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正式开启川西行。 一大早,离开成都平原,走318国道,向既定的目标稻城出发,晚上留住新都桥。 成都是个盆地,也是平原。离开成都不久,向着高原,一路西行,放眼都是山。傻傻的分不清这是农村还是城镇。 这大概是雅安的地域,城镇都在山地中。 雅安,四川省地级市,原为西康省省会,1955年随西康撤省并入四川,设雅安地区,200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位于四川盆地西缘、邛崃山东麓,东靠成都、西连甘孜、南界凉山、北接阿坝,距成都仅115公里。 城镇都在山里的盆地中。 这肯定是大渡河水系了。 大渡河沿岸景色秀美,水流湍急,许多地方都建有发电站。河水平静是因为河面变宽阔了,水流方向附近定有水电站。 在荥经服务区休息。 安顺场,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翼王,太平天国 石达开 在此全军覆没;红军 强渡大渡河,尔后 飞夺泸定桥 胜利北上。 安顺场距离 泸定县 泸定桥 329里,约 165公里。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安顺场。1935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撤离根据地,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5月,红军到达安顺场,准备从这里渡河北上。<div> 5月,雪山冰雪融化,安顺场河面变宽,水深水急,船早已被国军收缴到右岸。</div> 这时,毛主席身边的一位警卫员在附近村里找到一位耄耋之年的经历过当年石达开兵败的老秀才。主席向老秀才请教石达开兵败原因。<br> 老秀才思忖片刻后答道:西边有千户(军职,属武装力量)阻挡,南边有陡峭的高山(贡嘎雪山,海拔7566米),北面是二郎山(海拔3437米),有敌军盘踞,另外还要面对当地少数民族武装。<br> 短短数语,把当年的事情说的清清楚楚,主席听了,十分动容。如今红军正面临着与当年 石达开 遇到的类似困境。<br> 老秀才劝慰毛主席:此地不宜久留,赶紧离开,往泸定走。 中央红军,毛主席迅速决策,全军迅速北上夺取泸定桥。<br> 1 军团 1 师加干部团为<font color="#b06fbb">右纵队,在安顺场渡河</font>,干部团往右打阻击, 1 师<font color="#b06fbb">沿大渡河</font><font color="#ed2308">右岸</font><font color="#b06fbb">朝泸定前进</font>。<div> 1 军团 2 师主力加5军团为<font color="#b06fbb">左纵队,沿大渡河</font><font color="#ed2308">左岸</font><font color="#b06fbb">北上,目标夺取泸定桥</font>。两路纵队夹击泸定县城。</div> 要渡河就得有船。老蒋为了防止我军渡河,早已命令把船全部集中对岸。并扬言,要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 说来也巧,安顺场国军守军营长赖执中,也是安顺场的大地主,他偷偷地留下了一条船,以备情况危急时自己逃跑之用。24日被攻进安顺场的 孙继先 营找到了。 随后,又陆陆续续的找到了三条要修理的小船。 5月25日,<font color="#ed2308"><b>强渡大渡河</b> </font>的战斗开始了。因为水流太急,必须把船拖到C点,奋力摇橹划桨才能到达对岸。 因为是关系到红军生死存亡之战,我军配置、构筑了三个不同角度的轻重机枪阵地,三个阵地之间安排了特等射手,后面是迫击炮神炮手赵章成。<div> 营长 孙继先 挑选出17名突击队员,共18名勇士,各配大刀,冲锋枪,手榴弹5-6枚。</div> 战斗打响,机枪阵地压制敌人火力,渡船朝对岸划去,渡船在枪林弹雨和激流中起伏跳跃。赵章成两炮把敌人的碉堡炸掉,机枪阵地持续火力压制,终于渡船抵岸。<div> 敌人反击,企图把我军消灭在河滩,关键时刻赵章成再打两炮,把反击的敌人炸上天空。18勇士猛扑敌阵,冲锋枪,手榴弹的咆哮,一个营的敌人,被18勇士打崩。敌人溃逃,渡口被我军攻克。<div> 26日,红 1军团主力及 核心纵队 渡河……<br><div> 以上采用了 1 团团长杨得志将军的回忆。</div></div></div> 红军强渡大渡河塑像。 18勇士名单。 18勇士名单和他们的职务。 强渡大渡河勇士唯一的集体照 1936 宁夏。摄影 美国记者 埃德加 · 斯诺。 帮助红军摆渡的77名船工名单。其中 9人牺牲,2人参加红军。他们自1935年5月25日至31日,用了7天时间,把右路军 1 个师加 1 个团共8000红军送到大渡河右岸,直逼泸定城。 红军强渡大渡河遗址。 右路军强渡大渡河成功之后,红军左、右两路纵队迅速向泸定桥挺进。<div> 左纵队先头部队是红 1 军 2师 4团,团长黄开湘,政委杨成武。上头给了他们 3 天时间。他们5月27日出发,路上接连打了几场阻击战,第一天跑了 约90里。