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大地跟团游(一)神奇的张壁古堡

临风

<p class="ql-block">  山西有着厚重的的人文和历史文化,所谓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为此游览三晋大地,探访中华五千年历史,一直以来是我的宿愿。山西省因处于太行山以西而被称作山西,古代为晋国所在地,春秋战国时代,由于赵、魏、韩三家灭了智家并分了他们的土地,历史上称为三家分晋简称三晋。司马光写的《资治通鉴》就是从这个时候写的,司马光认为周朝的灭亡是由于周天子承认了三家分晋,从而礼义制度崩坏加速了周朝的灭亡。</p><p class="ql-block"> 2023年9月,我参加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浙江衢州组团的《</span>全景山西双飞六日游》一个跟团游项目,开启了游览三晋大地之行。</p><p class="ql-block"> 9月7日早上,我们一行十八人乘坐衢州飞往太原的G54233航班,于早上八点零五分在衢州机场缓缓起飞,并于十点二十分准时到达太原武宿国际机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在太原武宿国际机场取出托运行李后,就有一个姓马的地接美女导游在机场出口处等待我们。我们这个18人的旅行小团肩背旅行包、手拖行李箱,紧跟着马导上了一辆红色的旅行车,旅行车宽畅舒适,后面还空了不少位置。随后我们在市区的一家叫晋阳楼的酒店吃午饭,饭后就正式进入了当天的旅游行程。</p> <p class="ql-block"> 行程的第一站是张壁古堡(原名张壁村)。在我的印象里,华北地区的农村就像小时候所看过的电影《地道地》一样的,在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地区有许多村庄地面是民居,地下是错综复杂的地道。而张壁古堡却是最典型的例子,该村地面是明清时期的建筑,而地下有着一万多米长距今1500多年的三层古地道,真的既神奇又有趣。从太原市区向南开往张壁古堡需要两个小时的车程,因是午后大家看了一下汾河两岸的景色就在车上昏昏欲睡了,不一会儿就到达了目的地。</p><p class="ql-block"> 张壁古堡座落在山西省介休市东南部龙凤镇的绵山北麓,是一座中国少见的集军事、生产、宗教、居住融为一体的古代袖珍城堡,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壁古堡整座古堡顺塬势建造,南高北低。从堡南向下俯视,左、中、右各有一条深沟向下延伸。堡南则有三条向外通道,堡西为窑湾沟,峭壁陡坡,深达数十丈。介休市是晋中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山西省的中南部。</p> <p class="ql-block">  张壁村的村名来历各种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该村姓张的人比较多,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该村在建设时是按照古代二十八星宿来布置规划的,其中南门和北门分别在张宿和壁宿上,所以叫张壁村,据目前考证,张壁村是全国以星宿布局的唯一村庄,仅以军事堡垒形式而建立起来的古堡内部构造特殊,宅院大门全部向内,外墙高度不一互相掩护遮挡,没有十字路口,基本为丁字路口。况张壁村的东西南三面为深沟,北门为正门,并有瓮城,绝对是个可攻可防的小城堡。</p> <p class="ql-block">  由于地处偏僻,张壁古堡保留下来的古代建筑受到人为破坏的影响较少,为此保留的古建筑颇多,大多金碧辉煌,流光溢彩,这些建筑物大体上为明清时期修建,著名的有明代空王佛行宫,建造在北门丁字门顶上,座北向南,大殿三间,殿内塑主像为空王佛,山墙绘空王佛成佛的故事壁画。进入古村内,在堡内一条用红色石块砌成的“龙脊街”,街两侧错落有致地修建着五大神庙建筑群。除了空王佛祠外,首先看见的是关帝庙、可罕庙,还有真武庙、二郎庙依次排列,还有元代戏台、明清民居,古朴中藏有浓浓的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关帝庙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坐南面北。关帝庙门前立有四通石碑。正殿门外东西两通分别为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增修墙垣墁院碑记》和道光十五年《重修仪仗补修彩绘碑记》。献殿东西所立的两通碑为1995年介休市政府所立的《重修关帝庙碑记》和清乾隆五十六年《重修献殿和抱厦厅碑记》。 正殿正中供奉的是关羽。两边站立着扶刀周仓,抱印关平。殿内东西山墙绘有壁画。绘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正殿落成时。用二十五幅连环画的形式,按时间顺序介绍关羽一生。</p> <p class="ql-block"> 关公庙边上有个观音堂,在观音堂上方有魁星阁,却不能从观音堂处登临,要从可罕祠旁的那条路才能上去。魁星阁有下魁星,上文曲星。原阁已毁,此为依原样复建。</p> <p class="ql-block"> 经过𣁽星阁绕过元代古戏台可见到“可罕王祠”,亦称“可罕庙”。面阔三间,悬山顶,前设廊,建在七级台阶的高台之上,殿前钟、鼓楼。殿看上去很古朴。在张壁古堡这个汉民族聚居地奉祠一位“胡人”、建庙膜拜,让人有点疑惑不解。殿前有两通石碑,均为《重建可罕王祠碑》分别是明天启六年(1626年)和清乾隆三十二(1767年)年立。祠前左右有钟楼和鼓楼,楼内钟、鼓均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被毁。那么这位可罕王到底是谁?有:东魏高欢说,隋末刘武周说,隋杨亮说。但多数倾向于隋末刘武周说。