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蘇區史---苏维埃中央造币厂

历史的天空(泥菩萨)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宣告成立,就在同一个时间,其他的许多部门也相继成立,在这个时段,如中央印刷厂、国家银行分别组建成立,其中,苏维埃国家银行的成立,意味着中央苏区要着手印制发行自己的货币。<br><br>中央印刷厂、国家银行总部住址设在叶坪村,国家银行行长毛泽民。<br>1932年春,经过选择地址,瑞金洋溪下陂坞村的刘有纯私祠,被选定为国家银行下属机构“中央造币厂”厂址,按照原有计划在这里生产苏维埃货币,其造币长由苏维埃国家银行直接领导。<br><br>厂长被选定为谢里仁,(后为陈祥生、杨其鑫),又名谢日东,兴国人,银匠出身。谢里仁早在1929年冬就参加了革命工作,同年就入了党。因为是银匠,所以懂得怎样制造金属货币,就在1930年春天的时候,谢里仁被任命为东村造币厂副厂长,同年夏,任兴国县苏维埃政府造币厂副厂长。<br>1930年10月,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造币厂副厂长。<br>1932年春,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造币厂厂长,就任之时,谢里仁带去了周仁根等十几个银匠师博,其中,也有他自家的胞兄。并带去了原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办的造币厂的铁砧、凿子模具等物件。这些最基本的物件可以说就是中央造币厂的起底的家底。<br><br>中央造币厂下设行政、业务两处;行政处设有文书、会计、出纳等;<br><br>业务处下设熔银部、绞皮部、冲床部、滚边部、洗银部、印花部、包装部、修理部和一个银库。全厂干部职工在人数最多的时候发展到了170余人。<br><br>任何工厂公司都有规章制度,尤其是这种造币厂,这可不是其他的行业能够比拟的,为了不让闲杂人等对造币厂的影响,造币厂还专门设计了一款“中央苏区造币厂铜证章”。这款“币章”为黄铜质,重量为5.5克,呈卵圆形;上端左至右楷书“造币厂”三字;章上有一孔,用于穿线系挂;下面还有编号,所以每一个“币章”都是独一无二的;“币章”左右各两颗五角星,宽5.5公分、高2.9公分、厚度1毫;字、星均、阴纹全由手工凿成。工人上班必须要配挂“币章”才可以进出。<br><br>一天,谢里仁正忙着清理厂地安装炉子,毛泽民和会计局长曹菊如会计钱希均(毛泽民的妻子)来到造币厂。交给谢里仁两张银币图样,一张是壹圆的,一张是贰角的。正面的上方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字样,背面有镰刀斧头图案,大小规格略有不同。<br><br>谢里仁看了说道:“我们是国家了!是该造自己的银币,不要搞什么"大袁头’'小袁头’了!"<br><br>毛泽民一笑:“这种图案的银币,只能在红区用到白区买东西,恐怕还要靠'大袁头’'小袁头’,才能打败蒋光头。"从此,我们既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的银元,也造'大袁头和'小袁头银元’。”<br><br>中央造币厂建厂初期采用手工铸币,将原来的麻石“天碓”改为铸铁“天碓”。但不到一个月,铸铁“天碓”出了毛病。正好此时红军在福建上杭县缴获土匪钟绍奎部的一套铸币设备(包括银板机、绞皮机、冲床、滚边机等)和一套钢模,运到造币厂安装好后,便开始了机器铸币。可是这套设备只能铸造小毫洋,造币厂将它改造后,虽然能铸“大头洋”、“小头洋”,但铸造出的银圆显得粗糙,只能在苏区内部流通。当时白区商人是不会接受苏区造币厂的“大头洋”、“小头洋”。<br><br>苏区对外贸易时,只能以白区普遍流通的现大洋(银圆)结算。这里面就有一个兑换的问题。苏维埃造币厂在苏区采用偷梁换柱的手法将苏区民间的现大洋收集上来,使用这些民间的现大洋到白区交易,然后通过乾坤大挪移将“苏币”的“大、小头洋”更换到了苏区民众的手上。因为“苏币”的大量出现,大多数的民众对大洋认识不足,所以也就默认了“苏币”的存在。<br><br>一段时间之后,随着机械设备的到位,另外工人的制造工艺技术的提升,上述的问题便不再是问题。之后,这些数额巨大的“现大洋”,都是由设在洋溪的中央造币厂铸造。从当时的手工铸币,逐渐发展成半机械化铸币。<br><br>铸币加快了进程,只是这些建造货币的材料来自何方?