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厦门市,简称“厦”或“鹭”,别称鹭岛,福建省辖地级市、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Ⅰ型大城市,位于中国华东地区、福建省东南部沿海,与漳州市、泉州市相连。</p><p class="ql-block"> 远古时期,厦门岛为白鹭栖息之地,故又称“鹭岛”。</p><p class="ql-block"> 福建省,简称“闽”,是革命老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福州市。</p><p class="ql-block"> 福建历史代表文化为“八闽文化”。福建省位于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的起点,也是海上商贸集散地;开放优势明显,对外交流历史悠久,经济外向度高,是中国对外通商最早的省份之一。</p> <p class="ql-block"> 厦门大学,简称厦大,位于福建省厦门市,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副部级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福建省和厦门市重点共建高校,位列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p><p class="ql-block"> 厦门大学由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国内最早招收研究生的大学之一。</p><p class="ql-block"> 厦门大学被誉为“南方之强”“中国最美大学”。</p> <p class="ql-block"> 南普陀寺位于福建省厦门市东南五老峰下,毗邻厦门大学,面临碧澄海港,该寺占地面积2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270万平方米。始建于唐朝末年,称为泗洲寺,宋治平年间改名为普照寺,明朝初年,寺院荒芜,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才得到重建。因其供奉观世音菩萨,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类似,又在普陀山以南而得名“南普陀寺”,为闽南佛教胜地之一。寺内明万历年间血书《妙法莲华经》和何朝宗名作白瓷观音等最为名贵。</p> <p class="ql-block"> 南普陀寺中轴线上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阁等。两旁有钟鼓楼、禅堂、客堂、库房,另有闽南佛学院,佛教养正院,寺前有放生池,寺后近年新建“太虚大师纪念塔”。整座寺院气势宏伟,错落有序。</p> <p class="ql-block"> 南普陀寺的殿堂、楼院、门廊等石柱上,均镌有出自文人高士撰书的楹联。联文中或托景物以抒怀,或寓掸机以寄悟,巧对佳联,各得其妙。还有许多古今诗人墨客留下的诗词吟咏,其中有不少佳作,不仅格调清新,意境高越,还赋有时事记实的内涵,令后人在吟味中获得史疑佐证的契机。</p> <p class="ql-block"> 从厦门乘船抵达鼓浪屿内厝澳码头。 </p><p class="ql-block"> 鼓浪屿,原名“圆沙洲”,别名“圆洲仔”,南宋时期命“五龙屿”,岛西南有一海蚀岩洞受浪潮冲击,声如擂鼓,自明朝雅化为今名称“鼓浪屿”,位于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鼓浪屿街道,面积1.88平方公里,与厦门岛隔海相望,至高点为日光岩,与厦门岛上的厦门世茂海峡大厦、厦门大学等隔海相望。</p> <p class="ql-block"> 鼓浪屿岛上海礁嶙峋,岸线迤逦,山峦叠翠,峰岩跌宕,鼓浪屿以建筑为表,音乐为魂。代表景点有:日光岩、菽庄花园、皓月园、毓园、鼓浪石、鼓浪屿钢琴博物馆、郑成功纪念馆、海底世界、天然海滨浴场、海天堂构等。随着厦门的发展,鼓浪屿成为观光、度假、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海岛风景文化旅游区。</p> <p class="ql-block"> 鼓浪屿形状不规则,一大堆花岗岩石散布其上,其中岛之中部偏南的那块岩石最高,海拔有302英尺。以形态丰富的岸线、水域为边界,以日光岩、笔架山、升旗山等由自然地貌变化而形成的冈峦起伏的山地景观为主体的自然形态。</p> <p class="ql-block"> 鸦片战争以前,鼓浪屿曾长期是一座人烟稀少的荒岛。直至宋元时期,才有“圆沙洲”的名称,明时始用“鼓浪屿”名称。岛上多为半渔半农经济,最初的房屋也多是十分简陋的民房。闽南三角区的原始民居形式,自然影响鼓浪屿的民房形式。因而,在外国人进入鼓浪屿以前,岛上的房屋与大陆本土—闽南沿海金三角(厦门、漳州、泉州)的房屋形式没有差别。现代化的鼓浪屿岛上,还有二进、四进的古老民居建筑群存在。</p> <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直至鸦片战争,鼓浪屿的建筑开始发生变化,西方建筑的涌现。在厦门成为通商口岸之后,外国殖民主义者纷纷来鼓浪屿定居或暂居。鼓浪屿成了他们择地发展的首选地点。</p> <p class="ql-block"> 鼓浪屿代表景点有:日光岩、菽庄花园、皓月园、毓园、鼓浪石、鼓浪屿钢琴博物馆、郑成功纪念馆、厦门海底世界和天然海滨浴场、海天堂构等。融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于一体,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福建“十佳”风景区之首。