“人”者岂能少得了? </p><p class="ql-block"> 相比之下,笔者所在的这个社团组织的名称,还算是比较理性的,它取名为昭阳市杂文学会,而非昭阳市杂文家学会。虽然不少会员都曾在内刊或非主流纸媒上刊发过一些杂文作品,也有几位会员曾自费出版过杂文集子,但似乎都没在新华书店发行过,因此,谁也不好意思在名片或简介上自称是杂文家。绝大多数会员明白:自己只是个杂文爱好者,没资格称杂文家。这,也算是有点自知之明了。 </p><p class="ql-block"> 希望文化圈中的“家”“人”们不可固步自封、沾沾自喜、忘乎所以,而应笔耕不辍,不断进取,多出有影响力的好作品,勿负 “家”“人”好名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8.17.于株洲市天元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