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东陵游记

侯哥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清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我国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大一统朝代。清王朝持续存在了296年,它在治理中国的过程中有功也有过,最大的功劳就是拓疆扩土,收复了台湾、外蒙、新疆和西藏,使中国版图空前广阔,这些领土基本上奠定了我国今天的国界,使中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大国立于世界之林;清王朝最大的过失就是后期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和朝廷腐败,导致我国没有跟上世界工业革命的进程,由强变弱,不断遭受西方列强入侵,割地赔款,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清王朝前后共有12位皇帝,他们分别是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和宣统。可能是清朝历史离我们不太远,所以我对这些皇帝的最终归属产生了兴趣。清朝皇室共有五处陵寝,分别是抚顺新宾的永陵、沈阳的福陵和昭陵、唐山的清东陵和保定的清西陵。去年8月,我专门到辽宁,参观了永陵、福陵和昭陵,并发表了游记。今年10月我又专程到唐山和保定,参观了清东陵和清西陵,算是走遍了清朝所有皇帝的陵寝,真可谓:游皇陵、赏古建、忆历史、评诸帝,增长知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下面是去年8月我在辽宁抚顺新宾县永陵的留影,这里埋葬的是努尔哈赤的先辈,包括他的六世祖、曾祖父、祖父和父母等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下面是我在清福陵留影,位于沈阳东郊的清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陵墓。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族(即满族),夺取了辽宁广大地区,建立了“后金”政权,并迁都沈阳,是清朝的实际奠基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下面是我在清昭陵的留影,位于沈阳北郊的清昭陵为清朝第二代皇帝皇太极的陵墓。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子,即位后励精图志,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发展生产,加强兵力,改国号为“大清”,征服了朝鲜和漠南蒙古,占领了关外全部城镇,为清军入关创造了条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以上的清永陵、清福陵和清昭陵合称为“关外三陵”或“盛京三陵”,清军入主中原后在关内建造的第一个皇家陵园是清东陵,里面的第一座陵寝是顺治皇帝为自己建造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清东陵位于唐山遵化市昌瑞山南麓,占地面积80平方公里,是中国规模最大、布局最完整、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帝王陵墓群。清东陵始建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历经247年,陵区内共建有15座陵园,其中包括5座帝陵(顺治帝孝陵、康熙帝景陵、乾隆帝裕陵、咸丰帝定陵、同治帝慕陵)、4座后陵、5座妃园寝和1座公主园寝,共埋葬着5位皇帝、14位皇后、136个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计161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下面是清东陵的全景图,清东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清东陵面积太大,也比较分散,帝陵之间相隔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目前仅开放了孝陵主神道、景陵、裕陵、定东陵(慈禧陵)和裕陵妃园寝,为了看得更加全面,我租了一辆车,在陵区内整整参观了一天半。清东陵有三大看点:第一是气势恢宏的孝陵主神道;第二是美仑美奂的裕陵地宫;第三是豪华无比的慈禧陵隆恩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首先参观清东陵的主陵——顺治皇帝的孝陵,它是清朝入关后建造的第一座帝陵,为清朝后世帝陵定下了模式和蓝本。顺治是皇太极第九子,清朝第三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后第一位皇帝。他6岁登基,13岁亲政,24岁病逝,在位18年。即位初期,由叔父多尔衮摄政,定都北京,镇压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以及南明抗清势力,保证了国家的统一;他亲政后重用汉臣、整顿吏治、进行改革,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清朝的繁荣打下了基础。