著名诗人王心鉴的《鼓浪行》一诗,写道:“世外有鹭屿,巉岩镇海门。碧波连碧空,白帆载白云。片瓦曰古寺,只榕若重林。抚琴思国士,竹影拭剑痕。”即说明了鼓浪屿的厚重历史和秀美风景。</p> <p class="ql-block"> 日光岩:俗称“岩仔山”,别名“晃岩”,相传郑成功来到晃岩,看到这里的景色胜过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开,称之为“日光岩”。日光岩游览区由日光岩和琴园两个部分组成。日光岩耸峙于鼓浪屿中部偏南,是由两块巨石一竖一横相倚而立,成为龙头山的顶峰,海拔92.7米,为鼓浪屿最高峰。日光岩寺,俗称“一片瓦”,实际是一个天然石洞,以一巨石为顶,后依山形地势建起寺庙的,具体时间是明朝正德年间万历十四年。日光岩寺屡毁屡建,清同治年间,建圆明殿,祀弥勒,并在庙前建一八角亭,上挂“日光寺”匾。解放后,圆明殿改为念佛堂,大雄宝殿是民国十六年(1917年)年建的。</p> <p class="ql-block"> 皓月园:位于鼓浪屿东部的覆鼎岩海滨,占地3万平方米,沿鹭江之滨铺开,这是以海滨沙滩、岩石、绿树、亭阁展布的庭园。始建于1985年,园以《延平二王集》中“思君寝不寐,皓月透素帏”诗句取名“皓月园”。园内有长13.7米、高4.7米、耗铜18吨的一座郑成功及其部将巨型铜雕像。这座巨型铜雕,除郑成功及其分立左右的部将陈泽、陈广、陈永华、杨朝栋比真实体量略大外,其余各路兵马都朝两侧延伸。</p> <p class="ql-block"> 菽庄花园:坐落在鼓浪屿港仔后,建于民国二年(1913年),主人林永嘉,又名叔臧,园名即以他的名字谐音而命名。甲午战争清廷失败,翌年割台湾给日本,林维源及其子叔臧不愿当亡国奴,迁到鼓浪屿居住。其后,叔臧建了这座花园。菽庄花园总面积20328平方米,其中水域3352平方米,建筑物2451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鼓浪洞天:日光岩胜景闻名四方,古往今来,一直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陶醉于这天风海涛中,吟诗作赋,留下不少珍贵的手迹。走过日光岩寺山门,抬头可以仰望到一个巨大的山崖。巨崖上的题刻—“鼓浪洞天”为日光岩仙境般的景色做了精彩的概括,是明朝万历元年丁一中所写的;“鹭江第一”则点出日光岩是厦门第一胜景,是清代道光元年林针所书;“天风海涛”恰到好处指出日光岩的特点,是民国四年许世英所写。</p> <p class="ql-block"> 港仔后海滨浴场:港仔后宽阔沙滩上,砂质细软、坡缓浪平、海水流速小,没有鲨鱼出没,每年有5个半月海水温在20℃以上,泳季可达半年之久,每日有两次潮水,宜泳时间六个多小时,是天然海滨浴场。各种服务设施齐备,并设有游艇及摩托艇等水上娱乐项目。1998年在此举办过全国OP级帆船锦标赛。</p> <p class="ql-block"> 厦门鼓浪屿,这座迷人的岛屿,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坐落在福建南部海域。它的美丽与神秘,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探访。</p> <p class="ql-block"> 鼓浪屿位于厦门市西南部,距离厦门市区约700米,面积约1.88平方公里。这座岛屿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自明朝以来便是中国重要的海防要塞。与此同时,鼓浪屿还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这里的建筑风格、历史遗迹以及音乐文化都让这座岛屿独具魅力。</p> <p class="ql-block"> 鼓浪屿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自然风光而闻名。这里的欧式建筑、南洋建筑以及传统的闽南建筑交相辉映,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之中。此外,鼓浪屿还是一个植物宝库,拥有许多珍稀植物,如古榕树、珍稀兰花园等。</p> <p class="ql-block"> 卢戆章是“语文现代化运动的揭幕人”,为救国图强,致力于“文字救国、教育救国”的他一生苦心研究,创造出中国语言文字学界的七个“第一”:第一个发明拼音字母,第一个发明标点符号,第一个提倡白话文,第一个提倡国语,第一个提倡简化汉字,第一个提倡横排横字,第一个提倡注音识字。</p> <p class="ql-block"> 从厦门乘船前往鼓浪屿。</p><p class="ql-block"> 鼓浪屿是厦门最有名的岛屿,位于福建省厦门岛西南角,与厦门市隔海相望,独特的历史使这个小岛拥有哥特式教堂、罗马式喷泉、中西合璧的别墅,因此也获得了“万国建筑博览”的荣誉,在厦门,小鼓浪屿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人们还称她为“钢琴之岛”、“音乐之乡”、“海上花园”。</p> <p class="ql-block"> 在鼓浪屿有一种神秘而特殊的建筑———碉堡。它们饱经风霜,见证了纷飞的战火和隆隆的炮声。而如今,硝烟远去,那一座座坚固的堡垒,已然成为厦门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们中,有的成为旅游景点供人观赏;有的成了寻常百姓家的储物间;有的隐身海中,随着潮涨潮落而时隐时现…</p> <p class="ql-block"> 图片上这只大金毛狗很有意思,你仔细看看,他的脖子上挂一个讨钱的袋子,没当有游客走过时,它就会主动上前向游客讨要钱财,游客把钱放到袋子里就可以了。