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盛京百货大家庭工业文化一条街展板上的6名全国劳动模范

三五九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马德有 </b><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马德有所在的空军工程部东北修理总厂第五工厂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的后方基地。当时从苏联购买的上百架“米格-15”等飞机部件,都是运到这里后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组装试飞。同时工厂还承担抢修飞机和试制飞机零配件的任务。由于工厂设备简陋,材料紧缺,技术力量薄弱,各项工作面临巨大挑战。马德有把对党和新中国的爱全部倾注在工作上。为完成抢修飞机和试制飞机零配件的任务,他利用废旧材料研制出5种发动机检修专用模具、卡具和检测设备,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被工友称为“马德有工具”。马德有还和工友一道修理了“雅克-17”“拉-9”“米格-15”等10余种飞机600多架,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受到空军和总厂的好评。</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焦百顺 </b><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14-2000),中共党员。曾任沈阳第一机器厂(后称沈阳第一机床厂)铸造车间大型工段工长。1950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把铸造亲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的任务交给了沈阳第一机器厂。在工厂设备简陋、工具落后、技术存在难题的情况下,焦百顺和工友们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任务。195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沈阳工人铸造的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1956年他被评为全国机械工业系统先进生产者。 国微象征着国家的主权和尊严。鉴于沈阳第一机器厂拥有一定的铸造技术力量,1950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把铸造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的任务交给了沈阳第一机器厂。接到任务后工厂推举铸造技术尖子焦百顺担此重任。1951年4月焦百顺和沈阳第一机器厂的工人们硬是凭目测、手工操作的精湛技艺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提前20天成功地铸造出10多枚不同型号的国徽。其中直径为2米的大型国徽于1951年5月1日庄严地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在人们欢庆国际劳动节那天沈阳工人阶级格外自豪。 焦百顺不骄不躁,在“一五”时期工厂改建中刻苦学习技术,不断创造新成绩。他试验利用新技铸造成功1A62床身铸件,试铸成功水平尺铸件,主动承担的试铸空气压缩机气缸的任务,解决了生产上的难题。他于1956年荣获全国机械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 </b><span style="font-size: 22px;">尉凤英1953年20岁进入沈阳东北机器制造厂当工人,后任工人工程师。她爱岗敬业,刻苦钻研,从1953年至1959年完成技术革新107项,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1966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向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同志学习》的社论。她当选过全国第二、三届人大代表,中共九届、十届中央委员,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先后13次受到毛泽东同志的接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19年9月25日,尉凤英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王凤恩 </b><span style="font-size: 22px;">汉族,中共党员,1924年1月生于辽宁省本溪市,1999年病逝。工人出身的工程师王凤恩1924年1月生于辽宁省本溪市。1947年6月入沈阳变压器厂当工人。1951年任大型变压器车间工段长。当年国家交给沈阳变压器厂制造中国第一台5000千伏安大型变压器的任务,在不具备生产大型变压器条件的情况下,他和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克服重重困难,制造出了卷线机、卷筒机、焊接机、伸颈式大台面冲床等机器设备。1953年5000千伏安大型变压器制造成功,填补了我国变压器制造业的一项空白。到1958年6月他先后革新创造急需机器设备、工艺装备207项,其中117项科技成果为国家创造了115万元的财富。1961年王凤恩被提升为工程师。沈阳市总工会举办了王凤恩事迹展览,《辽宁日报》、《沈阳日报》、《工人日报》、《人民画报》等先后报道了他的事迹。</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唐乾三 </b><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33年出生于湖南长沙。1952年毕业于湖南工业学校,同年分配到沈飞集团公司。原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2023年7月24日16时51分,唐乾三因病医治无效在沈阳逝世,享年90岁。唐乾三同志曾历任国营第112厂总装车间主任、歼8飞机指挥部指挥、国营松陵机械厂副厂长、松陵机械公司副经理、沈阳飞机制造公司总经理、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等职。曾荣获了沈阳市、辽宁省、航空部劳动模范称号,并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管理专家、全国“军转民”优秀企业家和全国科技实业家创业奖银奖、第五届全国优秀企业家(金球奖)等殊荣。</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徐正新 </b><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9年12月17日出生,山东省诸城市人,1969年12月27日参加工作,1979年6月17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沈阳市第一中学毕业,铸造工工人技师。1969年12月至2005年12月先后任(沈阳)中捷友谊厂铸造车间中件工段、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铸造厂二分厂扣箱工。他在苦、脏、累的铸造扣箱岗位上勤奋工作,无论生产任务多重,从不叫苦叫累。他每月生产的品种最多时达七八十种,每天单产最多时达60箱,用26年的时间完成了60年的工作量,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1991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5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在他的人生经历中,多年重复着这样一幅画面: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伴随着沉重的砂型、呛人的烟尘、火红的铁水,在挥汗操作。岁月磨粗了他的双手,皱纹爬上了他的眼角,他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毫无保留地献给了铸造事业。当年与他一起进入铸造车间的60多名工人都陆续离开了这个苦、脏、累的岗位,只有他一人坚守在第一线,一直干到退休。在铸造的几十个环节中,扣箱的技术性最强。要把经过十几道工序加工下来的芯子、砂型按图纸组合在一起,然后留出浇铁水的空隙。如果位置摆放错误,浇出的铸件都将变成废品,前面的十几道工序也将前功尽弃。20世纪80年代初,车间接到一个军工航天铸件,其结构非常复杂而且细密,最密处伸不进个指头,得用钢丝探进去做,他和工友们一道圆满的完成了任务。</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