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编委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主任:宋治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副主任:陈义、张仲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委员:贾晓燕、赵正伟、祁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元旦献辞】</b></p><p class="ql-block"> <b>《研雪成墨》</b></p><p class="ql-block"> 冬月飞雪,天地一色。好似一方大砚,满目霜华晕染。掬一朵浮云,撷几片落花,徐徐研来,如同渐起的心瓣。调就半池雪水翰墨,轻展素笺。凝眸间,一幅茶马古道,已入梦了然。窗外,风雪交加;心事,驼铃摇曳。大漠浩渺中,断章残句落落而行,诉诸笔端。</p><p class="ql-block"> 轨迹从未改变,即使静躺的铁锅扁担。醉一盏驼头老酒,挑一肩春花秋月。一路朔风凌冽,行至山穷水尽,坐看云舒云卷。一曲走西口哀婉缠绵,能否涤尽满腔的挂牵?爬冰卧雪,露宿风餐,拷问创业之艰难。</p><p class="ql-block"> 飘渺之处,往事如烟。月色朦胧,窥望彼岸。是谁举鞭扬沙,演绎阳关三叠;是谁茹苦逆寒,独品晓风残月?回眸顾盼,终不过是临水而居,如影如幻,无法摹其一端。凌波于先人之涟漪,为之慨叹。</p><p class="ql-block"> 听晨钟暮鼓,袅袅余音不绝,可是尘封的呼唤?跋山涉水之间,走过多少寂寞,死神几许邀约?那三樽铜人,早已幻化成秘而不宣。唯有无欲无求的姿态,任凭观瞻。</p><p class="ql-block"> 辗转九千里,穿越三百年。惜流光,悟沉浮,兴衰弹指间。泼一纸车水马龙,感世事之桑海桑田。放飞思绪,觅得一知半解。让心灵随风,摆渡,流转。</p><p class="ql-block"> 驼铃呜咽,一任沉闷的音符,镌刻成一弯瘦怯的冷月;画屏深处,难掩帘卷西风、瘦比黄花的容颜。揽镜自怜,雨雪风霜等闲看。不觉莞尔一笑,优雅转身,已是今天。</p><p class="ql-block"> 一曲长歌,壮怀激烈。一杯流觞尽,一醉又经年。钟声在耳边,春光在眼前。且行且珍惜,昂首艳阳天。</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走近大盛魁】(1)</b></p><p class="ql-block"><b> 驼 运</b></p><p class="ql-block"> 大盛魁驼队到了外蒙古后,根据各地域和人口的情况,又把驼队改组为小房子。分为一把子骆驼、二把子和三把子骆驼,各带一顶小型帐篷。由一个领房人带领几个助手,到各盟旗作赊销货物生意。除此之外,有时还组织若干流动贸易小组,带着帐篷,驮着大量货物到各“和硕”销售。有时用三五只甚至一二只骆驼,驮少量货物,住在蒙民的蒙古包内做现货交易。</p><p class="ql-block"> 旅蒙商驼队,自归化城到乌里雅苏台一般要走3个月。而大盛魁的驼队采用换骆驼不换人的方法,只须两个来月。在别的商号把货物运到外蒙古盟旗前,大盛魁能迅速抢占销售市场。</p><p class="ql-block"> 据俄国的阿马.波兹德涅夫著《蒙古与蒙古人》记载:清末归化城自行畜养骆驼从事运输的共有二十家,总共有骆驼三千三百四十峰,大盛魁独占1500峰。</p> <p class="ql-block"><b>《大盛魁末任大掌柜陈严甫》</b></p><p class="ql-block"><b> 文 / 陈义</b></p><p class="ql-block"> 陈严甫,乳名裕厚,学名陈公威,字严甫,托克托县人。是有着近三百年历史的、当时内蒙古最大一家旅蒙商号大盛魁的最后一任总经理,那会儿称“大掌柜”。</p><p class="ql-block"> 陈严甫祖籍山西省太原府阳曲县。父辈因做甘草生意,迁至托克托县河口。其父陈玠兄弟二人,大爷陈琳,是当时托城河口商界的代表人物——商会会长。</p><p class="ql-block"> 出生于商人世家的陈严甫,自幼聪明好学,记忆力惊人,过目不忘。