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颂》 编著:王国潼 制作:二胡部落

头爷

<p class="ql-block">此篇向大家介绍王国潼教授编著的《观音颂》一书,此书收录了我国近、现代著名二胡民间艺人阿炳、民间音乐家孙文明,<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二胡鼻祖刘天华先生、以及蒋风之、王国潼、</span>刘长福教授等人创编并广泛流传的二胡曲,由王国潼教授亲自制定编写而成,是对经典传统二胡曲的继承和创新。</p><p class="ql-block">本书中《观音颂》一曲是王国潼教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对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和普度众生佛祖情怀的感同身受,经反复、认真地体验、修改创作而成(详见该乐曲介绍),表现出王国潼教授自己以及广大民众对观音菩萨的敬仰和虔诚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篇内《二泉映月》《寒春风曲》《听松》三首乐曲由北京爱乐民族管弦乐团伴奏,乐团指挥:王憓</p><p class="ql-block">北京爱乐民族管弦乐团由来自著名民族乐团和中央音乐学院的优秀青年音乐家组成,多年来与王国潼及王憓父子经常合作灌录中乐唱片</p><p class="ql-block">乐团各部主要团员如下:</p><p class="ql-block">笛箫: 戴亚</p><p class="ql-block">唢呐: 郭雅志</p><p class="ql-block">管子:李宝林</p><p class="ql-block">笙: 杨守成</p><p class="ql-block">胡琴: 赵寒阳,孙奉中,唐峰,严洁敏,赵<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戈</span></p><p class="ql-block">中胡:杨柳,夏军</p><p class="ql-block">琵琶:张強, 陈<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因</span></p><p class="ql-block">中阮:谬小琴</p><p class="ql-block">杨琴: 張高翔</p><p class="ql-block">古筝: 王中山</p><p class="ql-block">柳琴: 李晖</p><p class="ql-block">大阮: 衛成</p><p class="ql-block">低音提琴: 魏宝正</p><p class="ql-block">敲击乐: 王建华 田新</p><p class="ql-block">录音:李大康 </p><p class="ql-block">此美篇乐曲简介由王憓先生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观音颂》曲目</p><p class="ql-block">1观音颂</p><p class="ql-block">2流波曲</p><p class="ql-block">3二泉映月</p><p class="ql-block">4三宝佛</p><p class="ql-block">5杏花天影</p><p class="ql-block">6寒春风曲</p><p class="ql-block">7听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觀音頌-又名《慈悲頌》</p><p class="ql-block">王國潼曲</p><p class="ql-block">2006年4月,王國潼教授赴普陀山先後參拜了普濟寺、慧濟寺和法雨寺,以及十數個禪院、景觀,有幸於四月十五日晚參加了「首屆國際佛教論壇」閉幕式舉行的傳燈祈願法會。因此,深切地感受到觀世音菩薩普度衆生的慈悲情懷與濟世度人的宏大感召力。後受邀創作了這首二胡曲《觀音頌》又名《普陀梵音》,經過半年時間的不斷修改、定稿,王國潼於十一月十九日再次前往普陀山,應邀參加第四屆南海觀音文化節開幕式,並在當晚"點亮心燈"傳燈祈願法會上,親自演奏了這首《觀音頌》。</p><p class="ql-block"> 樂曲以深情虔誠而莊嚴、聖潔的旋律,頌揚了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表達出人們對佛祖至高無上的崇敬和心靈的至誠。爲了使觀衆能夠從二胡音樂中,感受到頌揚觀世音菩薩的真摯情感,王國潼在創作中利用電子合成器伴奏,在樂曲開始設計了寺廟鍾聲與誦經聲的背景,由合唱隊唱出頌揚觀世音菩薩的歌曲,引出了二胡獨奏。樂曲的結尾又以二胡的快連音型爲襯託,由合唱隊再次唱出更加熱情的觀音頌歌,最後以無限敬仰的熾熱情感高唱"南無觀世音菩薩",輝煌地結束全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观音颂》▽(音画制作 二胡部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流波曲 孫文明曲</p><p class="ql-block">《流波曲》是著名民間音樂家孫文明的代表作。孫文明1928年生於浙江紹興,四歲時因患天花雙目失明。十二歲時父親不幸去世,從此開始拜師學卜,次年由於生活所迫,背井離鄉,到外地已以算卜糊口,開始了流浪顛沛的生活。十七歲漂流到高淳縣,當地算卜需以演奏胡琴招攬生意,爲謀生開始學習二胡,後廣泛接觸江南絲竹、廣東音樂和地方戲曲音樂,他用二胡拉戲,自拉自唱無錫灘黃,其中學習江南絲竹樂對他後來的創作活動有極重要的影響,他先後創作了八首二胡曲,</p><p class="ql-block">此曲作於1952年冬,同時創作的有四方曲。