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几日,走在大街小巷,看着家家户户挂满竹杆的咸鱼、咸肉、香肠,在阳光的照耀下,淡淡的腊香味扑面而来,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年味越来越浓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留在我的记忆里是小时候的浓浓年味,年蒸、贴春联、放鞭炮、穿新衣、收压岁钱,充满着新年的喜庆。那时候的生活水平远不如今天,人人脸上却充满着喜悦,小孩子们翘首盼望着过年,跟着大人去亲戚家拜年、吃年饭、好吃的、好玩的比平时多得多。运气好的还能“五天年里”不要写作业,犯错不挨打…</p> <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四左右,家家户户开始忙年蒸,置办年货了。一些饭店就开始不正常营业,专事年蒸了,不同馅的包子堆满了店堂内外。一般人家都要买上百十只包子,再配上几块红糖糕,在没冰箱的年代,包子装在大竹扁或竹篮里,放北风口收藏,一直吃到正月半。有条件和白案手艺的人家,也有自己动手年蒸的。物资匮乏的年代,猪肉、豆制品副食品凭券供应,中市口菜场、副食品店人潮如海,熙熙攘攘,满眼都是手拿红券、蓝券、黄券的大爷、大妈,几斤猪肉、豆腐、百页、糖、糕…年货不多,年味十足。如今,动动手指,网上下单,牛羊肉、海鲜…便捷到达。过年的餐桌上,注重的是吃得新鲜,吃得健康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年夜饭是除夕的重头戏,到了腊月二十八九,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起了,蒸、煮、炸、炒、烩,“团团圆圆”“路路通”“安安稳稳”等充满着寓意的菜品,端上饭桌,家人围坐,说着祝福的话语,品尝着美酒、佳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选择了解放双手,早早地预定了饭店,我尝过了饭店的年夜饭,更喜欢家里有气氛、有味道的年夜饭,忙得是高兴,忙得是团圆。</p><p class="ql-block">春晚是除夕夜的一道大餐,还记得1983年第一届春晚,人们三五成群早早围坐在电视机前,小品、相声、歌曲看的津津有味,春节里议论最多的是春晚。人们的精神生活丰富了、审美要求高了,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冲淡了春晚坚守多年的主阵地,觉得春晚越来越没看头了,也苦了春晚导演的挖空心思和演员的辛劳付出。</p><p class="ql-block">除夕零点钟声刚过,鞭炮声不绝于耳,一直持续到凌晨。小孩子们细心地找着哑炮,折断后将火药聚在一起,用香烟点火,一阵火药的焦味飘过。“爆竹声声辞旧岁,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热闹景象依然在目。随着禁燃的实施,没有了家前屋后辟辟啪啪的鞭炮声,心里总感觉少了些什么。其实禁燃、大气污染的话题,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能否有堵有疏,让年味浓起来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月初一开始,大人们车笼头上挂着几包茶食等拜年礼品,走亲访友拜年了。晚辈们要一一向长辈行拜年礼,说些祝福的话,听着长辈们“好好上学”“早点带媳妇”的叮咛,兜里揣着用红纸裹着的大大小小的压岁钱。随着手机走近千家万户,微信的普及应用,冲淡了年味,年轻人更是懒得挨家挨户拜年,亲戚群、同学群,千篇一律微信祝福语群发,感觉有点应付、糊差。微信红包拜年成了一串串摆设的数字。</p> <p class="ql-block">年味也许越来越淡,换个角度思考,意味着老百姓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如今物质富足、精神充裕,每天过大年,上了岁数的老人常说,“哪想到会有今天的日子丫,我们有福气喽”…中国传统佳节之一的春节,亘古不变,是游子们的期盼,是想家的味道,再远的路程,也要回到充满乡愁记忆的家,品尝各色的年味,了却思乡的情结。</p><p class="ql-block">(注: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