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西双版纳·野象谷

老华仔追梦

<p class="ql-block">  野象谷因处于关坪河、百花山南养散素河级勐养河三条河交汇的河谷内,故原被称为“三岔河”。1997年1月,为了突出野象的重要性,时任云南省省长的和志强建议将县区更名。次月,景区由“三岔河”更名为“版纳野象谷”,这一名称由和志强先生亲自为景区书写。2000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田纪云题写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野象谷景区”,成为目前景区名称。</p> <p class="ql-block">  1976年,云南省动物研究所在西双版纳第一次记录了101头亚洲象。1983年,再次记录亚洲象179头。1988年,五头亚洲野象被当地村民看到。这是1949年以来,野象在人类居住区的第一次露面。不久,野象谷所在保护区下属单位在象塘附近的河畔投放食盐,野象不时到象塘饮水、舔食盐。此后,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局在此修建了一个观象台和观察棚,对野象进行科学性质观察。1990年,集观察野象、热带雨林观光、探险、科研考察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风景区开始修建。同年,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管理局和世界自然基金合作开展了野生蝴蝶人工饲养繁殖项目,在野象谷景区建成了中国第一家蝴蝶饲养繁殖基地——蝴蝶园。1996 年,野象谷景区正式开放营业。2002年,国家林业部批准在野象谷成立亚洲象种源繁育基地,该工程于2008年12月份通过验收,是中国目前唯一的亚洲象研究繁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野象谷位于勐养自然保护区南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内。景区距离西双版纳州府景洪市22千米、勐养镇10千米,地理坐标为北纬22°10′—22°11′,东经100°50′—100°51′之间,占地面积5.17平方千米,水域面积8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野象谷属于北热带和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炎热,干湿季节分明。既有大陆性气候的优点,又有海洋性气候的优点,昼夜温差大,年温差小,年均温在18.6°至21.9°间,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至1700毫米间,其中6至10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4.1%。年均日照时长在1800—2300小时间,年均太阳辐射总量在120—136千卡间,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86之间。全年盛行东南风和西南风,年平均风速0.5—1.5米/秒,静风频率71%。受到地形的影响,景区内气候垂直变化较大,形成较为明显的垂直气候带,海拔800米以下北热带气候,海拔800至1500米之间为南亚热带气候,海拔1500米以上为中亚热带气候。野象谷所在的勐养镇地形主要由山原和侵蚀中山组成。</p> <p class="ql-block">  野象谷的主要景点分布在西南处的入口,自南向北依次为大象学校、雨林小剧场、蛇蜥园、水上餐厅、蝴蝶园、兰花园、热带雨林观光索道、树上旅馆、高架观象栈道、亚洲象博物馆、画象屋、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等。</p><p class="ql-block"> 蝴蝶馆位于景区西南方向,是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合作的野生蝴蝶饲养繁殖试验基地,是中国第一家人工饲养的蝴蝶馆。馆内主要饲养热带、亚热带蝴蝶48余种,主要有裳凤蝶、云南丽蛱蝶、中华枯叶蝶、巴黎翠凤蝶、鹤顶粉蝶、红锯蛱蝶等本地种类和从台湾引进的大帛斑蝶,均具较高观赏、科普价值。游客可以观赏到蝴蝶,从卵—幼虫—蛹—蝶的生命过程,每年繁殖各类蝴蝶12万只,并在景区内放生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兰花园又称兰园,位于蝴蝶馆东北处。园区以种植兰花为主,园区内所展示的兰花大部分是中国一级保护植物,如松萝铁兰、蝴蝶兰、跳舞兰等品种。园中还设置有科普讲解馆,可以从中了解兰花的一些珍稀科属的特点,也可以从中了解到热带雨林中植物的一些独特景观,如寄生、附生、气生根等。</p> <p class="ql-block">  野象谷每天都会有歌舞迎宾 、大象游行、雨林小剧场、大象学校课时等演出可观看。歌舞迎宾,是佤族特色的大型歌舞迎宾活动。大象学校是在野象谷的中国第一所大象学校,“学校”里共有10头大象,年纪最大的33岁,最小的9岁。在学校里,每天下午有2场大象演出,持续半小时。可以观看大象转呼啦圈、踢足球、画画、升“校旗”等活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