據孫文明說這兩首曲子原是同一首樂曲,後來他把快、慢兩個部分分開,快的部分發展爲《四方曲》,慢的部分則成爲《流波曲》。這首樂曲是孫文明流落異鄉困苦生活的自我寫照,旋律深沉、憂鬱而蒼涼,音樂時起時伏,曲中仿佛在敘述和回憶昔日坎坷的辛酸往事,傾吐內心的憤懣不平,似乎亦有凝重執着的理想追求。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流波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泉映月》 阿炳曲 王國潼訂譜</p><p class="ql-block">这首乐曲是杰出民间音乐家华彦鈞(阿炳)的代表作。大约1928年,阿炳三十五岁时双目失明,伦落为街头卖艺的民间艺人,他在社会底层飽嘗苦难,历尽艰辛。《二泉映月》是阿炳心灵的写照,称它为《依心曲》,乐曲以优美而深沉的旋律,抒发了对坎坷生活遭遇的感受和愤怨,以及对美好理想的憧憬。</p><p class="ql-block">此曲于上世纪70年代,由彭修文根据王国潼演奏谱编曲为二胡与乐队,其演奏录制唱片后受到广泛好评,1989年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首屆金唱片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泉映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寶佛 民間樂曲</p><p class="ql-block">蔣風之演奏譜 王國潼修訂</p><p class="ql-block">此曲據傳是三首民間小曲連綴而成,其中有《倒卷珠簾》又名《擔梯望月》、《閨怨》;《三汲浪》又名《採茶》;《和尚思妻》又名《畫堂春》。最初由何人編曲並取名《三寶佛》,尚待查證。二十年代時,廣東音樂先輩曾將《三寶佛》錄制爲唱片,劉天華先生根據唱片記譜整理後傳授給蔣風之,蔣先生又進一步加工潤飾,使之在藝術上更加完整。此曲的標題與曲意並無直接關系,不必從標題字面上的佛家三寶去理解樂曲的內容。從樂曲本身來看,旋律優美流暢,古樸典雅,抒發了一種恬靜而悠然自得的情趣,後半部分速度轉快,情緒較前活躍,給人以輕鬆愉悅歡暢之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宝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杏花天影 王國潼編曲</p><p class="ql-block">此曲原是一首古代歌曲,係南宋著名詞人、音樂家姜白石所作。公元1186年冬末,作者離別家鄉漢陽,前往浙江苕溪,次年夏天路過金陵,深感漂泊之苦,在舟中見水色天光,觸景生情,即興寫下這首歌曲。</p><p class="ql-block"> 王國潼教授改編爲二胡獨奏、鋼琴伴奏的《杏花天影》,採用變奏的手法,將原歌曲的主題旋律加以擴充發展,使舒展悠長的旋律在二胡各個把位的不同音區上得以充分發揮,透過音色、力度和節奏的變化,以及滑音、裝飾音等技法的運用,令樂曲的音樂風格更爲新穎獨特,具有某種浪漫的幻想色彩,深刻表現了作者離愁鄉思、懷念親人的心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杏花天影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寒春風曲 </p><p class="ql-block">阿炳曲 王國潼訂譜</p><p class="ql-block">民間音樂家阿炳一生創作、改編了大量民族器樂曲。由於他的早逝,現今留下來的只有1950年夏天錄音演奏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寒春風曲》《聽鬆》和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龍船》。</p><p class="ql-block">《寒春風曲》從樂曲的標題來看,是描寫春天吹來的寒風。據說這首樂曲原是道家失傳的梵音曲調,是否確實尚待查證。《寒春風曲》的某些旋律和演奏手法與《二泉映月》相近,但情緒更爲活躍、流暢,給人一種蒼勁、挺拔的感覺,旋律在反復變奏的進行,音調越來越堅強,抒發了阿炳對坎坷艱難生活的感受,以及頑強的生活信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寒春风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聽鬆 阿炳曲</p><p class="ql-block">聽鬆是傑出民間音樂家阿炳的另一代表作,樂曲的標題源自無錫惠山腳下石牀上刻著的唐代書法家李陽冰所寫的"聽鬆"兩字。此曲的內容,阿炳有兩種解釋,其一是靜聽吹過鬆樹的風聲之意。其二是描寫宋代愛國將領岳飛與金兀術打仗,金逃到惠山腳下聽鬆石,誤將惠山上的鬆濤之聲聽成宋兵追殺聲的故事。兩種解釋似乎自相矛盾,實質上卻是統一的,因爲器樂作品的內容難以描寫的十分具體,往往是透過音樂演奏的感情,讓觀衆自己去領會。而《聽鬆》曲中的音調鏗鏘有力,節奏起伏跌宕,氣勢豪邁磅礴,不難使人感受到一種奮發挺進,剛直不阿的堅強性格和精神氣質。樂曲中所表現的這種性格氣質,不但與中國人傳統習慣中對鬆樹崇高品格的贊頌相吻合,同時也與民族英雄岳飛的偉大精神相一致。此曲部分旋律,據阿炳說是從佛教「不二法門」廟中的和尚處學來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听松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该书除乐谱外,还配有高质量DSD无损音频光盘供广大琴友欣赏,有意的朋友可扫以下二维码加王憓先生微信咨询</p><p class="ql-block"> 2023.12.1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