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高考四十年,不忘天大母校情

征文选编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作者:李明春&nbsp;&nbsp;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78级高分子化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作者简介:1962年9月出生,现在华侨大学厦门园区工作,居住福建省厦门市。</b></p> <p class="ql-block">&nbsp;&nbsp;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我是1978年秋从福建省泉州市考入天津大学化工系高分子化工专业的李明春,现在华侨大学任教。回忆当年从懵懂少年成长为一名为社会能多少做点事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和政协委员,我心中想的最多是感恩母校天津大学的培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nbsp;&nbsp;&nbsp;&nbsp; 既然是回忆高考40年,不妨先聊聊我的中学生活。饮水思源,上了大学,也不忘中学。我的中学是泉州南安梅山的国光中学,这是一所由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女婿李光前先生于1943年创办的。大家都知道厦门大学是陈嘉庚先生创办的,但是可能很少人知道创办后厦门大学的经费是由李光前先生提供的。先生以“平时需要教育,战时更需要教育”的爱国爱乡精神,在家乡独资创办国光中学。校名“国光”取李国专、李光前父子各一个字组成,很好地体现了先生的家国情怀。这所中学的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和设计水平以及教学设施如生物标本等在当今都是少有的。值得一提的是国光中学还培养了李龙土、陈桂林两位院士,以及刘再复、潘旭澜二位著名社会科学家。我能有幸考入天津大学,要感谢国光中学以及我的中学恩师谢绵湘、李俊贤、谢国清、陈成灶、黄国超、傅维头等老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nbsp;&nbsp;&nbsp;&nbsp; 我出生在福建泉州,但我的毕业证书上籍贯是河北武安,因为我父亲李文瑞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的,1949年解放福建就留在福建工作。我母亲林丽芬是医生,福建泉州人。“文革”期间我父亲被关押了7年,直到“9.13”事件后才放出来,暂时安排在梅山附近的山美水库(当时福建省最大的水库)工作。这样我母亲就从下放的晋江池店大队合作医疗站调到了梅山医院(现复名为光前医院,当时为福建省仅有的两所用钴60治疗癌症的医院之一)。所以我的整个中学生活就在梅山,在国光中学完成了初中和高中。由于“文革”,我的小学大概读了七、八所,生活都顾不上了,哪还有心思读书。好在到了梅山上了国光中学,生活相对稳定了,加上国光中学的好环境、好老师,我才能与天津大学结了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nbsp;&nbsp;&nbsp;&nbsp; 现在该转入正题了,谈谈当时为何报考天津大学?为何选择高分子化工专业?我的高考成绩414分,当时这个分数在福建是除了清华北大上不了,其他学校基本能上。我的户口本写的出生日是1962年9月27日,也就是说接到入学通知书时还不到16岁。家里考虑到当时我大哥(也是天大硕士校友,少将)在东局子的解放军运输技术学院任教,因此地点选择天津。那为什么不选择南开呢?因为当时我中学数理化的老师基本是理科的,以为理科就是当老师。而我希望当工程师,当时我父亲单位的工程师是我的偶像,所以就选择了天津大学,没想到最后还是当了老师。选择高分子化工,说来好笑,就是觉得高分子这个名词好听,用现在的话讲高大上,帅气。化学课我中学就很喜欢,还经常去医院的化验室要试剂来制备氢气。没想到歪打正着,选择了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选择了国内最强的化工专业,真是运气和福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回忆在天大的日子,有几件事也想提提。当年第一次到天津大学是晚上,校园里全是地震后的临建棚。当时就觉得奇怪:天津是直辖市,大城市怎么会连大学里也有这么多的猪圈!说起临建棚我还记得华国锋曾经来天大视察过,不是冲天大,是冲天大的临建棚。我们班还参加过拆除临建棚的工作,由于电源未先切断,我当时整理电线时还被电了一下。第二件事是1980年85周年校庆,当时在我们住的36楼边学二食堂前的小广场举行。那几天正好遇到沙尘暴,日本来的嘉宾还说中国的沙子都飘到日本。校庆最感人是许多老校友包括茅以升在大会上都提出恢复北洋大学校名,可惜当时的教育部长蒋南翔就是不同意。当蒋在会上提出不同意时,会下的我们嘘声一片,很是愤怒!第三件事是很怀念教物化的庄公惠老师,他的课讲得特别好,鲜有同学舍得错过他的每一节课,即使别的班级同学,也自发前来旁听。每次上课,整个教室全部坐满,过道上都挤满了前来听课的人。还记得做一道物化作业时,我采用一种非常规的方法。虽然答案是对的,庄老师批改时特意叫助教通知我见面,指出解题方法有一处不科学。此事我现在仍然记忆犹新,并对我的大学学习期间和现在的科研教学都有受益!