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文写作于1997年12月</p><p class="ql-block">曾刊载于《新创作》杂志</p><p class="ql-block">文中插图均为家藏老照片</p><p class="ql-block">知青生活照为15岁下乡的弟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引言:1966年春,举国上下爆发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文革初起,全国大中小学老师挨斗、学生被迫停课,导致该读书的不能读书,该毕业的不能毕业,该升学的不能升学,教育全面瘫痪。1968年12月21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潮骤起,卷去了一代青年求学深造的理想,当年,全国光是因文革而滞留学校的“老三届”辍学下乡的青年学子就有1700万之多,等到文革结束国家全面恢复发展之时,因文革中断教育而显露出的教育、科技及至国家经济建设全方位的人才断层现象已成铁定事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今天,12月14日,是我与大姐下乡55周年的日子,五十五年一晃而过,可那天的一切都还历历在目。</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九六八年深秋的一个傍晚,当苍茫夜色吞噬了天际最后一抹残阳的时候,我在阳台上终于望见树影憧憧的小道尽头出现了大姐行色匆匆的身影。飞奔下楼,我迫不及待地迎上前拉着大姐询问从学校带回的消息。</p><p class="ql-block">大姐是身负使命到学校去的。</p><p class="ql-block">城镇所有滞留在校的中学生即将要无条件地上山下乡——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使得乱世中饱经忧患的父母已无力去设想儿女们的前途命运,在当时看来,父母们唯一所能做到的就是为子女理智地选择好下乡的地点——对于我们这些一直在父母温暖羽翼下长大的孩子是这样,但应该说肯定也有不少同学还是靠自己拿主意的。</p><p class="ql-block">当时长沙市的各所中学都是有湖区和山区两个地点可供选择,我和二姐同在一个学校,我们学校是被安排下放靖县和安乡两地;身为知识分子的父母,凭着对农村的初略了解,在有限可供选择的几个地点中,排除了自然条件相对艰苦的湖区和偏远闭塞的山区,选择了大姐学校的下放地——地处丘陵的华容县。</p><p class="ql-block">大姐此番到学校的使命就是为争取我们三姐妹能一同下放到华容,请求学校接纳我和二姐。二十岁的大姐不负父母重托,顺利执行和落实了我们家这项重大决策,让父母沉甸甸的心得到了些许的安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四姐妹合影于大院宿舍附近的池塘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三位姐姐完成“双抢”后回城探家之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右一佩戴校徽的妹妹还在师大附中读高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余下的事,就是准备行装、转户口粮食关系。就在妈妈领着我们去转户口的时候,一位嘴唇厚厚、脸色黑黑的户籍警劝母亲不要将三个女儿同时下放到一个地方,并列举了一些个弊端——这也正可谓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吧!于是,妈妈听取了这位好心叔叔的提醒和忠告,决定将二姐暂且留下,我和大姐当即就毫不迟疑注销了城市户口。</p><p class="ql-block">记得办完手续、大姐开着玩笑说,我们即将要加入“7100”部队,用一把锄头、一根扁担、一对箢箕去执行修理地球的任务。走在回家的路上,姐妹们一路打趣一路说笑,而母亲却是神态凝重,异常沉默……其实,别看年少的我们表面很稚气,或者说是很洒脱,内心的感受却是很复杂的,就如同初冬季节里这一路的凛凛疏枝、萧萧落叶,迎风颤栗,随风飘飞,一派萧瑟、一片迷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远在湘西靖县山区的15岁弟弟(下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九六八年十二月十四日这一天,我随着大姐和她所在学校首批下乡知青一道,登上了北去的列车。与我们同行的还有长沙铁中的同学们。大约是因为铁中属铁路系统的缘故,就在我们踏上这人生之旅的第一站时,竟也“托福”享受了一次乘坐“专列”的待遇。</p><p class="ql-block">记得那天是初冬季节里少有的晴朗天气。</p><p class="ql-block">我们到位于局关祠的长沙市十四中集合。</p><p class="ql-block">在一系列虔诚的仪式完毕后,在意气风发的“革命青年志在四方”的歌声中,在壮行的震天锣鼓里,在猎猎红旗的指引下,我们这支“娘子军”队伍【注】被送行的人流簇拥着,步行前往长沙铁路北站。