然而他个人的生活却屡遭不幸:幼年丧父、宠妃早亡、青年染病、英年早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清孝陵在选址时十分讲究风水,以昌端山为靠山(陵墓所靠之山),以金星山为朝山(陵墓正前方所对之山),以影壁山为案山(陵墓与朝山之间的小山),三山之间的主神道成为孝陵的中轴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孝陵前方第一座建筑是大型石牌坊,它是整个陵园的标志。石牌坊全部用汉白玉制成,面阔五开间,宽31.35米,高12.48米,如此精美巨大的石牌坊在国内不多见。石牌坊上面浮雕着“云龙戏珠”、“双狮滾绣球”和各种彩绘饰纹,刀法精湛,气势不凡,是清代石雕艺术的代表作。在康熙年间京师大地震和后来的唐山大地震中,这座石牌坊竟然毫发无损,真是一个奇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石牌坊后面是大红门,它不仅是孝陵的门户,也是整个清东陵的总门户。大红门面阔58米,进深11.5米,为单檐庑殿顶,有三个拱券式洞门。大红门黄瓦红墙,庄严肃穆,给人以威严之感,是清东陵等级最高的大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大红门的内东侧,有一座黄瓦红墙的庭院,叫“具服殿”,是供前来谒陵的皇帝、皇后临时休息、更衣和方便的地方,这是整个清东陵唯一的一个具服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穿过大红门,迎面是孝陵主神道,这条主神道长6公里,宽12米,从石牌坊向北一直延伸到孝陵的宝顶,沿途有大红门、大碑楼、石像生、龙凤门、七孔桥、小碑楼、隆恩门、隆恩殿、方城明楼等建筑,十分壮观。清东陵内其它帝陵的神道都从这条主神道派生出去、与之相连,形成一个儿孙陪先祖的枝状形陵寝格局,表现出清朝“居中为尊”、“父子有别”、“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念,主次分明,井然有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大碑楼,全称神功圣德碑楼,是记录皇帝生平功绩的建筑。孝陵大碑楼为重檐歇山顶,碑楼内的石碑上用满、汉两种文字记录着顺治皇帝一生的丰功伟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大碑楼场地的四角,各竖一根汉白玉华表,高13.1米,柱身上刻有如意祥云和盘龙,工艺精湛。每根华表顶端蹲坐着一个石兽,名曰“望天吼”,其中两个石兽向南,两个石兽向北。传说向南的一对寓意“盼君来”,是盼望墓主人的后代能及时来祭祀;向北的一对寓意“劝君归”,是劝说来祭祀的后代莫过于悲伤,要及时回朝处理政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主神道穿过大碑楼后转了一个弯,绕过前面的影壁山,传说这是因为主神道如果笔直通向皇陵宝顶,就象是一把利剑刺向皇帝,这决不可以,所以在中间绕了一个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绕过影壁山,就是孝陵石像生了。石像生是皇陵前神道两旁设置的石人石兽总称,它的多少代表了死者的身份和地位,起到庄严、肃穆、驱邪、镇墓的作用。孝陵石像生共有18对,是清朝皇陵中数目最多、规模最大的一组石像生。最南端由一对石望柱作为前导,往北依次为:狮子、狻猊、骆驼、大象、麒麟、马,立卧各一对,武将和文臣各3对,全长870米,犹如两列威武雄壮的仪仗队,十分壮观。按清朝陵制,只有皇帝陵寝才设置石像生,皇后陵和妃园寝不设石像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过了石像生是龙凤门,龙凤门是神道上的一个门式建筑,由三座火焰牌楼、四座琉璃照壁和两边的红墙组成。照壁正面为盘龙图案,代表皇帝;照壁背面为鸳鸯、荷花图案,代表皇后,其寓意为:帝后共穴,永远合好。整个建筑设计巧妙、错落有致、色彩艳丽,呈现一派皇室气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过了龙凤门,只见一座雪白色的七孔石拱桥,似长虹卧坡、壮观不已。清东陵里的石桥多达102座,其主要作用不是“遇水架桥”,而是体现森严的等级制度,彰显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同时作为神路和陵寝的装饰建筑。这些桥均为石质拱券桥,桥洞的多少依墓主人身份而定,但都是单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孝陵主神道上的这座七孔桥是清东陵桥洞最多、桥身最长的“神路桥”,全长111.60米,宽9.10米,桥身通体采用汉白玉砌成。桥上每一根立柱、每一块栏板上都有精美的雕刻,且含意颇深,它们凝结了中国古代石匠的智慧和才华。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孝陵七孔桥在清东陵只此一座,且属中国十大名桥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按照清朝皇家陵寝建筑规制,在皇帝神路上还要设置一座五孔桥,孝陵七孔桥往北约700米就是孝陵五孔桥了。它质朴、庄重,默默地静卧在神路上,不争不抢、不慌不忙、风姿绰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过了五孔桥,沿着弯曲的主神道北行不远,就看到孝陵的主体部分了。