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去年以来,接孙子放学成了我的“硬头戏”,不得有些许闪失和耽误。也成了退休赋闲之后的最佳“再就业”岗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每天下午四点半前,我准时等候在学校门口,风雨无阻且无怨无悔。看着人头窜动,心情急切,年龄相仿,天天相遇却又陌生的接孩子大军,虽觉辛苦但却有种不可言状的愉悦感和成就感。特别是最近刷微信视频号,有一长者的一段朗诵词颇为精彩,激起强烈共鸣。信手抄录了下来:“有一种幸福叫做接孩子放学,风是甜的,心是亮的,等待是温柔的守侯,通行是最温暖的陪伴。很庆幸你的成长,我不曾缺席,你努力了,我尽责了,我陪你长大,你陪我变老。愿时光能缓,愿岁月安然,愿你一生平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确如此,孩子们成长在一个国泰民安,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物质丰殷,科技腾飞的伟大年代。祖辈们陪伴着他们逐壮成长,是天地间公认的天伦之乐,是值得庆幸的人生归宿,也是长辈们最大的精神慰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与此同时,也常常不由自主地与自己的学生时代相对比,立刻浮想联翩,感慨万端,强烈的反差感油然而生。有时我常和孩子们讲我们童年生活的艰辛和困难。如何食不充饥,衣不裹体,有一次讲到上小学如何饥饿难奈时,孩子听的不奈烦地说:“爷爷你真笨,让你的爸爸妈妈去超市买点饼干、面包或者汉堡什么的,不就解决了吗!”我瞬间无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十分清楚他们生长在当今的时代,对贫穷饥饿没有切身的体会,所以根本没法理解。但是,我总以为有责任,把我们的那个年代所经历的用文字告诉他们,在他们成年有辨识能力时再去理解,或许是对他们的最大关爱,是留给他们的一笔无价财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叶。当时正处于抚疗战争创伤,“一化三改造”(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刚刚完成,全国百废待兴的历史时期。六十年代初,由于“大跃进”的冒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左”倾错误,再加农业连续出现三年大面积的自然灾害,全国出现了新中国建立以来最困难的经济局面。六十年代中叶,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拉开了十年动乱的帷幕。同时,与苏联关系恶化,中止援助,撤走专家,甚至挑起边界争端,国民经济到了即将崩溃的边缘。正是这时,我进入了学龄阶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于一九六三年入学。圪洞镇一年级的教室占用了戏院的一孔接口破窑洞,教室极为简陋,地面坑洼不平,桌橙破败不堪,采光极差,一遇阴雨天,更显昏暗。窑洞土掌潮湿严重,窗户用旧报纸粘糊,门口有个铸铁火炉,铁皮烟筒从一个窗户口送出室外。学生大约有二十余名,但生源极不稳定,常有学生因家庭生活困难或重大变故而辍学。学校除完成学习任务外,各种劳动,学生自给等劳务伴随了整个小学阶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首先是学生自带木柴煤炭块,轮流值日生火炉,打扫卫生。我的家乡在吕梁山脚下的一个山区小镇,无霜期较短,一到冬天,学生分组,每组一周负责打扫教室卫生,自带柴火块炭生火炉。值日生要摸黑到校生火作业,要求早晨七点半上课前,火炉燃烧取暖正常,卫生清扫完毕。但实际上每天早晨上课时,火炉刚点着,教室里烟雾弥漫,温度一时半会根本升不起来,学生常常手冻的麻木僵硬,抓不住铅笔,只有等到中午后,教室里才感觉到温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年级后,为了解决冬季取暖生火用柴的自给,不再要求学生从家里带木柴,学校每到秋季,就组织我们到堆放木材场地,剥桦树皮。桦树皮油性大,特易燃,是生炉引火的最好材料。此外,还要组织学生刨收割玉米杆后的茬子,倒掉土后晾干,背回学校,摞成大垛,作为冬储柴火备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小学的第二大劳动任务就是上学沿街沿路拾粪。每个班在校园内都挖有一个粪窖,每个学生每天上学先称拾粪的重量,然后登记上册。每周通报每个学生的拾粪数量,每月进行表彰奖励。学校粪坑积满后,通知生产队拉走,作为学校支援农业生产的实际行动。所以学生上学一面斜挎个书包,一面拎个筐,手里拿个铲粪的小铲,成了当时小学生的标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家是非农业户口,没有地种,家里也没有合适的小编织筐,常拎个大筐十分费劲,看见同学们的小筐很是羡慕。再加离学校很近,而且是一条大街,可遇到的牲畜粪便机率较少,拾粪任务经常落后,难以完成。为了扭转被动局面,我上学提早出门,绕道村里发现粪源,去养牲畜多的地段寻找粪源。一般牛马粪便干糙而且轻,猪的粪便湿而重,故我把拾得的猪粪在地上滚几滚,沾上土,重量就能上来,上面盖上牛马粪,有时实在完不成任务,就跑到生产队牛棚里偷铲牛粪。记得有一次适逢镇上古会,我就专门来到牲口交易市场等粪便,因牲口集中,自然粪便也多,不一会,拾了满满一筐,凯旋而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进入初中后,各种劳动仍然伴随着整个学校生活的全过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一项劳动任务和小学阶段解决冬天教室生火用柴火自给自足基本相同,生火炉仍轮流值日,柴火渠道有两个:一是秋季上冻前,组织三、五次学生拉平车,进山砍伐灌木拉回学校储备越冬柴火。二是组织学生进山采摘松树苔,松苔晒干当冬季生火用柴,松籽晾干出售,作为购买烤火用炭经费的补充。