28日早上5点继续出发,可没过多久,新的命令要求他们29日拿下泸定桥。</div> 三天的时间一下子缩短到了两天,可这里距离泸定桥还有240里,红4团开始狂奔。距离泸定桥还有110里的时候,天上电闪雷鸣,下起雨来,红军踏着泥泞的小路继续前进。<div> 半途,对岸出现了长长的火把队伍,是正往泸定桥增援的川军。4 团也高调地举着火把前进,对岸询问的时候, 4 团报出了之前击溃的川军番号。</div><div> 两条火龙开始赛跑,4 团把重武器留给一个排,主力轻装前进。跑了十几里,对面的敌人熬不住,突然停了下来扎营休息了。</div> 4 团继续前进,在快接近泸定桥的时候,兵分两路,突袭西桥头,一举拿下。这时候是29日早上 6点左右,也就是说,4团用了25个小时,一边打仗,一边跑完了240里。这就是 飞夺泸定桥 “飞”的内容所在。 红军一昼夜行军240里,创造了世界陆军徒步行军的记录。 他们在这里休息,准备夺桥工作,一边等待重武器的到来。 大渡河 安顺场 至 泸定 河段为南北向,水流由北往南流。上图为大渡河的右岸(东岸),右路红军前进方向的桥台、桥亭和铁索桥。 现在泸定桥东岸的桥台和桥亭。 再来看看左右两岸的地形地势:左岸的西桥头正对山脚高处有一座寺庙,叫观音阁。这座庙宇高居临下,正对着东桥桥亭。 观音阁成了夺取泸定桥战斗压制桥东敌人火力的制高点。 观音阁简介: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战斗中,在观音阁设炮兵和机枪阵地。正是在此强大的火力压制掩护下,红军22位勇士从13根铁索上奋勇攀爬英勇夺桥,粉碎了蒋介石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梦想。 观音阁。<div> </div><div> 红4团的进攻计划布置如下:<div> 在观音阁设置 机枪阵地 和 炮兵阵地。</div></div> 观音阁机枪阵地旧址。 观音阁炮兵阵地旧址。<div> </div><div> 石刻文字:1935年5月29日上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二师四团抵达泸定桥,并迅速控制泸定桥西桥头,占据观音阁及周围有利位置。当日下午四时在此部署炮兵阵地,组成强大火力掩护强夺泸定桥。</div><div> “此处八仙桌大的平面上,是我军第一任炮兵连长赵章成当时的迫击炮阵地。有力的支援了二十二勇士飞夺泸定桥”。(摘自杨成武将军回忆录)</div> 桥头两侧分别布置一个营,主要用作压制对岸的火力,同时可以阻断两头可能增援的敌人。两个营的后面,集中了全团的司号员。<div> 这是红军生死存亡之战。红四团调集了100多挺轻重机枪,火力是对岸没法比的,我们占有火力优势。</div> 由于四团打下西岸桥头时,敌人已经把桥上大部分的木板拆掉。 剩下的一个营分为三部分:挑选出22名战士做突击队,攀爬铁索开路;二连跟在后面,往铁索上铺木板;三连作为生力军,一旦桥面铺设完成,负责发起最后的冲锋。 1935年5月29日下午4时刚到,顿时雄壮的冲锋号激荡峡谷, 两个营同时开火,打得敌人抬不起头来。 随即22勇士攀索匍匐而上。 随即22勇士攀索匍匐而上。 22勇士攀索匍匐前进…… 22勇士攀索匍匐前进…… 二连铺设木板…… 生力军三连随即冲锋加入突击。 突击队接近桥头时,敌人点起了大火。 敌人妄图以熊熊大火阻挡我军前进的步伐。突击队员在队长 廖大珠 的率领下奋不顾身地冲过火海,我大军涌入泸定城,激战两小时,拿下泸定城。 5月30日,红一军,红五军,核心纵队到达泸定,红三军,红九军及大路先遣团也正在紧急奔赴泸定途中。中央红军主力,全部由泸定桥胜利地通过大渡河。铁索桥共通过红军12000人。<div> 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要“朱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计划彻底破产。<div> 泸定桥十三根铁索,承载了中国革命通向胜利的希望。</div></div> 22位勇士(牺牲4人)因飞夺泸定桥而获得的奖励:列宁服1套,钢笔1支,笔记本1本,水杯1只,筷子1双。在当时,这是红军战士能够得到的最高奖赏。 22位勇士(牺牲4人)因飞夺泸定桥而获得的奖励:列宁服1套,钢笔1支,笔记本1本,水杯1只,筷子1双。 列宁服 。 22位勇士只有 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刘金山,刘梓华留下了姓名,其他17位勇士没有留下姓名。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园里,只有五位勇士的姓名刻在了石柱上…… 他们是:二师四团三连支部书记 刘金山,二师四团二连连长廖大珠,二师四团二连指导员王海云,二师四团二连支部书记 李友林,二师四团二连四班副班长刘梓华。其他勇士没有留下名字,只写上“飞夺泸定桥勇士,二师四团二连”。 其中三位勇士,留下了真实的影像: 他们是:李友林,刘金山,刘梓华。