14岁时,就学完托城私塾的全部课程。受家庭做买卖的耳濡目染,加之其天资聪颖,对当时的主要计算工具——算盘,情有独钟。能用左右手各执一架算盘同时运算,打出的数字相同,运算结果不差毫厘。一手好毛笔字,更是闻名遐迩。</p><p class="ql-block"> 按照当时惯例,青少年学习经商,需先到一家商号当学徒,俗称“住地方”。陈严甫自幼家境较好,大爷陈琳在托城经营的买卖,规模较大,又是商界的代表人物,熟悉当地大小买卖字号。他完全可以在托城字号里,挑拣一家好字号去“住地方”。但他却志不在当地,小小年纪不怕人地生疏,主动提出,要去归化城住大字号学做商事。</p><p class="ql-block"> 他说服了大爷和父母亲,在归化城“同济银号”当了学徒。从未离开过父母的陈严甫,在学徒三年里,没有回过一次家。心无旁骛专心商事,甘于吃苦奋发向上的品质,由此可见。</p><p class="ql-block"> 同济银号的员工,除了陈严甫,都是山西人。因地域关系的原因,陈严甫受尽了排挤和捉弄之苦,一言难尽。但他怀揣梦想,不计小隙,任劳任怨、勤奋好学,砥砺前行、业绩突出,终被银号掌柜发现、赏识和重用,二十多岁就掌管了银号的财务,时称“大先生”。此后,银号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影响越来越大,成为当时呼市金融界的后起之秀。陈严甫的名字,也随之不胫而走,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识,他的财务能力水平,在业界有口皆碑。</p><p class="ql-block"> 就在同济银号经营规模与社会声望与日俱增、如日中天之时,大盛魁慧眼识才,从同济银号“挖”走了他。自此,陈严甫掌管了大盛魁的总财务。这个时候的大盛魁,员工众多,骆驼2万峰,犬900多条,年收入超过千万银元,是称雄欧亚的大商号。后来,时任大盛魁大掌柜段履庄,被首任大掌柜王相卿后代刺杀未果,伤重不起,致大盛魁元气大伤。日常大小业务,实际全由“大先生”陈严甫代管,逐渐成为大盛魁最大的股东之一。</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二十年代,由于时局动荡,官匪兵患横行祸害,大盛魁内部矛盾日益严重。在内忧外患的时日中,这个繁盛了近三百年的大商号,难以为继,不得不于1929年宣布歇业。</p><p class="ql-block"> 商号的股东及伙计,不甘心大盛魁就此倒闭,热切盼望能选一人,力挽狂澜,使已属残局的大盛魁,重振昔日雄风。</p><p class="ql-block"> 大家议来议去,挑来选去,为人正派,作风严谨、诚实守信、经营有道的“大先生”陈严甫,众望所归,被大家一致推选成总经理,即大掌柜。</p><p class="ql-block"> 陈严甫任大掌柜后,针对外欠货款巨大,组织了庞大的律师团和清欠团队,赴各地及蒙古国清欠足够购买整个蒙古国土地的巨额货款。但因国民政府不予配合帮助,使欠账无法收回。当时,国民党财政部部长孔祥熙,以及阎锡山、傅作义等,都曾有过资助复兴大盛魁的计划,但因各种复杂矛盾,难以奏效,终至无功而罢。在没有欠下股东及各供货商一分钱的情况下,陈严甫用国内各分庄小号清欠回来的资金维持了十几年。最终回天乏术,大盛魁于1946年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p><p class="ql-block"> 1946年秋天,陈严甫满怀遗憾与悲伤,回望了大盛魁总店最后一眼,用马车拉着自己的家什、大盛魁账簿等返回了托克托县故乡。一代商业传奇就此画上了句号。</p> <p class="ql-block"><b>观《大盛魁》剧 看大盛魁文化</b></p><p class="ql-block"><b> 文 / 张仲卿</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 <b>一、勇毅篇</b></p><p class="ql-block"> 近日内蒙古电视台播出的《大盛魁》电视剧,从多视角再现了大盛魁这一中华老字号的发展历程,有人说这是一个商业传奇,也有人说,她在商业并不发达的清王朝时代缔造了一个商业帝国。但经营者其中的艰辛、苦痛以及由此体现的创业精神,观剧的后人难以体会。