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3年10月4日星期三,阴雨。</p><p class="ql-block">北魏崇佛之风与龙门石窟的开凿。</p><p class="ql-block">印度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至北魏南北朝时期佛教之繁荣与佛寺之众多达到空前程度。</p><p class="ql-block">崇尚佛法的北魏王入主中原后,把佛教定为国教以作为其统治手段,形成朝野贵贱皆崇佛之历史局面。</p><p class="ql-block">洛阳城内外寺院林立,千百万人皈依佛教,佛教发展在洛阳城盛极一时。至北魏时期,洛阳城内建寺1367所,列刹相望,蔚为壮观,其中以永宁寺与龙门石窟为甚。</p> 北魏(公元493-534年)忍冬纹瓦当、兽面纹瓦当,1979年偃师龙虎滩村北魏永宁寺塔基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p class="ql-block">皇家寺院永宁寺。</p><p class="ql-block">建于北魏熙平元年(516)的永宁寺是北魏洛阳城内最大的一座皇家寺院,其中心建筑为九层木塔,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建筑之一。史书记载,木塔高四十九丈,相当于136.71米。永宁寺木塔毁于永熙三年(534)因雷电引起的一场大火。高出地面八米的塔基是目前我国经全面发掘的唯一一座北魏佛寺遗址。塔基周围发掘出土了大量彩绘泥塑佛、菩萨、弟子及供养人残件,所有彩塑品皆为泥质,且绝大部分均为手工雕塑而成。</p><p class="ql-block">洛阳永宁寺塔基遗址。木塔复原模型图。永宁寺塔基出土泥塑精品。<br></p> 这批泥塑虽然较小,但塑形之美,比例之准确,情态之传神,塑工之细腻,世所罕见,堪称中国古代泥塑艺术之杰作,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div>北魏小像 梳髻头像。北魏影塑头像。</div> <p class="ql-block">北魏贵族墓葬。</p><p class="ql-block">北魏贵族墓葬主要分布于洛阳孟津偃师境内的邙山一带,已发现有明确纪年的北魏大中型墓葬十余座,出土了大批颇具特色的陶模型明器,尤以大量陶俑最具代表性,大致可分为镇墓兽、出行仪仗、家内奴仆与庖厨操作俑三组。</p><p class="ql-block">这些陶俑表现出鲜明的鲜卑族文化特色,洋溢着异域文化情调,兼具汉文化之遗风。</p> 北朝陶瓷器。莲花纹瓷碗彩图。青瓷鸡首壶。豆青瓷蟾坐蜡台彩图。 北魏青瓷碗,洛阳博物馆藏。 北魏黑釉碗,洛阳汉魏故城西郭城大市遗址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北魏青瓷碗,洛阳博物馆藏。 <p class="ql-block">彩绘陶牛车。造型写实逼真,正是南北朝时贵族盛行的车乘,极富时代特征。</p><p class="ql-block">洛阳已发掘北魏贵族墓葬一览表。北魏元巶墓。</p> 北魏青瓷圈足碗,洛阳汉魏故城西郭城大市遗址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北魏黑釉碗,洛阳汉魏故城西郭城大市遗址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北魏褐釉陶碗,洛阳汉魏故城西郭城大市遗址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彩绘仪仗陶俑群,北魏元巶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div>主要由镇墓兽、仪仗俑、伎乐俑、庖厨俑组成,簇拥着装饰华丽的牛车与鞍马,重现了墓主人生前出行时的奢华情景,正是北魏贵族骄奢淫逸生活之真实写照。</div> 造型生动的北魏陶公鸡、陶狗、陶羊、陶猪,洛阳博物馆藏。 威风凛凛的北魏狮形白石镇,洛阳博物馆藏。 北魏青釉镇墓兽,洛阳博物馆藏。 北朝玉辟邪,洛阳出土。卧状,四肢曲伸,昂首,圆腹,丰臀,断尾。五官琢制清晰,造型别致,制作精细,小巧玲珑,是洛阳北朝时期少见的玉器品种。 龇牙咧嘴的北魏彩绘镇墓兽,1989年洛阳孟津出土。 一脸严肃的北魏青釉镇墓兽,洛阳博物馆藏。 <p class="ql-block">北魏洛阳时期世俗服装坐像,1979年偃师龙虎滩村北魏永宁寺塔基出土,洛阳博物馆藏。</p> 北魏大像 手部残件。 北魏洛阳时期世俗服装立像,1979年偃师龙虎滩村北魏永宁寺塔基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北魏洛阳时期世俗服装立像,1979年偃师龙虎滩村北魏永宁寺塔基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的开凿。北魏“帝后礼佛图”。</p><p class="ql-block">古阳洞造像图与宾阳中洞三世佛造像图,集中反映了北魏王朝举国侫佛的情况和北魏时期高超的雕塑艺术水平。</p> 北魏泥塑无托板坐像,1979年偃师龙虎滩村北魏永宁寺塔基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p class="ql-block">北魏洛阳伽蓝图。</p> <p class="ql-block">隋唐时期。</p><p class="ql-block">公元581年,杨坚代周建隋,并于589年灭陈统一全国,结束南北朝长达169年之分割局面,隋朝仅隋炀帝、隋炀帝二帝,统治全国也只有短短的38年。但在典章制度方面却有许多创举,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的创立奠定了隋唐盛世之基础。</p><p class="ql-block">隋炀帝大业六年(605)营建东都洛阳,开凿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洛阳成为中国南北朝经济文化交流之枢纽与中心。