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年华~我的父亲在抗日战争

葉霖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遥望久远的年代、开启封存的记忆,亲爱的爸爸我们永远思念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们的父亲叶致春1920年出生于河南省宜阳县韩城乡仁厚村的一户农民家庭。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正在宜阳上私学的父亲受革命思想影响,参加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在共产党的指引下积极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积极为党工作, 193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投身到中国的伟大革命斗争中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39年冬到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加紧了防共、限共、反共的政策,我党活动受到很大限制,许多共产党员在组织安排下进行撤退,分别去了延安、豫皖苏、豫鄂陕。当年与父亲同在一个党支部的亢书贤伯伯,生前曾写信讲到父亲是1939年冬由组织安排离开家乡去了洛阳八路军办事处。 从父亲简历中得知1940年前都是在家乡从事革命活动,宜阳县党史办提供的信息是父亲1939年3月离开家乡去的洛八办,我们根据当年的政治形势和父亲的简历,按亢伯伯讲父亲离开家乡日子应该是1939年冬季,经洛阳八路军办事处去了豫皖苏边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父亲参加革命到离开家乡赴豫皖苏边区证明人: 邵文杰 河南新安人(1915~2004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邵文杰1933年参加革命,时任宜阳县委书记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洛阳地委副书记、书记、河南省计委主任、 河南省副省长。文革停止工作期间还来重庆看望过父亲,1979年恢复工作后任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父亲在新四军时期的工作简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从简历中可以看到父亲来到豫皖苏边区后先后就读萧宿永夏抗日联合中学,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抗大毕业来到了新四军四师拂晓报社、四师建立印刷厂后又到了印刷厂从事拂晓报的排字工作……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由于年代久远,父亲简历中的个别月份有出入,证明人的名字也有音同字不同的现象,在文章里进行了纠正。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39年12月豫皖苏边区在永南大李庄創办萧宿永夏抗日联合中学,后迁至何老家,刘作孚担任校长。父亲作为第一期学员入学,在校学习期间实行军事化管理。学习期间彭雪枫司令员曾经到校讲授军事课,吴芝圃副司令员讲授政治课。1940年6月1日联中学生与抗大四分校学生一起参加新四军第六支队(前身叫游击支队,后整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皖南事变后整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在涡北新兴镇集会召开“五卅”运动15周年纪念大会。宿县、永城及濉溪口、临涣集日伪军千余人,分兵四路突袭新兴集,彭雪枫迅速指挥部队勇猛反击,将敌人击溃,歼敌300余人。抗日联合中学历时1年半,前后共举办了2期,培养了800多名学员毕业,1941年4月学校由于抗战形势恶化而被迫停办。 1940年秋父亲从抗日联合中学毕业,又随部分同学一起转入抗大四分校继续学习。</span></p> <p class="ql-block">  抗日联合中学学习证明人:刘作孚 湖南沅陵县人 (1911~1946年) </p><p class="ql-block"> 刘作孚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任抗日联合中学校长,皖南事变后调新四军四师12旅,任政治部主任,抗战结束后调任华中军区第七军分区政治部主任。1946年9月14日从淮阴华中军区接受任务后带领卫生部长张贤,警卫员李时君及部分干部,于15晚由苏北高良间乘船去洪泽湖西半城前线,途径马浪岗时被敌包围,激战时与张贤、李时君一起壮烈牺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抗大四分校是由原新四军游击支队随营学校改编成立。1940年11月7日抗大四分校第二期在涡阳县北的吴桥寺开学,父亲作为第二期学员参加了开学典礼。在开学典礼的大会上,彭雪枫司令员(兼四分校校长)认真地向大家分析了当时的形势,用那铿锵有力话语告诫大家一定要“把战场当课堂,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皖南事变后学校面临日伪军的扫荡,国民党顽固派进攻的恶劣环境,学校采取分散隐蔽活动的办法同敌人周旋,按照彭雪枫司令员“一面进行教学、一面准备战斗”的指示坚持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 1941年8月30日第二期学员毕业。父亲毕业后分配到了新四军四师拂晓报社。</p> <p class="ql-block">  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学习证明人:刘清明 (1914~1998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刘清明1933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任抗大四分校教育长兼训练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华东军政大学副教育长、教育长、总参测绘局政治委员、湖北省军区政治委员,总参测绘局顾问。1955年授予少将,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勋章、一级解放勋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41年父亲从抗大毕业后来到四师拂晓报社从事刻钢板(刻蜡纸)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拂晓报是由新四军四师政治部主办,师长彭雪枫是拂晓报的创始人也是领导人。1938年9月30日在河南确山竹沟镇创刊,主编人员有阿乐、单斐、易和、庄方、陈阵等人。当年拂晓报为油印报,彭雪枫要求报社不写草字、不写错字、不写怪字、不写简字。 刻钢板其实是一个技术活,刻字时下手轻了字迹模糊印不出字来;下手重了又会损坏蜡纸,影响印刷质量。父亲为了拂晓报纸有一个好的版面和清晰的字面,通过刻苦学习和严格要求,很快就做到刻字精细字迹工整,工作上做到精益求精完美无瑕,为了保证报纸能按时出版发行,经常都是没日没夜地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拂晓代表着朝气、希望、革命、勇敢、进取、迈进有为,胜利就来的意思。军人们要在拂晓要出发,要进攻敌人了。志士们在拂晓要奋起,要闻鸡起舞了。拂晓催我们斗争,拂晓引来了光明。”这是时任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雪枫为《拂晓报》撰写的創刊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拂晓报作为一份战地报,自诞生之日就伴随新四军指战员穿梭于战地烽火壕堑硝烟中,一路战斗、一路前行。 ↓</span></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同志为拂晓报题字:“堅持游击战争”。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刘少奇同志对拂晓报的题字:“为抗战的正确路线而斗争”。 ↓</span></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同志对拂晓报题字:</p><p class="ql-block"> 拂晓报是我军报纸中比较优秀的一个,希望从形式内容的统一的改进中,完成其组织华中抗日军民的斗争任务。</p> <p class="ql-block">  父亲在新四军四师拂晓报证明人:吴芝圃河南省杞县人(1906~1967年)</p><p class="ql-block"> 吴芝圃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任豫皖苏边区党委书记,新四军四师政治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席,河南省省长、省委书记,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 ↓</p> <p class="ql-block">  1942年元月四师印刷厂建立,父亲就来到印刷厂从事排字工作 。排字工作相比刻钢板要求更苛刻,你必须要把好几千个常用字块位置记得滚瓜烂熟,排字时才能熟练地拿取铅字要记准每个铅字块在字架上的固定位置……</p><p class="ql-block"> 当年父亲在拂晓报无论是刻钢板还是排字工作,对待工作父亲都是十分投入,对自己要求也是极为苛刻,常常是夜以继日干,保证工作质量100%正确。经过全体拂晓报人的艰苦努力,拂晓报成为“人民的喉舌、战斗的武器”,深受豫皖苏边区和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广大军民欢迎。拂晓报这份军中小报成为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喜欢的报纸,蜚声中外、影响广泛。</p><p class="ql-block"> 拂晓报从创办到成长,彭雪枫都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他对拂晓报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他曾充满感情说过“我革命半生、两袖清风,只有几箱书和拂晓报是我唯一心爱的财产。”还在自己珍藏保存的《拂晓报》合订本的封面上亲笔写了“心血的结晶”五个大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拂晓报不仅得到毛泽东、刘少奇、陈毅的题字,张闻天、王稼祥、左权、谭政、谭震林、滕代远等领导都为《拂晓报》亲笔题过字,如谭震林题字写:“一声惊破了黎明前的黑暗,一文唤醒了豫皖苏边的青年,一笔催动了全军的艺术,一战吓破了日寇的肝胆。”《拂晓报》成为了鼓舞士气、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发展根据地的强大思想阵地和舆论武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新四军四师政治部印刷厂证明人:王钊(王文钦)(1910~1988年) </p><p class="ql-block"> 王钊1936年参加革命,时任四师印刷厂厂长,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安徽日报行政科长、新华印刷厂厂长、枞阳县供销社经理、县人民银行行长…</p> <p class="ql-block">  整风运动是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整风运动从1942年下半年开始一直到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父亲是1944年元月参加四师师直整风学习班学习,整风学习按照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以整顿三风(学风、党风、文风)内容为中心,以中央规定的22个文件为学习文件,进行了一次马列主义和毛泽东著作的普遍教育。认真学习了毛主席《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两篇文章,以反对主观主义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整顿文风。通过参加整风审干,进行自我批评和相互批判,使每一位同志政治上增强了党性,思想上增强了免疫力;作风上得到了提升,组织上也经受住了考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亲参加新四军第四师师直整风证明人:阿乐 (乐于泓) (1908~1992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阿乐(乐于泓)1931年加入共青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是新四军四师拂晓报三元老中的第一元老,总编辑阿乐多才多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新中国成立时已任南京市总工会文教部长,被18军军长张国华点名招回18军,先后任18军宣传部部长、西藏工委办公室主任、宣传部部长、新华社西藏分社社长、富拉尔基第一重型机器厂副厂长、抚顺重型机器厂厂长、沈阳重型机器厂副厂长、厂长、辽宁省机械厅副厅长。</p> <p class="ql-block">  1944年8月父亲在整风结束后到了淮北八地委秘书处,在文书股干自己擅长的刻钢版工作,这个工作一直干到抗战胜利结束 。1946年9月、解放战争开始父亲才从八地委到了八分区四支队九连担任党支部书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淮北八地委秘书处工作时期证明人:何启光、 河南省信阳人(1914~1999年。) </p><p class="ql-block"> 何启光(张德群)193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原名张德群,因对敌斗争需要于1938年化名何启光,时任八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1952年起开始长达30年的外事工作,并恢复张德群名字,1960年起先后任驻苏联首席参赞、党委副书记,驻古巴大使、巴西大使……。</p> <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艰苦卓绝的一次战争,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一次战争。我们的父亲虽然没有战斗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来到豫皖苏边区后无论是在抗日联合中学还是在抗大学习,坚持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文化军事素养,抗大毕业后为实现彭雪枫师长说的“革命既要靠枪杆子,也要靠笔杆子”,毅然决然地来到拂晓报社,干上了自己并不熟悉的工作,这项工作一直干到抗日战争胜利结束。</p><p class="ql-block"> 《拂晓报》与拂晓剧团、骑兵团被誉为新四军四师的三大宝,是抗日战争时期华中根据地的一颗璀璨名珠。父亲从来不为抗日战争中未能战斗在杀敌第一线而懊悔,相反能成为拂晓报社的一员感到欣慰,能有幸在新四军为广大军民出好报纸感到自豪。拂晓报就如吴芝圃所说“一张党报的威力赛过千军万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时光飞逝、转眼时间到了1983年,此时新中国已经成立30多年了,当年新四军战友大多都到了退休颐养天年的年龄,挥之不去的岁月把他们又联系在了一起!1983年新四军从事印刷、印鈔的战友通过新四军研究会上海分会又走到了一起,这当中有在四师拂晓报社一起工作的领导和战友,他们是王钊、史纳、李琳、李玉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今天通讯录上的前辈大都已经离我们远去,还在世上的我们祝福您老人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p><p class="ql-block"> 赓续红色血脉,牢记铁军精神!我们应该以史为鉴,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江山代代相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