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深处?白云生处?

李春明

<p class="ql-block"><b>朋友爱好书法。有一次,我在他办公室看到他写的一幅唐诗,杜牧的《山行》:</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b></p> <p class="ql-block"><b>我说:是“白云生处”。</b></p><p class="ql-block"><b>朋友说:我从小读书写字,一直是“白云深处”。</b></p><p class="ql-block"><b>我说,肯定是“白云生处”。我们赌一把?</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朋友说,好,我回去查书,晚上答复你。</b></p> <p class="ql-block"><b>晚上,朋友打电话来说,你赢了。我查了四本典籍,有三本说“白云生处”,只有一本说“白云深处”。《全唐诗》也是“白云生处”。</b></p> <p class="ql-block"><b>我们只是开个玩笑,并没有下赌注,但事后朋友还是送我一本《咬文嚼字》2006年合订本,大概是感谢我“咬文嚼字”。</b></p> <p class="ql-block"><b>深?生?一字之差,发音相似。但是,细细体会,“白云深处”和“白云生处”还是有细微的差别。</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白云深处”是说意境,深山老林中有云遮雾障的人家;“白云生处”是说在云雾升腾的地方有人家。前者是静态,后者是动态。相比较,后者的艺术形象更加生动。</b></p> <p class="ql-block"><b>近来看到网上就这两个字也有讨论,据说自古以来就有两个版本,两个版本在多个史料中都出现过,但是“生”出现的次数较多,尤其是杜牧自己的诗集《樊川集》和《全唐诗》用的都是“生”。</b></p><p class="ql-block"><b>杜牧别名杜樊川,号樊川居士。</b></p> <p class="ql-block"><b>如此看来,正规的应该是“生”,而“深”是别字,只是因为意思和读音都相近,在千百年的流传中也被认可了、接受了,变成了两个版本。</b></p><p class="ql-block"><b>不得不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两个字,争论一千多年也没有定论。难怪外国人说汉语难学。</b></p> <p class="ql-block"><b>我对文章中的错别字和错用标点符号特别敏感,一般一眼就能看清。这个能力要感恩中小学时代语文老师的严格要求。写作文,一个错别字扣二分,错一个标点扣一分。作文一般很难打高分,在错别字标点符号上扣分就太可惜了。这就迫使学生养成规范使用文字的好习惯。</b></p> <p class="ql-block"><b>我参加工作后,单位里别人两三个人校对过的文件或企业报,我还能挑出毛病;我一个人看过的文件报纸,别人就挑不出问题了。</b></p> <p class="ql-block"><b>我第一次出散文集《我心永远》,曾经在单位里悬赏:挑出一个错别字奖励一百元,挑出一个错用的标点符号奖励五十元,结果无人领赏。</b></p><p class="ql-block"><b>我有自知之明,差错肯定是有的,专业的校对老师绝对可以挑出毛病,只是大多数人找不出来而已。</b></p> <p class="ql-block"><b>如今各种自媒体发表文章、连载小说,有的错别字连篇,标点乱用。阅读这些作品,仿佛吞吃混有砂粒子的米饭,难以下咽,却又不得不吃,很郁闷。</b></p> <p class="ql-block"><b>规范使用语言文字,讲小一点,是工作作风的严谨认真;讲大一点,是维护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最后做一个游戏,下面有一段文字,亲爱的读者,您能挑出几个错别字、几处错用的标点符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借用做一个练习,绝对没有羞辱原作者的意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谢谢雅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本文部分图片选自网络,特致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