尽管说是造币厂,其实厂里是非常简陋的,原料基本是各处打土豪没收来的银锭以及银首饰,放在炉子里熔成银水,铸成2寸多宽 5分多厚的长块,再把它绞压一下,剪成与银元差不多放得进钢模的银坯,然后用天碓一冲,挤压成型,最后,将银元上的疤拉锉掉。<br><br>什么是“天碓”呢?<br><br>当时的造币厂可没有冲床这种先进的机器设备,于是,就采用土办法,选用了一块两百多斤的麻石,两边用木柱固定,上方装个木架,木架上吊根酒杯粗的麻绳,当银坯嵌入钢模里,上面再盖好,“嗨”的一用力,将绳子拉紧,麻绳一松,麻石“铿”的一声掉了下来,这里就起到了一个杠杆作用,两百多斤的麻石落下的速度加重力达到千斤,这就使得杠杆另外一头的银元被冲压而成型。<br><br>造币厂除了生产银元和铜元之外,还携带生产纸币,这方面毛泽民以及各位生产货币的专家和工人采集当地特有的植物纤维做纸浆原料,据说再掺入适量细羊毛,之后便要经过无数次破坏性试验,最后终于制造出来一种适合制造钞票的钞票纸。<br><br>钞票纸的问题是解决了,钞票的图案呢?还有油墨等材料呢?<br><br>起初,票样影制铜版也在从上海运回瑞金的途中被国军截获,导致一时之不能投入生产。<br>要设计一套苏维埃独特货币,毛泽民寻找到原闽西工农银行的黄亚光,将他调到瑞金国家银行,专门负责设计纸币图案。<br><br>黄亚光是福建省长汀县人,早年留学日本,先在临时中央政府搞文书工作,后历任出版处处长。这个时期的黄亚光并没有设计货币的经验,接受到这个任务,他只能对比国民政府的钞票,标注出来多少需要注意多的事项来,之后,尝试着开始设计货币图案。<br><br>黄亚光首先将要设计的主要元素先列表出来,仿照国民党的纸币设计了一个大概模样,主要的元素为:列宁头像、工农集会、镰刀、斧头、梭镖、红旗等。主要票面的样式定下来之后,又设计了不同面额的几款货币,这样一来,一套苏维埃货币就要呼之欲出了。<br><br>一套苏维埃货币设计完成后,便从上海请来的一位雕刻师傅将货币设计的图案雕刻在铜板上,随后,送中央印刷厂开始印制。<br><br>1932年2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在叶坪正式开业,毛泽民任行长,(后调李六如为副行长),并成立福建分行和江西分行及各县(市)支行。国家银行和及其分行和县支行相继成立。苏维埃国家银行首先发行了面额为伍分、壹角、贰角和壹元的纸币。<br><br>1932年7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训令:“中央政府为使苏区境内金融流通,便于商业汇兑与国家税收,特于本月起开始发行相当数量而有充分基金的国家纸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批纸质货币正式开机付印。随后,在苏区所有的统治地区民众被强制使用“列宁币”。<br><br>1933年夏天红军攻克了福建的沙县,又缴获了一台铸币机,还有许多铸银元的钢模,这套东西被送到了于都与瑞金交界的中央兵工厂。<br><br>谢里仁带领10几个工农赤卫队员将机器运到洋溪,经过安装调试,机器很快就投入生产,平均每天铸造16万多块银元和银毫子。<br><br>缴获来的铸币机,本来只能铸银毫子,谢里仁把它改成既可以铸毫子:也可以铸银元的机子,之后的时间里,随着苏区的不断扩大,造币厂加快生产速度,实行三班作业,人停机不停。<br><br>有一次毛泽民又来洋溪检查工作,他从衣袋里掏出怀表,在关键部位--绞坯机旁测定:10分钟可以拉3尺长。他临走时说道:“从明天起,一个班要拉126尺(除去吃饭抽烟解手等一小时)。”第3天来检查时,发现没按要求完成狠狠地批评了谢里仁一顿,并制定了《工厂管理办法》。从此,造币厂每天生产1万多块银元和毫子。<br>自从“列宁币”大规模生产之后,苏区的其他货币一概取消。<br><br>延伸阅读:苏维埃造币厂正面全景(瑞金洋溪下陂坞村刘有纯私祠) 延伸阅读苏维埃造币厂侧面标语:反对帝國主義 特别注明:洋溪中央造币厂的外墙土地革命时期的标语虽多,大约还有十来条不全的标语,已经没了精品,室内倒是有十几处革命后期标语,主要是热爱、学习类。<br><br>延伸阅读洋溪标语:优待紅軍家属先替红軍割禾!中央造幣厰宣 延伸阅读洋溪标语:真力行三民主義 延伸阅读:福建长汀汤屋“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福建分行闽西工農银行”旧址<br>勝珦公祠(1935年3月--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