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呼图壁,一个小县城,乌鲁木齐往西80来公里。</p> <p class="ql-block">这是卫勤训练大队的历史沿革</p> <p class="ql-block">12月13日,大雪之后的第二天我们去呼图壁陆军军医大学边防卫勤训练大队开展党日活动。下午2点半出发,3点40到达。随后我们依次参观了大雪覆盖的中华药园(很遗憾只能见到插有中药草的标识牌,如果夏天来会更好)、中药炮制室、教学楼、图书馆等。</p> <p class="ql-block">图书馆的三楼是卫勤训练大队的历史陈列室,也是今天参观的重点,讲解员为我们做了详细讲解。卫勤训练大队成立于1947年,其前身是1947年在山西河津县成立的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医训队,后随王震将军挺进新疆,在医训队的基础上组建新疆军区卫生学校,校址在乌鲁木齐。兵团成立后又划归兵团,后来石河子医学院也因之成立。1973年出于备战的需要,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新疆军区决定组建军医学校,等级正师级,校址呼图壁,由此卫勤训练大队的地址就此选定。之后又经历了十余次整编易名,最终于2017年定名为陆军军医大学边防卫勤训练大队。训练大队主要为西北军队培训基层医疗人员,即卫生员。六七十年代兵团团场每个连队都有卫生室,配有一两名卫生员,职工有病都去卫生室,卫生员既是医生又是护士,诊断、开药、打针,一人完成,用现在的话就是一个全科医生。我小的时候打防疫针,感冒发烧都去卫生室,卫生室每天开门,没有星期天之说,因为那时每周只有星期天休息一天,但实际上在夏天是没有星期天之说的,只有冬天可以休息。在我的印象中,啥时去卫生室,都有人。遇到下班了,突发病了,还可以到卫生员的家里,看病很方便。有的同学初中毕业就当兵了,在部队里当了卫生员,那时对卫生员也还是很模糊的。大概九十年代中后期连队卫生室取消了,卫生员也没有了。职工要看病都去团医院了,有个感冒发烧自已给自己当医生,去药店买药来吃。在卫勤训练大队陈列室听到讲解员的讲解,才对卫生员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原来卫生员就是护士,但在基层又是不折不扣的医生。卫勤训练大队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卫生员,如获南丁格尔奖的姜云燕,他们在雪域高原,边防哨所履行一个医务工作者神圣的使命,用自己的赤诚与敬业为边防战士撑起一片健康的蓝天,弘扬着“红医戍边”的伟大精神。</p> <p class="ql-block">胡锦涛接见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姜云燕</p> <p class="ql-block">石河子大学建立者潘世征</p> <p class="ql-block">王洛宾作曲的校歌</p> <p class="ql-block">以前没来呼图壁不知这里还有一个中国陆军军医大学边防卫勤训练大队,更不知这个卫勤训练大队和兵团居然有着这样的渊源,都是王震将军麾下的戍边勇士。而且石河子大学的创办者之一来自卫勤训练大队,大队的创始人潘世征是石河子大学的创建者,这让我非常惊讶。在我所见的研究兵团的著作中没有提到过卫勤训练大队,也没有提到过潘世征。我们一直强调深入研究兵团精神,但实际上要么就兵团研究兵团精神,要么从政策解读宣传兵团精神,总之给人肤浅乏味之感,从历史的细节、从自治区和国家层面研究不够,卫勤训练大队与兵团的渊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至少说明兵团的研究者从自治区的视角挖掘历史资料的力度和深度远远不够,从兵团与地方合作研究的理念和视角开拓远远不够。这是这次活动的最重大发现,为我们研究兵团精神、兵团红色文化提供了新的历史线索,继续挖掘这样的历史材料是研究兵团精神要做的基本功。</p><p class="ql-block">(23.12.1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