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法之旅:从尼姆到卡尔卡松

莲娜

<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22日我们离开阿维尼翁,乘火车去尼姆Nimes,普罗旺斯地区的另一座古罗马城。当年罗马人到达尼姆后,发现了高卢人所建的坐落在温泉发源地中心的小镇,于是将其定名为Nemausus,意思是"泉水精灵"-这点与前面走过的塞尚老家-艾克斯有相同之处。</p><p class="ql-block">火车30多分钟就抵达尼姆,出站我们很容易找到了马杰斯蒂克(Majestic)小宾馆,离车站步行5分钟。接待的两位女士热情友善,不仅详细介绍该如何游览这座城市,还提前让我们办理了入住。</p> <p class="ql-block">尼姆火车站正面就是一条宽敞的林荫大道,路旁还有潺潺流水的沟渠,我们很自然地就联想到刚刚离开的阿维尼翁。但这里比阿维尼翁更宽敞,更整洁,更像一座现代化的城市,虽然尼姆是古罗马建筑保存最好的城镇之一。</p> <p class="ql-block">阿维尼翁林荫道的尽头是教皇宫,尼姆林荫道的尽头则是戴高乐广场。广场上设有游客中心、法国著名雕塑家詹姆斯·普拉迪耶的作品-喷泉、修长的圣皮泊图教堂Eglise St-Perpetue、</p> <p class="ql-block">以及北侧的古代竞技场。</p> <p class="ql-block">稍微休整了一下我们就直奔第一景点竞技场,天公不作美,刚出酒店一会就黑云压顶,闪电大风,下起大雨,好在我们及时赶到了游客中心。躲雨时顺便购买了尼姆古罗马遗址通票(pass Nimes Romaine,13欧/人),含竞技场、方屋和马涅塔三处门票,且3日有效。</p> <p class="ql-block">雨过天晴,我们进入了尼姆竞技场,但没领到中文的语音导览器,可我记得攻略里说是有中文的…无奈!类似这样的古罗马建筑,如果没有语音导览提供的背景介绍,参观起来会显得很无头绪。</p> <p class="ql-block">这座古代竞技场始建于公元一世纪,竟然比罗马斗兽场还要早,用于角斗赛和公开处决。我们高一脚低一步地在跨度不小的石台阶上行走,向最高看台攀登。刚下过雨,石头面上好滑啊,且参观的人也不多,与罗马斗兽场的人山人海相比有点受冷落。</p> <p class="ql-block">坐在竞技场顶层可眺望整个尼姆风光。好想坐在罗马人数千年坐过的石凳上看一场《斯巴达克斯》或者《角斗士》☺️</p> <p class="ql-block">圆形剧场曾在1863年改造成为了一个斗牛场,如今这里是许多公共活动的举办场地。起初还会有模拟角斗士的比赛,但现在则以斗牛更为出名。我们站在竞技场最高处,看到整个场子其实是呈椭圆型的,建材都是当地的石灰岩,一块块巨石叠加起来,坚固厚实。</p> <p class="ql-block">场外的尼姆著名斗牛士-Christian Montcouquiol NimenoⅡ</p> <p class="ql-block">这座无论是名气上还是规模上都比不过罗马的竞技场,133米长、101米宽、21米高,被两层拱门拱顶和柱子环绕,其周围层层排列的石座可以同时容纳24000名观众。<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尼姆竞技场</span>以其保存完好之状态,在“世界竞技场20之最”中占有一席,能亲眼目睹它,真是难表我们心中的敬畏和惊叹:2000年不倒啊!</p> <p class="ql-block">离竞技场旁不远处有一栋波纹式外立面的建筑,外观现代简约很吸引人,它是尼姆博物馆。我们匆匆而过,急着寻找俗称为方屋(Maison Carrée)的古罗马神庙。</p> <p class="ql-block">卡雷神庙建于公元5年前后,用于供奉奥古斯都大帝(Emperor Augustus)的两位外孙凯厄斯和卢修斯-凯撒,是罗马世界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神庙之一。