还有七里台的礼堂和小卖部...。我是在小卖部遇到1978光仪王崇明的,因为我听到他要买铅笔盒满口闽南腔。前几天我们1978高分子群里还在回忆小礼堂,李复生说:“我们入学手续就是在那里办的,后来又有很多次政治课、全系大会和联欢会都是在那开的,联欢会侯峰和任克宝还联袂说过相声”;李晓峰说:“在那里听过《辩证唯物主义》课,还听过侯宝林现场演讲”;我记得:“还听过卡内基梅隆大学诺贝尔奖获得者郝伯特·赛蒙的演讲,当时是由李曙森校长主持的。我记得李曙森校长英语非常非常棒,后来才知道他是学英语的,一二九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我们班没课叫去凑数的”。兰又平更绝,还记得:“好奇心、同情心和自我利益是人类行为的出发点。赛蒙的观点!”</b></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b>&nbsp; 我十分怀念在大学的那段时光,在大学期间老师和同学对我的影响非常大。那时“文革”刚刚结束,正处于“拨乱反正”时期。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号召“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全国上下呈现重视科教、勇攀科学高峰的良好氛围。学生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老师们在上课的时候付出了自己全部的热情和心血。当时天津大学的老师都是非常好的老师,科研水平高,教学质量也很好。我们高分子教研室还获得2项科学大会奖。可惜现在天大在高分子领域已经不如从前了,据说创办天大高分子专业的汪德熙院士(天大化工系第一任主任,1960年后调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从事国防核化工研究)回天大时对此颇感伤心!真心希望天津大学在化工领域继续保持独占鳌头的优势,同时高分子化工(含材料)也能重振往日的雄风!</b></p><p class="ql-block"><b>&nbsp;&nbsp;&nbsp;&nbsp; 我于1996年又重回母校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姚康德教授。姚先生的治学态度令我仰止,也让我受益匪浅!第一次见面就带我到图书馆,不仅教我要看高分子方面的期刊,还叫我们要看其他领域包括岩土、机电这类专业跨度较大的期刊。他说:“当今科学一定要重视交叉学科,搞学术与打仗一样,要强占制高点”。先生的教诲我时刻铭记在心,并传授给我的学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nbsp;&nbsp;&nbsp;&nbsp; 博士毕业后,我去了日本东北大学反应化学研究所(现更名为多元物质科学研究所)宫下德治实验室做访问学者,从事高分子自组装研究。宫下德治教授是LB膜研究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日本高分子学会副会长。在国外工作期间取得较好的学术成果,倍受日本同行的赞赏。宫下教授主动提出继续合作,并在归国时赠送一套价值近百万元人民币的LB膜研究设备。我回国后主持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上了教授、博导。本来有想争取“国杰”,无奈在华侨大学条件有限,基础研究成果积累少,只好放弃,转为以应用为主的产学研横向科研。目前在福建省特别是泉州地区的化工和材料领域的企业中颇有影响,可以说我没有给母校丢脸!</b></p> <p class="ql-block">&nbsp;&nbsp;<b>&nbsp; 恢复高考四十年,不忘天大母校情。从天津大学毕业后,我时刻不忘天大的培育情,经常想起母校关心我、帮助我的泉州老乡老师---洪家龙、苏全忠、许勇琛等,还有我的辅导员韩云芳老师。说来也是机缘巧合,泉州和天津大学很有渊源。在天津大学,有三任副校长是泉州人,他们是洪家龙副校长、苏全忠副校长和现任的余建星副校长。同时在泉州三所大学的现任校长也是天津大学校友,他们是泉州师范学院的李清彪校友(刚调任集美大学校长)、仰恩大学的朱秀文校友和黎明大学的林松柏校友。这样的机缘巧合说明天津大学培养的学生非常优秀,同时对天大充满热爱,对校友会的工作也很重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nbsp;&nbsp;&nbsp;&nbsp; 最后我想写写我们泉州校友会对母校的回报之情。我们天津大学(北洋大学)泉州校友会成立于1995年2月7日。名誉会长黄达群(香港紫荆勋章获得者)、杨曾艺(北洋校友、华侨大学副校长)、李颂琛(北洋校友、华侨大学教授)、林一雄(华侨大学科研处处长)、姜传宗(华侨大学建筑系主任)和王允澄(石狮市人大主任)。创会会长是林栋材(全国劳模、泉州市规划局局长),我是创会的成员之一,在第二届校友会任常务副会长。第一届校友会为母校百年校庆准备了一幅由华侨大学建筑系周春雨校友创作的浓缩泉州名胜的石影雕,可惜运输途中受到损坏。我们后来又改送一对具有闽南特色的石狮子。这件礼物受到了母校的重视,安置在老图书馆门口。这次120年校庆,我们泉州校友会又向母校提出,再送一对较大规格的石狮子。为体现母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地位并体现闽南特色,我们发动广大校友集思广议,献计献策。结合传统建筑需要,决定专门设计、创作一对彰显大学教育特色的石雕守护狮,捐赠给母校新校区。