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到贾郭,得寻着古迹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贾郭位于沁源县城的北部,王和镇的东南部。王和镇是工业重地,西北部车水马龙,厂矿烟筒林立,而从古寨往东,繁忙渐息,浮躁渐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宁静的公路上偶尔有小车擦肩而过,路两边,成片的庄稼地延展到山根,攀延上山,山上油松稠密,土地和大山一起茂盛。一条河从村前蜿蜒西下,一会儿晃荡到村庄看看,一会儿躲到山根歇一歇,有时在田地间穿行,这是龙凤河的主要支流之一,被叫做王凤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走在这样的小路上,心情轻松自在,不远,贾郭村到了,村庄一样很安静,默默地盘踞在公路北侧,层层叠叠,新房在下,老窑在上,发展在下,历史在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知晓村里历史的杨发青老人,已经78岁,精神矍铄,只是耳背,说话需要大声吆喝,但说起村里的历史,他竟然和我聊得畅通无阻,他忘记了“耳背”,却没有忘记历史,我对他肃然起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据说,贾郭村最早是由贾、滑两个姓氏开发居住,因此最初叫“贾滑村”,贾家是大姓,富足;滑姓人也不少,较贫。这从村内那口老井石碑上的捐款人可以看出,当年的确是这两姓人较多,后来村里修建龙天庙,因后来搬迁来的郭姓人出钱出力较多,且“郭”与“滑”的地方方言发音相近,就把“贾滑”改成了“贾郭”。这是一直致力于研究村史的老教师吴国强经过研究得出的结论。现在村里贾、滑两姓皆无,明万历年间搬迁来的武姓成为村里大姓旺族,全村252户,610口人,武姓占到三分之二,其他还有李、杨、阴、崔、陈、程、马、赵等22个姓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贾郭村历史悠久,因为有石刻为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早在明万历版《沁源县志》就记载有“贾郭村”,明朝初开始推行里甲制度,全县分为三乡八都二十二里,后并为十六里、十五里、十四里。贾郭村属于永丰乡绵上都北里管辖的16村之一。雍正版《沁源县志》记载,到崇祯八年(1635)全县归并为七里,分别是从正里、东享里、新安里、三合里、平定里、长盛里、丰厚里。丰厚里由北里改名而来,管辖含贾郭村27个村。民国初期,全县分三个区,贾郭村属第三区。新中国成立后,全县分五个区,贾郭村属第五区的一个行政村,王陶、王和、王凤一带都属于五区,因此“五区”直到现在都成为那一带人的“代号”。后来行政区划改来改去,从乡到公社到镇,贾郭村曾是王凤公社、王凤乡的一个村,2001年2月,王凤乡并入王和镇,贾郭成为王和镇的一个行政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这些书面的记载,远远落后于“石头”,贾郭的石头会说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据民国版《沁源县志》记载:石佛寺在县北百三十里贾郭村。齐武平七年(北齐后主576)创建,明洪武间(1368—1398)补修。万历十年(1582),阖社增修。五十年(1711),雍正十三年(1735),庠生武国英经理,继续重修(新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据沁州廪生李儒玉于雍正十三年(1735)所作的《贾郭村重修石佛寺碑记》内文记载:“沁源县离城百三十里,地名贾郭。村有石佛寺一座,溯其由来,创始于齐之武平七年(北齐后主,576年),有石佛数十尊,故名曰石佛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贾郭村早在公元576年就修建了规模较大的石佛寺,说明在此之前就有人居住,而且到修建寺庙时村庄已经有一定规模,且人口不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为什么修建寺庙,李儒玉说:“圣人继天立极,皆所以觉世牖民垂教万代者也。故其教之理虽不同,我之事亦各异,而要其有裨于人世者,则儒之精一,固足以全德性;释之三昧,亦足以警愚顽;而道之贞一亦足以静纷驰。沐其教者,岂能戴德而忘哉?是以立庙以居,肖像而祀,先民有作,不可诬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村人传说,当年始建石佛寺的碑,被用红布包裹运走了,还有人说石碑现在北京图书馆,不知是否属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杨发青老人对于重修石佛寺的事知之不多,他知道石佛寺的具体位置,并带领我们一起前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在村里,人们更习惯叫这里是“花爷楼”。花爷楼位于村西,一进两院,上院正面是三孔窑,窑顶有“花爷楼”,内塑观音菩萨神像。三孔窑洞供奉佛、儒、道。《贾郭村重修石佛寺碑记》也提到“儒之精一固足以全德性释之三昧,亦足以警愚顽,而道之贞一亦足以静纷驰”。如今重新修缮的“花爷楼”内塑菩萨,匾额上书:花意楼。询问村里人原因,他们反复用方言读“爷”和“意”,竟然越读越说不出原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上院东西各三孔窑洞,东为人死后都要去的阎王殿,西为掌管轮回众生的地藏王菩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下院是五孔窑,为石佛寺庙,原庙内曾有释迦牟尼、小弥勒佛、十八伽蓝,外有石碑记、十八罗汉图、和尚百姿图等石佛数十尊,如今空空如也。