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河北省遵化市小厂乡,地处遵化市东北部,是个纯山区,全乡所辖23个行政村,81个自然村,总面积15万亩,其中山场面积13.9万亩。</p><p class="ql-block"> 几年来,他们坚持面向市场搞开发,围绕效益上工程,以增加综合开发效益为中心,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他们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三管齐下,把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一起抓,创出了一条科学开发荒山的新路,几年来,他们开发荒山5.5万亩(其中蔬林地改造3.9万亩),挖围山转工程2万亩,打树坑130多万个,栽植板栗、苹果等各种果树将近300多万株,全乡平均每人植树200棵,截止到1995年底,全乡林果生产总值达到了227万元,与1989年同期相比,产值翻了2翻,全乡纯增山地1000亩,仅套种小杂粮一项年增收入40万元。全乡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050元,提前进入了小康乡行列。他们的具体做法是:</p><p class="ql-block"> 一、选准突破口,横下一条心,是加快山地开发的思想保证。</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吃粮靠返销,花钱靠借贷”是该乡的真实写照,1996年全乡人均纯收入仅仅560元,是全市最囧最穷的乡镇,是全市人均收入最低的乡,是全市出了名的穷乡僻壤,面对山场面积大,拥有山地资源的优势,为了使山区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彻底改变山区人民的贫困面貌,乡党政班子决心把开发三荒(荒山、荒坡、荒地)作为突破口,向荒山野岭进军,向雄厚的山地资源要效益,带领群众搞好山地开发工程,以实现全乡翻番致富奔小康的目的。说干就干,他们首先把村书记、村长组织起来,由乡主要领导带队,前往老典型沙石峪村参观学习,然后在全乡上下掀起了开发荒山热,号召全乡人民发杨沙石峪的当代愚公精神,大打荒山开发之仗,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小厂乡优势在山、致富在山,开发荒山势在必行。</p><p class="ql-block"> 二、强化措施,制定政策,是加快山地开发的有效途径。</p><p class="ql-block"> 为加快全乡山地开发工作,该乡结合本乡实际出发,制定了“四统一”的荒山开发政策:即分到各户的荒山统一收归村集体,统一规划,统一时间开发,统一管护。在广泛发动群众的基础上,采取了典型引路,中游帮促,后进进住的办法,打破了只限于本村一家一户的联产承包形式,涌现出来一大批林果大户和致富能手,如该乡松棚营村村民刘海权,跨村跨界承包了杏峪村380亩荒山,承包期为30年,1995年收入8000元,成为全乡有名的小康户,全乡共有50亩以上的荒山承包大户50多户。</p><p class="ql-block"> 三、多渠道集资筹劳是加快山地开发的重要举措。</p><p class="ql-block"> 小厂乡经济基础差,集体一穷二白,山地开发资金紧缺,他们因地制宜采取了,以劳务投入为主的多种集资办法,1、村民按人分配义务工、限期完成开发植树任务。2、无劳力户可雇请帮工,也可以资代劳。3、采伐树木预缴绿化押金,伐一栽十。4、计划生育罚款无力偿还者,一律参与开发荒山,出工抵罚款。5、对偷伐树木者,除补栽10株树木外,并处以一定数额的罚款,专款专用全部用于开发荒山。6、农林特产税留成部分,全部用于荒山开发。7、对小偷小摸、打架斗殴,参与赌博者一律组织上山开发荒山,促其改邪归正。8、按人筹集一定数额的资金,作为荒山开发基金,用于购买苗木和水电设施。9、对重点村和重点工程,乡政府补用支农周转金或以贴息形式予以支持。由于筹资方式灵活多样,及时保证了山地开发工程的实施。</p><p class="ql-block"> 四、讲科学、重效益、抓基地,是搞好山地开发的重要环节。</p><p class="ql-block"> 在山地开发工作中,他们认真落实遵化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盯准市场搞开发,围绕效益上工程”的工作思路,采取了“三先三后”的工作措施,即“先搞点,后抓面;先吃肉,后啃骨头;先上马,后加鞭”,在荒山开发中,即抓了象高家峪村这样的老典型,又抓了陡岭子和毛山沟村这样的穷典型,这样使全乡学有目标,赶有方向,超有劲头。为了让全乡群众尽早受益,他们不是急于求成绩要规模,而是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先易后难,那好挖就先挖那儿,那里见效快就优先开发那儿,并引进了投资小、见效快的板栗嫁接技术,截止到发稿时,全乡板栗树的嫁接成活率已达95%以上,仅此一项使板栗产量提高了三分之一。为巩固和提高开发荒山的效益,他们首先采取了,农闲时机组织群众上山,对已经开发的山地工程进行“搜坝沿、沤草肥、平洼面、长坝沿”的规范化管理,巩固开发成果,使已开发的工程保存完好率达到了100%。实现了开发一处,管好一处,比如,该乡高家峪村党支部书记高平,1990年承包5亩荒山,由于管理得当措施得力,到1995年每亩荒山的收入已达到1765元;其次,倡导农民利用开发造地进行果粮间作,树粮间植科学管地,形成了树上有果,地上有菜也有粮的主体种植模式。在此经验基础上,乡政府还组织农技等部门,反复实验和探索,树下种植山地药材、食用菌栽培、树下养殖等新课题,引导农民在开发荒山上,做足大产业,写出致富大文章。再有就是,为了解决山区缺水少电的实际,在配套工程上修复水库3座,修建渡槽、管道等引水上山工程24处,新打大口井47眼,修路50公里,架设电力线路1万多米,工程总投资1100万元,投入工值300万个,初步形成了水、电、路综合配套的,梯田式园林工程。</p><p class="ql-block"> 1993年小厂乡被列为国家级“板栗高产优质示范基地”,此项目实施3年,三个项目示范基地村,总投资57.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8万元,市乡配套6.5万元,群众自筹45.1万元,保证了开发荒山的资金足额配备,示范基地新建高标准果园2500亩,改造低产果园5000亩。 </p><p class="ql-block"> 近几年来,小厂乡从事荒山开发的工作,干得有声有色,他们开发荒山的几点做法和工作经验,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和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经过他们不懈的努力,通过加强已开发荒山的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同时在果品的产供销和深加工上做文章,真正把昔日的荒山野岭变成了农民的“绿色银行”。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全乡经济有了质的飞跃。</p><p class="ql-block"> 作者:张子东</p><p class="ql-block"> 1998年10月1日</p><p class="ql-block">注:翻阅旧稿件,发现了一篇98年写的通讯稿件,像是重温了那个红红火火创业的年代,几十年过去了,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老书记丁维山同志,带领大家挖围山转,做工程,走村入乡,爬山越岭的动人举措,至今在脑海里浮现,我想告诉当年那群老领导,老哥们儿,我们当年的累没有白受,小厂乡的农民也永远都不会忘记您和你们,山上的梯田还在,我们亲手栽植的板栗树,长粗了长大了,板栗产量翻了多少倍了,当下的小厂人,你问他打了多少板栗,不论斤了,而是“吨”。当年高家峪村的青年突击手李志山的荒山,如今的年产是18吨还要多,南城子村的荒山大户也都是年产15吨之上,5吨8吨的基本户比比皆是,“山区要想富,就得多栽树”。我们当时的口号是对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70多岁,60多岁已经退休的我们,无愧于那个时代。</p><p class="ql-block"> 一篇旧文,引来颇多感想、感慨,分享给文友,以示对过往时光的怀恋。</p><p class="ql-block"> 作者:张子东于2023/12/12日</p>