</p><p class="ql-block"> 这只狗很温顺,见到游客就摇头摆尾,游客如果用手触摸,它就会趴到地上。我们观察了半天,并没有在周围发现狗的主人。</p> <p class="ql-block"> 世界最大的军事广播喇叭位于福建省厦门市的英雄三岛战地观光园。</p><p class="ql-block"> 景区最著名的景观就是上图这个大喇叭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喇叭由铅铝合金铸成,最大直径2.86米,长4.74米,重1588公斤。其发音最大功率为20000声瓦,有效传送声音距离可达12公里!它是五十年代两岸特殊环境下的时代产物,现在早已失去了原先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 闽南即福建省南部的闽南地区,包括泉州、厦门、漳州三个地级市,以及漳平市(原属古漳州府),也包括大田县部分、尤溪县部分。北接福州市、莆田市,南与广东粤东地区毗邻,西与原汀州府界交界。广义的“闽南”泛指闽南语通行区和闽南传统建筑文化影响区,其范围分部涵盖闽中、闽西的局部,广东潮汕和台湾及东南亚闽人聚居地。</p> <p class="ql-block"> 闽南地区总人口约一千余万。闽南地区包括泉州、厦门、漳州三个地级市以及漳平市,以及大田县部分、尤溪县小部分。闽南地区的泉州港在宋元时期是世界第一大港,闽南人分布广泛,海内外使用闽南方言的人很多,不少被闽南人影响的当地民族和马来人也会使用闽南语。</p> <p class="ql-block"> 闽南这个词是在20世纪后半期福建方言专家才提出的,之前闽南地区人迁徙到外地都自称福建人。</p> <p class="ql-block"> 闽南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传承下来,其影响实为深远,受其他方言影响之地也通行闽南方言,也是有着大体一致的文化习俗认同,因此他们也同属闽南根源。</p> <p class="ql-block"> 永定土楼,即永定客家土楼,位于福建省西南部的龙岩市永定区,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永定土楼的设施布局既有苏州园林的印迹,也有古希腊建筑的特点,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典范。</p> <p class="ql-block"> 在永定2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2万多座土楼,其中有三层以上的大型建筑近5000座,圆楼360多座,其中清代以前的约占1/3,具有代表性的土楼近3000座。</p> <p class="ql-block"> 永定土楼,分五凤楼、方楼和圆楼三大种类。永定土楼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展示了客家人的智慧,具有防震、防火、防御等多种功能,通风和采光良好,冬暖夏凉。永定土楼的结构还体现了客家人世代相传的团结友爱传统。</p> <p class="ql-block"> 在永定土楼内,还保持着客家人聚族同楼而居的生活模式。福建土楼源于客家,根在永定,土楼也被誉为“没有大门的中国客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2010年4月,永定土楼获“最古老、最多、最大、最高”等四项吉尼斯纪录。</p><p class="ql-block"> 现存永定土楼规模宏大、气势恢宏,占地500平方米。高3层以上的约占80%。最大的土楼占地面积达11519平方米,最高的有6层,直径最长的圆楼有84米,规模最大的圆楼高4层、内外4环,400多个房间。一座土楼可居住数十人甚至数百人,“土楼王”承启楼在鼎盛时期居住了800人。</p> <p class="ql-block"> 据历史记载,永定客家土楼产生于唐朝以前,元代以后已相当普遍,明代以后进入成熟期。随着人口向外迁徙,土楼建筑作为一种文化传统辐射到南靖、平和、新罗、上杭等邻近县、区,包括非客家地区。</p> <p class="ql-block"> 怀远楼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客家土楼。怀远楼位于福建省南靖县梅林镇坎下村东部,距南靖县城54千米。建于1905-1909年,是建筑工艺最精美、保护最好的双环圆形土楼,堪称传统民宅建筑艺术的佳作。</p><p class="ql-block"> 福建怀远楼申报世遗已被联合国正式受理,而关于土楼的起源这一“世纪之谜”,仍有争议,大多数人认为“中原人为避战乱南迁建土楼聚族而居”、“土楼是客家文化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 和贵楼又称山脚楼,位于南靖县梅林镇璞山村,跟南靖县城53千米。建于清代雍正十年,是由简次屏公建造的,总投资一万五千两银子,是座占地1547平方米,是南靖最高的土楼。这座土楼建在沼泽地上,用200多根松木打桩、铺垫,历经200多年仍坚固稳定,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 福建客家,顾名思义,即福建地区的客家。福建是中国拥有客家人数居于广东、江西、广西之后排第四的省份。福建客家主要分布于西部和南部的龙岩(长汀、武平、上杭、永定、连城)、三明(宁化、清流、明溪等县)、漳州(诏安、南靖、平和、云霄、华安等县西部)等地区。</p><p class="ql-block"> 客家人守望中原文化的内核,历经数百年的兼容并蓄,形成汉民族中一支个性鲜明的客家民系。至今客家人的足迹已遍及世界五大洲,客家总人口约1亿多。宁化石壁作为客家早期的聚散中心,成为世界客家祖地。三明作为客家大市,被称为“客家祖域,海西明珠”。