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慧远《庐山记》中“七岭”之我见

山童

<p class="ql-block">庐山自古就列入三山五岳之列,当代更是中国8大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之一。最早将庐山记入史册的有2本书:《竹书纪年》和《史记》。</p> <p class="ql-block">东晋太元四年(公元379年),道安大师为前秦苻坚所执,往长安,其徒众星散,慧远大师率领弟子数十人,打算去广东罗浮山,路过浔阳(今江西九江),见到庐山清净,足可以息心敛影弘道,于是驻锡庐山的龙泉精舍。刺史桓伊发心建造东林寺,慧远大师自此以东林为道场,“<span style="font-size:18px;">迹不入俗,影不出山”,</span>著书立说,结庐讲学,又建莲社,倡弥陀净土法门,卜居三十余年,后人尊为净土宗初祖。</p><p class="ql-block">由于慧远大师的德望,当时的东林寺成为南方佛教的中心。中外僧俗,望风遥仰。“东向稽首,献心庐岳。”</p> <p class="ql-block"> 东晋隆安四年(公元400年)仲春之月,慧远大师为咏山水,遂振锡而游。于时交徒同趣,三十余人,拂衣晨征,怅然增兴,尽情游历庐山西部石门涧。众人于游兴中倍增诗兴,留下数十首诗篇。慧远大师即兴赋诗:</p><p class="ql-block">《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并为众人诗篇作序:《游石门诗序》</p> <p class="ql-block">自东晋太元八年(383),慧远入庐山,在庐山居住了三十多年,至东晋义熙二年(406),也就是慧远在庐山居住了二十三个春秋的时候,他写下了堪称中国游记文学第一篇的《庐山记》,又名《庐山略记》,今分别见载于《全晋文》、《丛书集成初编》、《庐山慧远法师文钞》。</p> <p class="ql-block">“山在江州浔阳南,南滨宫亭,北对九江。九江之南为小江,山去小江三十里余。……</p><p class="ql-block">有匡续先生者,出自殷周之际,遁世隐时,潜居其下。……故时人谓其所止为神仙之庐,而名焉。”</p><p class="ql-block">《庐山记》首段点出庐山的地理位置以及得名,第二段提出:“其山大岭,凡有七重,圆基周回,垂五百里,风雨之所摅,江山之所带。高岩仄宇,峭壁万寻,幽岫穿崖,人兽两绝。”</p> <p class="ql-block">接着讲述“第三岭极高峻,人之所罕经也,”又讲述了昔日太史公司马迁,登临峰巅观禹疏九江和仙人董奉杏林的典故。接着叙述“其南岭临宫亭湖,下有神庙,即以宫亭为号,安侯世高所感化。”</p><p class="ql-block">“北背重阜,前带双流,所背之山,左有龙形,而右塔基焉……寻其源,出自于龙首也。南对高峰上有奇木,独绝于林表数十丈。其下似一层浮图,白鹤之所翔,玄云之所入也。东南有香炉山,孤峰独秀起,游气笼其上,则氤氲若香烟。”</p><p class="ql-block">“西有石门,其状似双阙,壁立千余仞,而瀑布流焉……”</p> <p class="ql-block">慧远大师在《庐山记》中首次提到庐山山峰的“七岭”之说,并在东西南北的方位上叙说了部分具体山岭名称。</p><p class="ql-block">据有关史料记载,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但多数传说为90余座,这跟秦始皇赶半边骊山“移山填海”,抽了99鞭,庐山留下了99座山峰的传说有关。</p><p class="ql-block">宋以前,众人游览庐山大多从山北观赏或登临;宋以后,由于江西境内经历过5次大的地震,原来江西境内独成体系的五大河流(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都流进鄱阳湖,与鄱阳湖连成一片,使鄱阳湖成为中国境内最大的淡水湖。由此众人游历庐山乘鄱湖的舟楫之便,改由山南登临。据历代游记记载,古时观赏或登临庐山有两条主要道路:一是沿长江旅行经过江州时,自 浔阳城(宋为德化城)南行约二十余里可至 庐山北麓,山北最著名的游览地是东林、西林二寺;二是船过鄱阳湖停泊南康军(星子县)时,出星子城北门或西门游庐山南麓,山南最著名秀峰、归宗寺、简寂观等。