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题字:军旅作家、书法家王培佐</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九地篇》曰:“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意思是说,“霸者之军”“王者之师”,攻伐大国,能够使其军民来不及聚集;兵威加在敌人头上,能够使其盟国无法配合策应。</p><p class="ql-block">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霸”“王”二字通常组词为“霸王”。那么,在这里后人为什么要刻意在“霸王”中间加个顿号(“霸、王”)呢?</p><p class="ql-block">这是因为,在《孙子兵法.九地篇》这种特定语境下,“霸王”中间如果没有顿号,就容易跟“霸道”连在一起。</p><p class="ql-block">霸道者,专横跋扈、任意妄为。霸道者,背“道”而驰,失“道”于世。其结果必然是,众叛亲离。《孙子兵法》把“道”列为预测战争胜负的“五大因素”之首,说明孙子至少不提倡“霸道”。也就是说,中间有顿号的“霸、王”,才是孙子的本意。</p><p class="ql-block">孙子在这里所说的“霸者之军”“王者之师”,主要是就国力、军力及“国际”地位而言的,旨在告诉人们,最强大的一方“伐大国”(而不是“伐小国〞)时,必须充分展现出它应有的“霸气”和“王者之气”,一开始便在气势上压倒甚至击垮对方,并震慑住其盟国。这与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是高度契合的。</p><p class="ql-block">“霸气”是什么?借助孙子的智慧,我们可以“勾勒”出种种“霸气”之“像”:</p><p class="ql-block">在兵家那里,“霸气”是一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气略。</p><p class="ql-block">在强敌面前,“霸气”是一种“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气概。</p><p class="ql-block">在事业面前,“霸气”是一种“敢立潮头唱大风”的气魄。</p><p class="ql-block">在困难面前,“霸气”是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气势。</p><p class="ql-block">在挫折面前,“霸气”是一种跃起拍尘扬天笑的气度。</p><p class="ql-block">在误解面前,“霸气”是一种“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气定。</p><p class="ql-block">在团队面前,“霸气”是一种群芳仰视、众望所归的气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孙子智慧告诉人们,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人,无论位居哪个领域,还是身处哪种境况,“霸道”不可有,而“霸气”不可缺!</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路秀儒,军封大校,人封作家,自封学人,时封兵学专家。曾任原济南军区某基地司令员、军区司令部某部部长,现为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子研究》杂志主编,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著作16部,多部获全国性和山东省奖项。</p><p class="ql-block">为文追求:独辟视角,原创深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