虽然名为方屋,它实际上是长方形的,因为对于古罗马人而言,"方"仅仅是指有直角的建筑,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四角神殿。</p> <p class="ql-block">没想到眼前的神殿这么新,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罗马的阿波罗神庙和复仇者玛尔斯神庙。长笛般的30根科林斯式圆柱和一个雕有图案的檐壁彰显出神殿的高雅,而那凯旋的台阶真是又高又陡,还没扶手,我们只能走Z字向上攀登。</p> <p class="ql-block">四方神殿在中世纪时期为尼姆城的行政官大厅,之后陆续变身为马厩、教堂、省档案馆,最后成为博物馆,参观者可凭票入内观看一部20分钟介绍尼姆城的影像资料片。</p> <p class="ql-block">走出方屋,先生说:拍张照吧,这可是坐在有2000年历史的台阶上啊!的确,这座建筑以它和谐的比例、优雅的圆柱和精致的建筑装饰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p> <p class="ql-block">神庙建成1800年后,曾任法国大使的美国开国元勋托马斯·杰斐逊,回国后以它为板本建造了里士满弗吉尼亚的州议会大厦-“第一座为人民而设计的神庙”,之后各州纷纷仿效。</p> <p class="ql-block">尼姆是法国加尔省的最大城市,拥有2000年悠久的历史,法国有一句形象的谚语形容尼姆-掘地三尺必有古迹。画家休伯特·罗伯特(1733-1808)、卢浮宫创建时期的馆长曾创作了一幅画《尼姆的废墟》,把一个城市的3处罗马古迹安排在一幅画上,以至于一看见这幅画就知道这个城市就是法国的“小罗马”-尼姆。</p> <p class="ql-block">我们继续去寻找联票上的马涅塔,在走到安东尼广场向小朋友打听,还有多久可以到?他们的手势比划让我们明白了:还远着呢!于是,我们半路折回到老城区里转悠了一大圈。</p><p class="ql-block">照片:广场上的奥古斯都塑像</p> <p class="ql-block">尼姆老城区呈三角形,城市以古罗马竞技场为中心向外辐射,非常紧凑。步行街上的圣母和圣卡斯特大教堂(Cathedrale Notre-Dame-et-St-Castor)于1096年建成,几个世纪以来经过了多次的改建,尤其是在十六世纪的宗教战争中,这座罗马风格的大教堂遭到重创。上部的楣饰被认为是法国南部罗马式建筑的主要典范。楣饰和檐口的图案"刺桐叶和狮子头"的灵感来自卡雷宫。</p><p class="ql-block">照片说明:因大教堂在修,平地无法拍照,只能借马涅塔上拍的远眺照片。</p> <p class="ql-block">在马尔歇广场的喷泉处,我们首次看到了马塞尔·雷斯的雕塑作品-被锁住的鳄鱼。</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31年,屋大维在阿克纠姆(Actium)击败了马克-安东尼和克里奥帕特拉的船队,赢得了罗马世界的和平,创建了帝国并取名奥古斯都。尼姆为庆祝这一事件铸造了一枚硬币。硬币背面是一条被链子锁在棕榈树上的鳄鱼,棕榈树上戴着月桂花环,象征着对埃及的征服。1535年国王弗朗索瓦一世授权将棕榈树和鳄鱼作为小镇的纹章。后来我们发现这个Logo真是无处不在,有用于隔离带的石柱上;有在老城铺路石上镶嵌的铜钉上;有在市政厅的阳台和门窗上……看得出来,尼姆很是以自己的城标为荣。</p> <p class="ql-block">6月23日,一心想着昨天没有找到的马涅塔又加上去加尔桥的巴士只有中午时分才有,所以早上出酒店我们的目标十分明确-喷泉公园的马涅塔。</p><p class="ql-block">天气特别好,走在雨果大街上,人都没有,沿街铺面的遮阳篷都还没打开,马路上安静极了。又见方屋,我们赶紧在台阶上坐下拍照。不知何时不知从哪突然冒出了二位外国男子上来套近乎,着装很正式,反正不像游客,还一定要帮我俩拍合影。