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本篇插图作者:鸿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侃宝钗续---- 薛宝钗诗词赏析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同侃黛玉时賞析其《葬花辞》一样,侃宝钗也应品读一下她的诗词。作家写了各种人物,把某首诗挂在某个小说人物名下,就应看作是那个人物的诗,诗歌是该人物思想、性格、气质,文化素养等等的反映,是小说整体的有机构成部分。茅盾先生对此有个精彩的比喻,说这个特点,叫做“按头制帽”。如薛蟠的“诗”:“女儿悲,嫁个男人是乌龟”,这种“诗”,只有从他这个混蛋、流氓的狗嘴里才吐得出来;其妹宝钗的诗,也只能出于宝姑娘笔下,这顶特制“帽子”,只能戴在宝钗头上,而不能戴在另外人物头上,更不能脱离人物,说成是体现作家本人思想、观点的诗。我之所以强调这个常识,是因我看到,当宝钗姑娘的某些诗句反映了一些值得肯定的思想时,就有批评家说这种进步思想是曹雪芹的,与宝钗无关。哈哈! </p><p class="ql-block"> 说了这些,进入正题,聊聊薛宝钗的诗,看其诗作,反映了宝姐姐什么样的性格、情趣、思想观点。 我想挑她的三首诗聊聊,这三首诗是咏白海棠诗之二、咏螃蟹诗之三、和《柳絮词•临江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咏白海棠》其二(第37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全诗如下: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p><p class="ql-block"> 其诗大意如下:珍重芬芳的花姿,白天也掩上院门,提着水罐浇洒长满青苔的花盆。洗去胭脂红的白海棠,在秋阶上露出她的淡雅身影,带露的台阶迎来冰雪的精魂。淡极才知道花儿更娇艳,愁多怎能不让白玉般的花朵留下泪痕?为报答秋神之恩全凭自身的高洁,看她婷婷玉立默默无语,不觉又到了黄昏。</p><p class="ql-block"> 宝钗的这首诗,表面上是歌咏白海棠,其实是用诗来写她自己。脂砚斋说:“宝钗诗全是自写身分。”即白海棠就是她的化身。她为人朴素宁静,含蓄浑厚,仿佛一朵芬芳淡雅的白海棠花,有冰雪般的灵魂。如同王昌龄诗句所说的“一片冰心在玉壶”。所以,她的白海棠诗,句句都寄寓着她对自己的容貌、心灵的自尊自重,写出她的性格和审美观。</p><p class="ql-block"> 第7回写宝钗之母薛姨妈欲把宫里头的精制花儿送给姑娘们戴,当王夫人说留两枝给宝钗时,薛姨妈说:“姨娘不知道,宝丫头古怪着呢,他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p><p class="ql-block"> 又,第40回写贾母带王夫人、薛姨妈、刘姥姥等人在大观园里游玩,进了宝钗卧室,见到的情景是“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p><p class="ql-block"> 这两处文字可以说明宝钗的性格、爱好,她是一个朴素、端庄的大家闺秀,她不爱那种奢华的东西。所以,在她的诗句中反映了这种性格特点,她认为:淡到极点的白色,才是最美丽的颜色;她用诗句设问:忧愁多了,花容玉貌和柔弱心灵怎能不留下伤痕呢?显然,这是宝钗对自我的告诫,也是对闺友、文友宝玉、黛玉等人的规劝。诗的最后似乎在叹息:不知不觉,一天又到了黄昏!一寸光阴一寸金哪,要珍惜时间。读了这首诗,我们对宝钗的思想性格会有深一步的了解,她是个朴素、善良、自律颇严的姑娘。诗歌丰富了读者对她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其二、《螃蟹咏》之三(38回)</p> <p class="ql-block"> 全诗如下: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酒未涤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p><p class="ql-block"> 其大意是:在桂、桐树阴下坐着举杯喝酒,吃货们瞧着螃蟹盼重阳节到来。螃蟹你不管眼前道路的经纬一味斜走横行,腹内空空只有黑、黄两种货色(黑膏和蟹黄)。饮酒也抵消不了你那腥臭味,还得用菊花除腥,为防积冷,吃时定要加生姜。于今你落入锅里得到了什么好处?月夜水边只留下你贪食的禾黍散发芳香。