</p><p class="ql-block"> 刘武周,祖籍河北河涧人(今河北交河东北),后迁居马邑(今山西朔州)。生于隋朝末年的一个豪富之家。年轻时骁勇善射,喜结豪侠,后离家前往洛阳,投奔隋太仆杨义臣。隋大业八年至十年(612—614年),隋炀帝杨广曾三次征辽,刘武周应募东征,因作战有功被提拔为建节校尉。后炀帝东征失败,刘武周返归马邑,担任鹰扬府校尉。隋大业十三年(617年),马邑大旱,百姓遭灾,马邑太守王仁恭拒不开仓放粮,拯救百姓,激怒了血气方刚的刘武周,他伙同张万岁杀太守,开仓放粮,被马邑人拥为太守。时值隋末天下大乱,各路反王纷纭而起,刘武周便揭竿而起,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天兴。为了立稳脚跟,他依附于突厥。突厥为了扶植地方割据势力,封刘武周为“定杨可汗”,并给了他一些战马和兵器。刘武周如虎添翼,开始南攻平天下。大业十三年五月刘武周攻陷平遥,六月,攻到介休,传说在这里设立据点,屯兵屯粮。同年十一月,秦王李世民亲率大军征讨刘武周,在雀鼠谷一日八战,将刘武周全军击溃。雀鼠谷就在距离古堡不远的介休灵石交界处。说起刘武周许多人不甚清楚,但他原来的部将尉迟恭大家比较熟悉,是唐朝开国元勋,就是贴在门上的那位门神。</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就是“千古之谜”的古堡地道了,我想也可能是刘武周时挖掘的,距今1600年左右。地道内有自成体系的自然通风系统,地下水井、垂直的逃生出口。在此我们真的要感叹千年之前古人的智慧了,在古代,先民们在挖掘地道时如何解决测量、采光、通风等一系列施工问题的。这比我们小时候看的电影《地道战》复朵多了,地道内有屯兵马和粮草、有暗道逃生道等。只要粮草足够,完全可以在地下生存几个月。</p><p class="ql-block"> 为何1600年了,处于粘土层的地道没有完全毁坏呢?个人认为这与地道所处的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张壁村三面均为深沟,外敌很难进入该村,且地道处于该村最高处东南面,排水功能良好,就是千年一遇的大水也淹不了该地道。为此地道就十分巧妙地保存下来了。</p> <p class="ql-block">  出了地道就开始真正进入张壁古村转游了,其实地面建筑与三晋大地的其他古村落建筑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后来经过一些修缮,只不过这里的历史背景久运罢了。</p> <p class="ql-block">  沿着村道游览路线走,我们来到了曾是村中的首富——张礼维家。张礼维在乾隆年间,官至布政司。 门墙的砖雕和门前的门档石雕刻都很精美。大门对面有照壁,照壁上写了一个大大的“福”字。这个福字写得又像个“活”字。此字左边为草书,右上为行书,右下为楷书,集三书为一体,很有特色。此外,这个字还带着一些图案:左边有个龙头,右面有个鹤首与之相对,所以称为“龙鹤福”字。</p> <p class="ql-block"> 继续在古堡村中游玩,见到一颗巨大的古树,叫槐抱柳。这株老树长在兴隆寺外。据说:这里原本栽着六棵槐树,其排列象征着南斗六星。南斗六槐的树龄已经600多年了。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战火焚毁了兴隆寺,也烧去了六棵槐树中的五棵。后人在奄奄一息的存槐中栽了一棵柳树,成为了现在的槐抱柳树。</p> <p class="ql-block">  槐抱柳古树后有照壁,照壁后就是兴隆寺。如今兴隆寺只有这个照壁是明清时期的老物件。兴隆寺建造年代已无法考证,原名古刹寺。相传唐僖宗来绵山进香,路过此寺,改其名为兴隆寺。</p> <p class="ql-block">  著名的明代空王佛行宫,建在张壁古堡北门的丁字门顶上,坐北向南,大殿三间,殿内塑有空王佛像,山墙绘有空王佛成佛的故事壁画。殿顶的明代三彩琉璃装饰,刀工细腻,烧制精致,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另外,在空王佛行宫的前廊下有两尊罕见的琉璃碑,东侧的石碑记述了空王佛修炼成佛的艰苦历程,西侧的石碑记载空王佛行宫修建的经过。据琉璃碑文记载,殿中供奉的空王佛,姓田名志超,陕西凤翔府人,后迁居山西榆次源涡村,是汉人成佛的第一人。空王佛其实是过去世千佛之一。</p><p class="ql-block"> 那么田志超为什么被称为“空王佛”呢?事情要从贞观十四年说起,(公元640年)天下大旱,志超大师普度众生降甘霖,解旱情。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王李世民为感大师救天下疾苦,亲往绵山礼佛,不曾想走至抱腹岩,遇到接驾弟子说: “志超大师已圆寂归西!”太宗叹曰: “此行空望佛矣!”忽然空中出现四个金字“空王古佛”唐太宗李世民遂题字: “空王古佛”。</p> <p class="ql-block"> 张壁古堡的面积虽然只有一万二千平方米,但却具有完整的城市形态,有军事防御功能,有小巧的钟楼和鼓楼,有为数众多的宗教活动场所,有交通网络,堡内的11眼水井构筑起城市给水系统,瓮城内的戏台是公共活动场所和政治文化中心,这些特征,使得张壁古堡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村堡,而更象是一座规划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小城镇。</p> <p class="ql-block">  有句话说,“五百年的风景看北京,三千年的风景看陕西,五千年的风景看山西”。山西的古、山西的朴、山西的拙、山西的淳,凝聚成了华夏文明的魂。张壁古堡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地上明堡,地下暗道”,军事地道,构成了它的第三道防御体系,也就是地下防御体系。这在古代留下的建筑中是极为罕见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