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高路加教授</p> <p class="ql-block"> 汉晋至隋唐北方高姓人物十分活跃。南方则极为稀罕。</p><p class="ql-block"> 江苏最早见于史册的高姓人物是东汉吴郡无锡高彪、高岱父子。均为江东名儒。汉灵帝曾命在东观殿悬挂高彪画像,作为儒士楷模。担任外黄令。</p><p class="ql-block"> 或许东汉吴郡无锡高彪家族和同时期吴郡陆氏有关?吴郡陆氏和晋唐晋陵郡即今常州宜兴无锡以及苏州扬州高氏均测出同一基因类型甲,表明同源。岂仅为巧合?先秦时期只有贵族有姓氏,秦汉时期平民开始纷纷选用姓氏,尚未稳定。那时或改姓,或兄弟各取不同姓,都是常见现象。</p><p class="ql-block"> 东吴丹阳(治今南京)太守高瑞史称广陵(治今扬州)人。汉唐间“高氏五望”唯有广陵高氏在南方。鉴于今扬州高氏一家族多人检测全和吴郡陆氏属同类型,广陵高氏或许出自东汉吴郡高彪家族?两晋之交,高瑞四世孙高悝居秣陵(今南京南),开创晋陵(治今常州)高氏,任丹阳尹。晋陵郡和明清的常州府范围相同,均包含武进、无锡、宜兴、江阴四县。高悝子高崧初时任太学博士,后官至宰相。高崧侄高耆任散骑常侍。广陵高氏墓群已在南京发现,包含高悝高崧墓。东晋广陵相、宁朔将军高雅之,名将刘牢之女婿,可能属广陵高氏。南朝时期,正史有传的两位高姓人物,其一为广陵人高爽,南齐时曾任晋陵令,史称博学多才。活动范围均为今苏南一带。史称晋陵高氏的义兴(今宜兴)人唐相高智周据《新唐书》记载为广陵高瑞第十四世孙。南宋初晋陵令高彻家族修谱恰好也称《晋陵高氏宗谱》。南宋初距唐末未远,高彻应保留出自唐晋陵高氏的记忆,故理所当然称“晋陵高氏”。可见五代甚至南宋前活跃在今苏南地区的高姓人物凡明确注明的都是广陵高氏。明代无锡东林党首高攀龙家族也入载《晋陵高氏大统宗谱》。上述人物即使没有资料表明是直系关系,似也可理解为东汉无锡高彪—东吴广陵高瑞—东晋晋陵高悝—南齐广陵高爽—唐义兴高智周—南宋晋陵高彻—明无锡高攀龙(?)某代的代表人物。这些代表人物恰恰似乎都有一个来自遗传的共同倾向:长于文才。考虑到锡常高氏只测出甲、乙(源于江浙良渚文化)两大类,也许南宋晋陵令高彻家族就是甲,正是广陵高氏其中一个环节,因此沿袭“晋陵高氏”称号?巧合的是,苏南、上海是中国东部甲类型最高频地区,已发现多个甲类型家族。最显赫的是汉唐“吴郡四姓”之一陆氏。而另一“四姓”之一顾氏则史载出自越国王族,学术界也确认“吴郡顾氏”正是乙类型。现已清楚,中国各姓基本上都有多种Y染(父系基因)类型,苏南上海陆氏、顾氏都不例外。分子人类学研究表明,苏南不少姓的甲类型都和陆氏有渊源关系。至于乙类型,学术界正在做专项研究。此次修改,可以揭秘:不久前,复旦大学文博士公开披露,隋相高熲之父、自辽东归中原的高宾遗骨实测Y染属乙类型。其和江南的乙类型有何关系?值得深究。六朝时期,江南政权由北方南渡世家“侨姓”和江南本地大族“吴姓”联合执政,“吴郡四姓”顾陆朱张就是江南本地吴姓的首领。例如东吴“陆氏一家出二相、五侯、将军十余人。”四姓及其有渊源关系的各姓“子弟担任郡县守令的更多。”(均见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同属吴姓的高瑞、高悝、高崧、高爽、高雅之可能正属于这种情况。顾氏也有和陆氏同源的甲。苏南上海很多姓都有甲、乙两大类型。例如“宜兴四姓”为首的周氏就如此。可见这两类都是苏南一带的古老类型,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早就互相通婚,互相改姓,融为一体,因不同的历史际遇排列组合成多种姓氏。如没有分子人类学问世,实难觅得真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22年9月7日初稿 2022年11月8日修改</p><p class="ql-block"> 2023年8月8日再修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