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知青问题有关基本史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系列美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所谓“三个不满意”,完全是荒诞的谬论</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前辈人的责任和使命,就是用鲜血和生命换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结束百年屈辱史;而我们建国初出生的这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无疑就是用辛劳的汗水,把战争废墟上支离破碎的祖国,建设成为一个有强大发展后劲的国家,为子孙后代的幸福奠基。这本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一种历史常识。但在“文革”结束后,对知青问题的评价,却一度流传着所谓的“三个不满意”的论调,即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不满意。不管抛出这一论调的人本意是什么,但在当时批判所谓个人崇拜、清算“文革”罪行的大氛围下,这一论调客观上点燃了一些对上山下乡不满的人对老人家的仇恨火焰,也让不少不明真相的群众以讹传讹,至今都影响颇深。但几十年后回头看,我们就会发现,这完全是一种荒诞的甚至别有用心的谬论。且看事实:</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关于家长不满意:</b><span style="font-size:20px;">且不说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舍小家为大家”在当时社会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因此,许多家长是纷纷主动地去鼓励自己的子女去报名插队的,而绝不是抵触。这样的事例在当时很多,在今天许多知青的回忆文章中也时常可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民众被共产党“洗脑”的结果,但殊不知这正是我们这个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一种优良传统。理解不了这一点的人,更难理解在战争年代,为什么有许多老百姓会把自己的亲人送到前线去抛头颅洒热血。若是真的如此,离“民族败类”的距离也就相差不远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然,一万年以后也有左中右,从心里面抵触上山下乡政策和随大流的知青及其家长,自然也不乏其人,但这绝不应该是当年社会的主流。而一些人只会抓住支流而选择性地忽视主流,只能暴露了他们的别有用心和阴暗心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关于知青不满意:</b><span style="font-size:22px;">按照逻辑分析法,大多数人对不满意的事往往都不愿回首,或者即使回首起来也是充满痛苦,更不愿意去再次体会那种“不满意”的生活。但事实恰恰相反,且不说我们大多数知青,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至今仍然在回味着插队生活对自己人生成长的历练,更有许许多多的知青,在退休后放弃城市舒适的生活,而再次回到自己的第二故乡,带领老百姓重新创业或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且看有关事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海知青杨晓沪,于2012年抱着带病的身体,返回到阔别36年的插队农村——黑龙江省瑷珲县瑷珲公社三好大队腰屯村,在乡亲们的要求下重新组建合作社,帮助老乡脱贫致富。经过短短二年奋斗,2014年每垧地的收入由过去的三千多元,提高到一万三千多元,而他自己,却在2015年4月,伏倒在《三好种植合作社发展前景规划图》上,永远地沉睡过去。</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上海知青杨晓沪回村后照片</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连市拥有上千万资产的知青企业家孙奎连,2006年冬放弃城市安逸生活,回到35年前插队的赤峰市宁城县大城子镇鸡冠山村担任村主任、党支部书记,先后成立了野狍驯养繁殖、经济林和食用菌三个专业合作社,自己投入300多万元,一分工资也不拿,用五年时间实现了村民人均1万元的收入。</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孙奎连在田野里照片</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曾经在黑龙江逊克县山河村插队的北京女知青贾爱春,退休后于2011年带着自己卖掉继承的遗产获得的几十万元和上海女知青徐桔桔(辞掉了月薪一万多元的工作)结伴回到第二故乡,重新组织农民成立合作社。分别担任了村支部书记、合作社董事长(社长)。在2012年遭受旱灾情况下,仍取得了粮食丰收。单干时农民每垧地的收入三、四千元,入社后每垧地提高到一万四千多元。</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贾爱春(左)和徐桔桔在田间视察合作社的大棚</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北京女知青程炜,1975年清华大学,1997年放弃自己工作了18年之久的首都北京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离职舍家,自带资金20万元,回到第二故乡——国家级贫困县山西省大宁县榆村乡金圪塔村开发式的扶贫,经过17年不懈坚持,先后投入了100多万元,建校修路通水电,种树养殖搞旅游,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最终因工作劳累病倒在工作岗位上,最后才回京休养。</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程炜在第二故乡</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北京知青杨志山,是一位聋残4级,患有中度帕金森症的普通工人,爱人下岗失业。2005年,他从北京回访原下乡的五角树村时,看到村子仍旧贫困,就下决心要第二故乡摆脱贫穷落后的现状,使乡亲们过上好生活。经过十几年艰苦不懈的努力,终于使五角树村旧貌变新颜。在此期间,他曾经突发心梗,做了3个心脏支架,三次回京住院抢救,做心脏搭桥,安装脑起搏器,但病情稍好又回到了五角树村。在县、乡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其他知青战友的帮助及其村民努力下,使第二故乡成为靓丽的旅游风景区,游也越来越多,农民还办起了“农家乐”,实现了父老乡亲脱贫致富的梦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像这样的事例,在知青群体中数不胜数。也许对当年插队经历不满意的某些知青,确实不会有这样的举动,但许多有人性知青,对此却是乐此不疲,尽管他们对第二故乡怀念的方式各有不同。</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右为杨志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关于农民不满意:</b><span style="font-size:22px;">对知识满意不满意,与他们朝夕相处的人民群众和基层干部最有权威评价。且不说当年知青下乡后,在当时的农业学大寨高潮中特别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同时他们还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在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条件、积极推广科学种田、普及农村初等教育、改善了农村医疗卫生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热情欢迎。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即使在今天,</span><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与知青朝夕相处的人民群众和基层干部的评价,仍然对当年的知青充满了一片深情。</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2009年1月5日,《延安日报》刊登的中共延安市委,延安市人民政府给北京赴延插队知青的慰问信:</span><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四十年前……你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与乡亲们共同创造了丰收的果实,你们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延安的建设和发展注入了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你们经风雨,见世面,磨砺意志,经受锻炼,增长才干。