东、西是围墙,南面是戏台,东南角是大门。下院上楼梯处有几通石碑,风化严重,字迹不清,其中刻有“贾郭石窟”的碑为新刻。上刻“年代:北魏。地址:王和镇贾郭村东石窑湾古庄线北侧崖壁保护范围,自东侧向东30米,自西侧向西30米,自南侧向南30米,自北侧向北30米。建设控制地带:东、南、西、北自保护范围起各向外延伸400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关于石窑湾的石窟,是贾郭村“古老”的见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佛教是汉明帝时期由印度传入我国的,经过了数十年的传播,逐渐在北方地区形成了比较庞大的信众群体,而北魏王朝不仅鼓励佛教的发展,甚至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佛教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从而使佛教在这个时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北魏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一个重要朝代,是鲜卑族在北方建立的一个强大的政权。这个时期的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汉文化根基,同时又融合了鲜卑族原始文化的特点,这种双重文化特性使得北魏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在北魏的文化遗产中,艺术作品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雕塑艺术,尤其是壁画和石窟艺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从1956年全国第一次组织文物普查开始到20世纪末,全县经调查考察发现,属于石窟和摩崖造像、刻字的有近二十处:计有王凤、贾郭、红窑上、北洪林、垣上、麻坪、侯壁、绵上、汝家庄等近二十处。发现和出土石佛、石刻和造像碑刻的亦有十几处:计有柏木、正中、西沟、社科、北辛庄、王凤、绵上、王头、庄儿上、磨子坪、信义、韩洪沟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这些石窟造像,石刻一般面积形制较小,这主要是受偏僻山区穷乡僻壤的经济状况所限,但遗存较多而且时间跨越长,风格多样,说明了我县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同时也说明了佛教在历史上曾对我县有过重大影响。(参考《沁源历史丛书——历史文物》P118)</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贾郭石窑湾的石窟曾有32处,但当时不知什么原因导致石窟内的佛像没有全部完成,有的残缺,有的只有窟没佛像。在当地还流传着“鸟鸟嗛石”的故事:因为石窑湾出现如此多的石窟,内塑大大小小的石佛甚多,人们觉得非“人力所为”,因此认为有神鸟相助,在众鸟嗛石为佛的过程中,石崖下有一人正好赶着拉炭的驴车经过,一声响鞭,驴儿奋蹄直奔,也惊吓了神鸟,故留下半拉子工程。后期真正破坏石窟最为严重的是1982年修建古庄线时,因修路而炸毁,现只留下十几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石窟之间相隔不远,多呈正方形,大者一米见方,小者一尺左右。其中雕刻的佛像大都风化脱落,从残存的痕迹和一些比较完整的窟中看,雕刻内容基本一致,都是窟洞正中雕一斗三升造仿木结构佛龛、小八角柱、复盆莲花柱础,龛中刻二弟子。左右两面也是一佛二弟子,但无佛龛。较大的窟洞中四面都雕着排列整齐的小坐佛,为俗称的“千佛堂”,佛像造型古朴,呆滞肃穆,呈现出早期佛像雕刻的特色。石窟的东石壁上,刻有八十多个题字,但无年号,因字迹脱落残缺,语意无法贯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对于石窟形成,当地人产生过很多疑问,也展开过丰富的想象。我在铁水沟采访时,据当地村民介绍,铁水沟翻山就是介休船窟村,船窟村最神奇的是村口的三层船窟桥,曾有这样的传说:一夜修起双架桥,黎明贾郭打下石窑窑。似乎有神力相助。桥是为了通行方便,石窟是为了什么?令人费解,为什么要在这里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开凿石窟,能工巧匠从哪里来,耗时多久,所有都不得而知,成为一个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82岁的武国强老人,身体清瘦,头戴一蓝色针织帽,两眼炯炯有神,说话嗓门大,而且有点“固执己见”,容不得别人“说三道四”,只相信自己的“研究”。他是可敬的,也是可爱的。他说,当年贾姓家大业大,而且信佛、礼佛,因此顺应“时代”之潮流,雇佣能工巧匠在当地雕刻石窟,以表其信仰之坚定。在附近的古寨村有两个石窟以及王凤村的一个石窟,三地石窟基本一致,这一带密集地出现了如此多的文化遗作,至少说明王凤、贾郭、古寨这条古道在当时的重要,是连接内外的主要通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漫长的历史,无数人来来去去,无数事起起落落,但因无记录,都化作缕缕青烟越散越远,什么能留下来,就是这些见天见地见日月的石头,因为石窟,因为造像,石头成为历史的见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贾郭村紧挨王凤村,“王凤贾郭不是人们耍处”很早就这样流传,版本也不一样。