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38年,在党的直接领导下的中国革命电影机构——延安电影团,在延安诞生了。</p><p class="ql-block">当时的这个“团”,只有袁牧之、吴印成、钱筱章、徐肖冰等十来位同志,还分成摄影和放映两个队。当时这家电影“厂”,是设在几间干燥的黄土窑洞里,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简陋的电影“厂”了。全部家当只有两架小型摄影机和一台十六毫米电影放映机,以及少得可怜的电影胶片。其中有一架埃摩摄影机是被称为”屯翔的人”的纪录新闻电影人师伊文思送给八路军的。</p> <p class="ql-block">在周恩来同志的亲切关怀和支持下,电影工作者第一次真正把摄影机掌握在党的手里,拍摄纪录了许多珍贵革命历史镜头!如今我们在新闻影片中常常看到的八路军开垦南泥湾、生产自救,延安生活,以及八路军开赴敌后抗日等镜头,都是由延安电影团拍摄的。它们是从袁牧之编导,吴印咸与徐肖冰摄影的影片《延安与八路军》及吴印咸与徐肖冰摄影、钱筱章编辑的《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这两部长纪录片中剪辑下来的。</p> <p class="ql-block">作为八路军的文化工作队,延安电影团是人民军队培养的电影战线上一支能战斗的队伍。从1938年到1946年,就是靠着一个摄影队和一个放映队,延安电影团摄制出《延安与八路军》《陕甘宁边区二届参议会》《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等纪录片,留存了《白求恩大夫》《延安各界纪念抗战五周年》等影像资料,拍摄了数以万计的珍贵照片,巡回放映了多部优秀影片。他们的摄影机如同战士的枪和炮,以深刻生动的镜头向敌人“开火”,为推动革命胜利和宣传党的政策作出了重要贡献,为革命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奠定了“延安电影风格”,形成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延安电影精神”,也为新中国电影事业打下了基础。正如谭政所指出的,“为我们党的历史、军队的历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成为教育人民、鼓舞斗志、战胜敌人的精神武器。”</p> <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西北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城南宝塔区光华路白坪花石崖砭的山腰上。 南川河西的花石砭,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 1941年5月13日中共中央西北局成立于枣园张崖村。1942年9月迁此。高岗、彭德怀、习仲勋先后任书记。1947年3月迁离。旧址现存石窑洞17孔及土窑洞数十孔。</p><p class="ql-block">2020年9月3日,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37年5月15日,中共陕甘宁特区委员会(后改为陕甘宁边区党委)正式成立,郭洪涛任书记。后由高岗担任书记。</p><p class="ql-block">1939年初,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张闻天任书记。西北工作委员会主管除陕甘宁边区以外的所有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和内蒙古等地)党的工作。</p><p class="ql-block">1940年9月,陕甘宁边区党委改为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1941年5月13日,中共中央决定将1939年初成立的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和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合并,组成中共中央西北局,以加强党对西北地区(包括陕甘宁边区)各方面工作的领导。高岗任书记,高岗、王世泰、张邦英、林伯渠、陈正人、肖劲光等7人为委员,贾拓夫、李卓然为候补委员。</p> <p class="ql-block">西北局成立后,仍在延安张崖办公,1942年9月,由张崖迁至延安城南门外花石崖砭。1942年10月19日至1943年1月14日,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在花石崖砭新落成的西北局礼堂召开。会议历时88天。出席会议的代表266人,其中有陕甘宁边区一级党、政、军、民、学各系统领导97人,分区党、政及军队旅一级领导52人,县级党、政及军队团一级的领导117人。另外,旁听209人。会议期间,中央高级学习组全体成员及在中央党校学习的大部分重要干部也都到会旁听。会议筹备和召开期间,中共中央指派任弼时作为会议指导。毛泽东在会上作了《斯大林论党的布尔什维克化的十二条》的讲演和《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的报告。朱德、刘少奇、陈云等也在会议期间作了重要讲话。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会议对陕甘宁边区的历史进行了全面总结。对边区的各项工作进行了系统的检查,这次会议是延安整风运动的继续深人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单位,近现代(1942-1947年)重要史迹,归入延安革命遗址。