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洱海护卫的崇圣寺

天高云淡

说起大理崇圣寺知道的人不多,但见过雄伟壮观的苍山下崇圣寺三塔图片的人很多,崇圣寺三塔是大理的旅游标志之一。<br>金庸的《天龙八部》让一代人知道了云南曾经有过一个大理国,知道了大理段氏,也知道了大理皇帝喜欢出家修行,大理国二十二代皇帝中,有九位大理皇帝出家,出家的寺庙就是崇圣寺,至于武功高强都是传说。 崇圣寺建于南诏时期,南诏之后的大理国,佛教较南诏更为发展,有“佛国”“妙香国”之称,崇圣寺所崇之“圣”为观音。<br>崇圣寺曾以五大重器(三塔、南诏建极大钟、雨铜观音像、三圣金像、“佛都”匾)闻名于世,但崇圣寺与另外的四大重器均毁于历代的战火及自然灾害,只有三塔完好地保留下来,其余四大重器都是新建的。 三塔由一大二小组成,大塔叫千寻塔,千寻塔现存高度是69.13米,是中国现存座塔最高者之一,与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br>为了改变有塔无寺的状况,大理文化局于2004年斥资1.82亿元人民币重建了崇圣寺,重建工程以保护三塔为核心,建筑群落按主次三轴线、八台九进十一层布局。 主要建筑有护法殿、弥勒殿、十一面观音殿、大雄宝殿、阿嵯耶观音阁、望海楼等。<div><br></div> 所有大殿都在一个中轴线上排列,眼前只有一个大殿,但穿过去,别有洞天,远处高高的台阶上又有一个大殿矗立。 大雄宝殿是崇圣寺等级最高,处于寺院中心位置的建筑,为仿北京故宫太和殿,清代重檐九开间,有三层台基,将“佛本身故事”(如来佛祖从诞生、出家、成佛、创立佛教、广传弟子、普及佛教、敬为佛祖、圆寂的故事)绘成18幅图案,雕刻成大雄宝殿的十八扇格子门。 连穿了几个大殿,有点累,天气又热,忽然看到一个冷饮吧,正好可以歇歇脚。<br>坐在凉棚下喝着冷饮,还有民谣歌手浅吟低唱,抬头是三塔的塔尖,女儿说这才是大理该有的样子。<div>闲适的氛围,吉他和手鼓伴奏的校园民谣让我们在这个冷饮吧消磨了一个小时。<br></div> 继续爬台阶、穿大殿,开盲盒的感觉。 终于到了景区尽头,崇圣寺的最后一幢重要建筑望海楼,又称藏经阁,为三重檐明清式楼阁,是收藏佛教大藏经及其它佛教典籍、法器的场所。 登上望海楼,果然远处的洱海清晰可见,还有护佑洱海的点仓山。 整个仿古建筑群落占地600亩,建筑面积20080平方米,属于汉传佛教寺院。 <br><br><br><br><br><br><br><br><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