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十月二十八日我来到了沈阳东陵公园游览,这是东陵公园门前广场,秋天的东陵繁花似锦,广场中央花坛格外耀眼,人们来东陵都会在这里拍照打卡留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概况:</p><p class="ql-block">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皇后叶赫那拉氏的寝陵。因其位于沈阳城的东郊,故又称东陵,它与新宾的永陵,沈阳的昭陵被合称为清初的“关外三陵”。福陵,建在天柱山上,天柱山是长白山的余脉,原名石咀头山,东牟山,福陵后倚天柱山,前临浑河,万松耸翠、大殿凌云,福陵的修建历史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即天聪时期的草创,顺治时期的修缮,康熙时期的改建。福陵占地面积19.48万平方米,依山傍水,整个陵园由低向高巧妙的依山势而建,宝城、宝顶俱建在山峦之颠。福陵按其自然布局可分为三部分,即大红门外区、神道区、方城宝城区三部分,从下马碑到正红门为第一部分。</p><p class="ql-block">努尔哈赤是清王朝的创业君主,他最初是明朝的建州左卫指挥使,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开始统一女真族各部落。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式称汗自立,创建了“后金”政权,成为与明王朝对立的地方政权。以后其力量逐渐壮大,开始不断往外发展,与明朝中央争夺政权。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在宁远战役中,努尔哈赤负了重伤,八月死于离沈阳四十里的瑷鸡堡,终年六十八岁。</p> <p class="ql-block">福陵的下马碑有6座,四座在陵前,两座在东、西红门附近,正红门前两侧的下马碑上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写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p> <p class="ql-block">在正红门东西两侧还各有一座石牌坊,在明清帝陵中都有石牌坊,但这两座石牌坊不一样,它是下马牌坊,在正常情况下建石牌坊应该与正门相对。另外,清陵中的下马碑,碑身上刻有“官人等至此下马”满汉蒙三种文字,但下马牌坊上写的是“来往人等至此下马 如违定以法处”这在清陵中是独一无二的。</p><p class="ql-block">东西下马牌坊的建筑形式是一样的均为四柱三楼,横房上有斗拱,二龙戏珠等纹饰,整个牌坊的雕工古朴典雅精美。在石牌坊每个立柱顶端都有一个圆形莲花座,上面蹲坐着石犼,石犼是龙的九子之一,因为它喜欢登高好望,故派它守陵。</p> <p class="ql-block">走过了下马牌坊,会看到在门前两侧各有一尊石狮子,在很多地方,比如寺庙,宫殿等等地方大门前都有石狮子,但在清陵中,只有这座清福陵大门前才有石狮子的。在明清中也是独一无二的。</p> <p class="ql-block">正红门前两侧各有一个华表</p> <p class="ql-block">这是清福陵的正门,叫正红门,也叫大红门,居中的是神门,是供墓主神灵出入的门户,平时是关闭的。东侧的门叫君门,皇帝祭祀时走的门。西侧的门叫臣门,是祭祀时大臣所走的门。</p> <p class="ql-block">正红门东西两面的红墙上各有一幅琉璃影璧,也称袖璧,上面镶有五彩琉璃云龙,龙作升腾状,形态逼真,颇有动感。袖璧两侧均是围绕陵寝的高墙,叫红墙。</p> <p class="ql-block">福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进入正红门里面,脚下有三条笔直的石铺涌路,我所站的地方是正中与神门相连的涌路叫神道,神道和神门一样有极其严格的规定,除抬祭祀用品官员可以在此行走,其他人一律不能走这条神道。</p> <p class="ql-block">在神道两旁,苍松翠柏,绿树葱葱。</p> <p class="ql-block">从正红门进来后就是神道,在神道两侧还有石像生,首先看到的华表。</p> <p class="ql-block">石骆驼</p> <p class="ql-block">石马</p> <p class="ql-block">石虎</p> <p class="ql-block">石狮子</p> <p class="ql-block">北面的华表</p> <p class="ql-block">看完石像生就可以看到这座神桥,它连接着高高的台阶,一共是108级台阶。