</p><p class="ql-block"> 大盛魁初创时期,是由三个自然人合伙组建,这是中国近代史较早的合伙企业。三人中,一个擅长计算,精于内部管理;一个擅长公关,善于开拓市场;一个胸怀大志,善于远谋,具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由此架构起公司的高管团队,但这只是一个公司人力资源的雏形,对于未来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而对于一个资金有限,人才短缺的公司来讲,人、财、物三要素中,大盛魁初创时期的人力资源和资金资源却是两块短板。怎么办?这是摆在合伙人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向前行,一直走”便成为大盛魁的第一个企业文化理念,那就是在远行中追求梦想,在坚持中寻找突破。</p><p class="ql-block"> 大盛魁的第一桶金就是在这一理念的支撑下取得的。在资金短缺、运力不足的情况下,老板、股东齐上阵,带领一帮山西老乡,手推肩扛运送货物。试想当初,呼和浩特到最近的希拉穆仁和葛根塔拉草原,其边界距离近则120里,远则200里,若进入草原腹地那便更是无边无际,很难准确测得路程。然而,就是这么一群创业者,风餐露宿,克服缺水之困,翻山越岭,穿越崎岖的山路,蹚过黄沙漫卷的沙漠,一步一个脚印,一肩一副担子,硬生生蹚出一条“经营之道”,开拓出一片全新的市场。这就是大盛魁勇毅前行之道,也是大盛魁企业文化的一角。</p><p class="ql-block"> 由此想到:草原的生意,由于局限于交通不便,路途遥远,多数特别是有了一定资本积累的商家因贪图安逸,规避风险而不愿意去做。这给大盛魁留出商机,大盛魁也敢为人先抓住了这一商机。不畏艰辛、勇毅前行的创业精神为大盛魁日后的发展沉淀了企业文化的精髓。</p><p class="ql-block"> 二、<b>道义篇</b></p><p class="ql-block"> 所谓“道”即经营之道。经营所涉猎的范围及幅度不仅仅是产品及销售,其中对人的经营是企业经营中重要的一环。大盛魁的用人之道非常值得现代企业管理者借鉴。</p><p class="ql-block"> 趋利是人性本质的一部分。清朝康熙年间,国家制定的人口迁移政策,给人多地少的山西人创造了口外(长城外)谋生的机会和条件。一批又一批走西口的山西人互相援引拉拔,背井离乡出杀虎口来到内蒙古谋生,有的租地种田,有的进入商界学徒。但不管从事哪个行业,其目的都是为了讨生活、谋利益。这一群体中,大多数人文化程度偏低,出身贫寒,但都年富力强、体力健壮且能吃苦耐劳。他们的一个共同而明确的共性便是都想成就一番事业,衣锦还乡、光宗耀祖。这一共性支撑他们能够善于合作,在揽工中增强忍耐力和韧性。大盛魁正是把握住了这一人性的优点,在股权设计上先于他人。一方面,制定的学徒期要比别家公司长的多,十年才可出徒,给予的是慢慢锤炼的时间,考验的是学徒人的意志和耐性。其中最大的矛盾点是工资低而时间长,招工难,留人难。用什么方法才能留住人,进而培养成自己有用的人呢?粘性就在于股权策划的合情合理性。学徒工虽然十年才能出徒,但大盛魁给了他们期权,十年后,不管投资与否都给予身股。这就给人以期望和希望。对于既身无分文又居无定所的创业者来讲是非常利好且极具吸引力的。试想,哪个背井离乡的人不想在十年后成为老板,而有了身股自然就是公司的股东,也就是老板啦。一旦公司“上市”(发展壮大),便可一夜暴富,惠及家庭、家族乃至未来——这既是创业者的初心也是他们的目标。另一方面,在十年长时间的考验中,坚持不住的学徒工自然淘汰,而耐得住性且出类拔萃的可作为人才储备,在扩大经营范围及市场竞争中随时可以释放他们的潜能。可以说大盛魁把握人性的尺度是非常优秀的。这就是他们的用人之道。由此,大盛魁逐渐形成不间断、持续式、成梯队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从而使大盛魁的管理人才始终保持活力、活血,公司也实现了可持续发展。</p><p class="ql-block"> 所谓“义”,大盛魁体现的主要是对客户权益的维护。客户层面其实就是上游的供货商和下游的消费者。大盛魁对上游客户是以多年积累的诚信而赢得信赖。她不仅在维护自己商行的信用,同时也为同行或促进同行共同维护信誉。