</p><p class="ql-block">1941年5月13日,中央决定将1939年初成立的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和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合并,组成中共中央西北局,以加强党对西北地区(包括陕甘宁边区)各方面工作的领导。书记先后由高岗、彭德怀、习仲勋担任。1942年9月,西北局由延安城北张崖村迁到现址。1947年3月,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撤离延安,转战陕北。1948年4月21日,我军收复延安。5月中旬,西北局机关迁回延安,驻王家坪。1949年6月14日,西北局迁入西安。 中共中央西北局为贯彻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将陕甘宁边区建设成为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旧址现存石窑洞及土窑洞20余孔,砖木结构瓦房4座。</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决定将该旧址归入于1961年3月4日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延安革命遗址之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坚木工厂为战斗中伤残的指战员制作的假肢</p> <p class="ql-block">1943年3月1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通知,根据中央政治局决定,陈云同志担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p><p class="ql-block">1945年9月16日,根据中央政治局决定,陈云离开延安,前往东北,参加中共中央东北局工作。10月20日,高岗奉命离开延安,前往东北。中共中央决定由彭德怀担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p><p class="ql-block">1946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由习仲勋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副书记马明方。</p><p class="ql-block">1947年3月,西北局机关撤离延安,先后转战于绥德义合、子洲马蹄沟等地。1948年4月,我军光复延安后,西北局迁回延安,驻王家坪。1949年5月,西安解放。西北局于6月迁驻西安。</p> <p class="ql-block">延安大学是毛泽东同志亲自命名、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现为陕西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大学、陕西省高水平建设大学,陕西省一本招生院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推荐院校、“优师计划”地方专项培养院校。</p><p class="ql-block">学校成立于1941年9月,其历史可以上溯到1937年创办的陕北公学。1941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两次会议研究决定,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首任校长吴玉章。其后1943年至1944年,鲁迅艺术文学院、自然科学院、新文字干部学校、民族学院、行政学院相继并入延安大学。抗战胜利后,根据中共中央部署,延安大学大部分迁往东北、华北等地办学,将新民主主义的新教育推向全国。延安大学留守院系于1947年3月辗转至陕甘晋地区办学,并于1948年7月迁回延安恢复正规办学。1949年6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延安大学改称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迁往西安办学。1953年3月,西北局决定将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改为西北政法干部学校,所办班次分别归并于西北师范学院、西北民族学院、西北党校、政法干校等西北地区院校。</p> <p class="ql-block">1958年9月,为适应陕北老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中共陕西省委和陕西人民委员会决定在延安恢复重建延安大学,曾经奠基与播撒新型教育火种的延安大学,在中共中央旧址所在地杨家岭恢复办学。1998年延安医学院、延安市人民医院与延安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延安大学,被列为陕西省省属重点大学。2005年学校被列为陕西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大学,2011年被列为陕西省高水平建设大学。</p><p class="ql-block">学校现有新城、杨家岭、萃园三个校区,占地面积2800余亩,建筑总面积达到了108万平方米。