</p> <p class="ql-block"> 在南靖参观百香果园。</p><p class="ql-block"> 鸡蛋果又叫百香果,西番莲科西番莲属藤本植物。茎无毛;叶纸质,两面无毛;托叶为线状披针形;花芳香,白色,萼片为长圆形,花瓣披针形,子房倒卵球形;果实为卵球形,果皮坚硬,花期4到6月,果期7月至翌年4月。因其果形如鸡蛋,故名“鸡蛋果”。</p> <p class="ql-block"> 南靖县,隶属福建省漳州市。地处福建省南部,九龙江西溪上游,东邻华安县,西连永定区,北与龙岩市新罗区、漳平市接壤,南界平和县,东南与漳州市芗城区、龙海区毗邻。</p> <p class="ql-block"> 南靖县,意为“南方之静”,以兆吉祥。元至治二年(1322年),析龙溪、龙岩、漳浦3县交界地域置南胜县。至正十六年(1356年),改名南靖县。正德十三年(1518年),划清宁、新安2里共12图置平和县。1985年,龙溪地区改为漳州市,南靖属之。是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和福建省著名侨乡之一,闽西南革命根据地和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福建南靖县拥有各类土楼一万五千多座,其中大造型方圆土楼一千三百多座,其中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怀远楼、和贵楼等是土楼建筑的典范。土楼营建技艺巧妙地采用了山区的地势和当地的生土、木材、山石等建筑材料,非常节约、异常坚固、防御性强,又极富美感。福建土楼在传承和创新传统生土建筑工艺的同时,也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聚族而居文化传统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云水谣,“南靖云水谣”原名长教,位于中国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境内,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一个景区,国家5A级。那里山川秀美、人文丰富。</p> <p class="ql-block"> 云水谣村中幽长古道、百年老榕、神奇土楼,还有那灵山碧水,无不给人以超然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2005年底,由张克辉以自己和几位台胞的生活阅历为原型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寻找》改编的电影《云水谣》,曾经在此拍摄取景。</p> <p class="ql-block"> 在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后,为借《云水谣》之名树立品牌,将《云水谣》这部优秀作品的人文意蕴和道德情感充分展现在这条闽西南古栈道上,让游客在观赏奇楼美景,领略古道悠悠、碧水青青的同时,感受闽台交流的深远渊源,当地政府将村中这条长10余公里,全部用鹅卵石铺成的古道正式命名为“云水谣古栈道”,将长教命名为“云水谣”古镇。</p> <p class="ql-block"> 据了解,云水谣古镇是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村落,村中幽长古道、百年老榕、神奇土楼,还有那灵山碧水,无不给人以超然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南靖县长教风景区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和贵楼、怀远楼、省内最高最大最为集中的千年古榕树群、一条百年老街、千年古道。溪岸边,由13棵百年、千年老榕组成的榕树群蔚为壮观,其中一棵老榕树树冠覆盖面积1933平方米,树丫长达30多米,树干底端要10多个大人才能合抱,是一棵目前我省已发现的最大的榕树。</p> <p class="ql-block"> 榕树下一条被踩磨得非常光滑的鹅卵石古道伸向远方,据考证是长汀府(龙岩市)通往漳州府(漳州市)的必经之路。古道旁,有一排两层老式砖木结构房屋,那就是长教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老街市。</p> <p class="ql-block"> 至今,这些老商铺大多还保留着木板代墙的特点。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山脚下、溪岸旁、田野上星罗棋布的一座座土楼。</p> <p class="ql-block"> 这些从元朝中期就开始建造的土楼,目前保存完好就有53座。这些土楼姿态万千,除了有建在沼泽地上堪称“天下第一奇”的和贵楼,及工艺最精美、保护最完好的双环圆土楼——怀远楼外,还有吊脚楼、竹竿楼、府第式土楼等,土楼风景别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 云水谣古镇也是漳州著名的侨乡。据《长教简氏族谱》记载,长教简氏族人从第四世(明宣德年间)至十六世陆续开始向外迁移,到缅甸、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及台湾、香港等地谋生。</p><p class="ql-block"> 云水谣古镇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资源,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电视导演、制作人到此取景拍片。1997年至今,已有《寻找远方的家园》《沧海百年》等8部电影、电视剧、MTV在这里拍摄取景。