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庙号、年号的区别

周琦

<p class="ql-block">谥号、庙号、年号的区别</p><p class="ql-block">我们在看历史书籍,或者在欣赏历史电视剧电影中,涉及到帝王的时候,会经常发现对他们的称呼略有不同,比如汉高祖、唐明皇、宋太宗、岳武穆、崇祯、康熙等等。</p><p class="ql-block">这个就涉及到“谥号”、“庙号”和“年号”的区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咱们先说“谥号”。“谥号”,简单概括就是指对帝王或者诸侯大臣的生平能高度概况的评价性文字。据说这是西周周公定下的规矩,也叫“周公制谥”。</p><p class="ql-block">西汉刘向编著的《谥法解》一书中称,“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这就是说大的功业有非常好的叫“美谥”,一般的就是“平谥”了,至于恶名就得“恶谥”了。事情是你自己做的,但是功过呢是后人“论”的。</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古人非常注重这个叫“生前身后名”呢?那太重要了,一旦给你起了这个“恶谥”,那“几千年都翻不过身来”。</p><p class="ql-block">历史上的谥号大多是褒扬,毕竟有句话叫“为尊者讳”,只要没有太大问题,就是“美谥”。最高的评价应该算“文”、“武”这几个,所谓“文成武德”,很不得了的。一般的随便找个优点,什么“宪”、“穆”、“昭”等等,当然得根据个人的性格或者品行,这每个字都有专门的解释,这个《谥法解》里面都有特指。</p><p class="ql-block">但是有一些就难免含有贬义了,如“周厉王”、“周幽王”、“汉灵帝”、“隋炀帝”,这几个字都不是什么好字眼。据《谥法解》,杀戮无辜曰厉;壅遏不通、动祭乱常曰幽;早孤短折曰哀;乱而不损曰灵;“好内怠政曰炀”。这些都是“恶谥”。不过,宋时朝廷规定,人死为大,因此不再作恶谥。</p><p class="ql-block">大臣里也有谥号,当然都得是一些对朝廷立下很大功劳的,比如郭子仪谥号为“忠武”、岳飞后来追谥“武穆”、徐达的谥号是“武宁”、曾国藩谥号为“文正”、王阳明的谥号是“文成”,都很不错,(但也有例外,比如大奸臣秦桧的谥号就是“缪丑”,当然与他奸佞通敌卖国陷害忠良的恶行有关),基本上文臣多带个“文”字,武将多带个“武”字。</p><p class="ql-block">最早这个“谥号”也就一两个字,宋以后,“谥号”字数逐渐增多,甚至多达十几个字,如嘉靖帝谥号为“钦天履命英毅圣神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康熙的谥号则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p><p class="ql-block">“谥号”里有两个特例,一个是嬴政,建立秦国后,他觉得“子议父,臣议君,甚无谓也,眹弗取焉”,于是就废除了“谥号”,自称“始皇帝”,他是没有“谥号”的;另外一个是宣统皇帝,末代皇帝,也没有人给他“谥号”了。</p> <p class="ql-block">再说这个“庙号”,庙号是专指皇帝的,一般由继承人来追赠。历史上凡是“祖”或者“宗”,都属于“庙号”。一般是开国的皇帝大都称“祖”,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宗”,如唐太宗、宋仁宗、清文宗。</p><p class="ql-block">不过也有例外。“祖”这个称呼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p><p class="ql-block">周朝到秦没有庙号,从汉朝开始逐渐恢复庙号制度,所谓“恢复”呢,是据说商朝曾经有过“庙号”的传统,因为太久远了咱们就不说了。两汉,有“庙号”的皇帝不多,主要是给一些有过显著功业的皇帝。有些曾经有过庙号,后来也都废除了,比如东汉的和、安、顺、桓四帝也曾有庙号,但这些庙号在汉献帝时以无功德为由被取消。说实话,老拜祭一个不争气的祖宗也没什么意思。</p><p class="ql-block">庙号选的这个字,虽然不太严格按照“谥法”,但也有一定的褒贬寓意,不过毕竟是给自己祖宗起的,大都还算不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最后说这个“年号”,年号则是皇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是新君为了区别上一任皇帝,重新计算自己在位的年数。</p><p class="ql-block">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使用的,其年号为“建元”,这是中国第一个年号。有时候,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事、要事,有的还更改年号。⼀个皇帝所⽤年号少则⼀个,多则⼗⼏个。如唐⾼宗有14个,数起来都麻烦更何况称呼呢。而明清皇帝⼤多⼀⼈终生使用⼀个年号,如正德、乾隆等,所以称呼他们往往用年号,这样方便易记不会出差错。</p><p class="ql-block">后人称呼古代帝王一般遵循方便的原则,周时无论天子或是诸侯,都只有谥号,所以只称呼谥号;而唐宋时,由于年号改动频繁,加之谥号逐渐增多,因此多称呼其庙号。明清皇帝若称呼“谥号”,一个皇帝十几个字的谥号,说起来估计要犯糊涂了,而他们都是一生使用一个年号,所以一般称呼年号方便,比如乾隆皇帝,乾隆是他的年号,不是谥号或庙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