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通海小新村里走岀来的朱嶟、朱家宝两位晚清圣贤,是云南人的骄傲,也是朱氏门庭的荣耀!</p> <p class="ql-block">二贤祠是悬挂在通海小新村朱氏宗祠,中殿板壁上的一块匾额。歌颂的是朱氏族中在清代涌现岀来的两位贤臣,朱嶟和朱家宝,朱嶟是嘉庆二十四年的进士、朱家宝为光绪十八年进士,两人先后入朝为官,从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直至清朝退位鉴证了国家的兴衰,同时也都对国家人民作出了卓绝的贡献,名噪一时。匾额朱底金字,正文二贤祠三个大字用颜体书写,端庄大气,小款内容为:通海小新村朱氏一门二进士,朱嶟官拜兵部、礼部尚书,内阁学士、顺天学政、全国会试总裁;朱家宝光绪年间,官至吉林巡抚、安徽巡抚、直隶总督。匾额由云南名医王汝俊先生书丹。</p> <p class="ql-block">话说朱家宝是华宁县宁州镇人。怎么会跑到通海克呢?朱家宝确实出生在玉溪华宁县,按今天的说法他就是华宁人,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往事,朱家宝的曾祖朱珍是从通海小新村搬到华宁去生活,直到光绪十八年(1892)朱家宝考取了进士后,苦于一直在朝中没有谋得个适合的差事;至此朱珍这一支朱氏后人已经离开通海四代人了,于是乎朱家宝便回到通海小新村,隆重举办点祖归宗的活动仪式,在族中长辈的召集下召告世人重归通海小新村朱氏,名正言顺的成为了通海小新村明代始祖朱文益<span style="font-size: 18px;">的十五世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注:朱文益</span>于明<span style="font-size: 18px;">洪武十二年(1379),跟随沐英(朱文英),由江苏太仓嘉定县迁入云南昆明,洪武十四年(1381)落籍通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话到这里就不得不提</span>同宗朱嶟了,朱嶟(1791-1862)乃是清庭四朝元老,官至兵部、礼部尚书,名满天下。虽朱嶟为十六世祖,但年纪上整整大了朱家宝68岁,到朱嶟辞世时,朱家宝还是两岁孩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朱嶟(1791-1862)</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汉族,字仰山,号㮹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云南通海人。著名清朝重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朱嶟官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嘉庆二十四年进士(1819),选庶吉士;二十五年(1820)授检讨,同年入翰林院任编修迁御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道光十二年(1832)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十三年迁礼部给事中;十四(1834)年任大理寺少卿,数月后转詹事府,充起居住官;十五年(1835),擢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十七年(1837)任兵部左侍郎。二十四年(1844)任吏部左侍郎;二十五年(1845)检授内阁侍读学士。二十六年(1846)主考山东乡试,试毕回京任顺天学政。二十八年(1848)历通政副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二十九年(1849),授仓场侍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咸丰三年(1853),任户部左侍郎,朝廷赏“紫禁城骑马”;六年(1856),迁都察院左都御史;八年(1858),署兵部礼部尚书,旋授礼部尚书;十年(1860),出任全国会试总裁。十一年(1861),又以病乞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同治元年(1862),四月二十三日,在京逝世。</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嶟逝,朝廷谥号“文端”,有“品端学粹”、“恪尽厥职”、“选持文柄”等评语。光绪初年,地方绅耆报请朝廷批准崇祀乡祠。建立“清礼部尚书朱文端公故里碑”于大桥驿道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朱嶟是中国最早主张全面禁毒的先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上书禁烟</b></p><p class="ql-block">朱嶟在内阁学士兼礼部待郎任上,于道光十六年(1836)上奏道光皇帝《申严例禁以彰国法,而除民害》的奏折,提出了严禁鸦片的主张。