有先生在塞纳河被骗的教训,我婉转谢绝并起身离开,可先生却被他们拖住,帮其中的一位拍照。或许是我过于多虑,反正两个大男人又不是要拍合影,为啥一定要让先生替他们拍?</p> <p class="ql-block">我们继续走上坡路,等看到山丘上的塔时,都累得够呛。</p><p class="ql-block">马涅塔大约建于公元前15年,当年为了展示帝国的实力,古罗马人曾经在尼姆长达6公里的奥古斯都城墙上修筑了好几座塔。36米高的马涅塔,是其中最高的一座,建在凯尔特人塔楼的周围和上方,而18米高的凯尔特人塔在十七世纪已完全消失。现在马涅塔的高度已降至32.50米,虽然看上去破败,但塔体依然牢固,保存完整,是尼姆罗马城墙的唯一遗迹。</p> <p class="ql-block">走进塔内,仰头看是容身一人的旋转楼梯。先生明白我是有高必爬的,二话不说,一起跟着我踩着140级的台阶往上爬😝</p> <p class="ql-block">许诺我们的是,塔顶上能一览古罗马尼姆城的全貌。果不然,跨过小门,眼前出现的是另一片天地:从文图山到圣卢普峰(Pic St Loup)的美景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凭栏远眺:前面是地中海沿岸的广阔平原,后面是连绵不尽的山峰,而脚下则是尼姆老街。红褐色的屋瓦、绿色的树,衬托出美丽的中世纪石构建筑。</p> <p class="ql-block">可上面的空间真的很小,不容久留。正好身后传了脚步声,又有人上来了。回头一看,竟然还是刚才在方屋遇见的那两位,于是我们赶紧地撤🏃</p> <p class="ql-block">走下骑士山,下面是喷泉花园-古罗马浴场的遗址。公元前一世纪,罗马人在圣泉周边建起了奥古斯都宫(Augusteum),这是一座巨大的圣殿,专门供奉尼玛索斯神(god Nemausus)和奥古斯都皇帝。1738-55年改建为泉水公园,是法国的第一个公园。</p> <p class="ql-block">这组不朽的建筑直到十八世纪才被发现,建筑师Jacques-Phiippe Mareschal和Pierre Dardailhon在尊重考古遗迹布局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一座精致的花园。花园的上半部分是在十九世纪初修建的,采用了当时的意大利和英国风格,连水下的石柱都是雕刻十分细致的。</p> <p class="ql-block">沿途布满与水有关的雕像,还有很多古罗马遗迹在园中,其中的戴安娜神庙,建于公元前一世纪,是奥古斯都神殿的一部分,内有圣泉、一个巨大的门廊、一个小剧场和一个仙宫。虽然它的用途不明确,名字的由来也不清楚,但内部丰富的装饰却保存完好,休伯特-罗伯特也曾有一幅《戴安娜神庙内部》-Interior of the Temple of Diana的画作。</p> <p class="ql-block">往回走的路上,终于看到已是第三次路过的圣保罗教堂的门开了,于是走了进去。因为觉得教堂群建筑很唯美,三次路过都拍了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依据建筑师查尔斯·奥古斯特·奎斯特尔的设计,于1835-1849年间建成的一座新罗马式教堂,门楣上基督与其12位门徒的雕像以及柱头上的花卉十分细腻。</p> <p class="ql-block">随后我们要去尼姆之行另一个主要的景点-加尔桥。它位于尼姆东北21公里处,尼姆长途汽车站有121路车可去那里,且在加尔省票价是统一的1.5欧/次。我们坐11:20分发的车,40多分钟后就到了,只是下车后还得步行一段。</p> <p class="ql-block">不知尼姆的加尔桥在规模和长度上否能比拼得过西班牙塞哥维亚的大渡槽,但是它的神奇却是举世闻名。</p> <p class="ql-block">有资料说,49公里长的输水道,从水源头于泽Uzer到尼姆海拔落差只有17米,全程要保持17÷49000=0.00034米的坡度。如果1米的距离,一头需比另一头高出0.34毫米,也就是一根头发丝的高度,还要翻山越岭开路建桥。