再者,在企业运营中,善于关照同行,存在竞争但不排斥同行,也不打压同行,反而能在大是大非面前一致行动。由此构建起一个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买卖共同做,有利益共同享受的商业氛围。</p><p class="ql-block"> 对于维护消费者的利益方面,真正是想为客户所想,急为客户所急,在信义为先的前提下,只有用户想不到的,没有大盛魁做不到的,从针头线脑、锅碗瓢盆到马鞍茶叶一应俱全,不管风霜雪雨还是沙尘漫天,大盛魁都能做到风雨无阻按时送达。拿到现在就叫暖心服务,应急供给。准能在客户最需要的时候解决燃眉之急。久而久之便与消费者形成一种相互依赖的粘性。这就是大盛魁的以“义”取利的理念。</p><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大盛魁的社会责任担当,如何破局家族企业的弊端,如何“分钱”等等管理模式,以后再慢慢分享。</p> <p class="ql-block"><b>《大盛魁拾遗》(2)</b></p><p class="ql-block"><b> 文 / 贾晓燕</b></p><p class="ql-block"> 康熙二十九年,康熙亲征噶尔丹。为了军队后勤供给有保障,从山西征调20万商贾、民夫随军队出征。大盛魁的创始人王相卿、史大学、张杰也跟随着军队做随军生意。他们三人以公道的价格、周到的服务使得生意十分的兴隆。由于路途遥远,有时货物会早早卖完。他们就一边走一边割草,然后背着草,等行军停下来时,就把草卖给军队。</p><p class="ql-block"> 清人纳兰常安在《行国风土论》中有一段这样描述:塞上商贾,多宣化、大同、朔平三府人,甘劳瘁,耐风寒,以其沿边居处,素习土著故也。其筑城驻兵处建屋集资,行营进剿,时亦尾随前进,虽锋刃旁舞、人马沸腾之机,未肯裹足,轻生而重利,其情乎。……至于赤手贫乏之人,伐薪刈草,亦积数百金。</p><p class="ql-block"> 西征噶尔丹取得胜利后,费扬古将军的部队就驻守在蒙古的乌里雅苏台,时称为前营。而这里的官兵也需大量的军需供应。战乱时期,所有的货物价格比内地会高出很多。由于随军贸易既辛苦又是高风险,所以利润也丰厚。</p><p class="ql-block"> 初步积累了资金的王相卿、张杰、史大学形成了一个集体小商伙,起名“吉盛堂”。这就是最后“南有胡雪岩,北有大盛魁”的前生。他们靠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拼搏的精神,开始了蒙古境内的最原始的物物交换贸易,直至把生意一直做到库伦与俄国。为了生意发展的需要,在康熙末年,他们把把“吉盛堂”更名为“大盛魁”,总号就设立在营乌里雅苏台。</p><p class="ql-block"> 《卜奎风土记》中记载:贾初通时,以貂易釜,随釜之大小,貂满于釜,然后可易。”对于牧民来说,这些家家都有的皮毛是不值多少钱的,而大盛魁带来的"上有绸缎,下有葱蒜"就成了牧民眼中的稀罕物。</p><p class="ql-block"> 由于“大盛魁”以物易物或是赊销等灵活的经营方式,受到民风淳朴的草原牧民的信赖。“大盛魁”更是在货物的源头上把关,以价廉物美、诚信经营赢得了良好的信誉口碑,也取得了牧民们的信任。</p><p class="ql-block"> 相传,王相卿在乌里雅苏台做买卖时,有一蒙古王爷的女儿生了重病,眼看无回天之力,适逢王相卿路过。王相卿把自己从山西带的珍贵秘方药“龟灵集"拿出,王爷的女儿得救了。王爷为报达王相卿的救命之恩,让女儿嫁于王相卿的三儿子。而这又为“大盛魁"以后在蒙古贵族与旅蒙商之间的联盟发展多了保障。</p> <p class="ql-block"><b>《大盛魁历任大掌柜纪略》</b></p><p class="ql-block"><b> 文 / 孟慧生</b></p><p class="ql-block"><b></b>(接上期)</p><p class="ql-block"> 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平定噶尔丹叛乱的战争以清军的彻底胜利宣告结束。清军的主力在大青山地区驻防。王相卿、张杰和史大学三个人,对清军后勤(主要是生活物资)的供应仍然有优先权。