朱嶟主张禁烟的奏折,在时间上早于林则徐两年,而且见解更为深刻,朱嶟认为鸦片流毒,防财害小,残民害大。民者国之本,财者民所出;民贫尚可变富,民弱无可救药。他还提出,鸦片对军营严重腐蚀,军队将无法训练,丧失战斗力。这包含了两年后林则徐提到的“中原已无可以御敌之兵”的思想。朱嶟以荷兰殖民主义者利用鸦片毒害印尼人民,使其丧失战斗力,国土遂被侵占的惨痛教训,指出英国殖民主义者,鸦片入关,即有削弱中原之势,所以应主张加强海防,整军备战,痛击敢于入侵之敌,朱嶟的这一反侵略思想,比林则徐更深一层,朱嶟还主张加强禁烟法纪,对走私贩毒团伙和首恶分子,须进行严厉打击,这比单纯治吸食者的观点无疑又进了一步。</p><p class="ql-block">朱嶟作为禁烟运动的思想先驱,其功不可没,在禁烟运动中该占有一席之地,他敢为身下先的气魄和远见卓识将永载史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朝嘉庆、道光两代皇帝执政期间,外患加剧,特别是英帝国主义在加紧奴役世界弱小国家的同时大肆将毒品鸦片运送到中国,中国百姓受鸦片毒害苦甚。朱嶟在考察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之后,深深地体察到鸦片之毒害已由沿海漫延到了京师北京。他在紧急上书道光皇帝的奏折中写道:“中华若不尽早根除鸦片之祸,国人危矣;国人既危,中华更危矣”。</p><p class="ql-block">朱嶟在朝中与任鸿胪寺卿的黄爵滋为力主禁止鸦片进入中国的“主禁派”。据谭宗浚《览海赋》中写道:“鸦片入中国,清乾隆时期岁仅数百箱,在道光中期则设趸船突增至二万余箱。清道光十六年(1836)太常寺卿许乃济清弛禁烟,许照药材纳税。于是,内阁学士朱嶟、鸿胪寺卿黄爵滋,给事中许球、交章力言其有伤政体、请申明厉禁。以荐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粤查办。”他重名节礼贤士,在朝廷上下都有很高的声望,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销烟,朱嶟,黄爵滋皆在朝廷上与其呼应。</p><p class="ql-block">由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失败告终,同时,因为朱嶟举荐林则徐之故,朱嶟也遭贬为山东学政。</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朱嶟是清代了不起的经济学家</b></p><p class="ql-block">道光年间,鸦片泛滥,白银大量外流,造成银贵钱贱,物价浮腾。朱嶟上书建议银钱画一,“附近用钱,致远用银”,银钱通用,以补偏救弊,解决财政困难。</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史籍记载</b></p><p class="ql-block">清史稿 卷四百二十一 列传二百八</p><p class="ql-block">朱嶟,字致堂,云南通海人。嘉庆二十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迁御史。道光十二年,畿辅灾,广东副贡生潘仕成捐赀助赈,赐举人。有援案以请者,嶟疏言:“仕成本副贡,去举人一间,赐以举人,於破格之中,仍寓量才之意。厥后叶元堃、黄立诚次第援请,若因此遂成定例,生富人徼幸,阻寒士进修,於事不便。应请旨饬各督抚,水旱偏灾,捐输应奖,不得援引前案。”上嘉纳之。五迁至内阁学士。十七年,擢兵部侍郎,迭兼署吏、户二部,坐事镌五秩。二十六年,补内阁侍读学士。御史刘良驹条奏银钱画一,上命各省督抚议奏。嶟疏言:“泉布之宝,国专其利,故定赋以粟,而平货以钱。物贱由乎钱少,少则重,重则加铸而散之使轻;物贵由乎钱多,多则轻,轻则作法而敛之使重。一轻一重,张弛在官,而权操於上。今出纳以银,钱几置诸无用。虽国宝流通,然流於下而不转於上。於是富商市侩,得乘其乏、操其赢,而任意以为轻重。若使官为定价,且必格而不行。要在因其便使人易从,通其变使人不怨,行其权使人不疑。方今盐务疲敝,皆以银贵钱贱为词,以盐卖钱而不卖银也。卖钱即解钱,人必乐从,长芦盐价可解京充饷。请於东西城建库藏钱,以户、工左右侍郎掌之,按时价搭放各旗,就近赴库请领,以免其转运,并严禁克扣、短陌、搀杂诸弊。两淮盐价,解备河工岁修。淮上全工,水路皆通,挽运较易,工次雇夫购料,俱系用钱,此两便之道也。农民以钱输赋,天下十居七八。地方官收钱解银,每致赔累。江西抚臣吴文镕前奏:‘本省坐支之项,收钱放钱;解部候拨之款,徵银解银;兵饷役食,请照时价改折。’其言不为无见。惟全行收钱,往返搬运,倍增劳费。通省绝无银币,亦未免偏枯。拟请州县徵收,向来徵银解银者置无论,但照现在收钱者,量钱粮多少,视附近地方兵役众寡,酌减应解银数,以纾其困。除易银解司之外,即以钱抵银,每银一两,折钱若干,酌定数目,按照时价,支放兵饷役食。