</p> <p class="ql-block"> 胡里山炮台,位于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曾厝垵2号,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竣工,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胡里山炮台依山临海,由南向北分为战坪区、兵营区和后山区,有东西两门主炮、两门护炮,附属设施有作战室、供弹室、暗道、弹药库、壕沟、官厅、营房、瞭望台、军火库、城墙、观察所、射击垛口[21]。胡里山炮台是保存较完整的海岸炮台,也是研究中国海防军事史、洋务运动史和兵工构筑技术的重要史迹。</p> <p class="ql-block">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开始议办胡里山炮台。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九月,光绪帝同意购炮筑台,饬令自行筹款购买。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八月,闽浙总督卞宝第在经费无着、朝廷未批的情况下,与德商订立购炮合同。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闽浙总督谭钟麟因经费无着,停购大炮。后在各方压力下改停办为展办,并获“新海防捐二年”。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十二月,新海防捐展办两年已满,光绪帝同意再展一年,并发动绅商捐款,向德商贷款。同年,28生克虏伯大炮从德国运至福州闽江船厂。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三月初八,胡里山炮台正式开工修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十一月,胡里山炮台竣工,28生克虏伯大炮由福州船厂运至胡里山炮台,安装完毕。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28生克虏伯大炮试炮成功。</p> <p class="ql-block"> 胡里山炮台的两尊克虏伯大炮,现仅存东炮,由德国克虏伯兵工厂1893年生产,每尊炮价约白银八万两,口径为28生(即280毫米),全炮重量为87吨,膛线84条,炮长13.13米,最大射程19.76千米,射角为360度。</p> <p class="ql-block"> 胡里山炮台依山临海,视野宽广,隔海与屿仔尾炮台、龙角尾炮台互为犄角,控扼厦门港。胡里山炮台工程耗银8.69万余两,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台面周长114.72米,台后宽71.68米。胡里山炮台由南向北按功能布局可分为战坪区、兵营区和后山区三个部分。</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侵略者一再侵犯厦门,时任闽浙总督的颜伯焘历时8个月、耗银200万两,以花岗岩代替沙袋,在厦门岛南岸构筑“当时中国最坚固的线式永久性炮兵工事”——石壁炮台,即胡里山炮台的前身。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4月,英军首战进攻厦门,颜伯焘带领清军藤牌兵虎兵亲赴石壁炮台应战,但在英军坚船利炮面前,清军毫无招架之力,不到二十分钟,石壁炮台失守。</p> <p class="ql-block">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8月,日本僧人故意纵火造成位于厦门的日本东本愿寺布教所发生火灾,日本侵略军以此为借口派海军陆战队在厦门登陆,胡里山炮台守军立即将炮口对准鼓浪屿海面上的日舰。从望远镜中看见这一架势的日军指挥官慑于胡里山重炮的威力,被迫撤走登陆部队。</p> <p class="ql-block"> 胡里山炮台糅合了欧洲半地堡式和中国明清时期防御阵地的结构模式,用优质花岗岩筑成的城门、城墙、城楼、护城壕、兵营和炮台等,是保存较完整的海岸炮台,也是研究中国海防军事史、洋务运动史和兵工构筑技术的重要史迹。</p> <p class="ql-block"> 厦大白城位于环岛南路,出了厦门大学东部的白城校门,走过天桥就到了。白城沙滩很长,环境优美,交通方便,空气清新,风景优美。当地市民和各地旅客都喜欢在此漫步游玩。</p> <p class="ql-block"> 明朝以来,倭寇不断骚扰我国东南沿海,1387年,为了防御倭寇入侵,明太祖派江夏侯周德肖来福建策划设防建筑城堡。厦门乃我国东南门户与海防重镇,则在设防之列,于1394年建成厦门城(即现中山公园附近)。在鸿山寺附近设关卡道口称“镇南关”。而后在入海口筑“塔城”(即现黄厝村塔头),以及部分临海的山坡构筑土石城墙(如现厦大白城一带)等。</p> <p class="ql-block"> “白城”兴建的确切时间尚不清楚,现见的《厦门志》、《鹭江志》均未作记载。相传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屯兵厦门,在南普陀寺前演武场操练官司兵时就有这个“白城”,它成为演武场的首要防线。后为来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也是一道重要的守防阵地。</p> <p class="ql-block"> 由于当时城墙用石灰呈白色而得名“白城”,城墙的中间地带有个通向城外海滩炮台的孔道,与“镇南关”对应称“镇北关”。而“白城”的范围,据称包括现厦大“白城新村”31-18楼,绵延物理馆、南洋研究院楼,海外函授大楼,直至厦门港沙坡尾连成一片,犹如一条坚固的白带横亘着。