2000多年前的罗马人在没有任何现代工具的情形下,靠着精确的测绘技术愣是让清洁水源以精细梯度途经加尔东河谷最狭窄处流向了尼姆城!</p> <p class="ql-block">我们坐在桥下,靠在罗马人竖立起的石柱边,细看细数:一层:6个拱;二层:11个拱;三层:35个拱……太不可思议了!</p> <p class="ql-block">真是古罗马建筑艺术的奇迹啊!用于筑桥的重达6吨的方形石材必须精确地切割,才能让石材准确无误地相互垒叠,严丝合缝,并通过其相互间的作用力使桥梁更加稳固。</p><p class="ql-block">2000多年来,它依然完好无损啊!1787年休伯特·罗伯特创作的《加尔桥》与今日我们亲眼所见的几乎没差别。</p> <p class="ql-block">1985年就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加尔桥,长275米,高48米,是罗马帝国时期西方世界最高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拿出5欧纸币对拍一下,当年用桥梁象征连接整个欧盟的思路在此桥上得以呈现,它是欧元纸币上唯一的实体图案。</p><p class="ql-block">"在伟大的罗马帝国,最令人瞩目的三项优质工程就是输水道、下水道和道路的建设。"</p> <p class="ql-block">原本还想继续坐车去加尔桥水渠的源头-于泽,可时间上来不及了,加尔省的公交车虽然便捷又便宜,但缺点就是车次太少,所以如果想这二地一起玩最好的办法还是自驾或者打车。</p> <p class="ql-block">晚饭后天色还很亮,也不那么晒了,我们从酒店出发沿着自由大街散步。</p><p class="ql-block">圣博德尔Eglise St-Baudile教堂位于一个古老的住宅区内,是十九世纪该市为满足人口增长和对新教堂的需求而兴建的大型宗教建筑的一部分,建于1867-1877年。</p> <p class="ql-block">受法国北部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启发,教堂由中殿和两侧的过道及中殿组成。两侧的飞扶壁中合了中殿拱顶的压力。大入口处有两个尖顶。拱顶上方的浮雕描绘了基督,周围环绕着四位福音书的作者。三世纪时,尼姆教堂的第一位使徒-圣鲍迪尔的雕像矗立在天篷下、玫瑰花饰上方,手持宝剑和棕榈树。</p> <p class="ql-block">印象深刻的是教堂里的玻璃彩绘。</p> <p class="ql-block">走着走着,我们竟然看到了尼姆奥古斯都时期的石门,它淹没在现代建筑中的低矮废墟中。这里有两条车辆通道和两条略小的行人通道,是古城的主要大门之一。</p> <p class="ql-block">从博凯尔出发,沿多米提亚大道经此门穿过古城,方可继续前往西班牙。公元前49年尼姆<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沦陷,</span>成为了罗马帝国西部城市之一。</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都门和竞技场那头的法兰西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都属罗马堡垒墙和城市正门的一部分,自1840年以来一直是受保护的历史古迹。透过铁栏杆,看见奥古斯都的青铜像站在那里向我们挥手。</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经历岁月洗练的千年老城,又是一座朝气蓬勃的现代新城。很古典也很现代、很法国也很罗马。</p> <p class="ql-block">6月24日我们离开酒店,到火车站买票去卡尔卡松Carcassonne。这里又遇上了在科西嘉岛买票刷卡并短信通知已扣款,可法铁电脑系统里却一直显示付款未成功的问题😇有在科西嘉岛上的教训,我们坚持让工作人员自己在系统里查询,不同意再次刷卡或者现金支付。