现有学生20000余人;教职工1600余人;学校设有16个二级学院、1个独立学院和1所直属附属医院、10所非直属附属医院;有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个省级优势和特色学科,1个省级一流学科;59个本科专业,1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19个省部级创新团队,7个院士工作站、3个社科名家工作室。</p> <p class="ql-block">稻香门是南泥湾景区的标志,是南泥湾景区开发以来建设的标志性建筑,稻香门由巨大的稻穗横卧在道路上,寓意南泥湾的稻穗巨大无比,表达了对丰收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夜宿南泥湾民宿</p> <p class="ql-block">南泥湾镇,隶属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地处宝塔区南部,东邻麻洞川乡,南接富县牛武镇,西连甘泉县道镇,北与麻洞川乡毗邻 。总面积513.98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南泥湾镇境内有毛泽东视察南泥湾旧居、三五九旅旅部旧址、七一八九团烈士纪念碑、中央管理局干部休养所旧址、八路军炮兵学校旧址、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等。</p><p class="ql-block">百年前,这里人烟稠密,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生产和经济都十分繁荣。到了清朝中期,清统治者挑起回汉民族纠纷,互相残杀,使这里变成野草丛生、荆棘遍野,人迹稀少,野兽出没的荒凉之地。</p><p class="ql-block">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内核,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战胜困难,夺取胜利。</p><p class="ql-block">南泥湾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农垦事业的发祥地。</p> <p class="ql-block">南泥湾党徽广场——这个党徽雕塑正立面为紫铜板,侧立面为不锈钢板,高13.8米,其中13代表党中央在延安经历的13个春秋,8代表8年抗战;宽19米长21米代表建党于1921年。</p> <p class="ql-block">八路军炮兵学校旧址位于南泥湾镇西北约3公里桃宝峪村,其前身为“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司令部直属炮兵团”于1943年改为“中国国民革命第八路军总司令部炮兵学校”。为了培养炮兵干部,发展我军的炮兵配合步兵夺取大城市,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1944年12月,中央军委决定在八路军炮兵学校的基础上,正式成立炮兵学校,并命名为“延安炮兵学校”。这是中共创办的最早的炮兵专业学校,郭化若、朱瑞先后任校长,邱创成任政委。</p><p class="ql-block">延安炮校于1944年9月开始准备,1945年元旦开学。校部下设政治处、参谋处、教育处,学校约一千人,编为3个大队10个中队,一个迫击炮教练队和一个工兵科,主要培养炮兵连、排干部,训练方针是“以技术为主,战本为辅”,并提出“有什么学什么,战争需要什么学什么”的口号。延安炮校培养了一大批干部,为我炮兵部队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p><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根据新的形势发展需要,炮校师生经过短期突击整训,于9月中旬离开桃宝峪,开赴东北,1986年正式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指挥学院。</p> <p class="ql-block">1945年1月,炮校开始上课。8月1日,举行开学典礼。朱德总司令、叶剑英参谋长、萧劲光司令员莅临并讲话。炮校的教学条件十分艰苦,火炮器材少,就分班教学,使人员轮换而炮不闲;演习射击时,没有通信器材,就用人传递口令。火炮不够用,就把瞄准镜装在木架上代用。上课没有粉笔,就用白土代替。</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胜利后,炮校经过短期整训,于1945年9月中旬离开桃宝峪。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改名为军委炮校、高级炮兵学校。1957年,同南京军事学院炮兵系组建炮兵学院。1986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指挥学院,校址在河北宣化。</p><p class="ql-block">该旧址是南泥湾革命旧址的组成部分。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0月14日,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兵工厂像红军大学一样设在山边一排大窑洞里。里面很凉快,又通风,用斜插在墙上的烛台扦照明,主要的好处是完全不怕轰炸。我在这里看到有100多个工人在制造手榴弹、迫击炮弹、火药、手枪、小炮弹和枪弹,还有少数农具。修理车间则在修复成排的步枪、机枪、自动步枪、轻机关枪。”这段话出自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所写的《西行漫记》一书。