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登望江楼(散文)

杜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照片:儿子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重登望江楼</b></p><p class="ql-block"><b>作者:杜平</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 我能走进成都这座城市,缘于儿子的求学之路。成都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自然与人文景观甚多。但,我能对成都的望江楼公园情有独钟,缘于我对竹子的喜爱与欣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年的初秋,因儿子被西南交大录取,我和丈夫千里迢迢送儿子去学校报到。</p><p class="ql-block">  在成都,我们只逗留了四天时间。除了陪儿子办相关入学手续外,也抽空浏览了市区周边的景点杜甫草堂、都江堰等名胜古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就在即将返家的最后一天下午,在宾馆休息时,我无意中发现了一张旅游宣传单。“望江楼”,闯入眼帘。</p><p class="ql-block">  望江楼,是位于成都市区内的一个公园。座落在成都市九眼桥锦江南岸一片茂林修竹之中,濒锦江南岸。以拥有望江楼古建筑群、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纪念馆等文物遗迹及各类珍奇异竹而闻名中外。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全园面积188亩,分为文物保护区(39亩)和园林开放区(149亩),是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的古迹和游览胜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知园中的竹子品种繁多,我难抑心中的欣喜,建议一家人立即乘公交车前往。</p><p class="ql-block"> 处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的成都日落尚晚。我们抵达望江楼时,虽已近黄昏时分,而夕阳,仍光芒四射地高挂苍穹。我们从文物保护区的正门进入。两排翠竹摇曳的甬道,像太阳余晖拖曳的一道绿色屏障,呼啦啦地,美美地映入眼帘,令人喜不自禁。</p><p class="ql-block"> 公园内翠竹夹道,亭阁相映;岸柳石栏,波光楼影,梦幻般地接踵扑面。因时间短暂,全家三人匆匆穿梭于竹林之中,仅仅是走马观花地欣赏众多名竹,已经是目不暇接了。至于望江楼,只能是观其外貌,而无暇登楼细赏了。 </p><p class="ql-block"> 我真的很喜欢这个公园。带着遗憾离开时,心存奢望:日后倘若有机会,一定重登望江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冉。同样是秋高气爽,同样是暮色黄昏。2017年11月1日的下午,儿子陪我乘车加步行,重游成都望江楼。只为心中惦记的那片竹,圆我多年前的那个赏竹梦。此次来蓉,正值儿子最后冲刺工科博士学位,即将进入毕业论文答辨的前夕。</p><p class="ql-block"> 当我再次走进望江楼,重新踏上那条翠竹摇曳的甬道时, 大有“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的滋味儿。是欣喜?是感慨?我被错纵复杂的心情所笼罩。其实,我喜欢望江楼公园,还另有缘由。 </p><p class="ql-block"> 望江楼公园,因有唐代女诗人薛涛遗址而闻名,相传薛涛曾在此建的吟诗楼,早已圮废。今尚存古井一口,旧名玉女津,旧传薛涛在此汲井水制作诗笺。为了纪念薛涛,明清两代先后在这里建起了崇丽阁(即望江楼)、濯锦楼、浣笺亭、流杯池、泉香榭和五云仙馆等建筑,构成了极富四川风格的园林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为了纪念薛涛,民国时望江楼被辟为望江楼公园。那年进入望江楼公园,是匆匆而别。此次我与儿子行走园中,要慢慢观赏。</p><p class="ql-block"> 薛涛,字洪度,长安(今属陕西西安)人。随父宦居蜀中,自幼聪颖好学,才智出众。父丧后,因家贫,十五岁就被编入乐籍,是唐朝有名的乐伎。她即能诗善文,又谙练音律,得当时西川节度使韦皋的赏识,能出入官府,曾做过校书郎,时称女校书。据记载,薛涛有诗五百首,与她同时的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令狐楚、裴度、杜牧、刘禹锡、张籍等都对她十分推崇,并写诗互相唱和,薛涛曾被元稹高度赞誉。可惜这些诗歌大多散失,流传至今仅存九十余首。在当时很负盛名的是她用自己的井水制出的纸,被称为“薛涛笺”。作为女诗人,我对薛涛的才情由衷地崇敬。 </p><p class="ql-block"> 轻轻行走在薛涛纪念馆中,抚摸诗卷,任思绪穿越历史的隧道。我被薛涛的两首诗所吸引。一是《边楼壮歌》:“芙蓉新落蜀山秋,锦字开缄到是愁;闺阁不知戎马事,月高还上望夫楼。”