</p><p class="ql-block"> 值得品味的是, 本诗颔联是对螃蟹形象的描写与刻画:它们一味横行霸道,但腹内空空,只有黄黑两货(金钱、珍宝);尾联则写出了它们的下场:落进了蒸锅,生前贪婪占有的一切俱化为乌有。</p><p class="ql-block"> 此诗写出了宝钗对当时社会现象和贪官们的揭露与痛斥,反映了这个虽涉世不深但目光锐利的少女对黑暗官场的认识,从而可以看到宝钗思想性格的另一面:她在亲友面前,是温柔和蔼的,但对社会上那些黑暗现象也能给予义正辞严的鞭挞。她有儒家提倡的妇德,但绝不充当邪恶势力的“卫道士”。这是她思想道德的进步面。</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也可用来赠给当代的贪官和一切形形色色的犯罪分子们。那些家伙“得势”时也是横行霸道,无法无天,干尽坏事。他们往往胸无点墨,穷得只剩下用不法手段得来的金钱与珍宝。但历史是公正的,谚语云:“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其最后下场,是掉进法律的“蒸锅”,而其身外的世界,依然禾黍飘香!</p> <p class="ql-block">其三、《柳絮词.临江仙》(70回)</p> <p class="ql-block">全词如下:</p><p class="ql-block">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p><p class="ql-block"> 大意是:贾府的白玉堂前(“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春天懂得起舞。东风把柳絮吹得均匀。它们伴蜂蝶纷飞,何曾飘进流水,也未必会坠入尘埃。柳絮万缕千丝,始终不改其潇洒本性,分离聚合都很随意。别笑俺年轻无根基,凭借好风之力,可送我青云直上!</p><p class="ql-block"> 此词是“贬薛派”朋友们的手中利器,是说明宝钗姑娘欲借贾府长辈之力,爬上“宝二奶奶”宝座的有力证据。作为“双拥派”,俺必须为宝姑娘辩护,重释此词。</p><p class="ql-block"> 前三句是对柳絮活动环境(时、地)的铺叙,为下文开篇。从“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起,展示了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根据小说描写,可以42回为分界,黛钗两人的关系,前一阶段,有心理隔阂,而后一阶段,两人成为密友。42回,写钗黛两人推心置腹聊天,写她俩对于惜春画画的调侃评说,都是谈笑风生,可谓亲密无间。以后各回写两人关系,均很和谐。柳絮词写于七十回,此前不久,黛玉写了《桃花行》,仍是悲哀情调,湘云等人先读此诗,故意不把作者告诉宝玉,但宝玉断定是黛玉所作,读后落泪。当时,大观园里的“文青”们,感情都亲密友好。以宝钗一贯的思想观点,是“断不许妹妹有此伤悼语句”的(宝玉语),当众人提议写柳絮时,宝钗又说:“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伴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把他说好了,才不落俗套。”(均见70回)</p><p class="ql-block"> 可见,宝钗写柳絮词贯穿了她的两点主张:一是规劝姐妹们不要抒发悲观伤感之情,认为那种文字会使身心受伤(“愁多焉得玉无痕?”)。所以她用词句表白:桃花也好,柳絮也罢,它们分聚随意,不一定随水流逝,或坠入泥尘。这是鼓励姐妹们要乐观开朗而不要悲观丧气。宝钗的这种观点在养生学上有合理性,也体现了她关爱姐妹们的善意。其二是在艺术上要善于做翻案文章,言人所未言,写出新意。她对柳絮本身是负面评价,不屑以之自喻。但为了表达自己那种入世心态,又标新立异,有意赋于柳絮一种积极向上的风貌,赞扬那种善于借助外力(“凭借力”),活出光彩(“送我上青云”)的努力!可以说,宝钗的这首词,既反映了她在诗歌创作方面的真知卓见,又显示了她那种豁达开朗、乐观向上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在宝钗的诗词里,既可看出她的性格与志趣,也可窥见其思想观点和审美意识。总地说来,其思想倾向是积极向上的,是一个自尊自爱、聪慧美丽的贵族少女的自我写照,与什么“封建卫道士” 挂不上钩,也不能证明她“刻意爬上宝二奶奶的宝座”。宝钗身上的积极因素,应得到正面的评价!也可为当代青少年提供有价值的人生启迪:一个人来到世间,不能遇到困难挫折,就悲观气馁,要勇于与困难做斗争,活出精彩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