售票小美女请来了资深同行,在电脑上折腾了许久,结果我们要买的TER车票已售罄,只好改高铁TGV。离开尼姆,就等于我们离开了普罗旺斯地区,来到了靠近西班牙的奥德省Aude,两地相距200多公里,火车开行将近2个小时,车票38欧/人。</p> <p class="ql-block">住的巴士底得(<span style="font-size: 18px;">Bastide)</span>小宾馆是我在卡尔卡松火车站候车时临时改订的,虽然出行前早早预订了卡尔卡松ibis,可谷歌地图给出的导航是火车站出来后还需要再换乘4路公交车,嫌麻烦、再说对这家连锁酒店印象很一般,所以就改了。想不到小旅社离车站及码头特别近,出奇的便当,而且给我们的客房是三人间,可大了😛</p> <p class="ql-block">卡尔卡松(Carcassonne)是法国西南部朗格多克-鲁西永大区(Languedoc-Roussillon)奥德省(Aude)的首府,地处扼守住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的咽喉要道,南通伊比利亚半岛。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其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纪。</p> <p class="ql-block">卡尔卡松既有大都市的宽阔又有古城镇的雅致,奥德河流经市内,将其分为上下两个城区,我们住的区域属于十三世纪修建的下城区。</p><p class="ql-block">街巷上方常见的花伞今年换上各式各样的彩球,即装饰了头顶上的那片天空,又遮挡住了夏日的爆晒,两全其美。</p> <p class="ql-block">走到每周二、四、六都有早市的卡尔诺广场Place Carnot,然后拐向坎佩塔广场Square Gambetta,接着就来到了连接上下城区的旧桥。这是从火车站去往河对岸中世纪老城Cite的必经之路,大约20多分钟。区域内有美术馆,剧院等,我们都只是走过而已。</p> <p class="ql-block">旧桥Pont Vieux修建于十四世纪,直到十九世纪,它一直是连接上下城的唯一通道。其优美的拱形结构和不大的桥体本身仅供行人通行。</p> <p class="ql-block">靠下城的起点处有一座小小的圣母礼拜堂(Chapelle Notre-Dame de la Santé)。看边上的文字介绍:1497年由一笔私人捐款而建,位于医院附近;十六世纪末建筑向奥德河下游延伸;十八世纪修建了一个高出河面 6 米的圣堂。法国大革命时期,作为国家财产出售,并被改建为住宅。十九世纪中叶教区购回建筑并对其进行检测。其外墙所剩无几,曾经装饰有精美的栏杆和尖塔。</p><p class="ql-block">不过小礼拜堂仍然保留着三座精美的雕像:外墙的卡乌内大理石雕刻的圣母与圣婴(1875 年);唱诗班中的多色圣母像(十九世纪);凹室中的十六世纪的圣母像。此处还是圣地亚哥卡米诺之路的起点,许多来自卡尔卡松的人都曾在毗邻建筑中的产科中心接受洗礼,并对这座圣殿的高贵简洁情有独钟。</p> <p class="ql-block">站在桥上已经可以浏览一段中世纪城堡的外貌,只是下方的绿植长得过于茂盛,哪怕是站到石凳上也还是觉得太远太矮,此时真是羡慕无人机了,不知能否放飞?</p> <p class="ql-block">我们越过奥德河上的旧桥,然后踩着拱形木板吊桥,</p> <p class="ql-block">穿过高耸突兀建于1280年的纳博讷双子塔楼中间的门(Porte Narbonnaise),就算进入到了这座中世纪留下的世界文化遗产中。</p> <p class="ql-block">此门是卡尔卡松城堡的正门,毗连普拉多广场(Place du Prado), 当年宜于战车出入, 而今入门旁竖立着卡卡斯夫人的半身石像, 以纪念其曾经的智名勇功。传说她用计谋骗过了查理曼大帝并将自己的名字赋予了卡尔卡松城。</p> <p class="ql-block">城内石块路高低起伏,蜿蜒曲折,低层的石头房屋沿街而筑,原味古朴。