</p><p class="ql-block">远远望去,在堆码着货物的货场上,空坪隙地里已经是人头攒动、三五成群,看来铁中的同学已经先期到达。再看那延伸至远方的铁轨上,一列货车正在整装待发。在它的尾稍,极不协调地挂上的三节客车车厢,正是我们的“专列”,只等我们登车就绪,即刻就要鸣笛启程了。</p><p class="ql-block">我当时所在的学校——湖南师院附中也正处在大张旗鼓的下乡动员热潮中。而我,则像一只急切离群的孤雁,没有随着学校的节奏、合着同学们的步调,在一个月后到靖县或是安乡去插队,而是投身大姐所在学校的麾下,先行一步,加入了首批赴湘北华容县插队知青的行列。也因为我是我们班同学中的先行者,所以有不少同学前来为我送行,她们都是与我朝夕相处的同窗好友,在这之后不到两个月内,她们也都陆陆续续下放到了全省各地农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不让母亲看到别离的伤心场景,二姐极力劝阻了母亲前来送行,而正直厚道的父亲当时正被学校造反派无端地戴上了“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双重帽子被非法监禁,只有18岁的二姐领着14岁的弟弟和12岁的小妹挤在送行的人群中,目送着我和大姐登上列车;在这热烈与悲伤交织的嘈杂气氛中,在即将分手的这一刻,我们彼此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往日一同学习一同嬉戏的日子一去不会再来,此时虽有万千话语,却是相对无言,隐痛在心,一下好像长大了十岁……</p><p class="ql-block">为了减轻父母的政治压力,同时也为形势所迫、人为所逼,一个月之后,18岁二姐下放沅江,一年后,15岁弟弟下放靖县,三年后,最小的小妹下放望城……我们五姐弟先后都走上了这条前途莫测的下乡之路,就连我们年近五旬的母亲,也在子女们各散五方的时候,被安排到攸县五七干校劳动,一家人从此便劳燕分飞、雏鸟四散、遥遥牵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难忘那震人心魄的汽笛长鸣,更难忘瞬间爆发的撕心裂肺的一片哭声。列车即将启动,车上车下更是臂膀交错、声浪迭起……当催征的哨声再次吹响,我探头窗口,突然看到弟弟一手撑在车厢壁上,头却深深埋在臂弯里久久不见抬起,一个从来不懂忧愁为何物的男孩子这从未有过的举动,猛然就像揪扯住了已被周遭哭声攥紧了的胸口,我看到了弟弟抬起头来那双用衣袖擦干了泪水却仍是红红的眼睛,看到了姐姐妹妹、同窗好友那满溢不舍的眼神,素来洒脱的我,顿时也是悲从中来,难以自禁……</p><p class="ql-block">在那个政治气氛和革命激情被充分煽动和点燃的年代,这火山爆发似的哭声来得突然、来得猛烈、来得撼恸人心!它与刚刚还余音未尽的红色标语激情口号形成了多么不谐和甚至肆意不羁的强烈对比,它究竟在宣泄着些什么?——是对于城市的留恋、亲人的依恋?是对于校园的不舍、辍学的无奈?还是对于前途的渺茫和自身的悲悯……一切一切,只有这此起彼伏毫无遮掩的哭声得以纵情宣泄心中的一切,毕竟,我们还太年轻,还不能做到掩饰自己啊!</p><p class="ql-block">只记得当时昏昏然然,泪眼迷离,朦胧中,城市和人群在向后退去,亲人和同学在向后退去,身影越缩越小、越缩越小……</p><p class="ql-block">只记得当年未满十七岁的我,一个初谙世事的女孩子,与众多的少男少女一起,就这样迷迷蹬蹬被时代洪流裹挟着,顺流而下、顺流而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敏写于1997年12月</p><p class="ql-block">【注】当时的长沙市十四中为女子中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照片拍摄于<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66年夏,中南大学</span>甘棠楼前的池塘边,我的家就在楼房的后面的甘棠村。两年后,下乡大潮骤然兴起。</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母亲,拍摄于1967年秋。文革期间,我家的七位成员仅父亲没下过乡,但我们下乡时他却正在被关“牛棚”,我们是到“牛棚”去与父亲告别的。</p> <p class="ql-block">四姐弟妹合影拍摄于2006年,摄影者为大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敏(苇鹭):湖南长沙人。湖南师大附中老三届初67届。1968年12月14日下放华容县胜峰公社龙秀大队,直至1976年秋回到故乡长沙。</p><p class="ql-block">独立音乐人,创作歌曲大多为作词自度曲,代表作有《走出岁月的冬季》《青春情怀》《月光洒落的河堤》《长风破浪会有时》《生命永恒》《写意桃川》《我问洞庭湖》《总在心底吹奏一支短笛》《高泽源,我的第二故乡》《启航在春天》《秋怀石涧村》《芦花吟》《草根曲》等。</p><p class="ql-block">2016年6月4日于长沙市实验剧场成功举办了《启航在春天·刘敏原创知青歌曲演唱会》,发布演唱原创歌曲18首,专辑歌碟及歌本为湖南省图书馆及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