</p> <p class="ql-block">修建这么高的台阶是因为福陵的主体建筑全部修建在山上,这就导致下马牌坊、大红门、石像生都得建在山下,这两部分之间出现了一段空缺,为了将两部分连接起来,于是就设计了长长的台阶,为什么会设计108级台阶呢,是因为与星宿有关,相传,天上有36天罡星和76地煞星,它们都不是吉利的星宿,36+72是108,所以设计108级台阶就是为了让人们用脚去踩它们,以保大清帝国平安稳定,福运长久。</p> <p class="ql-block">走过108级台阶后前方就是一座碑亭,在明清帝陵中会经常看到这种碑亭,它是保护神功圣德碑而建的亭式建筑。建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p> <p class="ql-block">碑亭内的石碑,高7米,赑屃驼碑,碑文是康熙皇帝亲自撰写的,用满汉两种文字记述着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生平功绩。</p> <p class="ql-block">在碑亭两边的房子是守陵人值守休息的地方,还有准备祭祀用品的地方。现在是清满族饰品馆。</p> <p class="ql-block">走过碑亭前方就是隆恩门,“隆恩”就是皇帝的大恩,它是一座楼式建筑,俗称五凤楼,它是清福陵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走进隆恩门,前方就是隆恩殿,是供奉墓主人神位和举行祭祀的场所,两侧均有配殿,东配殿是存放祭祀物品的地方,西配殿是祭祀时喇嘛诵经超度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在隆恩西的樊帛炉</p> <p class="ql-block">西配殿</p> <p class="ql-block">隆恩殿在门前可见正中有大暖阁一座,所谓暖阁就是由木隔扇、隔断板、天花板等在殿堂内建起的一座小房子,上设黄云龙缎罩顶,阁门两扇对开,门环为赤金制成,阁内设宝床,陈有被、褥、枕等用品,均是帝王专用的明黄色云龙缎。</p><p class="ql-block">小暖阁内供奉着太祖及孝慈高皇后的神牌,暖阁挂有帷幔,旁边有悬挂衣服的架子。大暖阁前陈有龙凤宝座两座,前有供案,平时罩有黄云缎桌衣。供案两侧还有配案,配案后各有福金椅一把,配椅两对,两侧设朝灯六座。另外,供案前还有几张黑漆圆形几案,上面陈列有珐琅五供一套,为乾隆四十三年(1778)制造。所有这些用品都是供太祖及孝慈高皇后神灵驾临时使用的,设有专人布陈,专人清理,不能有半点闪失。</p> <p class="ql-block">隆恩殿的匾额,蓝底金字,满文居中,蒙汉文在左右,满文为独一无二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隆恩殿前踏垛中间的丹陛石上纹饰,极具满族特色,蝙蝠和海中寿石,即福海寿山,还有龙凤合欢图案,寓意是帝后和美,福祚绵长。</p> <p class="ql-block">从隆恩殿绕过来,这是二柱门,这大门只有在大祭时才会开启。在二柱门下方是石祭台,也称石五供,是主祭者向宝鼎奠酒举哀之处。</p> <p class="ql-block">石五供的前方就是明楼,它是帝陵中最高的建筑,在明楼内有一座圣号碑,上面刻写着“太祖高皇帝之陵”太祖是努尔哈赤的庙号,高是他的谥号。</p> <p class="ql-block">清福陵最神秘的地方就是在这里,从明楼这个门洞进去就是哑巴院,也叫月牙城。</p> <p class="ql-block">明楼门洞正对着就是这块琉璃影璧,上面一共有11朵牡丹花,7朵完全绽放,2朵是半开放,剩下2朵是花蕾,它们到底有何寓意呢,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从上往下看,这是月牙城,方城和宝城之间呈月牙状,因而叫月牙城。</p><p class="ql-block">琉璃影璧,其实就是宝城地宫的入口,为了保守地宫入口的秘密,工程所用的工匠都是哑巴,所以叫哑巴院。</p> <p class="ql-block">从明楼西侧台阶上去就是宝鼎,宝鼎是用三合土筑成的下面的地宫埋葬着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皇后,叶赫那拉氏,宝鼎之上这棵老榆树是从新宾永陵移过来的,称为神榆。</p> <p class="ql-block">游后感,沈阳有两陵,东陵和北陵,东陵比北陵小很多,但东陵可是真山真水,前有浑河,北有天柱山,山形迤逦,古树参天,百水回环,层楼朱璧,金瓦生辉,自然风光。特别是陵内著名的一百单八登,在清陵中也是独一无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