绵延千里的大运河宛如人造天河,堪称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p><p class="ql-block">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作为帝国两京之一的东都洛阳迈入都城发展史上之巅峰时期。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执政称帝期间,升洛阳为神都,大修宫苑营造石窟,对外来文化实行包容政策。胡乐、胡言、胡服引领时尚潮流,袄教、景教、摩尼教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各擅圣坛,八方朝贡,万国来使,神都洛阳成为东方世界之中心。</p> 精美的凤鸟纹乳丁纹砖。 <p class="ql-block">隋唐洛阳城。</p><p class="ql-block">隋唐洛阳城始建于公元605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隋唐两代的洛阳都城规模宏大,人口多达百万。城郭有大小相套之宫城皇城外郭城等,另有圆璧城曜仪城含嘉仓城等诸多小城,帝王宫殿遍布洛阳城内外,隋代著名的有乾阳殿、大业殿,唐代著名的有天堂、明堂、上阳宫。外郭城与皇城间为里坊,隋有103坊,唐109坊。里坊之间设了三个市场。隋唐园林兴盛,隋炀帝建西苑周长200里,未中国园林之最。</p><p class="ql-block">隋唐洛阳城遗址位于今洛阳市区洛河两岸。街道纵横交错,里坊井然,规划严整,未日本等邻国所仿效。</p><p class="ql-block">2007年隋唐洛阳城被国家列为“十一五”全国大遗址保护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p> <p class="ql-block">世界文化遗产定鼎门是隋唐洛阳城外郭城正南门,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隋初名建国门,唐时更名定鼎门。</p><p class="ql-block">定鼎门遗址位置图及平面图。定鼎门遗址博物馆。</p> 咋看很像是现代盒装鸡蛋的唐代(公元618-907年)乳丁纹方砖,洛阳博物馆藏。 唐代吉字凤鸟纹,宫城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唐代四出草叶纹方砖,宫城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唐代莲花纹方砖,宫城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唐代莲花纹方砖,洛阳博物馆藏。 唐代氐鸱尾,宫城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唐代陶栏杆构件,宫城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唐代兽面梯形砖,东城窑址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p class="ql-block">隋炀帝与大运河。</p><p class="ql-block">隋炀帝时期开凿的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与万里长城同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工程。</p><p class="ql-block">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北通涿郡,南抵余杭,全长2000多公里。</p><p class="ql-block">大运河的开通不仅加强了洛阳作为全国政治中心之地位,更重要的是使洛阳成为全国的经济贸易中心与物资集散地。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隋炀帝。隋运河图。</p><p class="ql-block">隋炀帝杨广为隋文帝杨坚次子,仁寿四年(604)七月杨广即皇帝位,次年改年号为大业。大业二年(606)四月,隋炀帝由伊阙入东都,洛阳由此成为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p><p class="ql-block">在营建东都洛阳之同时,隋炀帝由开辟大运河。前后征调百余万民工,历时六年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千里的大运河。成为南北运输的大动脉,是漕运的主要干线,极大促进了南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洛阳成为全国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p> 皇城与宫城,是唐帝国的统治中心。<div>唐代刻铭陶砖、“官记”砖、带字板瓦,洛阳博物馆藏。</div> 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的应天门是隋唐洛阳城·宫城-紫微城之正南门,俗称五凤楼。应天门原名则天门,神龙元年(705年)因避武则天讳而改称应天门。<div>唐代带字筒瓦、板瓦、陶板瓦等,洛阳博物馆藏。</div> 唐代龙纹瓦当,洛阳博物馆藏。唐代莲花瓦当,1993年白居易故居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唐代兽面瓦当,宫城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唐代兽面瓦当,宫城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邙山及隋唐洛阳城沙盘。 唐代白釉瓷盒、白釉盏、瓷盂,茶碾,1993年白居易故居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p class="ql-block">经幢。白居易经幢拓片。