文章中所描述的兵工厂名叫延安兵工厂,厂址设在吴起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936年10月19日,经过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中央红军到达陕西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武器装备一直靠从敌人手中缴获和自制的土枪土炮的红军备感制造真正属于自己的武器装备的重要性。于是,主力部队抵达延安后,中央立即决定建立兵工厂,用自己制造的武器装备武装自己、打击敌人。延安兵工厂就是这个时候建立的我军唯一的兵工厂。 </p><p class="ql-block">建厂之初,一切军工设备还处于较低水平状态,加之技术人员也很少,只能维修军械。后来随着兵工厂规模的扩大,工厂的任务也由原来的只负责修理转为既修理又制造。此时兵工厂分成了两部分,一是东厂,即“修造部”;二是西厂,即“机器制造部”。但在这个时候日伪军也加大了对根据地的封锁和控制,企图扼杀我军兵工厂。兵工厂的同志并没有被面前的困难所吓倒。他们下定决心“一定要让人民的子弟兵用上我们自己生产的武器,狠狠地打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p> <p class="ql-block">1940年,朱德根据党中央关于开展军民大生产运动的指示,率队实地踏勘南泥湾。</p><p class="ql-block">1940年,为了克服解放区所面临的日军“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以及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中共中央采取各种有力的政策措施,克服边区军民的物质生活困难,巩固抗日根据地,并决定在陕甘宁边区开展军民大生产运动。朱德总司令根据党中央关于开展军民大生产运动的指示精神,率队实地踏勘南泥湾后,他果断做出决定,派一支队伍来这里垦荒造田,种粮养殖,除了自给自足外,上交余粮来解决根据地军民的粮食供给困难问题。</p> <p class="ql-block">1941年春,时任八路军120师三五九旅旅长王震接到中央军委命令,率领全旅一万余名官兵从华北战地,翻山越岭,风雨兼程,奉命开进当时荒无人烟的南泥湾。他们当时一手拿锄头,一手拿枪杆,垦荒造田,种粮养猪,来解决根据地军民当时吃饭穿衣及部队供给的困难。3月12日,三五九旅全体官兵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组织起来,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在“一把蹶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下,全旅指战员到达南泥湾并召开誓师大会,立志将荒无人烟,荆棘遍地的南泥湾变成麦浪起伏,牛羊遍地的“陕北江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八路军三五九旅官兵当年在南泥湾垦荒种田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毛主席当年视察南泥湾时的珍贵历史照片</p> <p class="ql-block">1943年秋天,毛泽东主席在百忙之中视察了南泥湾,参观了三五九旅官兵开垦的万亩良田。亲切会见的全旅官兵,充分肯定了他们为边区所做的重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金秋时节,延安南泥湾千亩水稻进入成熟期,稻浪起伏,稻谷飘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南泥湾稻田——陕北的好江南</p> <p class="ql-block">垦荒南泥湾,是一个悲壮又令人产生革命浪漫情怀从而振奋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并调集军队包围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当时,边区地广人稀,土地贫瘠,仅有140万群众,要担负起几万干部、战士和学生的吃穿用,实在是一件难事。正如毛泽东说的那样"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面对日益困难的经济形势,毛泽东在延安发动了大生产运动:他率先垂范,在杨家岭的办公楼下亲手开辟了一片荒地,种上辣椒、西红柿等蔬菜;朱德背着箩筐到处拾粪积肥;周恩来迅速成为纺线能手。</p> <p class="ql-block">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在旅长兼政委王震的率领下,披荆斩棘,开荒种地,风餐露宿,战胜重重困难,量的物质财富。1942年,生产自给率达到61.55%;1943年,生产自给率达到100%,到1944年,三五九旅共开荒种地26.1万亩,收获粮食3.7万石,养猪5624头,上缴公粮1万石,达到了"耕一余一"。广大官兵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弯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视察南泥湾旧居,位于阳湾,即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垦区政府成立于1944年5月,区长由三五九旅团长张仲瀚兼任(后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政委)。旧居面南,是5孔土窑院落,窑洞上方有较宽的飞檐。东起第一孔是毛泽东的办公室,第二孔为卧室,其余3孔为任弼时和彭德怀旧居。</p> <p class="ql-block">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纪念馆,位于阳湾。