于是,他们在杀虎口开了一家商铺,取名“吉盛堂。”并开始在年轻人中间招收学徒伙计。大盛魁的第二任大掌柜秦钺就是这时候进入的。 </p><p class="ql-block"> 有的资料称吉盛堂一开始就在乌里雅苏台(前营)或科布多(后营)设立,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猜测。乌里雅苏台的设立,是在秦钺担任大掌柜以后,为了开拓蒙古草原市场而设立的,其中史大学的功劳最大。他是乌里雅苏台分庄设立后的首任掌柜,在大盛魁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大盛魁前期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只有在乌里雅苏台担任过掌柜的人才有资格担任大盛魁的大掌柜。直到段履庄时期,才打破了这个规矩。吉盛堂是大盛魁的前身,是初创时期,他们还没有能力和必要在一开始就在乌里雅苏台进行商业贸易活动。</p><p class="ql-block"> 但是一开始挣了些钱的他们,除了各自的本金外,全部利润都转移回老家,买房置地成家立业,并没有想扩大业务,根本难以满足清军的正常需求。于是清军解除了和他们的合作。杀虎口虽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但是人口稀少,路过的大多是走西口谋生的穷苦农民,购买力十分弱小。因此吉盛堂的经营很快面临亏损的局面。张杰和史大学很快退出经营,只有王相卿苦撑着这一局面。如果王相卿也放弃了商业经营,那么以后的事情就都不会发生。</p><p class="ql-block">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千古一帝爱新觉罗·玄烨走完了他的辉煌一生,举国哀悼。在这一年的除夕,吉盛堂只剩下王相卿和几个伙计,包饺子吃年夜饭。这天下午,一个人披着雪花来到吉盛堂,要一笔欠款,说实在没办法,家里连年也没办法过。王相卿把店里的最后一个铜板都收罗了,勉强够还人家。那客人不满意,最后连准备包饺子的肉馅都给人家端走了。这样,王相卿和几个伙计,在除夕夜喝了一顿稀粥就当过了年。这件事给争强好胜的王相卿很大的刺激,规定以后每年除夕的年夜饭就喝稀粥,成为大盛魁的传统,激励后人永远不忘创业艰辛和艰苦奋斗。</p><p class="ql-block"> 初一早上,他们起来开了店铺门。本来也不希望有什么业务,但是还是照常营业。这时进来一个披着旧褡裢的喇嘛。伙计迎上前去,结果不是买东西,说是走路饥饿难耐,要讨些东西吃。伙计正要发火,王相卿连忙拦住,把稀粥热了端出来,给那个喇嘛喝。喇嘛喝完粥,也没道谢,转身就消失在风雪中。</p><p class="ql-block"> 王相卿发现了喇嘛留下的褡裢,打开一看是一包金银,约有千两。赶紧让伙计出去追寻,可是杳无人影。褡裢里还有一张纸,上面写道:</p><p class="ql-block"> 一人难成器,归化能斗鬼。</p><p class="ql-block"> 王相卿看后,拿着纸条,回山西老家找学问渊博的大儒看了,大儒解释道:“这是要你找回合作伙伴,去归化发展。店名也给了你暗示:一人为大,成器为盛;斗鬼为魁。所以应该叫大盛魁。”王相卿茅塞顿开,找到了张杰、史大学,决定把喇嘛留下的金银作为重新起家的资本,本利永远不分;如果人家有一天来要,连本带利还给人家。这就是大盛魁历史上最有名的“财神股”的传奇故事。</p><p class="ql-block"> 喇嘛送钱的事,还有其他几种说法,但是上面的这一说流传最广泛,也最合理。于是他们来到归化,在德胜街买下一处院子,挂上了大盛魁的招牌,从此正式开启了大盛魁300多年的商业辉煌史。这是雍正二年(公元1725年)发生的事。(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b>《段履庄轶事》</b></p><p class="ql-block"><b> 文 / 方远</b></p><p class="ql-block"> <b>第一章 金刚经</b></p><p class="ql-block"> 车轮般的太阳洒尽最后一道余晖,天色慢慢暗了下来。路上雪冻得很坚硬,踩上去“咯吱”作响。寒风如同小刀,刺得脸生疼,手麻了,脚也没有了知觉。