<div> 1962年2月,黄永模 任泸定县宣传部长时,他与其工作人员在近四十年的时间里,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找到了 刘梓华(解放后1951年4月病逝) 和在夺桥战斗中牺牲了的四位勇士的信息,他们是 刘德贵,王洪山,李富仁,魏小三。后来,还陆续找到了突击队三位勇士的信息,他们是 赵长发,杨田铭,云贵川(红军战士对他的称呼。小数民族,没有实名。)</div><div> 直到现在得以确认身份的勇士已有12位。对于英雄的寻找仍在继续中。</div> 很不凑巧,9月24日,当我们到了泸定桥西岸,满怀激情要践行铁索桥的时候,却偏偏遇上了泸定桥的大修年。 泸定桥的维保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古时候是一年一小修,三年一大修…… 现在是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 泸定桥围蔽大修中。 泸定桥围蔽大修中。 看样子,崭新的木板已经铺了一大半,工程很快就要完工了。很是遗憾没能上桥! 工人正在检修。 工人正在检修。 一个女人攀着铁链在铁索上行走。 大渡河水流湍急,河水发出巨大的响声。 河对岸是泸定城的主城区,已经建设得非常漂亮。 沿着西岸走走停停,在西桥头左侧一棵树下,发现了一扇虚掩着的铁栅门,下面是一个台阶…… <h3> <font color="#ed2308"> </font><font color="#ff8a00">走下台阶,</font><font color="#b06fbb">脚踏大渡河滩,仰望铁索桥,感怀历史,心潮澎湃,按下快门,致敬伟大的革命先烈!致敬,承载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 铁索桥!</font></h3> 上面的几张照片和下面的小视频,就是在方框处的台阶和河滩上拍摄的。 <div> 视频:大渡河 · 铁索桥</div><div> 大渡河水流湍急,水势浩大,流水发出巨大的响声。<br></div> 打卡留影。 资料:<div> 公元1705年,康熙皇帝为了国家统一,下令修建大渡河上的第一座桥梁,大桥于1706年建成。桥长103米,宽3米,由13根铁链组成,下面9根,两边各2根。<div> 康熙皇帝御笔亲书“泸定桥”三个大字,并立御碑于桥头,碑文正文为“泸定桥”,而横批为“一统河山”。从此泸定桥便成为连接藏汉交通的纽带,泸定县也因此而得名。</div></div> 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以22位勇士为先导的突击队,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铁索桥上匍匐前进,一举消灭桥头守卫。“飞夺泸定桥”,打开了红军长征北上抗日的通道。 离开泸定,途经 甘孜军分区。 路上,一栋栋崭新的,带有藏式风格的大楼依山而建。 一栋栋崭新的,带有藏式风格的大楼依山而建。 <div> 途经康定。康定市是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首府。</div><div> 一曲《康定情歌》千古绝唱,醉了天下人。</div> 康定市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是川藏咽喉、茶马古道重镇、藏汉交汇中心,自古以来就是康巴藏区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信息中心和交通枢纽。 全市幅员面积1.16万平方公里,是以藏族为主,汉、回、彝、羌等多民族聚居的城市,美丽的折多河贯穿全城。 折多山 位于四川甘孜州康定市境内,垭口海拔:4298M。是国道318线通往西藏的必经之道,是川藏线从成都进西藏需要翻越的第2座大山,第 1 座大山是大名鼎鼎的二郎山,自从二郎山隧道贯通后,折多山就成了康巴第一关,也称进藏第一关。 本来,站在山顶上,可以眺望到"蜀山之王"----海拔7556米的贡嘎雪山…… 可寒风冷雨,灰蒙蒙一片,短暂停留后,继续行程。 318国道穿过了折多山4298米的垭口后,一路下行就进入了摄影家的天堂----新都桥。 新都桥 又叫东俄罗,她不是一个景区,是一个镇的名字。新都桥海拔约3300米,并没有突出的标志性景观,但沿线却有10余公里被称为"摄影家走廊"的美景。 可惜到达时已是黄昏,只能在旅舍周边溜达溜达。 高山,小河,漂亮的藏式民居和寺院,纵横的高压输电线,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很美。 太阳下山,余晖照在远处寺庙的金顶上,闪闪发亮。 山中飘来一团云雾,云间出现了 五彩祥云。早到的摄影发烧友说,他们等的就是它。这里是 五彩祥云 常出现的地方。 遇见 五彩祥云 是吉祥的预兆, 藏人说。真心希望,后续的旅程如藏人所言。 天色逐渐暗了下来…… 驮旅游者去景点的马帮也下班了。目送马帮,转身。该吃吃,该喝喝,但不要洗澡,导游说。<div><br></div><div> 2024.01.02</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