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戏下乡的感想

济南陈光祥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周末,区戏协(济南京联会)部分演员随区文旅局下乡,连续演出了八场。以京剧为主,还有吕剧、京歌,歌曲等。可谓风尘仆仆,来去匆匆。</p><p class="ql-block">这是我会第一次下乡演出,回顾整个演出过程,有些感想。</p><p class="ql-block">现在的农村真不错,这次去了八个村,整体印象房屋修的都不错,都有村委办公楼,有演出的小广场,甚至大部分都有舞台。街道都很干净,村民的生活都不错。可以看得出社会的进步。</p><p class="ql-block">日常村子里,跟我在鲁北的家乡一样,基本都是老年人,周末才有些学龄儿童。这是经济社会的共同问题。现在种地机械化了,日常没有那么多农活,最多收获季节有人照顾着,联系收割机,晾晒下粮食就行了,因此平时劳力都去打工赚钱了。</p><p class="ql-block">现在家里都有电视,有网络,老人们并不缺少娱乐。那么演出是否还有必要?</p><p class="ql-block">几天的观察,还是需要的。</p><p class="ql-block">还记得小时候村里来放电影,孩子们早早在平地摆上马扎,砖头等占座。一到晚上,全村人,甚至其他村子里的人,走上七八里地赶过来一起看。坐着的,站着的,墙头上,树杈上,人山人海。我记得,一个电影,我最多看过八遍,好像是《渡江侦察记》,里面的对白都倒背如流。还有一个京剧《白蛇传》,也是看了很多遍。大概喜欢京剧就是那时候开始的。</p><p class="ql-block">现在那种场景似乎再也难以重现了。但留在村里的老人们,还是需要看演出的,小戏下乡还有它的意义。</p><p class="ql-block">电视也好,手机也好,毕竟看的不是真人,而且都是个人看,跟很多人聚在一起看还是不一样的。这个时候,是全村的老人们聚会的时候,能见个面,能唠唠嗑。这似乎比看演出更重要。</p><p class="ql-block">其次,演出本身,毕竟是真人。农村演出是没有后台的,演员演出前后,都和观众在一起的。能看到演员,也是观看演出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关于节目本身,在济南周围的村子,吕剧更受欢迎,再就是京剧样板戏。作为传统京剧来说,除非演一些完整的故事,一般的片段老人们是不懂的。这次演出,只有一位老年观众找到我,说喜欢程派,要求演唱《锁麟囊》唱段。</p><p class="ql-block">因此,如果将来下乡,应该是简短但是完整故事情节的戏。我想,像《赤桑镇》《武家坡》《桑园会》之类的小戏更好。</p><p class="ql-block">戏曲演出是需要乐队的。像京剧就有文场(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大阮、唢呐),武场(板鼓、大锣、小锣、铙钹)十来个人,加上演员,行头等,可谓大队人马。音响,布景,晚上演出还要灯光,交通,吃饭都需要钱,费用还是不少的。</p><p class="ql-block">政府据说有这部分资金,但疫情过后,社会恢复阶段,其实即使有,也很有限,没有也不奇怪。作为政府的一项惠民措施,像我会这样的组织,必须配合政府做好,钱就不考虑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