母校领导非常重视,为此专门开会研究安放位置,决定安置在新校区行政楼前,并指派母校建筑系专门研究园林的刘庭风教授(福建龙岩校友)协助此项工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nbsp;&nbsp;&nbsp; 这对石狮的设计创作由天津大学刘庭风教授指导,确定了“神态严而不威,表情慈而不蔫,动作灵而不呆”的创作思想。采用泉州白G3506天然花岗岩,属淡水花岗岩,质量优秀,材质稳定,经年永固,有横渡墨水不变质,有日晒降温快的特点,并具耐酸度、耐温度高,抗压力强,色泽清晰,底色粉红等优点,以充分体现狮子守护百年名校砥砺前行,矢志不渝的特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nbsp;&nbsp;&nbsp;&nbsp; 这对狮子包括雄狮、母狮,并有五只小狮子。整个石雕的基座长1.895米,宽1.20米,寄意母校创办于1895年,校友为母校120年华诞献礼;身高1.93米,总高2.93米,以鲁班尺寸吉祥数为标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nbsp;&nbsp;&nbsp;&nbsp; 雄狮的眼光平视远方,并与母狮微侧相望,头部额头饱满,头发光润,整体平静有神,胸前授带图案为牡丹,寓意祝福国运兴盛;铃铛常提醒不忘使命,胸有“望前驱之英华卓荦,应后起之努力追踪,念过去之艰难缔造,愿一心一德共扬校誉于无穷”的家国情杯,当为国家栋梁,为国运兴盛奋发;后背授带为钦字第一号考凭,表达“大学应向人民提供新发明、新创造,还要提供能发明、能创造、能领袖群伦的一流人才!”的精神信念,同时,寓意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培养的高素质人才,能承重任,为国担当!前一足站立,意为立足大地,另一足抚地球,意为实事求是,“穷学理,振科工,重实验,薄雕虫”,探索自然、探索世界。雄狮身态为起跑待发的蓄势状态,随时启程,勇往直前,峥嵘头角,光华发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nbsp;&nbsp;&nbsp;&nbsp; 母狮以祥云托之,目视前方,眼光慈和有神,脸呈微笑;头部圆润,头发飘逸,体现女性爱美风尚;胸前授带图案为桃李花叶,意寓桃李满天下。铃铛为上课钟铃,激励师生不从纸上逞空谈,严谨治学,严格教学,求实开拓,培养德才兼备的国家栋梁。后背授带为创办北洋西学学堂的奏折,表达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创办之初,肩负国家“兴学救国”之重托。一百二十年来,几经艰难曲折,为我国高等教育初创起示范,薪火相承,为中国大学体系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前足一静立于地,凭小狮嬉闹撒娇,另一足轻抚探出头的小狮,并有一小狮攀爬后腿欲上后背,一小狮钻祥云,还有一小狮把玩小球,小狮神态各异,表现学校及老师对学生的严格教育与呵爱关怀并重。五只小狮分别代表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工程教育和海外留学生。体现了天津大学(北洋大学)教学科研体系完备,广纳各种优秀学子,吸引优秀人才,向世界一流水平大学前进。基座台面为一展开卷轴,四侧面为祥云环绕,喻母校及老师祥瑞大吉。风调雨顺,驾凌云,迈进世界一流水平大学。</b></p> <p class="ql-block">&nbs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nbsp;&nbsp;&nbsp; 这对为母校120校庆的礼物,实事求是讲从礼物设想、联系母校、确定厂家、制作过程、成品运输以及礼物安放等等过程,可以说泉州校友会为此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体现了天大学子对母校的拳拳之心!这过程还有许多细节,如果不是当事人是体会不到的事。本来我们泉州校友会准备全部由我们独立完成,但是由于经费问题,泉州校友会实力还不足,所以邀请厦门校友会一起完成此事。还有时间的紧迫性,在得到母校同意时,已是6月下旬。经多次与母校联系,刘庭风教授专程到泉州与惠安新概念石雕有限公司的老板、工艺美术大师陈奕群交流切磋,确定设计方案已是7月18日。期间制作模胚用了20多天,调运原石材料遇到台风,直到8月25日才正式开始动工。我们要求9月25日完工。这么一项原创的艺术作品,仅在一个月内完成,懂行的人就会明白这绝非易事。中间的许多轶事我就不赘述了,石狮终于在9月26日出发运往天津。按泉州的习俗,我燃放了祝平安到达的礼炮。9月30日,母校原党委书记杨渝钦和原副校长苏全忠为石狮子点睛和举行安放仪式。为这件礼物付出辛勤劳作的泉州校友会秘书长洪建东专程赶到天津,出席这对石狮子的落成典礼。</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nbsp;&nbsp;&nbsp;&nbsp; 为纪念这件非常有意义的校友活动,在此我还要感谢我们的老会长林栋材、会长李天仁、李文生、王崇明、黄永超、辛梅华(我夫人,天大博士)、陈汉良、郑文武、蒋少怀、王文森、王培庆等校友,还有厦门校友会的陈少岳会长(也是泉州人)以及厦门校友会的学长们为此事做出的贡献!我希望在母校130校庆、140年校庆、甚至150年校庆…,我们泉州校友会,厦门校友会(我现在华侨大学厦门园区工作,同时也是厦门校友会会员)还能为母校做点力所能及的贡献!</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