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就读淞一小学

黎明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8年秋天,我们从洪源路民办小学转学至淞一小学读五年级,从逼仄的弄堂教舍走进宽阔的校园,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心情自然好了不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校园外景</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淞一小学,全称“淞兴路第一小学”,位于吴淞淞兴路的最东端,东临黄浦江,毗邻海关码头,是一所师资力量健全、校舍完善的资深小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年,文化大革命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学生无课可上,坐在教室里学习最高指示,背诵《老三篇》,开展斗私批修,狠批私字一闪念。大部分时间开展整队训练,名曰军训,建制也军事化起来,学校为红团,一个年级为一个连,一个班级为一个排,一个组为一个班,设团、连、排、班长,排长以上发给哨子一个,便于指挥军训。一般情况下,学生都在校园内一圈圈的走步,有时也会出校门在街道上训练,甚至会跑到比较远的乡村去。学校对连队的建设比较重视,都冠以一个响亮的名称,如:“五七连”、“卫东彪连”、“向阳连”、“东方红连”等。那时,为了起好连队的名称,还在全体师生中开展大讨论,各抒己见,争论激烈,最后我们年级定名为“向阳连”,并制作了队旗。各连队伍出发时,第一名队员双手紧捧领袖像,紧跟着的旗手高举队旗走在队伍的前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红团还多次举办“抗大”学习班,培训各级红小兵干部。所谓“抗大”学习班,就是住在学校,晚上睡在课桌拼起来的“床”上,自带被子,饭还是回家吃。那年夏天,“抗大”学习班如期举行,团部通知,今晚大家不用回家吃饭,在学校吃“忆苦饭”。大家下午听了一个苦大仇深的老贫农作忆苦思甜报告,深切感受到旧社会贫苦农民的艰难。傍晚,每人拿到半碗稀稀的、褐黄色的“忆苦饭”,寻思着怎么着也多给点吧,总得把肚子填饱了!我拿起勺子,将满满一勺饭塞进嘴里,顿时,一股馊酸、苦涩的味道直冲脑门,粗糙的饭渣堵在了喉咙口,我睁着双眼,尴尬地窥视周围的人们,脑子里只有一个念想,怎么解决这口“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军训</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晚上,我躺在坚硬的课桌上,肚子在“咕噜噜”叫,耳边“嗡嗡”做声的蚊子飞来飞去,翻来覆去,无数遍地数数,总算进入梦乡。不知过了多久,哨声响起,一阵局促的声音传来:紧急集合!操场上,大家各自寻找自己的队伍,整队报数完毕,红团辅导老师布置作战任务:一小股特务潜入进来了,隐藏在海滨公园内,我们要把他们揪出来!团长随即发布命令:出发!队员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每人扛起一杆自制的红缨枪,抓“特务”去了。海滨公园是个开放的公园,东边是海军东海舰队水军区,公园和水军区之间用铁丝网隔开的是一片荒郊野地。队伍进入公园,只见铁丝网已经撬开一个豁口,队伍排成一路纵队鱼贯而入。里面一片漆黑,天上的星星在闪烁,微弱的月光映出婆娑的人影,明亮的小河在夏风吹拂下微微波动。辅导老师在前面带队,专找暗黑的小路摸索前行,队员们看到可疑的草丛吆喝几声,用红樱枪捣鼓几下。这时,只见一名小队员不知是没睡醒还是其他原因,径直向亮处奔去,只听“扑通”一声,掉到河里去了,大家赶紧下河抢救,还好河水只淹到肚子,无甚大碍,只是沾了些脏污的泥草,一会大家便都上了岸。又搜寻了一会,看看时间不早了,也不管特务捉没捉到,队伍鸣金收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到学校,月亮还挂在半空,同学们赶紧睡觉。这时,一位同学不知从哪里掏出一个拳头大小的窝窝来,抚弄着边凑近鼻子闻着,嘴里边说,我还有好东西吃呢!大家一看,是个黄澄澄的坨坨,一起抢了过去,赶在前面的分得指甲大小一块,放在嘴里直喊香!原来是这位同学将“忆苦饭”淋去了水分,捏成了团团,这时才让大家分享,也是小伙伴们真的饿了呀。一天的折腾,这时才安静下来,后半夜小伙伴们睡得有点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年秋天,学校还搞了野外训练。我们班小同学走了七、八里地,来到宝山长江边。放眼望去,一人多高、用黄土堆成的江堤蜿蜒绵长,堤外江水滔滔,堤内一片荒凉,树木参差不齐,小河里长满芦苇,满地残枝落叶。不远处有一农户,屋前立着一口水井,井前面是几垄自留地,种了些绿色的蔬菜,低矮瓦房顶上的烟囱一缕炊烟袅袅升起。我们在河边野地里挖了个坑,用土垒起个灶来。一小个子女同学带着装了大米的钢精锅去井边淘米,回来的时候,身边挨着一位穿土布衣裤、围着拦腰布的大娘,双手端了一口农家灶台上的大铁锅,小个子说是她的阿婆。同学们赶紧将已洗好米的钢精锅放在灶上煮起饭来,早已有几个男同学在旁依样造了个土灶,将铁锅架在上面,把捡来的柴禾塞进灶膛,点燃了炉火。小个子往锅里倒了些菜油,先将早已准备好的肉丝煸香,再将不知何时切碎洗干净的大白菜倒入锅中,翻炒后盖上锅盖焖煮。大伙围在一起,秋风吹来,不免有些寒意。片刻,当同学们双手捧着自己做的饭,张口吃上热腾腾的饭菜时别提有多开心,那顿午饭特别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备战备荒时期学校还开展了拉练活动。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午饭后,我们每个人身上背一个背包,左肩挎个放干粮的挎包,右肩跨个水壶,从学校出发一路走到了罗店乡,学校已联系了当地的一所学校作为落脚点。天已暗下来了,大家十分疲惫,双脚打满了水泡,又冷又饿,两脚疼痛。