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震撼的孖祠堂周氏大宗祠

李子

<p class="ql-block">在岭南传统建筑中,祠堂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存在,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政治重心东移是一个发展趋势。尤其是明清时期,南方经济发达,达官显贵热衷于修建祠堂以光宗耀祖。</p><p class="ql-block">广州南村是一座古村落,800多年前周敦颐第9代传人周仕龙、周遂禄从湖南道洲县南移此地开荒种植,命村名为南村,繁衍至今,周氏南移龙归现有1万多人,年轻的已是第31代传人。</p><p class="ql-block">村里有周敦颐九世孙的祠堂“周氏大宗祠”已列为广州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这段视频,就是位于广州龙归南村的周氏大宗祠,俗称孖祠堂,气势宏伟,有种令人震憾的美!</p><p class="ql-block">为啥修两座一样的周氏大宗祠?原来“孖祠堂”是为纪念南村周氏开村始祖周仕龙、周遂禄兄弟而设立的大宗祠,二人为北宋理学大师周敦颐(《爱莲说》的作者)的第九代孙,自南宋嘉定十三年(1221)到此开村建基。由此渊源,可知“孖祠堂”的出现并非偶然,恰是周氏后人传承先祖周敦颐“仁义孝悌”的为人处世主张,践行“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家风的最好见证。</p> <p class="ql-block">“孖祠堂”,它由并排而列的两座周氏大宗祠组成。两座祠堂连起来有56.5米宽,恢弘的气势在广州地区可谓独一无二。祠堂内的雕梁画栋间,仿佛诉说着周氏家族的传奇身世。</p> <p class="ql-block">“家无读书子,钱财何处来?”周氏族人常以朴素的祖训督促孩子读书。因此,除了春秋二祭之外,在民国很长一段时期内,孖祠堂就作为书院使用,最盛时期曾一度容纳900人同时上课。受周敦颐好学之风熏染,在南宋、元、明、清四朝,南村便有超过30人金榜题名。</p><p class="ql-block">1932年,“孖祠堂”还成为当时龙归地区最高学府——番禺县立乡村师范学校的所在地。现代著名音乐理论家周国瑾、爱国侨领周国栋就从这座祠堂的大门走出。</p> <p class="ql-block">周氏先祖周墩颐。周敦颐又名周元皓,字茂叔,原名周敦实,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中国北宋五子之一,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仅有119字的《爱莲说》,是周敦颐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p><p class="ql-block">它以托物言志的独特魅力流传千古,名扬天下,为周氏族人留下一笔世代传承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在南村,周敦颐后人世居于此800年,一直恪守着先祖的爱莲遗训。他们重教、好义、廉洁的家风,也仿如一股“濂溪清风”,绵延不绝地吹向岭南大地,为当代乡村治理带来独特的启示。</p> <p class="ql-block">周墩颐《爱莲说》中的名句。</p> <p class="ql-block">永恩堂里的书画作品展。</p> <p class="ql-block">在周氏大宗祠的绍光堂里有大南村简介,这里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了还村的前世今生,它的起源和历代宗亲们的成就,可谓人才辈出。</p> <p class="ql-block">这里详尽的介绍了周氏家族的发展历程中英才辈出,让人心生敬畏。他们中有实业家周棠、华侨农业实业家周耀星、新中国人民音乐家周国瑾、著名学者、语言专家周流溪等等。</p> <p class="ql-block">周氏大宗祠的建筑华美,岭南建筑中的三雕两塑利用的淋漓尽致,让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在这里参观游览,不仅可以了解周氏家族的荣耀,而且可以欣赏到美伦美奂的岭南建筑,真的收益良多。</p> <p class="ql-block">800年前北宋著名理学家周敦颐的后人南迁,定居于龙归南村。明末清初,周氏后人为纪念先祖修建了周氏大宗祠,祠堂规模宏大,是广州市仅有的由两座建筑结构基本相同且并排在一起的祠堂组成的,因此被当地人称为“孖祠堂”(粤语,意为“双生祠堂”),同时是白云区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古建筑之一,它是龙归街一大文化地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以“爱莲”闻名,龙归街有着优良的廉洁文化和家风传统,自古就有守家训、重家教、正家风的文化传统。(文中有关介绍均来自网络资料和景区相关介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