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生活填满了忙碌,所以更需要心灵的慰藉,阅读一本好书,就像一场精神放松的旅途,跨越时间空间,与智者交。<br>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为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素养,丰富和提升读书内涵,分享个人读书的收获和成果,三年级数学教师于12月13日开展了教师读书交流分享活动。<br><br></h3> <h3>书名:《我就是数学——华应龙教育随笔》<br><br>作者:华应龙<br><br>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br><br>内容简介:《我就是数学——华应龙教育随笔》是一本能引发人思考的好书,全书由“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和“生活感悟”六部分组成。其中,既有华应龙老师的教,也有他对别的老师执教课的评;既有他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对于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一线教师裨益匪浅。<br><br></h3> <h3> 华应龙的课为什么总有点与众不同?他的课为什么学生听了不愿下课?一个数学老师的文章为什么如此生动、亲切、富有诗意?这本本书将帮助你寻找答案。华应龙出身农民家庭,从12岁起干了许多农活,他对农民有着天然的情结。他像农民种地那样去教书。他说,教育像农业那样需要信任、宽容、耐心、期待和守望。</h3> <h3>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更不是商业。本着这样的教育信念,华应龙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学习、碰撞中把自己的课堂不断带入新的境界。他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好玩和有趣,他说,我就是数学。</h3> <h3> 这本书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我相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华老师丰厚的文学素养。他在每篇随笔中总能引用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教育故事,是那样的巧妙,那样的广泛。《脑袋磕破后的笑声》一文中,华老师竟然能把磕破的脑袋与一顶帽子合成一件难得的"教具”,与所教内容《中括号》结合得天衣无缝。</h3> <h3> 华老师在阐述如何去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着微妙联系的时候,引用了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的一句话"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应该让他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功夫没有错用的,你自己以为劳而不获,但是你在潜意识中实在仍然于无形中收效果。“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如果不是“千百度”地有意识地寻,就不会有那份"蓦然回首”的惊喜与回味!</h3> <h3> 一个教师不读自己专业以外的书,是不会把这个学科教得很好的;但是,如果他不经常阅读自己专业的书,那么更是教不好这个学科的。</h3> <h3> 名师都是如此爱读书,更何况是作为普通老师的我们!老师们多读书、读好书,让我们不仅要有一杯水、一桶水、更要有一凿泉眼,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让自己的课堂更充溢、更丰富。假如我们能像华老师一样,做到精通专业,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课堂所用信手拈来,驰骋自如,那么我们不就离着名师更进一步了吗?</h3> <h3>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甜蜜的,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h3> <h3> 一篇篇来自教学实践的真实短文,不仅操作性强、趣味性强,使人想读,而且爱读。使我感觉仿佛每个章节的背后都蕴藏了无穷的玄妙,华老师致力于探索人文化的数学教学模式,“尊重、沟通、宽容、欣赏”使他的课堂教学充盈着时代气息,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一股清新流动的生命活力让学生特别爱上他的“疯狂数学”。</h3> <h3> 反观自己的教学,要解放孩子的思想,解放孩子的嘴,让孩子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体。要不断尝试,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 ,孩子们的思考才能任意奔驰。</h3> <h3> 课堂上,要千方百计带给学生一些思考,让其寻找数学知识背后的东西。,这本书不仅是改变了我,而且应该把这份改变通过我的课堂带给孩子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