目前孝陵只开放主神道部分,主体陵寝不开放,我只好走近一些,拍了孝陵的小碑楼、三孔桥和隆恩门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孝陵内葬着顺治皇帝、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生母)、孝献皇后董卾氏(顺治宠妃)共3人,均为火化入葬,地宫里只有他们的骨灰罐,没有陪葬品,所以孝陵是清东陵中唯一没有被盗的皇帝陵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接着我参观孝陵东南侧一公里处的景陵,这是康熙皇帝的陵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康熙,清朝第四位皇帝,顺治帝第三子,8岁即位,14岁亲政,在位时间长达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期间,康熙勤于国事、文治武功,擒鳌拜、平三藩;南收台湾、北拒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边界;同时大兴水利,治理黄河,鼓励垦荒,减免税赋,爱民如子,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康乾盛世”,被誉为“千古一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景陵是清东陵内建造的第二座皇帝陵寝,总体布局以孝陵为蓝本,规模稍逊于孝陵,并不建石牌坊、大红门和具服殿。其布局由南往北依次为:圣德神功碑楼、五孔拱桥、石像生、牌楼门、神道碑亭、隆恩门、隆恩殿、三座门、方城、宝顶等,这些建筑由一条宽9.7米的神路贯穿,神路南端与孝陵神路銜接,北端直达宝顶,弯延盘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景陵的圣德神功碑楼被雷击损毁,正在维修,不对外开放,我只好从五孔拱桥开始游览。据说,由于康熙在位时间长,功德巨大,碑文较长(由雍正皇帝亲自撰写,长达4300多字),一块石碑记载不下,所以景陵的圣德神功碑楼内竖立了两块石碑,左碑刻满文,右碑刻汉文。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下面是景陵的五孔拱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景陵石像生,只有5对,和孝陵的18对石像生相比,少了许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景陵五孔桥至牌楼门之间的神路由于地形影响而呈现弯曲,一改其呆板模式,出现灵活多变、步移景换的效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景陵的牌楼门,去掉了龙凤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景陵的神道碑亭(也称小碑楼),重檐歇山顶,亭内碑身上用满、蒙、汉三种文字镌刻康熙皇帝的谥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景陵的隆恩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景陵隆恩殿,是供奉康熙帝神位和祭祀用的大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景陵隆恩殿内最引人注目的是“清朝至民国时期中国领土变迁图”,表明“康乾盛世”是清朝最强大的时期,当时国土面积达1300多万平方公里,之后清朝逐渐衰败,被外国列强占去了近三分之一的土地(包括外蒙独立),缩小为现在96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景陵的三座门,这扇门之后就禁止游客参观了。在景陵的地宫中存放有六尊棺椁,包括康熙帝和孝诚、孝昭、孝懿、孝恭(雍正帝生母)4位皇后以及敬敏皇贵妃。从康熙皇帝起,皇陵就废除了火葬习俗,改为土葬了。改为土葬后,棺椁里有大量的陪葬品,这就为盗墓者提供了发财的机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接着我去参观裕陵,裕陵是乾隆皇帝的陵寝,位于顺治帝孝陵西南方向一公里的胜水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乾隆,清朝第六位皇帝,雍正皇帝第四子,24岁即位,在位时间60年,让位后又训政3年,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63年,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掌管最高权力最久的皇帝,也是清朝最长寿的皇帝(活了89岁)。乾隆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在位期间他不断发展康熙、雍正两朝奠定的文治武功大好形势,进一步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通过一系列边疆战事,加强了对新疆和西藏的管制,使中国的版图达到最大化;他重视教育,修《四库全书》,促进文化发展;他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税赋,保持社会稳定,使国库日渐充实,达到“康乾盛世”的顶峰。