应有耗羡平馀,仍行提出解司,而本管同城之官俸,本州县之书工、役食、祭祀、驿站,本地方分汛之兵饷,俱准坐支。馀则视道路之远近,解存道、府、藩各库,以放兵饷。时价则视省垣为准,以开徵前十日为定,由藩司通饬遵照,半年一更。饷银每两折钱多不过千七百,少不过千二百,取为定则,不得再减。至文武官廉俸无可坐支者,兵丁屯驻之区,附近州县无收钱者,皆发银如故。官局钱搭放向有成例者亦如故。如是,则虽变而实因,不至纠纷窒碍。至如百姓出粟米麻丝易钱输赋,久已习为故常,向收若干,今折若干,凡自封投柜者,不遽改折,是於民无扰也。兵丁领银,仍须易钱然后适用。每至兵领饷时,不准铺户抑价,今照定价放给满钱,此於兵无亏也。先时银多,则官以收钱渔利;今时钱贱,则官以易钱赔累。多用钱则少解银,即累亦因而减,迨银价平时,又复可获羡馀,此於官有益也。或谓钱收于上,则廛市一空,恐致钱荒。不知兵役领钱,仍行於市,地方官除存库外,尚有大半必须易银解司,则其钱亦行於市。且今日之弊,不在钱荒而在钱滥,欲救其弊,莫利於收钱,尤莫利於停铸。当此钱贱之时,暂停鼓铸,以工本之银,发出易钱,实收上库。薄小者汰之,则私铸难行,而官钱日多,钱价可平,而制钱一千准银一两之例,可得而行矣。是知停铸者用钱之转关,平价者绝私之微权也。将欲平价,非使银钱相埒不可,为平价而暂停铸,迨价平而复开炉,所谓欲赢先缩,一张一弛之道也。夫损上必期益下,今钱值日贱,物价日贵,泉府费两钱而成一钱,官兵领一钱则仅当半钱。无益於民,有损於国,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总之可用钱则用钱,必须用银则仍用银。附近则用钱,致远则用银。子母相权,赢缩有制,补偏救弊,无逾于此。惟各省情形不一,因地制宜,随时变通。当责各督抚体察酌议尽善。”疏入,上命军机大臣会同户部议行。历通政副使、内阁学士。二十九年,授仓场侍郎。咸丰四年,病,乞罢。五年,病痊,复授户部侍郎。六年,擢左都御史。迭署兵、礼二部尚书。十一年,又以病乞罢。同治元年,卒,谥文端。</p> <p class="ql-block">朱嶟介绍告以段落,说回朱家宝来。朱家宝中了进士,点祖归宗通海小新村朱氏一族,为了扶持朱家宝在朝中立住足,同时也是朱氏门宗寄期望于朱家宝能在朝为官重振家声,族中长辈商议后,从族产中调剂筹措300两文银赠予朱家宝,充作上京盘缠之用。</p> <p class="ql-block">朱家宝(1860 - 1923)字经田,一字金田,号墨农,云南华宁县宁州镇人,清末民初政治家。他曾经是清朝安徽巡抚、吉林巡抚、光绪十八年进士,也曾经是中华民国直隶省长兼督军、民政部尚书。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和转变,既有忠于清廷的坚持,也有顺应时势的变通,既有支持袁世凯称帝的迎合,也有赞助张勋复辟的反叛。他的政治生涯反映了清末民初这个动荡时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p> <p class="ql-block">果然不负众望,朱家宝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他以清廷忠臣自居,坚持“家宝食清之禄,死清之事”的信念。他历任直隶平乡、新城、南和知县,被直隶总督袁世凯赏识为“近畿循吏第一”,升为保定知府。他曾经被派往日本考察政务,回国后升为江苏按察使。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由东三省总督徐世昌荐为吉林巡抚,未赴任,次年安庆起义后移任安徽巡抚。1908年11月镇压了马炮营起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从都督到议员</b></p><p class="ql-block">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浙江、江苏等省宣布独立。安徽革命党人为地方治安计,促朱家宝宣布独立,他顽固地拒绝说:“家宝食清之禄,死清之事,城存与存,城亡与亡,诸君勿复多言。”后来,袁世凯派人密电朱家宝“宜顺应时势,静候变化,不可胶垫书成见见,贻误大局”,朱顿悟袁意,态度翻然改变,遂于11月8日宣告安徽独立,被推为安徽都督。次日,在皖之赣军黄焕章部围攻都督府迫饷,朱家宝逾墙而出,缒城逃走。1913年1月任参议院议员;12月任政治会议议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从省长到尚书</b></p><p class="ql-block">1914年(民国三年)2月,袁世凯任命朱家宝为直隶民政长兼都督;5月,改任直隶巡按使加将军衔。1915年(民国四年),袁世凯称帝前夕,朱家宝给袁上“奏折”,称“奏请皇帝陛下圣鉴”,袁称帝后受封一等伯。1916年(民国五年)7月,袁世凯死后,朱家宝被段祺瑞内阁命为直隶省长兼督军。1917年(民国六年)7月,朱家宝赞助张勋复辟,授民政部尚书。复辟失败后逃亡日本。