每年都要集中一周时间采松苔,各教室内外堆满松苔和越冬柴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是劳动技能较差的一员,从小不太顽皮,也没学会爬树,采摘松苔成了难啃的骨头。为了完成任务,我们进山偷偷带上斧头,使出了破坏森林这一损招,将松苔结的特密的连树砍倒采摘,如此办法,采摘数量马上翻番,几天下来,任务园满完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二种劳动形式是勤工俭学,劳动内容是破碎混凝土用石籽。初中期间,学校要求学生利用假期,自行安排,按要求颗粒大小捣石籽,并确定任务数量,然后开学交学校,出售后补贴教育经费的不足。为了完成任务,我自制了一个手推独轮车,装了一个废弃的小铁轮,绑了一个筐作为运输工具,先捡大小均衡易碎的白沙石拉回家,先破碎,再用自行车轮胎剪成条,套住石块上,用铁锤破分,完成任务后,开学交回学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再就是学校组织的秋收支农活动。学校每年秋季要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帮生产队突击秋收入库,颗粒归仓。有一次劳动任务是收掰玉米棒子,要求玉米不得露林,不得丢失。我们整整干了一上午,中午吃派饭,也就是分别到农民家里用餐,同学们又好奇又兴奋,而饭菜又不尽相同,味道各异,但都很开心。下午接着干,直至傍晚才收工回家。另一次支农劳动是帮生产队割谷子。割谷子是个技术活,学生到地后,生产队长先示范培训,如何抓谷穗,如何使用割谷小蹦蹦,如何捆绑谷穗等,然后开始干活,虽然干一天很累,但感觉挺有意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初中阶段除学校组织安排的劳动任务外,我利用假期和闲暇时间,参加不同形式的家庭劳动,以贴补接济生活。我从初一开始承担起家里挑水任务,即使大冬天井口冻的象蒙古包,也没放下扁担。每年都去建筑工地找活干,诸如拎泥包、勾砖缝、搬砖;去砖厂背砖装出窑,给煤矿送坑木,捣石英石、挖菜窖、砍柴等苦力活都干过,也没觉得影响了学习成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九七二年初,我进入了高中学习阶段。学校在正常教学的同时,每年仍继续组织学生采摘松苔,捣石籽等勤工俭学劳动,教室仍没有空调暖气,冬天取暖仍沿用值日生轮流生火炉取暖。而且还安排了两项较大的劳动任务。一是按照县里的统一安排部署,全县高中学生集中时间,进驻南阳沟水库大坝工地,参与水库工程建设,时间为期一个半月。二是全校师生春秋两季参加为期两周的植树造林、绿化县城西山劳动,主要任务是在荒山荒坡挖鱼鳞坑植树。学校以班为考核单位,下达任务,学生自带铁纤和干粮,以完成任务检验合格,方可结束劳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想着重说说水库劳动。记得高中二年级大约八月份,我们一中四个班的师生自带行理被褥,进驻远离县城五十多公里的方山公社南阳沟水库工地。加上县二中的四个班的师生,近四百人的吃住就成了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水库工地只有一个村庄,所以只能因陋就简。女生安排到旧教室、闲置破窑洞里打地铺,男生大部分安排到闲置的羊圈、存放杂物或废弃的小土窑内。我和其它同学共6人安排到村头约6平米的羊圈内打地铺,因面积太小铺盖卷放不开,就互相重叠,晚上解手,荒郊野外漆黑一片,一个人不敢出去,只好再叫个同学互相壮胆,返回要再往下睡就十分困难,原有位置早已被熟睡的伙伴们侵占,只能再加塞,找回自己的“领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工地吃饭是一日三餐。早晨上工前一碗粥一个玉米面窝头,中午饭送到工地,每人一个大馒头,一碗汤菜,偶尔有片肉。晚饭下工返回驻地吃,还是稀饭窝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劳动任务就是拉土修筑水库大坝。学生每个班分三大组,男女搭配,轮换作业。一帮是负责装车,一帮是拉平车,再一帮是平整坝上卸下的土,然后负责配合技术人员的验收和土方量的核实。最危险的活是拉平车,取土地与大坝落差很大,拉平车一路下坡,似飞驰电掣般,稍有不慎,就会翻车。我们班曾发生过好几次翻车险情,但幸运人没碍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要说最能出“成绩〞的,是配合验收土方的同学。劳动几天后,大家找到了偷工技巧,在前一层腹带压道机压实的坝上再下挖十公分左右,用铁钎刮成压道机腹链压出的痕迹,然后盖上活土,留下记号,验收土方时,在做记号处一测,完成土方量猛增,成绩一跃全校前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水库劳动整整一个半月,虽十分艰苦劳累,但激情燃烧的青葱韶华,仍似朵朵绚丽的鲜花在山沟里绽放,欢声笑语回荡氤氲在南阳沟水库的大坝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可以肯定地说,我的学生生涯,在完成学业的同时,是和各类型劳动相生相伴的。这与当时大形势大环境的影响不无关系。一路走来,我切身体会到劳动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获取物质财富、精神姿养的基本途径;也是一个自然人实现自我价值,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必经熔炉;是经受住坎坷人生沐风栉雨,淌江闯海的无声良师;更是养成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高尚品德的肥田沃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23-12-15</span></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