但乾隆后期,重用和坤,吏治败坏,社会矛盾加剧,和西方差距开始拉大,使中国处于走下坡路的前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裕陵全部对外开放,自南向北依次有圣德神功碑亭、五孔桥、石像生、牌楼门、神厨房、三路三孔桥、隆恩门、隆恩殿、三座门、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宝顶和地宫等。裕陵的精华在地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下面是裕陵的神道碑亭,重檐歇山顶,亭内赑屃驮着的石碑上用满、蒙、汉三种文字镌刻着乾隆皇帝的谥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裕陵的神厨库,位于陵前东侧,独立成院,里面是为祭祀时宰杀牛羊、制作供品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裕陵的三路三孔桥和隆恩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裕陵隆恩殿,是陵寝中较重要的殿宇之一,是供奉乾隆皇帝及皇后神牌和举行祭祀的主要场所,每年清明、中元、冬至、岁暮、忌辰五大祭和每月朔、望两小祭都在这里举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参观时,在裕陵隆恩殿有一个《震撼的遗珍》展览。1928年裕陵地宫被盗,殉葬珍宝遭到洗劫。1975年国家对裕陵地宫进行清理时,又找出一些幸免于盗的文物遗珍,其昂贵的材质、精湛的工艺令人震撼。通过这个小型展览,使游客有幸一睹“康乾盛世”的富有与皇室贵族的奢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裕陵的三座门(也叫琉璃花门或陵寝门),是皇帝陵墓前朝与后寝的分界线。东门称君门,是皇帝出入的门户;西门称臣门,是大臣们出入的门户;中门称神门,是帝、后棺椁运进去的门户,故中门比两边的门稍大一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裕陵三座门前的玉带河上建有三座精致的玉带桥,龙凤柱头栏杆、两端为靠山龙石雕,如此精美的造型在清朝帝王陵寝中绝无仅有、只此一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二柱门是礼仪性建筑,供帝、后、妃棺椁通行之门。自道光皇帝以后,二柱门被裁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二柱门之后是石五供,祭台上摆放着一香炉、两花瓶、两烛台共五件石制供品。祭台为须弥座,束腰部位多雕刻十分精致的图案。每次后辈给先帝谒陵时都要在这里举行展谒礼,在祭台前奠酒、行礼、默哀。按照规矩,皇家女眷到此止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裕陵的方城和明楼,明楼又称庙号碑楼,建在方城之上,为整座陵寝的至高点。楼内竖有皇帝的庙号碑,用满、汉、蒙三种文字镌刻着皇帝的庙号。明楼檐下设斗匾,书写陵寝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裕陵的地宫最值得观赏,是最为豪华、最具文化内涵的地宫。其进深54米,前后共设4道石门,每扇门均用巨大的整块石料制成,上面刻有菩萨立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裕陵地宫堪称是一座地下佛堂,墙壁和屋顶上布满了佛教题材的石刻图案和梵文佛经咒语,这些石刻形象生动、布局严谨、工艺精湛,被誉为“石雕艺术的宝库”,它对于研究清朝帝陵的构架以及佛教石刻艺术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裕陵地宫内共有6尊棺椁,为乾隆皇帝、孝贤纯皇后、孝仪纯皇后、慧贤皇贵妃、哲悯皇贵妃、淑嘉皇贵妃的合葬墓。1928年,裕陵地宫被孙殿英部队盗掘,里面的金银财宝被洗劫一空,至今被砸坏的地宫石门还躺在地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裕陵的西侧是裕陵妃园寝,是乾隆皇帝后妃们的墓地,里面共安葬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计36位,其中最出名的当属香妃陵墓。裕陵妃园寝是清东陵唯一开放的妃园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裕陵妃园寝是清朝妃园寝中规制较高的一个,显示出乾隆时期鼎盛富裕的的国情。其布局由南向北依次为一孔拱桥、东西厢房、宫门、焚帛炉、享殿、方城明楼、若干宝顶、环形红墙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下面是裕陵妃园寝的神路桥,又称一孔桥,表明妃嫔们的身份较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裕陵妃园寝的宫门、东西配房和焚帛炉,其琉璃瓦均为绿色,与皇帝陵寝的黄色琉璃瓦相区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妃园寝中的隆恩殿(享殿),供放妃子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乾隆皇帝专为纯惠皇贵妃增建的方城、明楼和地宫,使裕陵妃园寝成为清朝规格最高的两座妃园寝之一。该墓穴位于裕陵妃园寝正中,表明纯惠皇贵妃是乾隆36位众妃之首。