段敬斋走了半天路,寒冷加上饥饿使他眼冒金星。虽说他怀里的干粮袋里有六个油炸糕,但舍不得吃,是给孩子和媳妇儿留的,那是他昨天超度亡灵挣的。段敬斋有一手绝活儿,《金刚经》背得滚瓜烂熟。家里那几亩薄田,只够一家人半年的口粮。为了不挨饿,秋收后,他便从家里出来,打听附近村庄里谁家死了人出殡,上门念上一段《金刚经》,超度亡灵,能吃顿饱饭,遇到好人家,还能赏几枚铜钱。</p><p class="ql-block"> 《金刚经》是他六岁时,洪福寺庙里的一位老和尚教给他的。那年,遭了饥荒,父亲又得了病,饥饿中死去,他和母亲靠吃榆树皮活了下来。长大后他知道,那次旱灾人们叫“丁戊奇荒”。</p><p class="ql-block"> 离家还有十里地,刺骨的寒风剥离着段敬斋身上仅有的热量。他想起母亲说过,有一年冬天,寒冷异常,父亲从祁县回来的路上,冻得实在不行了,背着一块石头前行。段敬斋借着上弦月微弱的光,在路边寻找石头。行了几十步,终于发现了一块大卵石。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把卵石从冻土里扣出来。段敬斋气喘吁吁,肚子更加饥饿,但刚才发力身体温热了许多。他放弃了那块卵石,艰难地向前走去,不时地看向路边是否有石头。</p><p class="ql-block"> 突然,段敬斋发现旁边的土埂有个黑物,那黑物似乎动了一下,他不由得汗毛耸立。是鬼?他本能地拔腿向前跑去。段敬斋一口气跑了一里路,一屁股坐在冰冷的地上,心跳得仿佛要蹦了出来,口里喷出的白雾像邻居韩富抽旱烟喷出的白烟。</p><p class="ql-block"> 韩富比他大两岁,是骆驼客,长年在口外拉骆驼。前天从关外回来,这小子似乎挣了钱,就连他儿子的穿戴都比东头高地主的孩子阔气。每次见面,韩富黄褐色的牙喷着烟气说,塞外的美酒多么醇香,塞外的牛羊肉多么美味,塞外的女人多么激情销魂。韩富鼓动他去口外拉骆驼,说地里抛食能有几个钱,到头来人还不是全家挨饿。段敬斋也动过走西口的念头,只是背井离乡,他丢不下一家老小。</p><p class="ql-block"> 段敬斋出了一身汗,手脚没有了先前那么麻木了。那个黑物好像是个人,这么冷的天气,非冻死不可。想到这里,段敬斋返了回来,壮着胆子向黑物吼道:“喂!你,你是人吗?”</p><p class="ql-block"> 旷野一片寂静!没有声响。</p><p class="ql-block"> 段敬斋自己给自己打气,心里说自己二十年超度了几百个亡灵,从没有遇到鬼。老和尚曾经说过:“木料做成衣柜放衣服,做成棺材会瘆人,这是心里作怪。人,是自己吓自己,心里没鬼,何曾有鬼?”</p><p class="ql-block"> 段敬斋想着老和尚的话,胆子顿时大了许多,他走向黑物。就是一个人,缩着身子躺在田埂下。段敬斋俯下身子,用手指探测鼻息,还有微弱的气息,额头炙热如炭。段敬斋赶紧背起年轻人向家里走去。</p><p class="ql-block"> 段敬斋回到家里已是二更,母亲和妻子孩子都睡了,他叫开门。妻子正要埋怨他不早些回来,见他背着一个人进来。差异的问:“这人是谁?怎么了?”</p><p class="ql-block"> “路上遇到的。你去煮些姜汤来。”</p><p class="ql-block"> 夫妻俩忙了半夜,年轻人喝了一碗姜汤,又迷迷糊糊地睡去。</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清晨,年轻人睁开眼睛,头昏沉沉的,他环顾四周:土坯房,墙角有一个水瓮,一个破旧的柜子。他看看身上盖着的被子,是几根布条夹着一堆褐色的棉花。年轻人心想:“这家人够穷的。”他摸了摸身上的褡裢,不在了,褡裢里的钱虽不多,那可是他十年的积蓄。年轻人忙翻身起来找。这时,段敬斋走了进来,从柜里取出褡裢递给他,“兄弟,你是找这个东西吧?”</p><p class="ql-block"> 年轻人一把抱入怀里,翻看了一番,里面的钱财没有丢失。着急的神色顿时被羞愧取代,年轻人脸一红,跪下道:“大哥,多谢救命之恩!”</p><p class="ql-block"> 段敬斋扶起年轻人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哪儿的人?”</p><p class="ql-block"> “我叫范子寿,兴隆庄人。