从学校到罗店大约有20公里的路,由于大多数学生是第一次走这么多路,确实累了,赶紧吃干粮,然后打开背包铺在拼起的课桌上,倒头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突然间,耳边雷声大作,我从梦中惊醒,睁开双眼察看发生了什么?原来是身旁的小伙伴太过劳累,发出了如雷鼾声,我用手推了他一下,毫无反应,再用力推,依然如故,只好作罢,这一夜极其难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9年4月九大召开,同学们连夜参加游行,接着,学习公报,翻来覆去地念中央委员名单。隔壁班一位同学的爷爷是九大代表,大家都很兴奋,就如自己的爷爷参加了大会,一有机会就找他聊天,追问他的感受,一再邀请他爷爷来校作报告。当时,国际形势严峻,珍宝岛事件发生不久,中苏关系高度紧张,上面发出“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要准备打仗!”的最高指示,全国层层落实,学校还将口号写在了围墙上,组织大家学习,讲述边防军战士进行自卫反击战,在冰天雪地里英勇反击侵略者,以少胜多,用火箭筒击毁敌人坦克的英雄事迹。学校还组织学生上街示威游行,抗议苏修的侵略行为,游行队伍高举横幅,沿着大街小巷,高呼口号,情绪激昂,同学们个个义愤填膺、大声高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勃列日涅夫你这老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化大革命不让你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血债要用血来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红小兵是你死对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学雷锋做好事</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一段时间,师生们一起学习《雷锋日记》,以雷峰为榜样,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淞一小学地处黄浦江畔,离沪崇客运轮船码头很近,为了把“学雷锋、做好事”落在行动上,我们经常去客运码头,看到客轮停靠码头,就迎上前去,搀扶老弱病残者,帮助行李较多的旅客搬运包裹行李,一直送到一公里外的公共汽车站,有时一天来回数次,跑得气喘吁吁,但没人喊一声累,心里总是想与雷锋相比自己还做得远远不够。那时上海还开展小学生上公共汽车,大唱革命歌曲,为乘客宣传领袖思想的活动。相对于红卫兵的大串联,只是让小学生免费乘公交车而已。几个小伙伴组成小组,在非上班时段跨上公交车,站在驾驶员后面,唱着一首首的红歌,顺便来到以前很少去的地方。平时,学校组织春、秋游活动,同学们都是走着去的,1969年,去虹口公园的秋游活动,我们是唱着歌乘公共汽车去的,也是在那次,师生们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学校逐渐开始复课,学生坐在教室的时间多了起来,各门课程相继开出。一次,语文课老师布置学生写作文,题目是《记国庆游行》,这也是我们入学以来第一次写作文。几天后,作文本陆续收齐,老师开始讲评,他先是读了一段某个同学的作文,其中一段是这么写的:“游行队伍吹起了叫鞭,同泰路小学趴在了地上,向前爬去......”老师从记叙文的三要素开始讲起,又拿起一位女同学的作文,念了起来;“同泰路小学的师生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穿着白衬衣蓝裤子的革命小将们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高呼口号向前走来,随着一声哨音响起,他们“唰”的一声整齐地卧倒在地,有节奏地匍匐前进......”讲评使学生们受益匪浅。后来,班中一名同学写了一篇《从一张板凳说起》的文章,通过对待坐凳子的不同姿态,揭示同学间应当发扬互谅互助的团结友爱精神,文章被吴淞学区采用,抄成大字报形式张贴在汽车站旁的专栏墙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1969年秋,师生在虹口公园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1年3月,我们读了七年级才小学毕业,在那特殊年代,我们度过了不同于现在一般学生的经历,但校园生活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乐趣。</p> 后记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2年元旦刚过,淞一小学1969-1973年五届毕业生50余人相聚在一起,彼此叫着对方的名字,或者喊一声“嗨”,一种莫名的亲近油然而起。半个世纪的磨砺,心中的他(她)早已不是过去的容颜,各自的经历打下了抹不去的人生印迹,但曾经的过去仍然将我们的思绪紧紧地拴在一起,大家的脸上始终洋溢着灿烂的微笑,深情地吟唱那首不知谁写的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还是少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牵着手一起去上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想读点书却遇到那么多的磨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是懵懂少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心里还没有系上那根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窗下却不知道多看你一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2022年元月,1969 -1973五届毕业生相聚,红团辅导老师与当年的团、连长合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