后来被乾隆废黜的乌喇那拉皇后死后无处安葬,也被放入纯惠皇贵妃的地宫里安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裕陵妃园寝后院是乾隆皇帝众妃嫔的宝顶(坟墓),共有四排三十四座,乌央央的一片,其中只有位于东南角的香妃墓对外开放(见图2)。</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香妃即容妃,新疆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生于1734年。27岁入宫,初封为和贵人,两年后封为容嫔,六年后升为容妃,在宫中生活了28年。乾隆皇帝非常尊重香妃的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允许她穿民族服装和食清真饭菜,且多次带她出游。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香妃病逝,享年55岁,香妃为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香妃的地宫,空荡荡的,只剩下一口棺椁,陪葬品被盗的一干二净。我在新疆喀什旅游时也参观了一座香妃墓,问了管理人员,才知道这里是真正的香妃墓,喀什的只是香妃衣冠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接着我又去清东陵最西边的平安峪,参观咸丰皇帝的定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咸丰,清朝第九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19岁登基,31岁病逝,在位12年。咸丰属于平庸无能的皇帝,上位初期尚有作为,力致改革,整顿吏治,重用汉臣(曾国藩等),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但遇上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入侵之变局,则束手无策,逃亡热河,致使圆明园被烧,被迫签下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咸丰皇帝还有一个最大的失误,就是选择叶赫那拉氏(慈禧)入宫,给大清朝带来巨大的灾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定陵不对外开放,我只能参观一下敞开的部分。定陵地形陡峭,从神路石像生、神道碑亭、三孔桥直达隆恩门,里程短,布局紧凑,层层叠落在一条直线上,一目可观全貌。修建定陵时,清朝正处在危难之际,由于战败赔款,国库空虚,不得已选用了清东陵宝华峪道光帝弃陵所遗弃的大量旧料,所以定陵的建筑质量大不如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下面是定陵的神路和石像生,石像生只有5对,均为道光帝宝华峪陵寝遗址的旧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定陵的神道碑亭(小碑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定陵的神厨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定陵的牌楼门,裁掉了圣德神功碑亭(大碑楼)和华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定陵隆恩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远眺定陵的隆恩殿和方城明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定陵的东侧是定东陵,它是咸丰皇帝两位皇后孝贞显皇后(慈安)和孝钦显皇后(慈禧)的陵墓。按清朝规矩,两宫太后应与咸丰皇帝葬在一起,但慈禧骄淫惯了,不愿与咸丰合葬,故在定陵东边为自己和慈安皇后另建了两座一模一样的陵墓,当中仅隔一条马槽沟。一个皇帝建两座单独的皇后陵,在清朝帝陵中仅此一例,且规格为最高档次。因慈安是正房,所以慈安墓离咸丰的定陵近一点(左边);慈禧本是妃子,所以陵墓离定陵远一点(右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中国历史上,慈禧应该算是一个“千古罪人”,她妃子出身,本没有什么文化,又没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去管理一个国家,却偏偏野心大、掌权欲极强。咸丰帝死后,她通过“辛酉政变”、“甲申易枢”、“戊戌政变”等一系列宫廷政变,强行“垂帘听政”,控制同治和光绪两朝皇帝,实际掌权近半个世纪。她扼杀了维新运动,断送了国家振兴的希望。慈禧生活极其奢靡,只顾自己享受,不顾国家安危,在国库空虚的情况下,仍然花大量钱财为自己庆生和修建颐和园,致使晚清的中国千疮百孔,被迫签下各种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修建自己陵墓时,慈禧也不忘挥霍国库银两。慈安陵墓与慈禧陵墓同时动工,历经6年同时完工,耗银500多万两。