面积约200平方米,陈列着三五九旅屯垦的历史文献、图片、劳动工具及部分劳动成果,浓缩了艰苦岁月中一段非凡的历史片断,展示了革命精神巨大的能量与活力。广场上矗立着青石纪念柱,上刻“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毛泽东手迹。四周树木葱茏,鸟语花香,牛羊信步,稻翻层浪,秀美如画。</p> <p class="ql-block">当年延安兵工厂不仅制造枪支弹药,南泥湾大生产开荒耕种的工具,也是用简陋的设备打制的。 土锅炉和风箱、 打铁的砧子、 枪弹装配、枪械加工、 炮弹和地雷、装配手榴弹、地雷和手雷装配、手榴弹装药、 土法浇筑手榴弹和地雷外壳。</p> <p class="ql-block">在大生产运动中,他们除了垦荒种地外,还先后开办了纺织、皮革、造纸等多个工厂,组织成立了盐业、土产、运输等公司,开办了饭店、商店、军人合作社和多个加工小作坊等经济实体,来全面发展,军民兼顾,公私兼顾和部队多种经营。</p> <p class="ql-block">南泥湾,中国历史星座中一颗红色的恒星。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内核,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战胜困难,夺取胜利。三五九旅在解放战争中改编为第一野战军二军五师,进军新疆后,驻扎在塔里木,1953年,集体转业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第一师。改革开放以来,南泥湾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建设,特别加强了自然生态的保护和建设。1992年4月,被陕西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宜川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延安市东南部。东临黄河与山西吉县相望,南与黄龙、韩城为邻,西与富县、洛川接壤,北接延长、宝塔区。被誉为"天下奇观"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黄河壶口瀑布和陕西省蟒头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位于宜川境内。</p><p class="ql-block">宜川县历史悠久,夏系雍州之域,商属西河国地,春秋为白翟地。战国属上郡为定阳邑,秦为上郡为丹,汉届西河郡,晋属羌地。西魏大统三年(537)置义川县设汾州,废帝三年(554)改汾州为丹州。唐天宝元年(742)改丹州为咸宁郡,乾元元年(758)复为丹州,五代后周时(951)废咸宁县入义川县。宋太平兴国元年(976)为避太宗赵光义名讳,改义川县为宜川县,属丹州辖。元时并丹州入宜川,属延安路。明、清仍设宜川县,隶延安府。民国初,属榆林道,废道后,直属陕西省。1948年春,宜川解放,至今仍称宜川县。</p> <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28000多名北京知青来延安插队落户,是继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又一庞大的来延群体,也是对延安产生了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p> <p class="ql-block">北京知青旧居,在宜川县高柏乡羊家庄村。 建在一座山的截面上,十几孔的窑洞,齐刷刷地顺着山势走向呈弧形排列着。每间窑洞的门口边上,分别挂有玉米、高粱、辣椒、大蒜等农作物,感觉是淳厚的陕北农家。每孔窑洞的门上,都挂有颜色很夸张的花花布门帘,窗户的小格子是用麻纸糊着,给窑洞平添了些许的神秘感。</p> <p class="ql-block">北京知青旧居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是一个个的土质窑洞建筑。窑洞整齐的顺着山势排列,门口挂着玉米、高粱、辣椒、大蒜等农作物,具有浓厚的陕西风味。屋内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具一应俱全。</p><p class="ql-block">这里的旧窑洞可以很好的感受到当年知青人奋斗的精神和历史,也能感受到他们曾经的艰苦与不易。这里的窑洞就是曾经的知青旧居,如今里边进行了真实的场景还原,走进窑洞,感觉又走进了那段历史,这艰苦的窑洞环境,就是他们曾经生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每孔窑洞门上都有一个五角星,正中题有“为人民服务”字样,两侧竖读八个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 仔细参观每一个窑洞,说实话,当今的年轻一代很难想象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知青是如何生活的。 乡土风味浓郁,地方特色鲜明。</p> <p class="ql-block">陕西的窑洞是有着四千多历史的穴居式民居,最大的好处是冬暖夏凉。</p> <p class="ql-block">园内,敲锣打鼓迎接四方游客,扭秧歌唱红歌的仪式,陕北特有的“斗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黄河壶口瀑布</p> <p class="ql-block">壶口瀑布位于黄河中游,晋陕峡谷中段。海拔448.1米。以壶口瀑布为中心,北至马粪滩,南至小船窝,西至峡谷地域,东至人祖山,总面积100公里。