从归绥城回来探家……”</p><p class="ql-block"> 原来范子寿是大盛魁的伙计,他12岁进入大盛魁当学徒,十年未回家。范子寿说,这是大盛魁的号规,学徒入号后必须在号内学满十年,才许第一次回家探亲,第二次缩短为六年,第三次缩短为三年,以后每三年准回家探亲一次。范子寿第一次回家,归心似箭,日夜兼程,偶感伤寒,病倒在路上。</p><p class="ql-block"> 范子寿又呆了一夜,给段敬斋讲述了大盛魁的传奇故事。第二天,身体恢复了些便告辞离去。临走时留下五两银子作答谢救命之恩。段敬斋说什么也不要,说自己只是举手之劳。范子寿道:“敬斋哥,你们的光景也不好过,听嫂子说,你为一家人能吃饱饭常年奔波。蒙地富庶,许多祁县人在哪儿挣了大钱,你何不去口外闯一闯?”</p><p class="ql-block"> 这天夜里,段敬斋彻夜未眠,在他记忆中父亲的面容是模糊的,幼年时父亲撒手人寰,他跟着母亲含辛茹苦,衣不遮寒,食不果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自己七八岁就跟母亲下地干活儿,辛苦劳作一年,精打细算,母子俩才勉强有饭吃。要是遇上灾荒年月,吃糠咽菜是常事。二十三岁才娶了妻子张氏,日子依然过得紧巴巴的。段敬斋下定决心,过了年去走西口。(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征稿启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一、刊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话说大盛魁》美篇(文史钩沉)和《大盛魁文苑》公众号(文学作品),将于2023年12月创刊,2024年进入正规刊出程序,暂拟每月各一期。</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二、内容</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经商理念,创业历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字号文化,西口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茶马古道,北疆风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带一路,蒙汉交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兴衰感悟,薪火相承。</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三、体裁</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体裁不限,字数一万字以内,必须是原创作品。编辑有权对原作进行适当的修改。</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四、稿酬</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文章、图片等,一经采用,均有稿酬,参照呼市地区报刊杂志标准。</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五、投稿</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话说大盛魁》(文史钩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李先生14794815848(微信同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盛魁文苑》(文学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张女士13734715581(微信同号)</span></p> <p class="ql-block">【部分插图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