二是《春望词》:“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再赏元稹《寄赠薛涛》之词:“锦江油腻峨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纷纷词客皆停笔,个个公卿欲梦刀。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从中可窥,当年痴情的薛涛与元稹:情真意切两相思,蜀地赠诗千古传。最终,可叹可悲的却是薛涛春闺苦短,与薛涛一见钟情,相爱四年之久的元稹只留下枇杷巷深,令美人儿寂寞难度,如今空留香冢一座了。</p><p class="ql-block"> 岁月更叠,佳人香陨。在女诗人薛涛的塑像下,我只能追寻她的目光……移步思忖,顿感悲凉。只能在泉香榭前留个影,仿若诗人独徘徊了。</p><p class="ql-block"> 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的30米高四层屹立的崇丽阁,在园中最为壮丽醒目。下面两层四方飞檐,上面两层八角攒尖,每层的雀替、屋脊都饰有精美的禽兽泥塑和人物雕刻,阁基有石栏围护。碧瓦朱柱,宝顶鎏金。宽敞阁廊,每方四柱,屋面盖以绿色琉璃瓦,飞檐翘角,画柜雕梁,耀目金项,即有北方建筑的稳健雄伟,又具江南楼亭的玲珑秀丽,通体透着古色古香的魅力。因此楼位于锦江边,故名“望江楼”。</p><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暮霭低垂,望江楼愈加古色古香。拾级而入,怀古吟今。倚栏凭轩望江处,蓉城景色入眼眸。如今耸立的高楼大厦,与这千年的古楼相邻,怎能不令人唏嘘感慨。亭檐古灯下,可有故人来?问这半江明月,究竟是谁家所有?正所谓:“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暮色苍茫,啼鸟声声。园中万竿翠竹摇曳,万般怡人风情。</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国内最大的竹类公园,在全世界也属罕见。因薛涛一生爱竹,后人便在园中遍植各类佳竹,除原产于四川的各种竹子外,还从省外、国外引进了许多竹种。其中不乏海内珍品,如人面竹、观音竹、鸡爪竹、弥勒竹、方竹等,品种之多,竟达150余种。它们或布成蔽日遮天的浓荫,或构成绿意盎然的拱廊;或屹立江边池畔,或环抱楼亭水榭。有的如铺地的翡翠,有的如凌空的凤尾,高耸入云;有的叶片宽阔胜手掌,有的又狭小像别针。泛紫,泛绿,泛黄,泛黑色泽的杆茎,或身披毛刺,或面敷白粉。有空有实,有圆有方形状的杆茎,林林总总,千姿百态,让人眼界大开。杆杆竹丛,四季苍翠,情趣无穷。徜徉其间,使人心静如水,俗念顿消。人们把竹子形态特征寓为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如虚心、气节等,其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精神的象征。竹子,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格,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也正是人们赞美竹子,赋予它特殊的审美价值。古人有“君子比德于竹”之名言,恰与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相吻合。</p><p class="ql-block"> 在望江楼,我与儿子漫步竹林间,心生万般感慨……重游此地,相隔多年。儿子从当年的大学本科生,已成为工科博士了。期间的酸甜苦辣,唯有母亲才能理解和领悟。</p><p class="ql-block"> 花开花落,春去秋来。儿子在他乡,只身忍受着孤独寂寞的寒窗之苦,求索在知识的海洋中。不言苦,不放弃,孜孜不倦,不改初心。冥冥中,与芙蓉花般的四川姑娘慧婕相识相知。蓉城,竟然成了儿子的第二故乡。我不得不相信缘分。我不得不去尝试着喜欢成都,喜欢这座“来了不想走”的城市,尝试着去喜欢儿子喜欢的一切。接纳并喜欢我的儿媳慧婕,这位心地善良,相貌俊俏的川妹子。</p><p class="ql-block"> 伫立在望江楼上,我想起儿子多年前写过的一首诗:“曾经 迷恋一处风景/迷恋空气中的芬芳/如今 芬芳已被风儿带走/而我不再忧伤。我知道 在生命的过往中/有人会姗姗来迟/有人还从未遇到/有人会与之擦肩而过/有人会和我携手而笑。我相信 在多彩的生活中/缘分会等待我的拥抱/我会真诚的体味每一天/享受它给予我的七色光芒。”<span style="font-size:15px;">——(思佳诗歌《风景 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数不清有多少个无眠之夜,我无数次地祈祷并祝福儿子学业有成。我相信儿子的实力,为了圆今生的理想之梦,就像这亭亭的竹子,百折不弯。用竹子的“苍苍劲节奇,虚心能自持”的美德来激励自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也相信儿子择偶的眼光。他认定的姑娘,应该是他今生永远的相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走出望江楼时,已暮霭深沉。蒙蒙细雨,轻轻飘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山是绿色的,水融入泥土里。大树对水说:留下来吧!我需要你。山是黄色的,水融入泥土里。石头对水说:你可来了,我们一起走吧!”