1991年,壶口瀑布被评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景区内景点星罗棋布,有孟门月夜、镇河神牛、旱地行船、清代长城、明清码头、梳妆台、古炮台、克难坡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主要地质遗迹有:瀑布、涡穴、冲蚀凹槽、河心岛、浸蚀台地、谷中谷、浸蚀洞穴、悬谷、棋盘格式节群、沉积层序、沉积构造及动物化石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今天这里是中雨,正可谓:黄河之水天上来</p> <p class="ql-block">站在瀑布边上,抬头向上游望去,只见一条几百米宽阔的河床被黄色浑浊的泥河水塞得满满的,水天连成一体,浊浪滔天,以排山倒海之势汹涌而来,像一条巨龙在传道游弋,时而蜿蜒弥留,时而径直狂奔。“黄河之水天上来”到壶口,汹涌澎湃,势不可挡,一泻而下,浊浪排空,水花四溅,雾气升腾,厚重的泥土味四处弥荡,涛声震耳欲聋,仿佛要覆盖整个世界一样,奔腾着向岩石和横断残壁的河槽中冲去……</p><p class="ql-block">汹涌澎湃的黄河之水从高高的断崖上跌落下来,声如雷鸣,气势磅礴,景色壮观,像一条腾飞的巨龙正以它豪迈的的姿态奔腾咆哮着。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和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她的美丽是画家无法描绘的,她的神奇更是诗人无法形容的。她有诗词般的绚丽,更有人生的况味。</p><p class="ql-block">壶口急收水势,跳进四十多米深的水潭,形成几十米的瀑布,大河之水激流落下,砸出了越来越深的深渊,波涛碰撞,发出阵阵轰鸣,如雷贯耳,震耳欲聋。潭渊里不时泛起了阵阵水雾,如烟似雾,在阳光下搭起了横跨东西两岸的彩虹桥。体现出“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壮观美景。黄河浊浪排空,仿佛银河倒泻,惊涛骇浪震慑人心!</p><p class="ql-block">壶口水雾,就像母亲河在春风里放飞着喜悦的泪珠,轻轻的亲吻和安抚着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房,让我们凝聚成永恒的力量,团结一致,共同向新时代的未来前行。</p><p class="ql-block">依依不舍的离开壶口,耳边却一直回荡着撼人心扉的黄河涛声,脑海里不断回放着黄河之水落九天的宏伟画面,她象征着我们伟大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顽强精神!</p> <p class="ql-block">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35年至1948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和陕甘宁边区首府。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13个春秋,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特别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培育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已经成为全国人民团结一致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柱。 留下了一大批弥足珍贵的革命文化遗产,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有9处,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4处。 集聚了极具革命性和先进性的丰富红色文化资源,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着巨大和深远的影响,遗址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p><p class="ql-block">每当唱起《南泥湾》,又有谁会忘却那光辉的十三年……历史虽然远去,但延安精神将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凝望着脚下这片黄土地,我们仿佛看到了三五九旅全体将士“背枪上战场,锄禾斗田庄”开发南泥湾的火热场景,延安精神就是为崇高理想英勇奋斗的不屈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整风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p><p class="ql-block">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延安这个名字不但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人淡忘,反而更加鲜亮,她如一座丰碑久久伫立于每一位中华儿女心中。延安已经成为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部分史料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摄影:yuwei</p><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and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