慈安皇后先死先葬,16年之后,慈禧又不满足,利用独自掌权之机,以年久失修为借口,对慈禧墓又进行一次提档升级扩建,直到慈禧死前几天才完工,历时13年之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下面是慈禧陵寝的入口处和下马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慈禧陵寝的小碑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慈禧陵寝的神路桥、隆恩门和东西朝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慈禧陵寝的隆恩殿及两边的东西配房装修的极其豪华,所有的木结构全部采用海南黄花梨木制成,这种珍稀木料产量极少,极为贵重,用它来建造殿堂唯有慈禧陵寝一处,堪称“寸木寸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隆恩殿内每根立柱高7米,直径1米,上面包镶着镀金盘龙。墙壁和天花板直接在黄花梨木上作贴金彩画,共用黄金几百公斤,把大殿装饰得金碧辉煌。这种超豪华装修,不仅在明清两代皇陵中绝无仅有,就连紫禁城内都没见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慈禧陵寝的三座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慈禧陵寝的石五供、方城和明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走进慈禧陵寝的地宫,看上去空空如也,仅剩一口棺材,但据记载,当年慈禧的陪葬品价值连城,各种珠宝把棺椁塞得满满的,所以慈禧的陵墓早就被盗墓者盯上了。在她死后不到20年,就被孙殿英部队挖坟掘墓、翻尸倒骨,连慈禧口中鸽蛋大小的夜明珠也没放过,尸体抛至棺外,给自己带来奇耻大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从慈禧陵岀来,我又看了西侧的慈安陵。慈安陵不对外开放,它静静地躺在那里,不争不抢。慈安皇后活着斗不过慈禧,死了陵墓也矮慈禧一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参观完定东陵,我又去惠陵。惠陵是同治皇帝和孝哲皇后的陵寝,位于清东陵最东边的双山峪,是清东陵里建造的最后一座帝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同治皇帝,清朝第十位皇帝,咸丰皇帝的独子,生母就是臭名远扬的慈禧太后。同治在清朝皇帝中算是最差的一位皇帝。一方面他在位时间太短(6岁继位、17岁亲政,19岁去世),实际执政仅2年;另一方面,即使亲政后,他也活在慈禧的阴影之下,无大作为;再加上他被慈禧压制得太苦闷,经常出宫寻花问柳,年纪轻轻便死于花柳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惠陵是清东陵中规模最小的一座帝陵,它处于清东陵的边缘,远离主脉风水,孤独地立在角落里。惠陵虽总体规划仿照定陵所建,但因同治皇帝无甚功绩,又因当时朝廷资金紧张,所以圣德神功碑亭、石像生、二柱门和连接孝陵主神道的神路都裁掉了。惠陵目前不对外开放,有人值班,还不让靠近,我只好在远处拍了几张照片,只能看见牌楼门、小碑亭、三路三孔桥、隆恩门和隆恩殿。据说惠陵的用料还是很讲究的,用的是“楠梃木”,所以惠陵隆恩殿称为“铜梁铁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从惠陵回游客中心的途中见到道光陵遗址,道光元年(1821年)道光帝遵照“昭穆建陵”的祖制,在清东陵宝华峪营建陵寝。道光七年(1827年)工程竣工,随即将孝穆皇后奉安地宫。道光八年(1828年),宝华峪地宫出现渗水,道光帝一怒之下将陵寝拆除,在清西陵龙泉峪重新修建“慕陵”,宝华峪变成了一片废墟。1961年道光陵遗址作为清东陵的一部分,仍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最后我参观了孝庄皇后的陵寝——昭西陵,孝庄皇后是皇太极的妃子、顺治皇帝的生母、康熙皇帝的祖母,她辅佐了两代皇帝(顺治、康熙),被称为“清朝杰出的女政治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孝庄皇后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死于慈宁宫,享年75岁。按传统应随丈夫皇太极葬于沈阳的昭陵,但孝庄皇后临终前曾面谕康熙说:“皇太极安奉已久,卑不动尊,不便合葬。若另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我心恋你们父子,不忍远去,务必安葬孝陵附近。”这给康𤋮帝出了一个难题,为什么呢?因为顺治皇帝已在清东陵的中心位置修建了孝陵,无论将孝庄皇太后葬在陵区任何地方,都卑于孝陵,与其辈分不符,最后康𤋮只好将大红门外东侧作为孝庄皇后的临时安葬地,并建造了暂安奉殿,孝庄棺椁在里面安放了整整36年。雍正皇帝即位后,认为孝庄皇太后暂安在大红门外以来,国运昌盛、子孙繁衍,说明这里确实是一个风水宝地;另外也为了表明孝庄陵寝与沈阳昭陵属一个系统,与清东陵有别,于是决定将暂安奉殿在原地改建为孝庄皇太后的正式陵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昭西陵因在红墙之外,疏于保护,故是最早被破坏和盗掘的陵寝,且毁损严重。昭西陵不对外开放,我只能外观遗址,其小碑楼已毁,只剩下残破的谥号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站在昭西陵墙外,外观高耸的明楼,心想若不是当年孝庄皇太后在顺治帝面前力挺康𤋮为太子,哪有后来的“康乾盛世”。</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