近2米厚的城墙后面是由教堂、核心城堡、广场、市集共同组成的功能完善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最初,这里只是一个高卢居民点。到了公元二世纪,罗马人决定将其改建为设防城,在50米高的山丘上修建起城墙,勾勒出城镇的雏形,公元前333年4月的一篇朝圣者的文章中有所提及。此后历经哥特人、撒拉逊人、法兰克人的统治,城堡也就融合了各时代的痕迹。(横屏看)</p> <p class="ql-block">让-皮埃尔·克罗斯-梅勒维耶(Jean-Pierre Cros-Mayrevieille)于1810年8月31日出生于卡尔卡松,是法国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是保护卡尔卡松古建筑的关键人物,雕像下方的基座就是古城的模型。</p> <p class="ql-block">游览城堡大致有二个方案:一是沿城墙绕行一圈,时间大约半个多小时。两道城墙间的路宽阔平坦,每隔一段路便起一座城楼,气势逼人,属于墙根下看城堡,无需任何花费。另一种就是购买城堡-伯爵堡(Chateau Comtal)门票,到两层城墙的上方空间走游-属于空中看城堡,我们选择了后一种,门票9.5欧/人。</p> <p class="ql-block">一进去,超高清的大屏幕上播放着城堡过往云烟,对接下来实景游览很有帮助。</p> <p class="ql-block">城堡在十一世纪时由特伦卡韦尔(Trencavel)家族控制, 并得以大规模增建。伯爵宫是堡垒中的堡垒,它由一条护城河、五座塔楼和高墙上的防御木廊组成,建于1150年,既是城堡的核心要塞,又是作战时指挥的大本营。</p> <p class="ql-block">Tour Pinte 是一座瞭望塔,是卡尔卡松最高的塔楼,也是为数不多的方形塔楼之一。它是当时最高统治者的象征,可以监视周围的乡村。现在的金属梯子取代了曾经通往高层的木制台阶。</p> <p class="ql-block">城堡的部分空间类似一座小型博物馆,有来自圣纳泽尔教堂的罗马式壁画和石雕,有骑士的石棺以及一扇哥特式窗户和中世纪的石头投射弹。城门上被替换下来的卡卡斯夫人半身像以及边上附着的图文让游客恍然大悟:原来她施的是这招啊🤪</p> <p class="ql-block">这不是一座普通女人的半身像,她是卡尔卡松的传奇女英雄!刚才我们在吊桥前的城主入口处看到的是这张修复后的面孔。</p><p class="ql-block">图文叙述:公元八世纪,卡尔卡松被撒拉逊人所占据,查理曼大帝兵临城下,围城五年依然无法攻下。城内几乎弹尽粮绝,卡卡斯夫人想出了一个妙计:用储备粮中的小麦喂养最后一头猪,然后把猪从城中最高的塔楼上扔了出去,小猪摔得肚破肠出,粮食滚了一地。查理曼大帝大惊失色,以为城里粮草充足,草草下令撤兵。大军退走之时,夫人敲响了城里的每一口钟。一位骑士听到后对查理曼说:卡卡斯的钟声“Carcas Sonne”(sonner意为喇叭等鸣响),查里曼大帝以为是该城市的名字…从此城堡就有了自己的名字-卡尔卡松Carcassonne。</p> <p class="ql-block">走到室外,环望四周,景色无比。西面高耸着圣文森特教堂The church of Saint Vincent,位于下城区。</p> <p class="ql-block">从高往下看,城墙外是建筑师维欧勒·勒·杜克Viollet-le-Duc设计的三座教堂之一:圣吉梅尔(Saint Gimer church),建于1854年至1859年期间。中殿采用精致的哥特式风格,两侧是两个过道,最后是多边形的天顶,整个建筑前有一个大门廊。</p> <p class="ql-block">他还在圣吉梅尔教堂的确切位置上修建了以河流命名的奥德碉堡。这座大型圆形建筑是城堡西侧防御工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护着通往河流的通道,并控制着河岸,与城堡之间有一条通道相连,通道受到两道高墙的保护,这些高墙至今仍屹立不倒。