</p> <p class="ql-block"> 清朝道光年间发生鸦片战争,“白城”成为厦门海防的前哨防线。1840年8月中旬,英国军队入侵我国夺取浙江定海之后,又乘战舰企图袭取厦门,就被设在“白城”外海滩上的炮台火炮击退。</p> <p class="ql-block"> 为了加强军事防线与炮火威力,清政府还特命闽浙总督颜伯焘,福建巡抚刘鸣翱到厦门布防,建造船坞,铸造火炮,在“白城”前架设自白石炮台到磐石炮台的系列炮位。1841年8月25日,当英军再次入侵时,展开了猛烈的炮战,尽管最后被攻破,但在我国人民抗英斗争史上,却写下了光辉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 而在厦门大学建校初期,确实曾在镇北关和“白城”山上建教员带眷住宅,取名“白城”宿舍,林语堂、周辨明等著名教授均在那里住过。1938年日寇入侵厦门,厦大为其据作军营,那里的住宅亦被拆毁,到了抗战胜利后于1948年间才得以重建(靠东边原“白城”大山头处的称“大白城宿舍”,小山头处的则称“小白城宿舍”)。</p> <p class="ql-block"> 厦大白城位于厦门大学南部白城脚下,为演武大桥与胡里山炮台之间的一片美丽的沙滩。不仅是厦大学子,更多的厦门市民和游客喜欢到此漫步、游戏、游泳和观赏夕阳,这里是天然的休闲公园。厦大白城还有许多有趣的景致,沙滩上点缀着一只只巨大的鼠标,半环型天桥犹如巨大的时钟,白城遗址上雕刻着各种抽象的方形图案……融合美丽景色与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于一体。</p> <p class="ql-block"> 厦门中山公园在厦门市中心,始建于民国16年(1927年),民国22年基本建成,面积约16万平方米。因纪念孙中山先生,故名。园内许多项目是华侨捐资兴建的。</p> <p class="ql-block"> 福建厦门中山公园,亦即是厦门人所称的“公园”,是建于民国16年(1927年),历史悠久,自公园建成后,很多大型的政治集会都在这个公园举行。公园原来格局为中西文代建筑结合于园林艺术,园内充满著自然景观和浓郁的人文气息,但经过多件历史事件,厦门中山公园的建设亦经历不同时期的破坏和更新。</p> <p class="ql-block"> 公园依山就势,四周以短墙围成,设东西南北4个各有特点的门楼。南门为花岗岩三法圈式三连牌楼,高15米,宽20米,宏伟气派。1985年,在南门广场竖立孙中山先生铜像。东门、西门均为牌坊式建筑,东门入门处有孙中山先生纪念碑,高20米,上书“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北门上半部为西欧凯旋门式,下半部为明朝门楼式,为中西合璧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公园西北部有魁星河,西南部有魁星山。这里绿荫蔽天,风景幽绝。魁星山上屹立着一块数丈高的石头,峻峭挺拔,形似魁星,故名魁星石,并以之名山。山巅较平坦处有一座六角形钢筋混凝土凉亭,与魁星石遥相对峙,为魁星亭。山上还有“万壑云根”、“云痴鹤老”、“石瘦松肥”、“三巡鹭江”等清代石刻。</p><p class="ql-block"> 南部东侧为群众活动区,有蔷薇亭、茶室和小餐厅等;西侧的逸趣园为老年人休息区,由庭院、凉亭、娱乐室、小水池等组成。中部为花卉展览区,有花展馆、水池亭廊和游艇码头等。北部为青少年活动区,包括电子玩具室、电动航空飞机、小型儿童游乐器械、少年游艺室、溜冰场和动物园等。</p><p class="ql-block"> 园内蓼花溪萦回贯穿,其上有彩虹、晓春、九曲、鼎足等12桥。桥亭水榭,别致精巧,花木茂盛,争奇斗艳。堆山组成的各种大小不等的园林景物,高低错落。</p> <p class="ql-block"> 福州市,简称“榕”,别称榕城,古称闽都,福建省辖地级市、省会、Ⅰ型大城市。</p><p class="ql-block">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升福州为都督府,府治设在州城内(今鼓屏路),福州之名始用至今,因为境内一座福山而得名,建城于汉高帝五年(前202年)。宋代是福州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从明代起,福州一直是福建的省会;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福州设市。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马尾区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p> <p class="ql-block"> 三坊七巷座落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南后街,总占地约45公顷,是从南后街两旁从北至南依次排列的坊巷总称。</p> <p class="ql-block"> 三坊七巷自晋代发轫,于唐五代形成,到明清鼎盛,如今古老坊巷风貌基本得以传续。三坊七巷为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保护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有“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美称。以南后街为中轴线的景区,包括了方圆40公顷的区域,各角落都有导览图可供按图索骥,十分方便。所谓三坊,指的是南后街左边的巷子,依次是光禄坊、文儒坊、衣锦坊;所谓七巷则是吉庇巷、宫巷、安民巷、黄巷、塔巷、郎官巷、杨桥巷。</p> <p class="ql-block"> 三坊七巷”的建筑布局也很有当时的历史特色。