1918年10月返天津寓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是非功过留予后人评说</b></p><p class="ql-block">朱家宝的政治生涯可以说是一波三折,他在清末民初的动荡时期,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立场和行动,以求适应形势的变化。他有时表现出对清廷的忠诚,有时又表现出对革命的妥协,有时又表现出对袁世凯的迎合,有时又表现出对张勋的支持。他的这种矛盾和转变,既可以看作是一种政治上的机智。他的人生轨迹,反映了清末民初这个时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反映了这个时期的人们在面对历史巨变时的困惑和选择。</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朱氏宗祠的建筑修缮</b></p><p class="ql-block">通海小新村朱氏宗祠始建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大<span style="font-size: 18px;">殿横梁上明确纪年,</span>是以朱嶟为代表捐资修建;有料可查的第二次维修发生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咸丰四年(1854),中殿横梁上有明确纪年;第三次增建前殿门头是由朱</span>家宝差人,将三百两文银送至通海小新村朱氏族中长辈,由族人主持修建,以示对祖先的崇敬,但没有明确纪年,只是族中长辈口耳相传;今日展现在大家眼前的小新村朱氏宗祠距今已有176年,最近一次维修是在族长朱培盛组织下,于2019开始维修,持续到2023年基本将朱氏宗祠整体建筑修缮完毕,仍然保持着清代时期的建筑的风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朱氏宗祠历史沿革</b></p><p class="ql-block">朱氏宗祠坐落在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杨广镇小新村的中心地段,始建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距今已有176多年历史。朱氏宗祠占地1227.86平方米,殿前耸立着一对古朴且富有神韵的石狮,建筑按照前殿、中殿和正殿三层建设,共52间房舍。朱氏宗祠设计独特,结构严谨,做工考究,三个殿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分内外两院,前殿墙面,嵌有道光皇帝封赐朱嶟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等内容的诰封碑。中殿与大殿之间各有两厢十二耳房和六个躲间,中殿板壁背面有朱斗南于光绪十六年(1890)敬书之朱子治家格言。林则徐为宗祠題写的匾额及其它数十块。正殿天花板壁画有山水花鸟、飞禽异兽和各种书法,屋门上刻有数百幅以故事为内容的图案或古代诗词名作等。宗祠所有门窗、房檐、壁间都被艺术雕刻,绘画装饰点缀,琳琅满目,是一座具有典型中国传统方格式宫殿建筑,具有较高的人文,历史和艺术价值。朱氏十六世袓朱嶟,为清朝著名重臣,在他的倡导下,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由族人募资所建,作为案祀、集会、议事之用。</p><p class="ql-block">2009年12月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11月22日被公布为玉溪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值得一提的是,朱氏宗祠在文革期间,宗祠内的祖宗牌位、木门、雕刻、匾额等被毁。自1955年至2018年,长达63年间被无关人员侵占杂居,在族长朱培盛、家族后人中的仁人志士、村委会及通海文物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才得以理清产权,清除杂居人员,为朱氏宗祠实施抢救性保护维修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2023年是朱家宝逝世100周年,届时华宁县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华宁陶旅游文化节】其中朱家宝百年纪念暨乡贤文化展是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份,近日筹备组委会,发起人顾继伟先生致电约稿,让我提供点关于朱家宝内容的文章,于是我联系了通海小新村朱氏老族长朱培盛老先生,将了解到的关于朱家宝与朱嶟还有与朱氏宗祠相关的陈年往前整理出来,供后人参考。</p><p class="ql-block">朱浩海记于昆明兰室风清书画社</p><p class="ql-block">癸卯冬至前五日</p><p class="ql-block">(作者为通海小新村朱氏十八世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