</p> <p class="ql-block">导览册上说,天气好的时候,可以看到比利牛斯山脉。这是在提醒我们,直到1659年西班牙边境就在卡尔卡松城外。</p> <p class="ql-block">在这一侧,城市高高矗立在奥德河谷之上。两面城墙之间距离非常接近,并在横跨两面城墙的方形主教塔的3号口交汇,在必要的情况下,它可以阻断道路上的车辆通行。在奥德门Porte d'Aude附近,地势较低,是通往下城区的主要入口之一。</p> <p class="ql-block">沿城墙往西南方向走,便可望见奥古斯都广场上的圣纳泽尔大教堂,它是这座中世纪城市的瑰宝,是罗马式和哥特式建筑与法国南部最精美的彩色玻璃和谐共存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建成于公元十二世纪,始建于1096年6月11日,呈拉丁十字形,有34米高,像所有法国南方的哥特式教堂一样,在大教堂外部没有哥特式教堂惯有的飞扶柱,而是将所有的承重力集中在了大教堂的穹顶上。</p> <p class="ql-block">从城墙上下来后,我们还专门进到教堂里去参观了一下。一场新人的婚礼刚好结束,坐席上扎着的鲜花十分典雅,与彩绘玻璃的斑斓所营造出的喜庆,真让人难以挪步。</p> <p class="ql-block">修道士传道团创始人圣多米尼克1213年在这座教堂布道,在1801年之前,圣纳泽尔大教堂一直是城里的主座教堂。</p> <p class="ql-block">荏苒的岁月挟裹着侵蚀的风雨, 令教堂斑斑驳驳, 粗粗粝粝, 却相辉于西南面气势雄浑的让德尚剧院(Théatre Jean Deschamps)。</p> <p class="ql-block">露天剧场是座新建筑,想象一下吧,每年7月14日晚燃放烟火的幻丽场面!这个传统的庆典起始于1998年,是为庆祝卡尔卡松传奇城堡修复完成一百周年而设。</p> <p class="ql-block">城墙之间的内部空间被称作Les Lices,中世纪时城里最贫穷的居民在这里建起棚户区和作坊。十九世纪杜克在修复城堡时,对这片区域进行了清理,居住人全都搬离此地。如今墙内是逃避拥挤人群的最佳之地,非常适合欣赏这座城堡的防御设施,墙外铺开的是朗格多克地区的葡萄园。</p> <p class="ql-block">另外,他偏爱法国北部的哥特式样式,除了城墙与旧建筑保持原貌,很多塔楼与屋顶由原来的平坦加戴上了"巫师帽",变成今日的模样,一直以来人们对这样的修复褒贬不一。</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出城堡,结束游览。</p> <p class="ql-block">回望着绵延不断的城墙和镶嵌其中的52座身呈圆柱形、顶为圆锥形的塔楼,一曲悠悠的吉他弹唱…能说不喜欢吗?这是一长幅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教派的建筑连接而成的历史画卷,太古风,太沧桑,我们喜欢。</p> <p class="ql-block">6月25日上午我们专程去了离酒店很近的圣文森特教堂,虽然昨天在城墙上它已是屡屡进入到我们的镜头里。旅游手册上介绍,登上这座教堂14-15世纪的钟楼可以俯瞰全城,我怎能放过🤭</p><p class="ql-block">可是,铁将军把门,教堂的一部分被包了起来,在维修。按墙上一纸上画着的箭头,不单单是我俩,还有不少的游客围着它转了几圈,最终还是没找到钟楼的入口,只好放弃。</p> <p class="ql-block">目标转向圣米歇尔大教堂,它隐藏在城市的小街道上,位于伏尔泰街。最初的教堂建于十三世纪,后来经过多次改建,依然采用了朗格多克地区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与我们在老城内参观过的那座老教堂一样。内部看起来像哥特式建筑,但又融入了相当多的现代元素,华丽的彩色玻璃窗令人印象深刻。今天是周日,许多居民到此做弥撒,还有人领唱颂歌,我们也就站在教堂的后部聆听。