有人说是因为贾郭人执拗,得理不让人。传说,贾郭村每年要闹正月十五,都要从外地请戏班助兴。有一年正月,已经与戏班定好戏约,到了日期,村里派武勇才、李尚先赶着皮车去接戏。谁知已被其他村接走,原因是戏价比贾郭的高。贾郭人可不吃这一套,勇才、尚先又赶车来到这个村,在邻村人和戏班子的耍弄讽刺激怒下,武勇才不和他们多说,起身在戏院里迈步绕了一遭,只见他不费甚力气,脚底下却发出“嚓、嚓”的声响,踩过的方砖顷刻踏成碎块。在场的人一个个目瞪口呆。班主见势不好,赶紧收拾东西乖乖地跟上他们来到贾郭,贾郭村得以正常开本唱戏。</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打那以后,贾郭“闹功”一天比一天有名,外乡人再也不敢小看轻视这地方。附近的人,到了外地还冒名王凤贾郭人助胆壮威。</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还有一种说法,传说以前有一外地人来这里卖剃头刀,村人买而不给钱,还把卖者打了一顿,因为贾郭村人有武功,卖剃头刀子者,单人匹马,打不过贾郭人,只好忍气吞声走了。从此,这一带人自然而然地有了“王凤贾郭不是人们耍处”的说法,直到现在百里之外都有名气。不过,传到现在好多人认为是说贾郭人蛮横无理,好闹事。对于这种“偏见”贾郭人很介意,总是据理力争。</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现村委所在地以前是龙天庙,传说以前贾郭村人遇天旱到老爷山祈雨灵验。老爷山供奉的西神爷是贾郭的外甥子,村人认为祈雨灵验是因有西神爷助力,因此协商在村里建龙天庙以表诚意。西神爷,即护国显济明王,他是“雨师”,又叫“师神爷”。相传,西神爷少年寄居在王陶城艾村舅舅家,虽然勤恳,但仍得不到舅舅的待见,一气之下就骑着马向东而去,到老爷山,坐化成神。村人传说,以前天旱,贾郭村人到老爷山祈雨最为灵验。每当天旱贾郭人就由七个老汉,身穿袍袍褂褂,赤脚,徒步到老爷山祈雨,到达那里后进洞灌满随身携带的瓶子,并把瓶子挂在脖子上,一路赶回,回来后把装有水的瓶子供献在龙天庙,不出三天就会下雨。早年祈雨,也是无奈之举,靠天吃饭的老百姓,在无力改变天道的情况下,只能靠祈求,靠忠诚,去换取“同情”,而得“天助”。如今,龙天庙早已无影无踪,村里人再不去祈雨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杨发青老人一脸自豪地说:贾郭是个好地方,曾经东有夜明珠,南有米粮川,西有虸蚄庙,北有凤凰台。夜明珠被南蛮子偷走了,这是传说,但米粮川却名副其实。贾郭共有1975亩地,其中平地就有1000多亩,而且土地肥沃,在“三王一花”是首屈一指的。只是近年来因为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留守老人年老体弱,有一部分地无力耕种而成为了撂荒地。凤凰台就在村后北山上的一个土圪台上。 </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贾郭是一个出人才的地方,早期传说武姓后人出过“州官府官”,是叔叔和侄儿,被传为佳话,具体人名都说不上来。但是近代以来的“贾郭名人”大家都能列举,比如李庭栋,清末民初,开明绅士,曾在沁源任过区长。李维时乃李庭栋之子,1921年生人,1941年曾任沁源县委书记,后任甘肃省兰州市委书记、邮电局书记等职。李治时也是李庭栋之子,1925年生,参加工作在王陶五区任治保主任,区委书记、区长等职务,后调任中央团校组织部长,国家安全部副部长,现离休居北京。李晋林1953年生,李治时之子,参加工作在中纪委监察部工作至今,厅级干部。武杨威,清末民初的大户,有平地100余亩,并在王和开办字号,酿酒、酿醋,家中办有药铺,服务村民。武世明,武杨威之子,1917年生,1937年参加工作,历任四川眉山县委书记,乐山市委书记,现离休乐山,97岁。郭子明,1920年出生,1938年参军为薄一波文书,后调四川省军区检察院担任检察长,师级干部,离休后居四川成都市。武居民,1923年生,1939年参加工作,曾任大同市副市长、临汾地区副专员。杨兆艺,1925年生,历任寿阳县委书记、太原市河西区委副书记。武志明,1931年生,1950年参加工作,任沁源县团委干部,团委书记。后调长治市邮电局书记至退休。李培荣,1944年生,1965年考入北京外语学院,毕业后分配外交部工作,退休北京居住。郭振中,1952年生,1968年到太原化肥厂,后入伍,退役后任太原化肥厂团委书记,后山西省委纪检委员,太原市纪委书记,市委副书记,太原市人大主任,厅级干部。武强,1961年生,清华大学毕业后,在省政府从事省长秘书工作,后调省煤运公司副书记。现任山西省能源公司总经理至今,正厅级干部。</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之所以要列举这么多人,是因为他们是贾郭人的骄傲,介绍村史的几位老人一再嘱咐,要写就得写他们。我不敢怠慢老人们,也不能怠慢所有给贾郭增光添彩,给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们。</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贾郭真不是“耍处”,前辈遗留下悠悠古迹,彰显文化文明,后辈人才济济,奋战各行各业。虽斯人已去,但留下的将永留史册。</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贾郭真不是“耍处”,是需要认识了解心怀敬畏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0px;"> 程庆莲 2023年11月27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