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初踏上桂林,瑶族女导游介绍当地风土人情,此地少数民族多,男人都称阿哥,女人都称阿嫂或阿姐阿妹。相熟的人可以互称“狗肉”,这种叫法不禁令我们瞠目结舌了半天,导游解释道:江西人叫老表一个意思,各地有各地的风俗习惯,大家颔首认可,不过还是不能出口这个称呼。</p><p class="ql-block">游过了银子岩返回途中,大家意兴盎然,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岩洞,令人赞叹大自然的瑰丽奇绝。导游讲了一个诡异的故事:当初有个导游带着一群游客进入,但是出来的时候少了一人,发动大批人进去找始终没找到。这就蹊跷了,于是就有一些说法在当地流传起来,原来岩洞下面不远是附近山民家家户户的坟场,后来推平建了停车场。发生了这样离奇的游客失踪案后,没人敢经营了,一位台湾商人却看好这里的旅游潜力,从香港请来风水师作法,于是入门金马车、金元宝、财富门,满眼金光闪闪,游客们人人脚下踩钱,脸上笑颜,争相拍照打卡。银子岩重新盘活了,游客络绎不绝,入洞人人胸前挂上一个能听到洞里景色讲解的定位装置,这也是一个安全措施吧。不过想到岩洞里发生过这样诡异的事情,心里还是有点惴惴不安,要是在听了故事之后,很有可能没有勇气探险了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旅游中的吃也是重要的,听导游介绍,自己上网查找,桂林的米粉,阳朔的啤酒鱼,是必吃的。</p><p class="ql-block">桂林的米粉名不虚传,滑溜溜的,好吃。吃惯了山西面条的,竟然发现桂林米粉也有扁的,像面条。早餐在酒店里,二两一份的米粉,最受大家青睐,有服务员现煮,一口沸水锅,一只挂在锅壁上的漏勺,服务员娴熟地用竹筷挑起摆在案上的一坨坨新鲜米粉,放进漏勺,煮一小会儿,控水倒入碗中,舀上汤料,酱醋辣椒油,各色菜码就摆在桌上,食客自己动手添加。肉末酸豆角、黄豆、花生豆、榨菜、辣椒、香菜、鲜葱,我最喜欢翠绿的小葱花。</p><p class="ql-block">艾粑粑是碧绿的,软糯有甜馅儿,圆圆扁扁的用蕉叶托着,小巧精致,用新鲜的艾草和糯米面粉做成。我喜欢,连吃了两块。</p><p class="ql-block">油茶也是别具特色,同伴喝了说接受不了,味道有点复杂,倒也是,用料丰富,酸豆角和姜是有些人尝不惯的,我觉得还好,喝了好几次。饭店的大堂里,大茶壶下摆一圈小料自己加,这种自助喝油茶方式在我们那里是没有的。我最感兴趣的是所有这些料都用木槌或木棍慢慢敲打成末的,才地道。</p><p class="ql-block">水果少不了要尝尝,每餐都有水果,真甜。菠萝蜜,罗汉果,丑橘、芭蕉,我似乎只能叫得上这几样名字。街旁各色水果摊,叫不上名字来的颜色艳丽的南国水果吸引着眼球,刺激着口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一天走了趟扶贫线路,导游讲,当年十万民工春节返家,骑摩托车,大包小包,蔚然壮观,当地人在外面挣七八千,不如在家里挣两三千。习总书记来桂林了,搞调研,定下精准扶贫方案,引资金派技术,让在外面打工长了见识的年轻人回乡带头发展旅游,脱贫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导游满怀深情讲出了少数民族人民的心里话。劳动力留在家乡,可以照顾老人、养育孩子,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家乡从事与旅游业相关的职业。走进少数民族寨子里听黑衣壮族导游讲述包括苗族侗族瑶族在内的四个民族的服饰,观看迎接在寨子门口的阿哥阿姐表演唱,很多游客挤着看斗鸡、织布、打银饰、剧场表演等,还有盛装的女演员和游客拍照,收些小费。</p><p class="ql-block">好山好水养育出水灵灵的妹子,身段俏丽,皮肤细腻,头发好的令人惊叹,以前在图画上看到壮族女子头上缠着黑鸦似的仿佛戴了一顶帽子,却原来是浓密的一头长发,堆在头顶上,洗发用发酵的淘米水,梳头用银梳子。</p><p class="ql-block">桂林山、漓江水、还在那山水间流连,魂牵梦绕,自己心里说:我还会来的。</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