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漳澎村“添油”习俗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陈章莲</p><p class="ql-block"> 每年到了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傍晚,漳澎村的街头巷尾,阵阵稚嫩的孩童“添油”叫声响遍整个漳澎。小孩子们提着灯笼,走街串巷,喧闹的人群把整条商业街围得水泄不通——这便是在漳澎村流传一百多年的八月十五“添灯油”习俗。 </p><p class="ql-block"> 夕阳刚西斜,添油街上行人已摩肩接踵,大小朋友手提各式各样、五彩缤纷的灯笼,在两面沿街店铺门口讨油烛,绝不错过一家,更有的小朋友添完一次回头再添。讨油烛的红男绿女欢呼雀跃,跃跃欲试。一时间,添油声添福声不绝于耳,整条添油街热闹非凡,到处欢声笑语,一派欢乐祥和气氛。 大半麻涌人和很多外地人也来了,感受比过年更热闹、更有特色的民间节日气氛。 </p><p class="ql-block"> 而所有的添油烛的商铺老板笑容满面,热情接待,为大家免费派发油烛。孩子们则开心地大声喊着口号:“添油,添油,添油添福寿”!“添油,添油,添个大灯头”!(灯头是每个家庭添男丁时点的大灯笼)孩子通过“添油”,可以给自己和店家增加福寿。店铺老板认为给孩子们发红蜡烛,不仅可以让孩子们顺利成长,还能让店铺生意红红火火。因此,各处商铺的店主都会早早地准备好蜡烛、香油,等着孩子前来,来的孩子越多,店主越开心。</p><p class="ql-block"> 今年中秋节这一天,漳澎村委举行添油活动比往年更隆重,此刻,优良传统节日在漳澎有了更丰富的内涵、更独特的韵味。 </p><p class="ql-block"> 五点正,一阵啰鼓声响,添油活动正式开始,醒狮登场。红色、黑色以及金色的醒狮精神抖擞,身轻如燕,步履矫健。红狮子舞得虎头虎脑,两条后腿像两个小钢鞭子似的左右蹬着,活泼有力。此时,狮舞动,龙腾空;锣鼓响,鞭炮鸣;彩灯红,笑语扬!狮子头顶花冠,身披鳞甲,腰系虎皮。黑狮高跷似龙虎飞腾,一时间鼓乐齐鸣,彩旗飘飘,而这边金狮虎头扑朔,蛇身蜿蜒盘结,鱼鳞光彩夺目,如猴王再现蹦蹦乱跳,两旁观众看得如痴如醉。</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是本村乐队,演唱了原创作品——《添油歌》,他们用音乐和歌声,呈现了漳澎村在时代中的变迁与进步,接地气的歌词让村民们很快融入进去,人们挥舞着手上灯笼,即兴来个万人大合唱,比伍佰的演唱会还热闹!</p><p class="ql-block"> “噔噔噔噔”!平乐舞蹈队出场啦,一排排舞者身穿华丽的汉服,挽上公主髻,上面垂着流苏,髻上插着一支珠花的簪子,手执一把仿古月扇,队员们排列整齐,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一首轻松愉快调皮可爱的《桃花笑》,将现场气氛带到高潮。</p><p class="ql-block"> 紧接着是重头戏“花车巡游”,有“乡村振兴”、“蓝莓王国”和“种粮大队”三辆花车,人们把它装点得美仑美奂五彩斑斓,在花车巡游中,每一辆花车都如同一座移动的果园,从郁郁葱葱的绿叶到盛满箩箩筐筐的谷物果品,从可爱卡通的动漫人物到华丽炫目的道具,一切都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气息和独特的魅力。 紧跟花车后面的,是手提灯笼的汉服美女和小朋友。他们跟随花车围绕添油街巡游,引来了一串串尖叫声,为这个节日增添了许多欢乐的色彩,更吸引两旁的村民和游客纷纷拿手机拍照拍视频记录,忙得不易乐乎。 夜色渐浓,巡游队伍和两旁大小朋友,亮起手上型态各异的超美灯笼,像天空的繁星点点,高高挂在街上的一串串五彩灯笼,如宝石、夜明珠一样闪闪发光,整条街道也都变成了皓光闪耀的银河。</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我村(以前称平乐村)有添油习俗呢?据说早在清朝同治年间,南安坊(现六坊)住着一户徐姓的贫苦人家,他们一家三口过着食不果腹的艰辛日子。 夫妇养育了一个儿子,他们给他取名叫阿贵。阿贵自幼聪明好学,一直盼望能识字读书。但家境贫寒,哪有钱供他读书呢?徐父见儿子一天天长大,又十分喜爱读书,便求邻居找来一些丢弃的旧书本,供儿子在家自学。阿贵天生聪慧又勤奋,每天清晨便起来读书,直到深夜仍手不释卷。但夜晚读书,需要点油灯照明,阿贵家中穷困,三餐都难维持,更别说买灯油了。 有一年的中秋节之夜,村头村尾的孩子们便早早地挑着灯笼在街上游玩,阿贵却留在家埋头读书。奈何天色已暗,屋里一片漆黑。他知道,家中没油点灯,只好放下手中的书卷,慢慢踱出家门。出门走不多远,他发现街道上灯火通明,两边的商铺门前挂满了大灯笼,阿贵高兴极了,迅速回家拿了书本,坐在一间杂货铺门前的角落里,借着明亮的灯光旁若无人地读起书来。杂货铺老板姓陈,见阿贵如此勤奋好学,深受感动,对阿贵说:“你回家拿灯盏来吧,我给你添油。” 邻近商铺的老板们,见陈老板为贫寒学子阿贵“添灯油”,深受感动,纷纷拿出灯油站在店门前为家境贫寒的学子添油。不但如此,对于那些家境殷实、并不缺油的学子,商家们也毫不吝惜地给以“添油”,以鼓励他们勤奋读书。久而久之,平乐村中秋之夜“添灯油”的俗例便蔚然成风,一代一代传下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平乐村变成了漳澎村,年复一年的“添灯油”习俗,也渐渐地发生了演变,在原来为学子“添灯油”的基础上,又加进了“添油添丁”、“添油添福寿”的内容,使“添灯油”的内涵显得更加丰厚。这极具个性又积极有意义的喜庆节日也吸引了其它镇街甚至广州的众多游客来参与。</p><p class="ql-block"> 到我们六零后七零后满街讨灯油时,灯油已悄悄地演变成蜡烛、油烛了,商家们的助学优良传统却依然不变。这一优良习俗不仅体现了漳澎人对教育、对知识的重视,还体现了漳澎人同心同德、守望相助、共建和乐大漳澎的精神风貌。</p><p class="ql-block"> (“灯油”指的是“花生油”,古人晚上照明主要使用的是灯盏,在一个小小的油灯盏上面放一条灯芯草,加些花生油浸润透后,就可点火照明。发展到今天,昔日的“添油”已由添灯油演变为添油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