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张截图来自于新四军纪念馆,2023年12月3日,习总书记视察新四军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在盐城北部沿海地区,有一道蜿蜒曲折、绵延近百里的土岗,草木茂盛,郁郁葱葱,似一条卧龙横亘在黄海之滨。他就是抗战时期新四军惠泽盐阜人民的宋公堤。而现陈列在新四军纪念馆展厅内的这块长196公分,宽61公分,厚12公分的宋 公碑上承载着盐阜人民最深刻的填海记忆,凝聚了那段修堤的红色历史。</p> <p class="ql-block">滨海县宋公碑</p> <p class="ql-block"> 位于黄海之滨的阜宁县历史上时常遭受大潮与海啸的侵扰,灾害所至,百姓流离失所,村庄满目疮痍。多少年来,苏北沿海民众盼望着能有一条坚固的海堤,挡住那肆虐的海潮。1940年10月,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正式成立,修筑海堤的重任就落到了首任县长宋乃德的肩上。新政府一成立,就尊重民意,召开座谈会,广泛探讨修筑海堤的议题。然而从下午三点讨论到夜里十一点,反复辩论八个小时一百多位议员中反对者仍占多数。这样有关民众公同利益的议案竟不能通过其主要原因就是在过去的多少年里海堤也多次修建但不是因为资金不足劳民伤财半途而废,就是因为偷工减料被海啸冲垮前功尽弃。所以他们对刚成立不久的共产党政府能否修筑海堤心存疑虑。宋乃德动情地劝说:“无情的海啸年复一年地摧残、毁灭着沿海人民的安全,百姓家破人亡,奔走呼号。历代统治者只顾狂征暴敛,不顾百姓死活。我们共产党为民众谋利益,抗日民主政府决不会不体恤民情。这海堤一定要修!”直到第二天下午阜宁县首任民主政府县长宋乃德大胆决定,全部费用不让群众负担,以盐税作抵押,发行筑堤公债一百万元,日后归政府偿还。县参议会才通过了以工代赈修筑海堤的决议。</p> <p class="ql-block">阜宁县县长宋乃德</p> <p class="ql-block">当年筑堤场景</p> <p class="ql-block"> 这时新四军筑堤是一种骗局,骗到一百万就离开阜宁的谣言四起,结果一百万元的公债只售出十万,比宋乃德保守估计的四十万还相差很远。如果延期开工敌人的谣言就成为了现实。以宋乃德为首的修堤委员会毅然决定按期动工,这一举动让当地群众看到了新政府的魄力和诚意。5月15日,筑堤工程在黄海边拉开了帷幕。这是一个极为壮观的场景,民工如潮,前呼后拥;运输牛车,络绎不绝。筑堤工人从开始的千余人迅速增加到9000余人。 </p><p class="ql-block"> 面对如此庞大的筑堤大军,粮食和饮水一时成为最大的困难。为了保证海堤顺利修筑,宋乃德派专人组织了几十辆牛车从30多里外的地方日夜送水。三师师长黄克诚也在军粮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分批调拨了12万斤粮食送到了工地。眼看筑堤工期时间过半,接连几天的狂风骤雨使三分之一的民工身体染病,再加上潮汛将至,担心海啸爆发,民工纷纷回到家中。工程完全陷于停顿。得知这一消息后,身患疟疾的宋乃德焦急万分,立即冒雨涉水前往工地。关键时刻,宋乃德以特有的胆略,一锤定音:为了确保夏秋汛期沿海民众安全,民工不能撤,工程不能停,必须一气呵成!从县政府到工地的60里路程平地水深两尺,宋乃德几次跌倒在水中,警卫员把他扶到马上,终于满身泥泞赶到了工地。</p><p class="ql-block"> 他在工地上一住就是几天,风吹雨淋加上着急上火,虚弱地几乎不能行走,最后昏睡在独轮车上被抬回了县政府,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民工不用动员和劝说,又纷纷回到了工地。可就在工程接近尾声的时候,敌人的破坏从地下变成了公开的行动。施工现场指挥陈振东因叛徒出卖,遭土匪绑架,押往海边。他大义凛然,毫无惧色,面对匪徒的酷刑,他正色说:“要是杀我,请带我到堤上。我为筑堤而来,今为筑堤而死,死而无憾!”这惊天地、泣鬼神的声音,令匪徒们恐慌万状,残忍地割断了他的双腿,用绳子将其活活绞死,抛入黄海。陈振东牺牲后的第二天,1941年7月5日,历经坎坷的海防大堤终于全线竣工。</p> <p class="ql-block">宋公堤今昔对比</p> <p class="ql-block">宋公纪念亭</p> <p class="ql-block">新堤坝建成后的一天晚上,就好象故意布置的实验一样,海啸再一次翻腾而至,但海堤在狂风巨浪的冲击下岿然不动,巍然屹立在盐阜大地的海岸线上,沿海百姓奔走相告,万众欢腾,交口称赞新四军和抗日民主政府的功德。海堤筑成后,有人提议此堤以师长黄克诚的姓来命名,黄克诚坚决不同意,他说:“新海堤是在宋乃德县长亲自领导下修成的,宋乃德即代表军队又代表政府,如果要命名,那就以宋县长的姓来命名吧!”。大家认为黄师长的话很有道理。为感谢县长宋乃德,当地开明士绅还送来了怀表和毛毯以示纪念,还将新海堤与当年范仲淹所修的“范公堤”相媲美,把它誉为“宋公堤”,并有诗为证:由南到北一条龙,不让咸潮到阜东。从此无有冲家祸,每逢潮声思“宋公”。 从此,“宋公堤”的名字传遍沿海,传遍苏北,镌刻在共产党、新四军的光荣抗战史册上。时至今日,宋公堤仍是维系800多万盐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大堤,它与日月同辉,成为我们心中一块不朽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宋公纪功碑又称“宋公碑”,是盐阜民众为纪念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宋乃德于1941年组织民工修建防海大堤、造福后代所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