它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是当时福州的繁华商业区。以安泰河为界,罗城南部地区一分为二,城北是当地的政治中心,贵族居住区也坐落于此,城南则是平民居住区和商业区。古时城市布局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便是民居成为坊、巷之始。</p> <p class="ql-block"> 从建筑空间的处理来看,三坊七巷在中轴线上的主厅堂,比北方的厅堂明显高、大、宽,与其他廊、榭等建筑形成高低错落,活泼而又具有变化的空间格局。厅堂一般是开敞式的,与天井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 为了使厅堂显得高大、宽敞、开放,三坊七巷一般在廊轩的处理上着力,承檐的檩木,或再加一根协助承檐的檩木,都特意采用粗大的而长的优质硬木材,并用减柱造的办法,使得厅堂前无任何障碍,这在北方建筑及其他南方建筑中,都很少见到。例如宫巷林聪彝故居之轿厅以及祠庙的戏台,均是如此处理,这是福州古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p> <p class="ql-block"> 三坊七巷是中国古代城市中里坊制的典型代表之一,是福州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和具体表现,也是福州不断发展的历史见证和象征。其保留的众多独具特色的明清时期建筑所构成的整体环境和场所精神,反映了明清历史时期的风貌特色,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 参观谢冰心、林觉民故居。</p><p class="ql-block"> 冰心(1900—1999年),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祖籍长乐县,生于福州南后街尽头过澳门路的隆普巷内。被称为“世纪老人”。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她的《繁星》、《春水》、《寄小读者》、《小桔灯》等作品,她的“有了爱便有了一切”的爱心精神,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千千万万的年轻人,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p><p class="ql-block"> 林觉民(1887—1911年),字意洞,号抖飞。闽侯县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1887年诞生于福州城内南后街一个书香门第,从小过继给叔父林孝颖(可珊)。</p> <p class="ql-block"> 参观谢冰心、林觉民故居。</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三坊七巷都是福州最富文化气息的地方,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如林则徐、严复、沈葆桢、林觉民、冰心等,正是这些名贤豪杰,集中代表了福州地区的特色文化——名贤文化。</p> <p class="ql-block"> 福州西湖公园,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湖滨路71号,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福州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园林。总面积约42.51公顷,其中陆地面积12.21公顷。</p> <p class="ql-block"> 福州西湖公园是福州历史最悠久的公园,被人称为“福建园林明珠”,名列全国36个西湖前茅。有苏州园林的别样风格,兔耳岭怪石奇观,它是通过柳堤桥、步云桥、玉带桥、飞虹桥,把西湖中的开化屿、谢坪屿与窑角屿连成一个完整的游览景区,为福建省“十佳风景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 据史载,晋太康三年(282年),郡守严高筑子城时凿西湖,引西北诸山之水注此,以灌溉农田,因其地在晋代城垣之西,故称西湖。</p> <p class="ql-block"> 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西湖与南湖连接。其子延钧称帝,在湖滨辟池建水晶宫(在今水关闸附近),造亭、台、楼、榭,在王府与西湖之间又挖设一条复道,便于携后宫游西湖。西湖成了闽王朝的御花园。此后渐成了游览区。</p> <p class="ql-block"> 宋淳熙年间(1174年~1189年),南宋宗室、福州知州兼福建抚使赵汝愚又在湖上建澄澜阁,并品题“福州西湖八景”:仙桥柳色、大梦松声、古堞斜阳、水晶初月、荷亭唱晚、西禅晓钟、湖心春雨、澄澜曙莺。</p> <p class="ql-block"> 民国三年(1914年),福建巡按使许世英辟西湖为公园,当时面积仅3.62公顷。</p> <p class="ql-block"> 解放后,西湖公园几经扩大。集福州古典园林造园风格,利用自然山水形胜,并以乡土树种配置为主,讲究诗情画意,“小中见大”,使西湖景色愈见秀丽,遐迩闻名。修复及新增的景点有仙桥柳色、紫薇厅、开化寺、宛在堂、更衣亭、“西湖美”、诗廊、水榭亭廊、鉴湖亭、湖天竞渡、湖心春雨、金鳞小苑、古堞斜阳、芳沁园、荷亭、桂斋、浚湖纪念碑、盆景园等。</p> <p class="ql-block"> 2009年,新增大梦山景区。大梦山景观工程占地5.2公顷,其中原福州动物园景观改造3.7公顷,湖头街及岸边绿地景观改造1.5公顷。