</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思佳诗歌《水与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儿子那年作的诗歌,在我心中久久萦绕。我没想到学工科的儿子也会作诗,且耐人寻味。我相信,我的儿子儿媳,他们会彼此珍惜今生缘。风雨同舟,在美丽的蓉城共同打造属于他们的一番天地。在人生之路上,携手而笑,享受生活的七色光芒。一起走,永不离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细雨中,一个母亲的心愿,在天府之国,在望江楼的竹林间荡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祝福你们!我的孩子。</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注:此文入编杜平散文集《为谁而歌》</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照片:儿子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杜平:笔名晓荷。女,辽宁省丹东市人。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曾在《诗刊》《诗潮》《星星》《鸭绿江》《中国文学》(香港)《满族文学》《知音》《北极光》《辽宁工运》《农民日报》《辽沈晚报》《湖北日报》《三峡晚报》《词刊》《歌曲》等全国、省、市级报刊发表散文、诗歌、歌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部分作品被收入《百年无废纸》《英雄颂》《心灵的灯》《默然爱你》《首届“奥星杯”文学艺术优秀作品集》《伊春的颜色》《大森林诗草》《大美钟祥》《百名诗人咏葫芦岛》《2010中国散文精典》《中国散文大系·女性卷》《中国散文大系·抒情卷》《中国散文大系·旅游卷》《祖国好——华语文学艺术典藏》(第八卷)等书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诗歌《在心中,植一片绿洲》在诗刊社举办的《绿色伊春·红松杯》全国征文大赛中获纪念奖;《阅读春色》获诗刊社举办的《绿色伊春·生态杯》全国大赛优秀奖。诗歌《望月》获“第四届国际网络博览会暨中国首届网络文学大赛”二等奖,荣膺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团中央等部门授予的“中国网络文化推广大使”称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散文《夜雨凤凰》获“美文天下·首届全国旅游散文”大赛二等奖 。《为谁而歌》获2010年度最佳散文奖。《远山的呼唤》《镜头中的母亲》《雨中的黄龙》分别获“当代最佳散文创作奖”。 《镜头中的母亲》2012年获《散文选刊》全国散文奖。散文《春之声》获《辽沈晚报》“辽沈之春”征文三等奖。散文《荡舟赏荷白洋淀》在第八届“祖国好“华语文学艺术大赛评选中,获金奖。本人辞条入编《中国散文家大辞典》。</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曾为“全国新农村风范”凤城大梨树村风光片《风光无限大梨树》撰稿。曾为企业创作歌词并策划宣传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11年开始歌词创作。迄今创作了60多首题材不同风格各异的歌曲,歌词代表作《远方的我 远方的你》《春歌情长》《情在三峡人家》《杜鹃颂》等。《远方的我 远方的你》等八首歌词入编2014年由中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百年中国.千家词》(修订本)经典。有三首歌词入编《辽宁音乐文学作品精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歌曲《远方的你,远方的我》(黄继日作曲)在中国大众音乐学会举办的“感动中国——群文杯第四届全国大型原创词曲展评”活动中,获:中国原创音乐优秀歌曲。歌词《最美辽宁工人》,在辽宁省总工会举办的主题歌歌词征集中获二等奖。由吴培静作曲的《远方的我,远方的你》,得到各大音乐学院、系教授(主任)、老师和学生们的青睐和推广,该曲目被广泛应用到学生音乐会、课堂和专业考试当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14年12月23日,丹东电台交通频道首播歌曲《杜鹃颂》。2015年1月22日接受丹东电台《今晚冒个泡儿》节目直播间采访,插播原创歌曲《银杏赞》《祝福给你祝福给我》。2016年12月3日丹东广播电视台《人间真情》栏目首播为杜平制作的专题片《诗词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抗疫原创歌曲《真的勇士 大爱无疆》由丹东广播电视台制作视频MV(汉语、朝鲜语双语字幕)。2020年2月27日起,在丹东广播电视台新闻版及综艺版的公共频道和影视频道相继播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著有诗集《为你歌吟》(大众文艺出版社)、散文集《为谁而歌》(华夏出版社)。</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