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翁烈辉先生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羊城晚报》记者赵映光摄影)</p> <p class="ql-block">潮学优秀成果奖获奖者翁烈辉:向海洋探索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日前,首届暨南大学“潮学终身成就奖”“潮学优秀成果奖”颁奖仪式在广州暨南大学举行,关注潮学事业的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共话潮学。其中,广东省疍民文化研究会理事、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翁烈辉凭借《南海雄风——汕尾疍民历史文化研究》一书斩获“潮学优秀成果奖”。以疍民族群为研究对象,《南海雄风》有着“疍民百科全书”的美誉。近日,记者专访《南海雄风》作者翁烈辉,听其讲述汕尾疍民“战天斗地”的垦拓史。</p> <p class="ql-block">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锴跃 赵映光</p><p class="ql-block">来源:羊城晚报</p><p class="ql-block">时间:2023年05月16日</p><p class="ql-block">版次:A06</p><p class="ql-block">作者:《羊城晚报》记者陈锴跃、赵映光</p><p class="ql-block">日前,首届暨南大学“潮学终身成就奖”“潮学优秀成果奖”颁奖仪式在广州暨南大学举行,关注潮学事业的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共话潮学。其中,广东省疍民文化研究会理事、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翁烈辉凭借《南海雄风——汕尾疍民历史文化研究》一书斩获“潮学优秀成果奖”。以疍民族群为研究对象,《南海雄风》有着“疍民百科全书”的美誉。近日,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专访《南海雄风》作者翁烈辉,听其讲述汕尾疍民“战天斗地”的垦拓史。</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羊城晚报:您为什么会关注到疍民这样一个群体?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决定写《南海雄风》?</p><p class="ql-block">翁烈辉:我出生于现汕尾市城区东涌镇龙溪村。龙溪自古就是“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的疍民停靠船只的地方。疍民的传说与歌唱,永远印在我生命中最亲切的土地上,也体现在我描写风土民俗和生活情态的文字中。</p><p class="ql-block">2014年7月,我在立项《南海雄风》这一“2015年潮汕文化研究课题”之前,发现国内外学者对汕尾疍民的研究,多着重于广府疍民,很少写到讲福佬话的“瓯船”疍民。而汕尾本地的学者,对于汕尾疍民的起源、演播、发展以及疍歌的采写,只着眼于历史渊源、演播文化的资料性撰写,没有全面写出讲福佬话的“瓯船”疍民和讲“白话”的“拖船”疍民的历史。“欸乃一声涛四溢,凌空破浪驾云驹”,汕尾疍民是一个“特别”的族群,其向海洋拓展活动空间的勇敢行为,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p><p class="ql-block">羊城晚报:一直以来,《南海雄风》都有着“疍民百科全书”的美誉,您觉得著作所进行的疍民研究的贡献是什么?</p><p class="ql-block">翁烈辉:一方面,一部汕尾疍民史,就是一部南海垦拓史。南海诸岛沧海桑田的背后,不只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有代代勇敢海上垦拓者的接续奋斗。</p><p class="ql-block">另一方面,著作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学习疍民那“乘槎摇斗极,触手摘星辰”向海洋探索的英勇行为,开发海洋、维护海权,爱护国家海域。向海洋探索,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著者用历史学方法来寻找汕尾疍民的文化依据,用民俗学的手段来挖掘汕尾疍民的文化传承,运用地方认同、文化认同的研究方式,用流动的眼光,在世界范围内看汕尾疍民历史文化。汕尾疍民历史文化研究,着眼于其经世致用的文化价值,能给汕尾疍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p><p class="ql-block">羊城晚报:这本著作对疍民这一族群的历史文化研究横跨数千年,请您跟我们谈谈《南海雄风》这本书的采写历程。</p><p class="ql-block">翁烈辉:从2014年开始,我对疍民书籍和资料进行全方位的收集,相关资料大概有1000多本。从中我尽可能筛选出准确真实的数据,尽量做到引文权威,取舍有道。比如陆丰甲子有“元人加入疍民族群”故事,有人认为这是不可能之事,我查阅《明史》,有与之相关的文化信息,因而采纳。</p><p class="ql-block">自2017年1月开始,我借调到汕尾市城区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办公室,接手汕尾市城区和红海湾区全粤村情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对两区近300个村落特别是重点渔村,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p><p class="ql-block">羊城晚报:疍民独特的族群文化是否会随着疍民“上岸”而逐渐消亡,还是会以新的方式传承下去?</p><p class="ql-block">翁烈辉:因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原因,疍民独特的族群文化将随着疍民的“上岸”而逐渐消亡。对其独特的族群文化,我认为保存之道就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重点是成立疍家文化研究院或者海洋文化研究院。可以拍摄疍民生产纪录短片,用独特的眼光与视角、原生态的追踪记录、独特的剪辑与故事化的呈现,发掘这种即将消失的社会生活与生产形态。可以记录研究“原生态疍歌”“海路经”“海岛谣”的文化,发掘其经世致用的文化价值。也可以分门别类建立疍家博物馆,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做大、做深、做响“中国侨乡、海洋明珠”品牌,促进品牌出海以及国际传播推广。</p><p class="ql-block">编辑:郑健龙</p><p class="ql-block">来源:金羊网</p><p class="ql-block">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林如鹏教授发言</p> <p class="ql-block">相关链接:</p><p class="ql-block">在暨南大学首届“潮学终身成就奖”“潮学优秀成果奖〞颁奖现场,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林如鹏教授致辞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院长陈平原教授在致辞中通过“学问、思想与情怀”三个关键词的阐述,展现了建设潮州文化研究院、开展潮学研究的思路和途径。他指出,潮学的发展壮大需要“研究队伍、学问标杆和精神氛围”,期待通过研究院的建设,为学界提供丰厚的文献整理、精细的田野考察以及众多专深的研究著作,未来能够“建立有关中国历史与社会文化的新的研究范畴和视角”。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院长陈平原教授致辞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教授在致辞中阐述了地方文化研究与中国底蕴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的关系,希望从潮州文化的局部加深对中华文化的整体理解,在“出思想”的要求和“数字人文”时代下,展望新时代潮州文化研究的意义,而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的成立与建设正是这一背景下具有宏远战略眼光的重要学术举措。