</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外面的小广场上有一个纪念碑,很有意思,纪念的是在各种军事冲突中死亡的卡尔卡松的儿童,比如14-18年;39-45年,甚至还有阿尔及利亚战争及印度支那等。</p> <p class="ql-block">十九世纪以来,在巴斯蒂德下城区圣米歇尔就一直是座大教堂,但其外观真不起眼,紧邻建于1778年巴斯蒂德的四座城门中仅存的一座。</p> <p class="ql-block">米迪运河(Canal du Midi),这条长达240公里的运河始于地中海的赛特港(Sète),终于西边图卢兹(Toulouse)的加龙河,由贝济那的盐税大亨保罗·里凯于1681年修建而成。水闸、渡槽和桥梁构成的复杂系统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机械工程,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春秋二季卡尔卡松有始发的运河游览船,所以下午我们买票坐船,沿米迪运河行走了约15公里,时长3个半小时,船票12.5欧/人。这是一段悠闲放松的水上之旅,驳船缓缓地游荡在运河中,顷刻将游客带入了宁静清凉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两岸是茂盛百年的梧桐树和卡巴代斯葡萄园(CDO CABARDES),自然芬芳幽静。</p> <p class="ql-block">在有高低水位落差的水道之中,我们首先穿过十七世纪的 "La Douce "船闸。</p> <p class="ql-block">很有意思,过第一道闸门后我们的船就泊在水中等水位升高,小小的水道中竟然挤下了三艘船!水位到位后,前方的闸门打开,闸口的水道宽度并不大。</p> <p class="ql-block">接着再经过米迪运河最深的船闸之一 Herminis 。</p> <p class="ql-block">岸上的开闸人和我们船上的助手一起挑着杆子拉绳固定,边上船的酷哥举着手机拍照,大家静等着水位上升。开闸了,酷哥的船继续向前,我们的船掉头返回。</p> <p class="ql-block">小河段转弯时,还能看到双拉兰德水闸。</p> <p class="ql-block">返回的途中,我们上岸停留,参观船闸管理人的房子、商店和花园。</p> <p class="ql-block">米迪运河最早由罗马人提出修建,以连接大西洋和地中海,但囿于当时的实际情况,该计划未能付诸实施。直到1667年路易十四执政时期才真正开始修建,1681年开通并于1694年正式通航。由于工程量巨大,这条运河也被称为十七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土木工程之一。</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犹如是在前往多尔多涅河谷之前给自己放了个假,轻松悠闲。晚饭就在宾馆附近的餐馆尝试了一份卡尔卡松的"什锦砂锅"Gasuri, 这是法国西南部著名的本土菜,但却很有中国菜的味道,其中主要成分就是白扁豆、猪肉、鸭肉和腊肠。</p><p class="ql-block">分量十足,上面的油封鸭腿灰常好吃😄</p> <p class="ql-block">为消食,我们又步行到老桥,最后看了一眼黄昏中的城堡。曾经看到过这样的表述“法国拥有无数的城堡,但问起一些法国人哪个是他们最爱的城堡?回答竟然不是香波堡、不是舍农索堡,而是这个遗世独立、阅遍战争沧桑的卡尔卡松城堡,一个冷兵器时代攻不破的神话"。</p> <p class="ql-block">法国著名的剧作家普罗斯佩·梅里美(Prosper Mérimée)在《法国南部旅行札记》中这样写到“法国有个叫做卡尔卡松的城市,壁垒,塔楼,棱堡,城垛,碉楼,还有成片的葡萄园,舒缓的河流和荫翳的道路。真是奇异无比,浪漫到家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