你们为建设延安奉献出青春年华,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延安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历史也不会忘记你们。”</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内蒙阿荣旗政协文史资料《知青记忆》的前言中说:</span><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从1962年到70年代末,全国范围内曾有1700万以上的城镇知识青年被送到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接受再教育,演绎了一场空前的、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运动”。“对这场运动的评价,褒贬不一,但这场运动对阿荣旗的影响是积极的深刻的,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城镇知识青年的到来,对阿荣旗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层次的提高、生活习惯的改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历史不会忘记他们,黑土地不会忘记他们,阿荣旗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他们”。</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共扎兰屯市委和政府2008年7月在《致曾在原布特哈旗插队落户知识青年的慰问信》中说</span><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扎兰屯开发建设时期,是你们在这块热土上奉献青春、抛洒汗水,为扎兰屯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你们为当年闭塞落后的北疆带来了城市文明,将荒蛮的土地注入了活力和生机;是你们以青春的激情和不屈的毅力,为扎兰屯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在编辑的《云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说</span><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贫穷落后的广大农村,跨省青年来到边远落后的云南边疆,……他们中绝大多数都能响应国家的号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农村建设事业和边疆建设事业。云南的山山水水到处留有知识青年的青春足迹,他们洒下了心情耕耘的汗水,整个知青群体都曾在特定的年代,做出过贡献。”</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鹤岗市人民政府网在2011年9月5日在《青山黑水颂知青--知青文化概述》中说:</span><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广大知青在萝北的十年中,为萝北的文教、卫生、体育、科技和生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萝北的各项事业撑起了一片蓝天。知青犹如一簇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广大知青在艰苦岁月中表现的顽强生存能力和无私奉献精神以及自强不息的人格魅力,就是我们要弘的知青精神。”</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黑龙江呼玛县领导在知青上山下乡四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说:“《呼玛县志》有这样一段记载‘十年来,呼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耕地面积增加了70%,粮食总产提高了150%,农副业总收人增加了112%,农业机械化程度也有大幅度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广大知识青年和社员并肩战斗、辛勤的结果。’知青们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滚滚龙江、茫茫原野、巍巍兴安。知青在边疆创的不朽业绩,将永载史册,英名将永远铭记在呼玛人民心中。”“无论历史与社会如何评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知青的到来,给呼玛的建设史平添了浓重的色彩,之于呼玛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历史性的、巨大的,之于呼玛思想解放、文化繁荣的推动是空前的、深远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陕西汉中市委党史研究室在2009年12月的党史专题《汉中地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综述》中说:“广大的知识青年在农村,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多数知识青年能和群众打成一片,遵纪守法,追求进步......在下乡知青当中有143人加人共产党,7736人加人共青团。564人选进了各级领导班子,他们下到农村坚持劳动,进行科学实验,同广大社员一起做出自己的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曾经担任河南省郊县“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党委书记,后为平顶山市委统战部长、政协副主席的王安同志,在为《许知青赴郑县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插队40周年纪念册》所作的序中说:</span><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和农民群众相结合,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增添了活力。他们热情高,干劲大,爱憎分明;他们积极学习、宣传毛泽东思想,努力学习、钻研农业科学技术,脏活累活干在前;他们乐于为农民办好事,和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使‘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面貌发生很大变化,社办企业从无到有,农业现代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社会稳定,农业生产屡获丰收,这中间凝聚了知识青年的心血和汗水”。“知识青年从城市来到农村,……经受了极为艰苦的磨练。他们了解了农村,了解了农民,也进而了解了中国的国情”“培养了他们自强、自立、自信与自重的品格,培养了他们的爱国热情、无私奉献以及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靠着不变的信念,靠着坚强的意志和自信,一步一步地成为支撑共和国改革开放大业的栋梁之才,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智。”</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司令部,后来的黑龙江农垦总局所在地佳木斯市,专门设立了“知青节”,每年9月都要举办“中国-佳木斯三江知青节”,全市人民放假一天,表达黑土地的人民对知青开发北大荒的感念。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140多个地方在政府的支持下纷纷建设了以知青为主题的广场、雕塑、纪念碑(墙,石)、纪念林、博物馆、桥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知道一些对“三个不满意”醉心的人,看到这些资料后,又会有何感想?</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塔河知青纪念碑</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湖南江永全国首个知青广场场.</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佳木斯知青广场场.</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呼玛县知青广场主题雕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各位美友如有疑惑,敬请提出,笔者愿尽最大努力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下期内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对知青上山下乡的否定,是对千万知青个亿万农民群众的极大污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