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教授致辞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潮州文化研究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夏泉教授主持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潮州文化研究院理事长程国赋教授报告研究院建设情况。研究院借助协同创新中心多学科交叉的学术资源,汇聚一批潮学界专家和中青年学者开展系列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和活动,如联合广东省社科规划领导小组开展“潮州文化专项”省级课题招标、编撰《潮学集成》大型丛书、设立暨南大学“潮学终身成就奖”“潮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推动潮学研究发展创新。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潮州文化研究院理事长程国赋教授汇报工作广东省暨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婷女士介绍,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基金由广东省暨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发起并成立,以5A级社会组织管理标准贯穿日常工作,支持研究院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项目策划,切实产出标志性成果,助力学校打造文化传承传播示范窗口,擦亮暨南金字招牌。广东省暨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婷女士介绍潮州文化研究基金颁奖环节中,林伦伦教授、吴仲文主任、潘启亮研究员为李志贤、林春雨、胡少东、李宏新、翁烈辉、吴巧瑜、张新民等7位首届暨南大学“潮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获得者颁奖。夏泉教授为首届暨南大学“潮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获得者吴国钦颁奖。陈平原教授、陈春声教授、林如鹏教授为詹伯慧先生、曾楚楠先生、杨方笙先生等3位暨南大学“潮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颁奖。首届暨南大学“潮学终身成就奖”获奖者詹伯慧领奖首届暨南大学“潮学终身成就奖”获奖者曾楚楠领奖(陈贤武代领)首届暨南大学“潮学终身成就奖”获奖者杨方笙领奖(吴二持代领)首届暨南大学“潮学优秀成果奖”获奖者吴国钦领奖首届暨南大学“潮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获奖者胡少东、林春雨、李志贤(孔亚楠代领)首届暨南大学“潮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获奖者翁烈辉、李宏新领奖首届暨南大学“潮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获奖者张新民、吴巧瑜领奖。</p><p class="ql-block">来源:暨南大学官方网</p> <p class="ql-block">会后合影</p> <p class="ql-block">与中国著名语言学家詹伯慧教授(90多岁)同获奖。</p> <p class="ql-block">大师伍人谈文化(从左到右:林伦伦,陈平原,詹伯慧,陈春声,吴国钦)</p> <p class="ql-block">暨南大学党委书记为我们颁奖。</p> <p class="ql-block">翁烈辉在暨大颁奖现场。</p> <p class="ql-block">获奖专著展。翁烈辉著《南海雄风一一汕尾疍民历史文化研究》(33万字,潮汕文库立项课题,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出资出版。)</p><p class="ql-block">2021年汕头大学出版社。</p> <p class="ql-block">颁奖签名仪式大匾。</p> <p class="ql-block">首届暨南大学“潮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得主简介一一</p><p class="ql-block">翁烈辉,男,广东汕尾人,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广东省疍民文化研究会理事,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汕尾市社会科学专家库专家(2020至2023)、汕尾市地方志专家库专家(2020至2024)、汕尾市非遗专家库专家、汕尾广播电视台特约评论员(2021至2026),诗词作品入选《当代中华诗词库》;论文《关于修志的“因”和“创”之探讨》荣获广东省人民政府地志办2016年省地志理论研讨优秀论文三等奖;民俗专著《广东汕尾民俗漫谈》荣获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第七届潮学奖”三等奖,论文《“百善孝为先”在当代社会的意义》荣获2016年11月潮州市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的“孝文化”全国征文优秀奖;著作获首届汕尾市文艺奖文学类金奖、首届暨南大学"潮学优秀成果奖"(面向全球潮学研究领域)二等奖;参与撰写汕头大学出资的105万字的、被誉为“当现代潮人文学史的开山之作”的《现当代潮人文学史稿》和撰写《海内外潮人作家大观》(广东汕尾海内外作家部分)等等。出版有民俗专著《乡情永驻》(10万字)、《广东汕尾民俗漫谈》(20万字),以及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南海雄风一一汕尾疍民历史文化研究》(33万字、列入出版计划),出版有诗歌散文集《激扬》;长篇小说《神秘村奇情录》(新浪读书栏签约);曾在《中国国家地理》、《神州民俗》、《羊城晚报》、《东岸》、《中国画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数百篇,在各大学学报发表民俗论文数十篇,曾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民俗学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论文演讲(宣读论文)。2016年9月21日至23日,应邀参加由香港啬色园、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主办,珠海学院香港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联合举办的“黄大仙信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七届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大会”在香港黄大仙祠啬色园的隆重召开,来自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缅甸以及台湾和内地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的国际学术大会,翁烈辉作为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发表论文演讲(宣读论文)《黄大仙信仰的民俗传承与现代意义研究》,参与推动了学术界对于民俗研究、民众信仰研究的开展,达到亚洲七个地区学术交流的目的,为进一步把广东和中国民俗学推介到国际学术界尽了微薄之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