改造恢复的明朝时期古建筑梦山阁、西湖社、西湖书院,当中还要点缀小亭、细水、睡莲、林中小道等古典园林要素。还从西湖抽水到平章池,水流过平章溪到墨池,再经过雄兵桥,回到西湖。如此一来,整个小水系更将蜿蜒围绕着西湖书院和西湖社,衬托出古典园林的神韵来。</p> <p class="ql-block"> 福州西湖公园集福州古典园林造园风格,利用自然山水,并以本土树种配置为主,讲究诗情画意,“小中见大” 。</p> <p class="ql-block"> 西湖公园系三个小岛组成,分别由柳堤桥、飞虹桥、步云桥,北闸桥边接而成,整个公园环绕湖水而展开,沿岸修筑临水建筑,种植绿化,叠山理水,环以观景的廊子,园内长堤卧波, 垂柳夹道。</p> <p class="ql-block">其临水建筑更加轻巧自如,因为气候的原因,建筑的柱子较细,屋顶较薄,通透性较强,因此层次性较深。绿化植物以当地植物为主,结合假山瀑布,高低错落,乔木灌木措配,色彩丰富,有丛植,有孤植,具有本土特色南方雨水较多。叠山与理水相结合,更加突出园林之精巧,瀑布顺着假山落下。层层叠叠,以流动的线条,美妙的水声加强了园林的生机,环湖水做观景廊,廊中漫步,一面是宽广的水面,一面是茂密的丛林,廊子时断时续,掩映在丛林中,“小中见大” ,增加了园林的趣味性。</p> <p class="ql-block"> 西湖公园的“仙桥柳色”,春光明媚,烟笼柳翠,垂丝萧萧,绿柳婆娑;堤上迎春花黄,桃花羞红,色彩鲜艳,引人注目。三月桃花灿若云霞,近观人在花中游,远眺如湖中锦带,引人流连赞叹,驻足留影。临桥眺望,青山绰影,高楼参差,碧水波涟,彩舫舟楫。四月里,柳絮纷飞扑人面,恰如王安石所赞“扬花独得春风意”,别有一番情趣。夏日绿荫浓郁,凉风习习,柳枝拂空,清新凉爽。冬天仍能见柳绿,呈现出“绿涨连云翠拂空,垂阳影断岸西东”的胜况,可与昔日古景相媲美。</p> <p class="ql-block"> 西湖公园大门内的是“仙桥柳色”,古时人们游西湖,由城西门过迎仙桥而至。当时,仙桥卧碧波,湖畔遍植梅柳,景色十分迷人。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曾有词“记风流重来,手种绿成阴也”,可知宋时植柳之风已盛。夏秋湖面十里荷花馨,是柳绿花红;冬时红梅凌霜艳,有暗香浮动。此乃“仙桥柳色”之古景。</p> <p class="ql-block"> 历代文人墨客对西湖美景赞叹不止,多留有佳篇。宋词人辛弃疾《贺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词中赞曰:“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明谢肇淛《西湖晚泛》赞:“十里柳如丝,湖光晚更奇”。</p> <p class="ql-block"> 福州西湖公园的扩建,一是依照历史性、文化性、休闲性、亲水性、可持续性的原则,通过对西湖公园景区及周边与城市接触面的景观规划设计,形成以“山、水、城”为主导的“大西湖”景区空间。</p> <p class="ql-block"> 二是利用城市周边用地开发,创造环西湖外环景区,开辟环湖游客步行道,增强旅游路线及可达性。</p> <p class="ql-block"> 三是创造西湖公园两个不同的景观特征区,环湖景区将成为都市游乐观光区,而湖心区将成为主要的古典山水园林核心景观区,两者共同构筑独具魅力的西湖文化品格。</p> <p class="ql-block"> 湖心春雨位于西湖公园谢评屿与官家村之间的湖心,始建时间不可考,民国3年(1914年),重建,亭基石砌,高出水面约两米,拾级而上,可饱览西湖风光。1949年,前亭圮,1953年,又重建,1958年,修葺,1985年末,沿亭旁砌驳岸,堆置人工岛,扩大面积,遍植桃柳及丛竹,新建湖心亭。游人可泛舟登临其上,饱览粼粼波光。湖心岛面积1000多平方米,因年久失修已封闭多年。2016年10月,西湖公园管理处对湖心岛进行改造,修复湖心亭,增设夜景灯光,进行绿化美化,旨在重现“湖心春雨”。</p> <p class="ql-block"> 清朝乾隆年间朱筠到福建当学政,科举考试时有三百多个考生送见面礼,朱筠俱予以拒绝,只要学生送一块小石头做纪念。朱筠因此事写了《三百三十有三士记》,镌刻于太湖石上,放置西湖小山,勉励劝诫学生。一年多后其胞弟朱珪继任学政。此石碑毁坏,1804年,后人重刻,上世纪初丢失,2014年,石碑被发现,重置于西湖西边的猴山上。</p> <p class="ql-block"> “湖天竞渡”为福州西湖著名的旧八景,也称十景之一。 王延钧继位闽王后,命人在西湖制作新船数百艘,于船上奏曲为乐。延钧与王后金凤在大龙舟上观之,成为当时一景。</p><p class="ql-block"> 每年端阳,城内外龙舟集聚西湖,举行龙舟竞渡。清顺治三年(1646年)五月,郑芝龙率标营三千,于西湖斗舟。每逢龙舟竞渡,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拥聚湖滨,水榭凉亭挤满人群,游人凭栏一睹竞渡为乐。此景正如谢肇淛《西湖观竞渡》诗所描绘的“棹影群龙戏,涛声万马过,楫飞晴散雨,鼓急水惊波”,乃当时龙舟竞渡的激烈情景实录。这个习俗一直延续着,每逢端阳,西湖内就有周边村民纷纷载舟入湖,竞相展示身手。</p> <p class="ql-block"> 民国时山上修一“梦山亭”,凭亭远眺,三山二塔耸立,旗山、鼓山相对,青山环抱,闽水绕城,廉峰秀外;红日东升,朝霞映湖,湖水粼粼,波光灿灿,泛舟点点,清风徐来,芙蓉欲语,荷叶田田,舞袖翻裙。岸边,芦苇参差,随风飘动,萧萧瑟瑟,如歌迭奏。田野上榕荫紫蔗,稻田金黄,观近湖胜景。这就是“大梦松声”之景。山上树林仍是郁郁葱葱。梦山亭也于1956年重建。2009年,新建梦山阁,恢复西湖书院、西湖社等建筑,“大梦松声”之景将经久不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