</p> 唐三彩口哨、狮俑、铃铛,1993年白居易故居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唐代陶牛,白居易故居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唐代陶羊,1993年白居易故居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隋代青釉骑马俑,洛阳博物馆藏。 <p class="ql-block">隋代单髻女俑,洛阳博物馆藏。</p> 隋代青釉人面镇墓兽,洛阳博物馆藏。 唐代刻铭陶砖、“含嘉仓”墨字陶砖,洛阳博物馆藏。 <p class="ql-block">含嘉仓城。始建于605年(隋大业元年)的含嘉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仓,也是唐代的国家粮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多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仓窖口径最大的达18米,最深的达12米,被誉为“天下第一大仓”。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含嘉仓也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含嘉仓贮粮部分来源示意图。含嘉仓出土铭砖上记载储粮统计表。含嘉仓遗址仓窑遗址照片。<br></p> <p class="ql-block">武则天与神都。</p><p class="ql-block">武则天,名曌,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唐高宗时为皇后,上尊号为“天后”。唐中宗时为皇太后。公元690年在洛阳登基,改唐国号为周,自立为武周皇帝,上尊号“圣神皇帝”,史称“武周”,并称东都为神都,洛河为神河。</p><p class="ql-block">武则天在洛阳期间修建了天堂、明堂、上阳宫等一系列富丽堂皇建筑。同时在龙门修建香山寺,开凿奉先寺,根据武则天容貌仪态雕刻的卢舍那大佛高达17米。</p><p class="ql-block">武则天在洛阳称帝15年,这一时期上承贞观之治,下接开元盛世,均属大唐盛世。武则天在公元705年退位后改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后”还政于李唐,同年逝于洛阳上阳宫,留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后与高宗合葬于乾陵。</p> 唐代蓝釉四系罐、长颈瓶、葫芦瓶、三足罐、钵,洛阳博物馆藏。 唐代蓝釉盆、盘口瓶,洛阳博物馆藏。 位于洛阳偃师的唐恭陵是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则天长子李弘之陵墓,俗称“太子冢”。恭陵神道两侧石刻气势宏伟,做工细腻,雕造精美,形象生动,时代可能早于乾陵,为河南仅存的一组盛唐陵墓石刻,为盛唐雕塑艺术的经典之作。<div>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恭陵是考察唐陵规制之重要依据,也是研究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珍贵资料。</div> 唐代绿釉灯盏,洛阳博物馆藏。 唐代棕红釉盆,洛阳博物馆藏。 唐代棕红釉盘口瓶、黄釉盖罐、黄釉四系罐,洛阳博物馆藏。 <p class="ql-block">洛阳地区主要记年唐墓表。</p> <p class="ql-block">隋唐丝绸之路与中外交流。</p><p class="ql-block">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之重要桥梁。隋唐时期,丝绸之路贸易交往进入鼎盛期。东都洛阳作为国际大都会,三市(大市、朝市、夕市)空前繁荣,客商云集。不光西亚、欧洲的胡商纷至沓来,与朝鲜半岛及日本的交往也日益频繁。</p><p class="ql-block">丝绸之路不但促进了中西方物质方面的互通,也促进了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中外风俗习惯、服饰用器互相渗透,胡乐、胡舞盛行中原,而丝织品、茶叶则源源不断远销西域。日本派遣隋使、遣唐使16次抵洛,最大的使团多达五百余人。</p><p class="ql-block">伊斯兰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并在洛阳城建立寺院。洛阳高僧玄奘去天竺取经657部,扩大了佛教之传播。洛阳大福先寺高僧道璇东渡日本,成为中国赴日本佛教第一人,终为日本华严宗始祖。</p> 唐三彩牵驼俑、唐代彩绘载丝骆驼,洛阳博物馆藏。 唐三彩牵驼俑、唐三彩骆驼,洛阳博物馆藏。 <p class="ql-block">丝绸之路线路图。自洛阳远至里海波斯湾地中海,直至古罗马。</p><p class="ql-block">唐三彩胡人俑、唐三彩骆驼。</p> 唐三彩洛阳,洛阳博物馆藏。 唐安国相王孺人唐氏壁画墓-东壁牵驼图,西壁牵驼图。 这件唐三彩长腿骆驼的头似乎仰得比谁都高。洛阳博物馆藏。 唐代彩绘骆驼,洛阳博物馆藏。 唐代彩绘骑马胡俑,洛阳博物馆藏。马匹人物刻划细腻,马鬃都能看出一缕一缕的,形象表情生动,栩栩如生。 唐代彩绘牵马胡俑,洛阳博物馆藏。 唐代扁壶,洛阳博物馆藏。 唐代白釉狮子,洛阳博物馆藏。 唐三彩白釉马,洛阳博物馆藏。 唐三彩马,洛阳博物馆藏。 唐三彩载人骆驼,1965年洛阳关林59号唐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div>这是老陈在洛阳博物馆看到的最漂亮的唐三彩骆驼之一。</div><div>骆驼整高仅38厘米,但造型繁复而有序,充分体现了盛唐时期极其精湛的陶瓷烧制工艺水平。</div><div>骆驼背上垫蓝绿色毯子,驼峰间放大型兽面驮囊,下垫夹板。夹板外露的各端分系猪、鱼、圆口小瓶及凤头壶。驮囊前置绿色丝绢,绢上坐一汉人陶俑,左手扶峰,右手扬起,作驾驼状。<div>骆驼肌肉饱满,神态自若,色彩明亮,充满生命力,仿佛驮起的是那盛唐气象。而那悠扬不绝的沙漠驼铃声,则会唤起后人无尽之遐想。</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