</p> <p class="ql-block">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游览庐山后,在西林寺影壁上题写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著名诗句。岭,古代汉语字典解作:山岭,特指一条山、连绵的山脉,现代汉语词典说得更具体:顶上有路可通行的山;高大的山脉。</p><p class="ql-block">而峰,古代汉语字典解作:山峰;高而尖的山头,现代汉语词典解作:山的突出的尖顶。所以苏东坡才会说“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的时候,庐山就是一条连绵的山脉,侧着看看见的是庐山高而尖的山头。</p><p class="ql-block">岭与峰的区别在于:含义不同、特点不同、形状不同。</p><p class="ql-block"><b>含义不同</b>:岭指的是相连的山;峰是高而尖的山头,岭是指一座座山相连在一起,峰指一个单一的山的最高点。</p><p class="ql-block"><b>特点不同</b>:岭的特点是坡度和缓、连绵;峰的特点是坡度大、细长高耸、孤立。</p><p class="ql-block"><b>形状不同</b>:岭是平面,峰是点状,高低不同,而岭是由无数个峰组成的。</p><p class="ql-block">有关资料记载:慧远大师“自托此山二十三载,再践石门,四游南岭,东望香炉峰,北眺九江。”由此可见,慧远驻锡庐山东林寺期间,多次游历庐山,对庐山的真面目有着清晰的认知。所以才有庐山“七岭”之说。</p> <p class="ql-block">对于庐山的“七岭”,史书不多见载,而以“某某峰”命名的景点倒多于以“某某岭”命名的景点。此类现象应是庐山地质作用使然。庐山在地质学上称之为“地垒式断块山”,又经历过“第四纪冰川”,</p><p class="ql-block">由于剪切节理的地质作用和第四纪冰川的侵蚀和雨水风蚀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庐山的山体呈现出山峰陡峭,俊伟诡特,怪石林立,壑深谷幽的特点。如铁船峰、桅杆峰、凌霄峰、双剑峰、鹤鸣峰、香炉峰、五小峰、龙首崖、鹰嘴崖、犁头尖等。而以“岭”命名的有蛇头岭、吴章岭、含鄱岭、牯牛岭、恩德岭、屋脊岭、大马岭等。</p> <p class="ql-block">慧远大师在庐山“影不出山,迹不入俗”从东林寺出发“再践石门,四游南岭,”既在山麓远眺匡庐诸峰,又有翻山越岭,登高俯视大千,由此发出:“七岭同会于东,共成峰崿,其岩穷绝,莫有升之者。”他所说的“北阜”当是现今的包括龙首崖在内的牯牛岭。其文中讲述的“寻其源,出自于龙首也”应是龙首崖。而“南对高峰上有奇木……白鹤之所翔,玄云之所入也。”应指的是山南之秀峰。包括香炉峰、双剑峰、文殊峰、鹤鸣峰、狮子峰、龟背峰、姊妹峰等诸峰。</p><p class="ql-block">“东南有香炉山”指的是南香炉峰而非唐代诗人白居易建草堂的北香炉峰。</p><p class="ql-block">至于“西有石门,其状似双阙,壁立千余仞,而瀑布流焉。”所指就是现在的牯岭西部景区石门涧的铁船峰。</p> <p class="ql-block">有位多年研究庐山颇有成就的旅游大咖曾有庐山“七岭”的研究成果:狮子峰山岭、小天池山岭、牯岭、屋脊岭、大月山岭、含鄱岭、五老峰山岭。对此,我非完全赞同。根据慧远大师的《庐山记》中的记叙,庐山“七岭”该是狮子峰山岭、小天池山岭、牯牛岭、含鄱岭、汉阳峰山岭、五老峰山岭、秀峰群岭。</p> <p class="ql-block">1996年庐山申报世界遗产成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庐山给予了高度评价“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而庐山奇峰秀岭就是这些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了解了慧远大师的庐山庐山“七岭”之壮美,便知晓了庐山的自然美。</p><p class="ql-block">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